登陆注册
23989200000043

第43章 关于经济社会形势分析(3)

就农村来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将7亿多亩耕地分给了无地或少地的雇农、贫农和中农,使他们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耕者有其田的小农。农民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使农业生产平均以5%~6%的速度向前发展。1954年,遇上特大涝灾,长江大堤决口,但当年全国粮食仍然增产。自1953年起,开始在全国推行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原定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全国的合作化,准备通过互助组到初级生产合作社,最终实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开始的试验是成功的,但是到1955年,党内发生了争论,批判了所谓党内“右倾”思想,批判小脚女人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结果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全国实现高级合作化。大部分农民一步登天,没有经过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到1956年下半年,就都成了高级合作社的社员。如此,一场涉及5亿多农民,从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到集体所有,农业生产过程由个体劳动分散经营到集体劳动集中经营,遍及全国的生产关系变革,靠着共产党、毛泽东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政权力量,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当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地方在这种转变过程中,集体生产和分配等问题没有组织好,1957年,出现了部分群众要拉牛退社的问题。这本来也在情理之中,应采取逐步调整、完善的方针和方法加以解决。但是,却采取了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大批判等手段,把农民的意见打了回去。到1958年下半年,又在大跃进和新的总路线的口号下,在全国掀起了人民公社运动,仅用3~4个月的时间,便把全国60多万个合作社合并成5万多个人民公社,实行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人民公社制度。在公社内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体制,没收自留地,关闭集贸市场,不仅否定了私有制,也否定了按劳分配,乃至在全国实行公共食堂,建立起了货真价实的吃大锅饭制度。农民只剩下一只碗,一双筷子。

这种“左”的做法,理所当然地遭到农民的反对,但农民这时已经一无所有,他们的惟一表现就是消极怠工。一方面,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在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口号下流入城市;另一方面,留在农村中的是出工不出力。1958年本来是个大丰年,但丰产没有丰收,很多庄稼烂在地里。各地却都报丰收,刮起了浮夸风。到了年底,政府不仅没有收购到应有的粮食,而且猪肉、白菜也收购不上来,出现了供应紧张。当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于1958年冬和1959年春开了两次“郑州会议”,重申了人民公社仍然是集体所有制,重申了按劳分配原则,提出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方针,反对浮夸风,反对说假话。1959年上半年,对农村工作做了调整、整顿,本来是想纠正1958年过头的做法,7月的“庐山会议”本来也是准备反“左”的,后来由于彭德怀等提意见,转为反“右倾”。以后,全国规模的反“右”,使“左”的东西继续兴风作浪。结果1959年出现粮棉大减产。1960年形势更加恶化。几年的折腾农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棉产量降到了1952年的水平,有些地方甚至退到了1949年以前的水平。1959年、1960年,全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许多地方到了人无粮、马无草、村无树的地步。农村山上的树木被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1%以下,农村的元气大伤,中国的元气大伤。

真正发现问题已到了1960年的秋天,于是不得不急刹车开始反五风、整社。吃饭买粮开始普遍实行粮票制。以后又清退进城的农民,下放了约2000万职工回农村。从此,实行城市、农村分隔管理的户口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农转非,每县每年农转非的指标仅为1.5‰。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稳固化。1962年又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3~1965年农村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可是1966年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一下子折腾了10年,把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却搞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又耽误了两年。

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问题,可是经过20年的折腾,不仅现代化的目标没能实现,而且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差别显着了。

1960年,我们和日本的经济总量是一样的,1956年我们有了解放牌汽车,他们还没有,1958年我们有了半导体,他们也还没有。50年代的香港和新加坡不如上海,60年代韩国也不如中国到60年代台湾同大陆也差不多,可到80年代初,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回顾这段历史,是要说明我们今天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

20年的折腾留下了三个东西。一是庞大的人口。50年代只有6亿人,1978年已达9.6亿人,每年增加1500多万人。随之而来的是有一个庞大的失业人群,农村和城市都不能充分就业。

二是基本上按前苏联模式建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毛泽东在1956年就发现并不理想,有问题,所以写了《论十大关系》。想改,可是到底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三是城乡分割而且固化了的二元社会。工人、干部搞第二、三产业,持有非农业户口,住在城市里。农民搞农业,住在乡下,是农村户口。一个国家两个社会,这是中国特有的。这三大遗产现在都成了巨大的包袱。所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关键问题,改计划经济体制,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改与之相适应的有关机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东西。16年过去了,我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在来总结城市的改革,第二、三产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虽然有了进展,但基本上是打外围战,还没有找到改革的最佳方案。

大中型企业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活力,到1994年仍有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有的已名存实亡,资不抵债,但因社会要养其中的就业人员,仍不能实行破产。中共“十四大”已经明确了要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这毕竟是一个长期过程,尚需时日。

相对来讲,农村改革要比城市改革效果好得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改革,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使用权、经营自主权、职业自由选择权,自身劳力的支配权。由此调动了8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9~1984年,农业每年以9%的速度增长,农民收入以15.1%的速度增加,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改变了原来需要进口的局面,且1984年可以出口粮棉。但1985年以后,农业出现了徘徊,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民收入的增加也缓慢了。

