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73400000002

第2章 三国佛教

佛教在东汉以来是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曹魏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而农民起义军又信奉道教,所以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洛阳的佛事活动也由此一度消沉。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驰下来。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戒律初行闻佛音——曹魏佛教戒律始传

佛教在东汉以来是被看作黄老道术的一种,而曹魏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农民起义军又信奉道教,所以曹魏早期佛教受到了限制,洛阳的佛事活动也因此一度消沉。但到了魏国中期,这种禁令便松弛下来。魏少帝嘉平(249~254)以后,昙柯迦罗、康僧铠、昙谛等僧人又先后来到洛阳,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

最早来到魏国的外国僧人是昙柯迦罗。据《高僧传》卷一载,他本是中印度人,自幼聪颖过人,博览诗书。25岁接触佛典后,深悟因果,乃出家修行,并于魏嘉平年间来到洛阳。当时洛阳的僧侣不按戒律生活,不仅斋戒和忏悔之法按中国祠庙里的宗教仪式进行,而且僧侣是不受戒的,只有剃发这一点与俗人不同。因此,昙柯迦罗翻译了大众部戒律的节选本《僧祗戒心》,更请梵僧立羯磨法。从昙树迦罗以后,中国便有了出家受戒的制度。县柯迦罗所译的《僧祗戒心》在中土早已佚失,但他首创的受戒度僧制度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昙柯迦罗因此被奉为律宗初祖。

安息国沙门昙谛,也擅长律学,魏正元年间(254~256)来到洛阳,翻译了《昙无德羯磨》一卷,即昙无德部的叫分律的受戒礼节。

康居沙门康僧铠也于魏嘉平末年(253)来到洛阳,译出有关在家居士学出家之戒的《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等。这部《郁伽长者经》是后汉灵帝时代安玄和严佛调合译的《法镜经》的异译,西晋竺法护译作《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被视为龟兹国出身的帛延则于甘露年间(256~259)来到洛阳,译出《首楞严经》、《须赖经》、《除灾患经》三部四卷。

西行求法

魏正始(240~249)以后,玄学盛行,谈玄说虚也激起了人们对佛教般若学的兴趣,人们倾心于对般若空义的探究,井促成了中国内地僧人西行求法的开始。朱士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汉僧,同时,他又被认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依律受戒成为比丘的汉人。因此,他在中国佛教史上被誉为“中国第一僧”。

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颖川(今河南许昌)人。少年出家,时当嘉平年中(249~253)昙柯迦罗传米《僧祗戒心》,并创行羯磨受戒。他依法成为比丘,与在他以前的仅以离俗为僧有所区别。从这一点上,后人将他作为汉土真正沙门的第一人。他出家后,“便以大法为己任”,常于洛阳讲《小品》(即支谶所译的《道行般若经》)。由于支谶的译本“译人口传,或不领辄抄撮而过,故意义首尾,颇有格碍”,其中的意义往往解说不通,朱士行“每叹此经,火乘之要,而译理不尽”,闻西城有更完备的大品《般若》,朱士行乃“誓志捐身,远迎《大品》”。甘露五年(260),他从长安西行出关,渡过沙漠,辗转到了大乘经典集中的于阗。在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的梵本,凡90章,60余万字(2万余颂)。西晋太康三年(282),朱士行遣弟子弗如植等10人将经送回洛阳,他自己80岁时卒于于闻。抄回的经本于西晋元康元年(291)由竺叔兰、无罗叉等在陈留仓垣(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水南寺译出,即为《放光般若经》二十卷(此与竺法护二F西晋太康七年即公元286年译出的《光赞般若经》十卷为同本异译)。《放光般若经》的译出,对西晋般若学的兴盛影响很大。译本风行京华,凡有心讲习般若学的,皆奉之为圭臬。中山的支和尚(名字不详)使人到仓垣断绢誊写,取回中山之时,中山王和僧众俱备幢幡,出城40里迎接,盛况空前。当时佛教学者如帛法柞、支孝龙、竺法蕴、康僧渊、竺法汰、于法开等,都借着《放光般若经》来弘扬般若学说。从此以后,讲习般若成为一代风气。

梵呗的创始

梵呗为一种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之颂歌,可有乐器伴奏。在印度,“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在中国,“咏经则称啭读,歌赞则号为梵呗”。啭读和梵呗有区别。大概前者指念经的讽诵调,比较单调;后者指歌赞的唱腔,旋律性强。

