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心瞳灵光一闪,一个俏皮的点子蹦了出来:“可否将女孩的这份爱意放在香囊里,然后再把这个香囊送给他,这样既表达了女孩的爱,又不必担心被他知道,更不会对他的家庭造成任何影响。”
当晚,唐心瞳亲手制作了一个香囊,里面的干花是“勿忘我”,干花里面裹着一张深情款款的纸条。当那个女孩从唐心瞳手里接过别致而又特殊的香囊时,差一点落下泪来。
此后,唐心瞳上网查资料,找专家咨询,很快又设计了一批以“情”为主题的香囊,有“鱼”型、“莲”型、“菱”型等12种款式,打破了过去只有“心”型的单一模式。唐心瞳的生意一下子又火暴起来,短短3个月里,唐心瞳净赚60万!
唐心瞳趁热打铁,又借着这股势头,在武汉周边几个城区开了6家连锁店,她成了商界鼎鼎有名的“香囊女”。但随之而来的是日趋增多的同类商家的大肆模仿,对此,唐心瞳头痛不已,不过,她由此也清楚地意识到,不断创新才是唯一的应对策略。
受父亲买给母亲降血压的药物枕头的启发,2004年12月,唐心瞳的“康”系列保健香囊问世了,有治疗失眠多梦的,有预防感冒的,有适合夏天清热解毒的,一共30多种,一上市就受到大众追捧。这项科技创新的举措,是那些小商家们无法“克隆”的,所以唐心瞳的香囊一直保持较好的销售势头。
2005年3月,唐心瞳又受一些首饰的启发,设计了一批微型香囊,可以像项链、手链一样佩戴在脖子、手腕上。
2005年6月,唐心瞳针对房地产热、家装热的潮流,推出了一批放置在墙上、沙发上的家居系列香囊;没多久,她又设计出用天然纯精油制作的香囊。
随后,唐心瞳在全国各地开了20多家香囊专卖店,还投资200多万元收购了一家香囊制造厂,并高薪聘请了4位创意顾问。
对于自己的成功,唐心瞳笑着说:“认准了一条路,放心大胆地走下去;遇到困难挫折时,转动一下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皮革饰品中掘出“金矿”
王永江拥有一间手工皮革饰品工厂、一间自有品牌专卖店和几家加盟代理店。王永江投资生产手工皮革饰品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那时他还在成都某高校的设计专业学习。
当时,王永江从皮革市场上花100元钱买了一张牛皮,用这块牛皮做了2个挎包,因为设计新颖,周围的同学就以每个58元的价格买了下来。王永江又用剩下的边角料做了2个小钱包,以每个30元的价格出手。就这样,他的第一笔生意赚了76元。王永江还为自己的产品取了个活泼的名字叫“sunny”(阳光),但当他去工商局注册时,却被告知这个名字已经被一家服装厂注册了。
2002年王永江大学毕业,被成都一家设计公司聘用。工作一两个月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工作上,一直干下去会束缚自己的才能,大学期间的那些制作皮革饰品的专长也会荒废,他决心辞职,靠自己制作手工皮革饰品的技术到深圳创业。2003年8月1日,王永江卖掉了自己刚刚买的新电脑,怀揣着1万多块钱来到深圳。
王永江跑遍深圳的皮革饰品市场后,惊喜地发现,在深圳市场上销售的皮包几乎都是外地生产的,而且并非纯手工制作的。王永江认为,深圳这个城市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年轻人追求时尚和品味,手工皮革饰品肯定大有商机。
在市场调查中,王永江还结识了一些在深圳专门做皮革生意的行家。他们对王永江所制作的手工皮革制品很感兴趣,并提出订货。王永江花3000元订购了牛皮和一些制作工具,动手缝制了30多个精美的手工皮包。在朋友的建议下,他给自己的产品起名为“草人部落”。王永江的第一批货卖得很好,钱赚到了,产品也渐渐打开了销路。然而当他去注册商标时才知道,“草人部落”已被他的一个销售商家抢注。
两次商标被抢注,王永江只好重新设计品牌名称,2004年3月,王永江注册了“牧马屯”商标,建起了自己的手工皮革饰品工厂,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随着产品知名度的上升,不少外地商家也直接找他订货。工厂刚起步时,王永江的商品每件只有20%的利润,靠这两成利润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
2005年1月,王永江有了开品牌专卖店的想法。他选择了深圳东门的白马服装城,这一带聚集了不少香港人,有一定消费能力又追求个性的深圳本地人也是这里的常客。他的专卖店平均每天的营业额都在1000元,节假日生意额更是成倍上涨。
专卖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王永江开始着手发展加盟店,他在重庆、广西已经有了2家加盟店,不少台湾的商家也慕名到他这里订货。
“流动花店”做成花卉产业
“我学美术,又喜欢花艺,所以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开个花店。而且我已经在市场上仔细考察过了,当时武汉市场上有很多花店,经营的都是鲜花、干花、香包之类的,种类不多,品牌却不少,可又没什么名气。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做一家称得上名牌的花艺店。”一个有准备的念头让吴昆——这个才二十多岁的女孩开始了她的从商之路。