我认为,出现这种徘徊并不是因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本身有了什么问题,不是农民积极性降低,也不是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落后,更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城市第二、三产业改革没有跟上来的缘故。

1984年粮棉大丰收后,有关方面作了错误的估计,以为粮棉过关了,有人甚至说3年不种棉花也够用。从1985年起实行粮棉限购,粮食改统购为合同订购,农民要凭计划交售粮食,多一斤也不收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85年计划收棉花万担,可是1984年就已生产12516万担,于是很多收购部门压级压价压称,刁难农民。1985~1986年,对棉花收购的优惠政策全取消了,对棉农连砍五刀,结果出现了大减产,两年共减5500万担。

按一般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现代化过程中,农村的问题是要靠城市带动来解决的。工业发展了,城市发展了,反哺农业,反哺农村,把农村的劳动力吸收进去,现代农业生产资料下乡,把农业武装起来,使农业现代化;由国家出资,把农村的道路、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使农村现代化;国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普遍富裕起来。可是,我国城市第二、三产业改革滞后的原因,一是第二、三产业自顾不暇不仅不能吸纳农村劳动力,连自己的劳动力都不能全部利用至今城镇还有数百万失业人口;二是企业效益普遍不好,不仅不能支援农业,连城里职工的生活水平也是靠农产品的低价格才得以维持的;三是因为第二、三产业效益不好,上交税收不多,国家的财政收入常常入不敷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与所需尚有较大缺口,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国家无力管好,还要靠农民自己去解决。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在这样一个特定的二元结构条件下,才有一个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问题,这本身就是有中国特色的问题。

广大农民不能等城市改革改好了,第二、三产业改革改好了,让城市来支援,也不能等国家来帮助,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于是就有了自创造包产到户以后的一系列伟大创造。这是农民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后,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要求发展,要求继续改变面貌,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做出的富有创新性的努力。

农民作为一个阶级,本来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阶级,是要求解放、要求获得土地的阶级,他们在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中将逐步分化,逐步减少,最后剩下的一部分,也要转变为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者。从经济上、产业上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虽然不变,但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少。随着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少,只占10%左右。所以,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民阶级将两极分化,一小部分成为资本家,而绝大部分将要沦落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恩格斯说“我们预见到小农必然要消亡。”20世纪7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农民的终结》一书中认为,在法国社会中,原来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消亡了,绝大部分进城转化为工人而留在农业上的也成为农业经营者了。这便是农民阶级的命运。

对此,中国农民是早有觉悟的,所以当我们在50年代实行工业化时,广大农民背起行李就涌向东北,涌向大西北,从事工业建设。像王进喜等一批后来成为工业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着名人物者,都是那时从农村中出来的。但是,这个进程到50年代末就被打断了,农民没有了进城转业的机会,被死死地卡在了农村。

这几乎成为一代农民的遗憾。

一个材料上讲,80年代中期,安徽来安县有位60岁的农民死了,他的4个儿子替他办了一场很隆重的葬礼,墓前去了很多人,除火化了纸扎的冰箱、彩电、轿车之外,还火花了两样东西:一是公安局的户口准迁证,二是工厂的工作证。儿子是最了解父亲心愿的,这位农民生前最盼望得到的两样东西(工人、城市户口),都未能如愿以偿,只好死后到阴间去兑现了。这位农民的心愿,代表了中国农民的意向,我认为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但是,我们工业化、现代化的曲折道路,阻挠了农民心愿的实现,他们要求改变自己历史地位的希望破灭了。

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发展,农民不等城市改革,不等第二、三产业改革,自己集资,自己办工厂,自己学技术,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创造了乡镇企业这个好形式,从职业上首先实现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到1993年,全国已有各类乡镇企业2300万家(其中村办、乡办的152万家);有1.1亿乡镇企业职工,几乎同城市职工的总数相等;总产值2.9万亿元,已经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所交税额占国家税收净增部分的50%;职工收入占全国农民纯收入净增部分的60%;出口商品占出口商品收购总量的45%。

在经济上,乡镇企业已经成了国民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支柱。

从社会学的观念看,办了乡镇企业,整个农村社会的面貌就变了,变得生气勃勃,繁荣兴旺。其中,变化最大的:一是人变了;二是劳动方式变了,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按工业、商业生产的程序工作和劳动了;三是生活方式变了;四是思想观念变了,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家、供销人员和能工巧匠。乡镇企业改造了农民,乡镇企业把农民领进了现代社会的门槛。所以,1985年争论农村第二步改革是什么时,我在《经济日报》

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中心,就是兴办、发展乡镇企业,这是农村包产到户之后要实现新的发展的关键。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凡是办了乡镇企业,而且办得比较好的地区,不仅经济发展了,劳动力有了出路,收入增加了,办社会事业有钱了,而且农村服务体系也有了物质基础,有了补农业的钱,为此农业生产也就可以稳步提高了。所以说,乡镇企业是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伟大创造,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第二步。