印度的音乐从乐器以及旋律节调方面都与中国不同,印度文字是多音,中国文字是单音。这就是说,在佛教内用印度乐谱歌唱汉文歌辞,是不调和的。而佛教逐渐流行之后,必然要求创造一利适当的乐谱来歌唱佛曲,梵呗便应运而生。

曹操第三子陈思王曹植是中国佛教最早的梵呗创始者,他当年在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北8里)游历时,闻流水之音而有感,于是根据汉康孟详所译《瑞应本起经》,写成《太子颂》、《睒颂》的梵呗。后世称之为鱼山梵呗。现在这两部梵呗都不传,从其名称来看,《太子颂》是叙述释迦降生后的故事,《睒颂》是叙述跌子菩萨的故事。曹植的这种梵呗被东吴支谦和康僧会继承下来,据说支谦传承“梵呗三契”,康僧会创作了“泥洹梵呗”。这种歌咏佛德或佛法的法曲,对佛教的弘扬无疑会起到推动作用。

超然远诣玄佛风——东吴佛教东吴佛教概述

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南面的交州(原称交趾,越南北部)也在它的版图之内。由于地域的关系,东吴佛教是由南下和北上两路传人的。东汉年间,楚王刘英在他的封地与沙门、居士一起奉佛,笮融在广陵、彭城一带祠佛以招徕民户,并建寺造像,这些都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和传播范围,使佛教逐渐由中原向江南传播。另一方面,由于东汉末年的战乱,洛阳、长安的居民大批南迁,佛教僧侣也来到了江南。当时南海交通发达,佛教从海路经由林邑(也称占城或占婆,今越南中南部)、扶南(今柬埔寨)等地也传到了广州、交州一带。南下和北上的佛教齐汇吴地,吴都建业遂发展为佛教重镇,成为江南佛教的中心。佛教南下的代表人物是月氏人支谦,北上的代表人物是来自交趾的康僧会。

东吴佛教的开创,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中意义重大,它当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后来江南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地后来的一些佛教形态提供了模式。首先,佛教从东吴一开始,便与江南学风之问有了微妙的联系。也许是受了绿水青山、杂树生花环境的感染,支谦的“译经尚文丽,盖已为佛教玄学化之开端也”。这是因为“支谦主明本,故重智慧(般若)。禅法所以息意去欲,智慧乃能证体达本。自此以后,玄风渐畅,禅法渐替,而造成两晋南朝之佛学风气”。其实康僧会其人其文也“心无近累,情有余逸”,“超然远诣,卓矣高出”,而颇有玄风的。更不用说牟子“处于南方,颇喜《老子》之玄致,与支谦一系之学说甚见同气也”。其时玄学在中原方露端倪.江南已有高僧译经和它遥相呼应。东晋以降,玄学又在江南特盛。如此前后相继,若不是地气域风使然,则必是两者间互相促动所致。

东吴佛教与儒学靠拢的倾向也很明显。佛教的宽容、平和、忍让、制欲主张,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萨行和中道观,与儒家的仁政礼貌、中庸之道比较接近,这是以后三教合一中儒佛共处的主要基础,也是大乘佛教能流行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佛教史上笫一位认识和把握此利,趋向,并付之行动的高僧就是康僧会。杜继文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康僧会以‘格义’的方法,通过佛经的翻译,尽量使已经流传于印度的佛教故事涂上中国固有的儒家色彩”,而上L他“特别表现在综合佛教教义同孟子的思想巧妙结合上,并以此当作祓救人民苦难和治理国家的妙法”。不仪如此,康僧会还是一位富有宗教实践的僧人,他的这种佛儒结合的倾向,在他的传教活动中也同样体现出来。据说孙皓从反佛转向信佛,康僧会用儒佛结合的道理对他“具为敷析,辞甚精辩”的弘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出三藏记集》卷一三《康僧会传》云其答孙皓所问: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鸟翔而老人星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禾出。善既有端,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恶余殃,《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勋也。因此佛教宣传中的因果报应糅合儒家的治国思想,对关心其统治稳固的东吴皇帝们来说,听起来还是耳顺心悦的。