2002年初,吴昆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在武汉台北路投资20万元开了一家“花世界”,这在武汉的花艺界绝对是个大手笔。吴昆看了大量的店面,最后在台北路一段闹中取静的地段选择了一个60平方米的店面。店铺临街的方向都采用大幅玻璃,比较适合展示店里独特的花艺产品。陈列的除了美艳的鲜花,还有栩栩如生的干花、来自非洲的石雕等。
“流动花房”,这在武汉可是吴昆首创的新奇卖花方式。
她在人才市场招聘到2个口齿伶俐的女孩子,然后买回一辆旧面包车,将车里的乘客坐椅全部拆掉,找广告公司设计了精美的车体广告,印上了“只需打一个电话,流动花房到您家”、“品种多多,价格优惠,送花到家”等醒目的广告语。
吴昆安排一个女孩子留守店铺守生意,另一个女孩作为助手跟着她一起开着“流动花房”上路找生意。这一新的销售方式,立即吸引了许多行人的眼光,当天就接到了8个要求上门售花的电话。由于吴昆服务周到、价格合理,“流动花房”的销售额直线上升,仅2002年圣诞节一天就卖出1万多元的鲜花。
“真花虽美,却难永久”。2003年初,有朋友跟吴昆提及做花画生意,吴昆刚好出差途经上海,就顺便到上海的样板店去看了。这一看不得了,当时吴昆就被这种花画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是一幅幅用干花制成的画,色彩和样式都很特别。回到武汉后,吴昆先在武汉的大街小巷转了几圈,确定没有花店在经营这种花画,然后又到各大超市去考察,发现超市里的商品只限于干花和叶画之类的小物品。她感到花画这一产品确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花画多用于装饰家居,因此她把目标顾客群锁定在新购房和需要装饰家居的人群。于是,吴昆就派人到一些新开发的楼盘去发宣传资料。
小店的花画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不少人都是经人介绍慕名而来的。在吴昆的悉心经营下,流动花房和店里的花画生意越做越好,到2003年9月,吴昆的“花世界”不仅收回了当初投入的20万元成本,还净赚了30多万元。
按理说,吴昆现在的生意走上了正轨,只要守住“流动花房”和花画的业务就不愁没钱赚。但吴昆的“野心”却不在此。她说:“做生意要懂得变通,最重要的是,有技术,有新想法,而且要勇于去开创一个全新的、不同层次的客户群。”
吴昆的想法是能接下酒店设计装修大厅或新楼盘样板房的大生意。于是,她自己每天到各个新楼盘和大小酒店去展示自己的理念和作品。这样的方法虽然有点“笨”,却是在没有任何名气或品牌的基础上不得已的方法。1个月下来,吴昆已经陆续接到了几个比较大的订单,但也主要是帮楼盘做样板房的花卉装饰。
2003年10月,吴昆和一个高档楼盘的开发商联系上了。开发商很认同她的产品和设计理念,提出了一个高达100万元的合同意向。吴昆非常渴望能够签下这笔业务,她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个非常好的方案,开发商也觉得不错。但每当吴昆提出签订合同时,对方总是以各种原因推脱。后来有人对她说,“你这么一个小店铺,想接这种大单子简直太难了,人家拿什么相信你呀?”吴昆觉得不无道理。
就这样又过了1个月,有一天晚上快10点钟了,吴昆拖着在外面奔波了一整天的疲惫回到店铺。店里正准备关门,这时来了一位中年女士,吴昆见自己的员工也累一天了,就亲自接待了这位女士。可这位女士只是在店里看,并不说话。为了避免冷场,每当她走到某件花艺产品旁边时,吴昆就为她作简短的介绍。
就这样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女士的目光停留在了一束百合花上。“我可以只买一枝吗?”吴昆说:“您的眼光真好,这种百合花在我们店里卖得最好了。可也许您没看出来,这枝花最好的花期快过了,而且现在就剩这一枝了,我们不会再卖给顾客的,但如果您喜欢,就送给您吧!并希望您以后再来光顾小店。今天真的很抱歉!”女士听了微微一笑,说道:“这样吧,你做生意也很辛苦,你的花我也不能白要,你明天上午九点钟来我的办公室找我。”说完,她递给吴昆一张名片,吴昆接过名片一看,吃了一惊,原来该女士就是那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连吴昆自己还没闹明白,就得到了那份梦寐以求的合同,没过多久,吴昆一枝鲜花卖了100万元的故事在武汉的街头巷尾流传开了。
彩色红薯铺就致富路
河南郑州大学毕业生蒋旭在农村人纷纷进城打工的时候,他居然逆向而行,从郑州跑到荥阳市农村种起了红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他竟然种出了令城里人惊奇,甚至连许许多多农村人都闻所未闻的彩色红薯。自己成了百万富翁,而且把陈沟村带成了全国闻名的“红薯村”!