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第三步,就是要搞好小城镇建设。从经济上说,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要求聚集,要求第三产业为之提供服务,这个载体便是小城镇。工业本身是有聚集效应的,它不能像农业那样分散在广阔的天地里,要求相对集中,这样可以节省资金,减少成本,如集中供电、供水、供热等。分散了,效益就不高了。所以,这几年兴起的工业小区,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的职工(农民工),为了要过真正的工人生活、城市生活,也要求进城镇居住。他们认为居住在城镇有许多好处:一是上下班方便;二是业余生活可以丰富多彩三是子女能上城镇的中小学。这样,农民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全面的农转非。这一步实现了,农民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

做到了这些,农村是不是就实现了现代化?还不是。因为农村的现代化有待于城市的现代化,有待于全国的现代化。为此需要与城市改革及第二、三产业的改革相协调,也就是说目前的状况必须改变。单有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城市还是吃大锅饭,效益不好,用不了多少年,农村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就会像前几年农业受阻一样,遇到来自城市的压力,形成徘徊或停滞的局面。所以,城市的改革及第二、三产业的改革有所突破,城市大中型企业真正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快速发展,出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实现区域现代化,就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第四步。

同类推荐
  • 公民道德规范读本

    公民道德规范读本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等。
  • 最阴谋

    最阴谋

    本书在真实信息基础上,解密彼德伯格俱乐部的创立目的和发展历史,与读者分享各个领域的精英人士对彼德伯格俱乐部的评价,使读者对这个不同凡响的俱乐部的历史有所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
  •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尽管谁都不愿意看到对抗,但中美日三边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动荡不迭,相互之间的“误认知”是主要动因。中美日需要相互了解对方的逻辑,理解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在国内政治的环境下做出的,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适应,找到共存之道。
  •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今日美国:痛与变革

    报人自有报人的特质:敏捷的眼睛,快速的思考,准确的书写。维杭不同于一般报人的是:眼睛须臾不辍地盯着美国社会的大动向大变化小细节,思维冷峻地梳理着昨天的积淀、今日的现状、明天的走向,笔下流动的是美国与今日“地球村”特别是中国的比较、关联与此消彼长的态势。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热门推荐
  • 错位人生

    错位人生

    一个现代男孩在不知名的情况下以投胎转世的形式在一个似是而非的古代成为高高在上的公主,开始同一个灵魂两段不同的人生的故事
  • 多幸运我能遇见你

    多幸运我能遇见你

    【最好的友谊和爱情,十六七岁的爱情不是叛逆,而是过早的遇见了对的人。】
  • 求你不要呆在三千世界了

    求你不要呆在三千世界了

    某个小奶娃:“接下来由我给你们介绍一下我最亲爱的宿主,她是一只亿年老凤凰。”小颜颜见宿主正用着那阴森森的眼光盯着他,不禁打了个冷颤。“我的宿主,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美丽凤凰。”某个仙尊孤零零地站在仙峰顶端,看着看半空中那玩的开心的两个小人。啪,他手中的茶杯碎了,被他随手扔在了旁边的草丛里。“小夏儿,你倒是把我一个人丢回来了,你却在三千世界里玩得这么开心,我不高兴了,你等着啊,我又会来找你的。”
  • 乱世刀皇

    乱世刀皇

    生逢乱世,人人可以称王。一刀在手,天下奉我为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东风沉醉

    东风沉醉

    一场起于不能共存的争杀,一段源于欺骗的姻缘。心动意生,情有千劫,红尘万丈纷扰,愿你我终有一日云开月见,沉醉长守,东风温柔。
  • 谎言之背后

    谎言之背后

    (此文已完结,欢迎入坑。)【新文--别哭,我深爱的人】他告诉她,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不是冰与火,互相伤害。也不是冰与冰,越来越寒冷。更不是火与火,越烧越烈,而是水与水,互相交融。他送她一段话:你必坚固,无所惧怕。你必忘记你的苦楚,就是想起也如流过去的水一样。你在世的日子,要比正午更明,虽有黑暗,仍像早晨。——《旧约圣经》是他将那个命运坎坷,将自己包裹在冷漠与不近人情中的她,一步步带出黑暗的阴影,重新勇敢的站在阳光下。
  • 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

    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

    柠夏初开,天澈未谢!一群人的青春,一个人的回忆,一群人的喜怒哀乐,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每个人的青春,我的青春你从不缺席,谢谢你肯愿意从我的青春路过。
  • 秦谋天下

    秦谋天下

    他奋六世之余烈,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然而:他的生父是吕不韦还是异人?他为何终生未立皇后和太子?他为何要焚书坑儒?秦始皇陵和阿房宫又是何等巍峨的工程?一朝穿越,她一步一步解开历史的疑团,却发现……(欢迎加入书氏的读者群:99701105)
  • 仙临纪元

    仙临纪元

    陈默被一束神秘银光带到了这片大陆,从此告别了过去,面临着新的生活。这片大陆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只有那直指永生的修炼之道。无上的血脉何时才能觉醒,妖孽的天赋何时才能爆发。在这个血脉至尊的大陆,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祖先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