汉魏以来,儒学(魏晋南北朝时还有玄学。玄学虽与儒学有别,但实质上只是儒学的一个异端,且名教与自然最后合二为一)一直是士大夫们的主导意识。佛教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思想结合,是有利于其被士大夫们接受的。 如作为“佛法初人中国事者,莫古于此书”的《牟子理惑论*“称引经传,则援儒入墨,资为外护”。而“孙权尝以支谦、康僧会为博士”则为僧人与士大夫之间的交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故东吴统治集团中大多信奉佛教,相传中书令阚泽曾“舍宅为寺”,而张昱是很敬服康僧会的。此外,《广弘明集》卷一里有一篇据说是引自《吴书》的《吴主孙权论叙佛道三宗》, 文中有阐泽向孙权论析佛道儒三家优长而使“吴主大悦”的记载。不管此文有多少可信度,大约总可表明东吴时已有士大夫把佛与儒扯在一起议论了。这也可以算作康僧会努力的一种成效。虽在当时这还是一条捉摸不定的细流,日后却汇成三教合一的洪流。其次,东吴佛教还提供了与民间崇拜相处的经验。江南是一个非常崇尚鬼神的地方,神祠特别多。佛教进入江南伊始,彼此就有了接触。据说安世高去庐山时有郑亭庙神“受其咒愿……于是庙神歇末,无复灵验”。这是佛教和中国民间神灵之间关系的一个早期范例,对以后发生着深远的影响。此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佛教取代或收服地方神怪,“度郑亭庙神为立寺竟”的结果也把民间崇拜的内容带进了佛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佛教的形态,特别是在江南。

佛教在东吴时期的传播为其在江南诸宗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如支谦译了《微密持经》、《佛说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佛说持句神咒经》等,都是最早译成汉文的密宗经典。汤用彤先生指出:“《微密持》者,总持也,真言也。经中有八字咒。支谦亦居士而持咒者。”即支谦亦是中国最早能演密法咒术的佛教徒之一。他和当时在武昌能咒术的天竺僧维祗难遥相呼应。因此尽管此后密宗在江南的传授系统不很明显,但后来江南长期都是汉传密宗流播的一个重要地区,不能说与这个开端没有关联。

东吴时期的佛教对中因禅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安世高之学,禅数最悉”,而“(康)僧会终主神养,故重禅法”。不仅如此,支谦也译过《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且“《维摩经》形成禅教之要门,其所说散见所有禅书”,可见佛学中支谦一脉与禅法也颇有瓜葛。因此以东吴为先河的江南佛教不仅有着高标清玄的佛学特色,而且有着注重治意守一的宗教实践传统。这两者表面上似乎分道扬镳,实质则是殊途同归,并且始终相辅相成,成为以后江南禅学的双源。其中,前者重标识,后者重修养。无前者,后者则囿于小乘,缺乏澄清万里之精神;无后者,前者易流于空虚,难以发挥宗教的功用。此两者同兴于东吴,相续在江南,并影响到全国。

东吴佛教对后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只在于佛教内质,而且作用于传统文化。这除了前面已提到的对民间崇拜的影响外,译经的文化介绍作用也间接给中国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如康僧会“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支谦电“依《无量寿》、《中本起》制《菩提连句梵呗》三契”。梵呗虽与声律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实互有关系”。以后南朝声律之学特盛,固与“建康京邑,其地既为政治之中心,而扬州又属滨海地域,故本多胡人居住”等因素有关,然康、支两公首将外国新声带入中国,也同样不可忽视。其实,佛教由此在江南存在的事实本身便是最大的影响。佛教的存在,推动整个江南社会不断有新的变化。

东吴名寺

东吴名寺主要有上海龙华寺、上海玉佛寺,还有相传始建于吴嘉禾元年(242),位于上海金山卫的万寿寺。 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相传建于吴赤乌五年(242),唐垂拱三年(687)扩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大殿,明万历皇帝的母亲信佛的李太后,赐额“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在明清两代多次毁r兵火,现存主要建筑多是清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时留下的。寺内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宝殿、藏经楼、钟鼓楼、观音殿、玉佛殿、方丈室、念佛堂等。

寺内有塔,名龙华塔。龙华塔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是孙权为报母恩而建,名“报恩塔”。唐垂拱三年(687)、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两次重建,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曾修葺。消光绪十八年(1892),塔底层被火烧坏后,寺僧竹禅募款得以修葺。1920年重修时,底座栏杆改用钢筋水泥,破坏了古塔风貌。1954年和1984年两次重修恢复了宋塔的风貌。塔七层八角形,楼阁式木檐砖术结构,塔身高为32.3米,塔刹高8.34米。每层有四扇壶门,每层的塔门依次转换45度角,二层以上每层挑出塔檐平座,上有木质栏朴。每层八个角的飞檐上悬有小铜铃,随风摇动,铃声清脆悦耳。有木梯可上至七层,第七层楼梯仅宽0.4米。 上海静安寺 位于上海市区静安区繁华的南京西路,寺始建于吴赤乌十年(247),创始人为康僧会,初名“沪渎重元寺”。唐改名“永泰禅院”,北宋大中样符元年(1008)因避讳宋太祖、太宗陵墓之名称,敕名“静安寺”。寺庙从1915年到1947年间一度为“子孙寺庙”。寺庙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密坛等。静安寺曾有静安八景: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涌泉井、芦了渡、绿云洞。