1999年底,蒋旭的表弟从河南省荥阳市陈沟村来郑州办事,得知他的情况后,开玩笑说:“表哥,我们村有一块荒地对外承包,你干脆到农村去种地吧!”表弟这么一说,不禁令他想起了自己早年上山下乡当知青时垦荒种地的情景。此后的一天,蒋旭走在郑州的大街上,发现大街小巷有不少人在烤红薯卖。他心想:红薯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在抗癌食品中名列首位,怪不得城里人这么喜欢吃!他不禁心头一动:我既然了解城市人的饮食喜好,何不真像表弟说的那样,到农村去种红薯。
2000年春节刚过,蒋旭就开始筹钱、选种……准备就绪后,他果断地离开郑州,来到表弟家所在的陈沟村,花300元钱承包了3亩荒地,开始种植红薯。
2000年10月,蒋旭的红薯获得了大丰收,3亩地竟然产了6000多公斤红薯。然而,他还没有高兴多久,村民的话就应验了:他把红薯运进城后,居然买者寥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蒋旭带着他的“问题红薯”专程去请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专家品尝了他的红薯后,说:“你这红薯都是传统品种,因连年种植,感染了病毒而出现退化,早已失去了种植的价值。”蒋旭心里一惊,没想到小小红薯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但他意外地获得一条信息:农科院植物脱毒研究开发中心正在研制一种脱毒红薯,即染上病毒的红薯经过一系列的高科技手段除掉了病毒,这种红薯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好,只是由于成本高而没有普及。顿时,蒋旭眼前一亮,当即决定:种脱毒红薯!
说干就干!蒋旭向亲戚朋友借了5000元,购买了1万株脱毒红薯苗,并请农民兄弟将其栽种在他租种的荒地里。
2001年10月,蒋旭的脱毒红薯终于成熟了,产量还比过去多了200公斤。
蒋旭的脱毒红薯种植成功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品种优良的红薯推销出去。
就在这时,蒋旭得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又从日本引进了黑色和黄色两种红薯。他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脱毒红薯是红色的,如果加上黄色、黑色和白色的红薯,不就成了“彩色红薯”吗?红薯本来就很好吃,如果再从视觉效果上加强一些,那是多么引人注目呀!
当时,正值红薯出土的季节,蒋旭开始在红薯的颜色上做文章。为此,他又借了2万元钱,先从农科院引进了一些高价黑色红薯。2002年1月中旬,他终于收集到了黑色、紫红色、白色、黄色和红色等不同颜色的红薯。
为了能成功地使这些彩色红薯打入郑州市场,蒋旭想着怎么包装红薯。就在他为此发愁的时候,一个村民拿着装桃子的纸箱来找他买彩色红薯,打算在过年时把这些红薯当作礼品送给城里的亲戚。看着村民手里印有鲜红的桃子图案的纸箱,他深受启发:何不给彩色红薯做“嫁衣”,把它当水果一样卖呢?而且,春节不少单位都要给职工发福利,这岂不又是一个推销彩色红薯的好机会吗?
蒋旭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埋头设计彩色红薯的包装箱。2个小时后,他设计出了一个能装下5公斤红薯的包装箱。眼看年关将至,他带着设计图纸和红薯照片,连夜找印刷厂做包装箱。第二天上午8点,3000多个色泽鲜亮、印有彩色红薯照片和“河南荥阳”字样的包装箱就制成了。
2002年春节前夕,蒋旭带着6箱彩色红薯样品来到郑州。他先来到一个效益好的单位,直接找到该单位的领导,跟他商谈给职工办福利的事情。刚开始,那位领导听说是红薯,不禁皱起了眉头。可等蒋旭打开箱子,把彩色红薯呈现在他面前时,那位领导顿时惊呆了:“红薯怎么有这么多颜色呀?”他拿起一个黑色红薯递给那位领导品尝。那位领导只吃了一口,马上就笑容满面,连连称赞道:“好吃!好吃!你这红薯跟大街上卖的确实不一样!”之后,该单位爽快地以每箱28元的价格订了200箱,作为春节期间发给职工的福利。蒋旭一算,每公斤红薯卖到了56元钱。
顾客的口碑就是无形的广告。这些凝结着蒋旭心血的彩色红薯,不仅让他偿还了所有的借款,而且让他美美地赚了近10万元!
蒋旭知道,红薯的生产周期是固定的,自己没办法改变;但如果供应周期拉不开,别人需要的时候,自己拿不出东西,慢慢地就没有了市场。怎么才能达到消费者在什么时候想要,就什么时候供货的目的呢?他开始在红薯的存放和保鲜方面动起了脑筋。
2002年3月,在蒋旭的带动下,很多村民也都种起了彩色红薯。这样,村里原来只有3亩的红薯地,很快就扩大到了500多亩!见村民们都在种红薯,蒋旭便转而当起了红薯经纪人,为村民销售红薯。
2002年7月,在红薯生长旺盛的时候,蒋旭出资3万多元,在村口一块空地挖了一个能存放50万公斤的红薯窖。这样,红薯的贮存和保鲜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