八景之一的涌泉井原在静安寺山门前,因泉水昼夜涌动沸腾,又名“沸井”。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垒石筑亭,设木栏护之,名为“应天涌泉”,有人题为“天下第六泉”。1945年,曾在涌泉旁建过一座印度阿育王柱,也叫“梵柱”。1949年后,因道路拓宽,将井盖没,现在这一景观已经恢复。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金刚经学记

    金刚经学记

    金刚经学记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乃佛教经典。而大愿法师著作此书,除了是对金刚经的剖析和简易化,更是让读者们能证空性智慧,让我们一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从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苦海之中解脱出来,共同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天路历程

    天路历程

    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题材文学名著之一,与但丁的《神曲》、斯宾塞的《仙后》并列为世界文学中三大讽喻体作品,被奉为“人生追寻的指南”,“心路历程的向导”——《天路历程》被誉为英国文学中史诗般的存在,为十七世纪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狱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是除了《圣经》之外流传最广、翻译文字最多的书籍之一,为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们所阅读。此次出版的《天路历程》采用了著名翻译家西海先生的译本,译文平实准确,再现了约翰·班扬朴素晓畅的行文特色。
  • 宽容的价值

    宽容的价值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一个宽容的人。
  •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

    《隋唐三教哲学》阐述隋唐时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学,运用过去较少涉及的儒教经注、佛教北宗材料,把老庄等作为唐代道教的主流。认为安史之乱是导致隋唐哲学发生根本转折的主要事件;转折使儒教哲学趋于建立自己的心性论,使佛教诸宗归禅,使道教丹术理论心性化。分析深入,且揭示三教哲学发展趋势。
热门推荐
  • 天域神国

    天域神国

    天域浩瀚,位面交汇。群雄争锋,人杰汇集。被人追杀到无路可逃,姜原误入神女冷无双的破碎虚空之地,糊里糊涂的来到了天域…由此,姜原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强者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剑仙仙侠录

    剑仙仙侠录

    星辰大陆豪门小王爷,出生高贵,天生异象而生。本身天子卓绝,悟性奇高,刚一降世便有山门高人寻来收徒。美人虽多,独取一枝,生在这世界,思想不同常人,身手了得,却也是架不住人多,经历诸多磨难也才懂得身份虽高,却要人捧。身手了得,也得人多。资质再好,也要机缘。且看身份高贵小王爷徐孤仁的,修仙梦。人登巅峰,终化黄土,我不服命便要修仙。
  • 予你情深似海

    予你情深似海

    人人都说女追男隔层纱,可顾惜欢怎么觉得她和陆昱辰之间隔了层铁网,任凭她如何折腾都没有办法拿下他。终于,顾惜欢选择了放弃。7年后他们再次相逢,她的身边多了一个喜欢她的人。陆昱辰:顾惜欢,这次换我来追你。顾惜欢:男追女隔重山哦,你确定?陆昱辰:确定。 陆先生,认识十年,错过七年,结婚三年,谢谢你一如既往地对我那么好,即使生命重来一百次,在十年前的那个三月,我依然会对你一见钟情!
  • 侠之谷

    侠之谷

    别看介绍,看疗效!不打针不吃药,坐这就是逗你笑。
  • 我喜欢你喜欢我

    我喜欢你喜欢我

    我们都浪费过一些眼泪,都曾误把虚情当真情。也曾做错过许多的选择,在爱情里不只一次迷路到心慌。爱情很简单,就是找一个懂你,而你也很懂他的人,然后好好生活在一起。偏偏事情就是没有这么简单……要遇到最好的爱情,先想想现在的你是不是最好的自己?这一次,请耐心读完这56封小情书,读懂那份在爱情里说不出口的酸甜心情,你就能知道如何在感情世界里“驾轻就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威霸苍穹

    威霸苍穹

    一缕神秘的强大残魂,一股永不言弃的执念。拥有逆天天赋的他,注定成就一生传奇。“敢打我脸,必毁他容...”这是萧云的人生格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