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性格形成过程中,情绪情感,特别是观察、审视、监控和调节自我的情绪情感,是最为核心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众多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儿童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儿童的生活和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儿童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孩子的脸,六月的天
情绪情感分为两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
凡能引起愉快体验的,如兴趣、快乐、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称为积极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以及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一些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那些能让人引起痛苦体验的,如生气、伤心、愤怒、恐惧等可称为消极情感。少量的消极痛苦的情感体验,对情感发展是有益而无害的,如少量的挫折感,能使孩子想象和体验到他人的痛苦感受,培养关爱和同情,懂得给予和回报。但是,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不安之中,整天心事重重,或经常受到刺激使他生气和愤怒,就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以及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因此,让孩子经常处于愉快平衡的情绪之中,少受坏脾气的干扰,不仅可以使孩子理解别人的情感和适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能使孩子大脑的情感潜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开发。
身边那些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幽默的人,更能给我们留下好的印象。他们也能很快融入新环境,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而天性沉郁、内向、爱发脾气、任性自私、不自信、没主见、胆小怯弱、不敢担当的人,则难以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会面临更多的困境而举步维艰。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发展是不同的。
1.1~3岁孩子的情绪情感——表达不清、控制不住、适应不了
细心的妈妈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宝宝长到1岁后,就开始出现各种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了。新的情绪出现后,他们不仅能体验到婴儿期的初级情绪,还可以体验到骄傲、内疚、害羞、妒忌等。同时,宝宝还有了一定的移情能力,开始同情他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了对情绪标准的感受,同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知道什么是快乐的情绪,什么是不快乐的情绪。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也会开始讨论、展示和反应情绪。
当然,对于低幼孩子,爸爸妈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味和有意义的绘本,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绘本故事】
IHaveFeelings(《我有我感觉》)是一个英文绘本,由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加拉·诺夫特里·亨特(JanaNovotnyHunter)撰文,苏·泊特尔(SuePorter)绘图。绘本用诗歌般富有韵味的语言,将2~3岁孩子的情绪变化娓娓道来,包括喜、怒、哀、乐、恐惧、痛苦等,甚至还有3岁多的孩子才会开始区分的自己和他人的愉快、烦恼、羞愧、惧怕、同情、满意、妒忌、怕生、怕黑、独霸、小气等情绪情感体验。
“可我的小妹妹先玩上了秋千,我开心的泡泡忽然都消失不见了。我等啊,等啊,心里越来越憋闷。现在我觉得……妒忌!”其实,妒忌是人一种自然的情感,大约在孩子1岁半的时候从情绪中分化出来。妒忌往往是由于其他人的出现,而使自己失去了受宠地位而引发的。比如,当宝宝看见妈妈去抱其他宝宝的时候,他就会不满意和哭闹,直到妈妈把其他宝宝放下,转而去抱自己的时候,他才会恢复平静。在幼儿园的同伴交往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在某个幼儿班里,常常因为班上某个小朋友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他的孩子就会对他产生妒忌的情绪。
孩子妒忌的具体表现为:好撒娇,爱哭,不吃东西,破坏玩具,晚上尿床,精神恍惚,依赖性强,丧失玩耍的兴趣,等等。同时,还会伴随着时常发怒。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有所变化。据研究表明,一般3~4岁和青年期是妒忌情绪出现的高峰期。3~4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强,满足欲望的要求高。但在这一年龄段里,要满足的欲望遭到挫折的几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因此妒忌情绪的表现也就较多。同时,孩子也会去评价自己表现的好坏,也会产生羞愧感。他们会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做一些与平常不一样的事,如碰撞其他孩子,抢夺玩具等。
“可是,到了睡觉的时候,我的心又开始跳得厉害。拉长了脸的怪物来啦,我好想赶紧躲起来。它们让我觉得好……害怕!”临睡前的恐惧、怕黑、害怕孤独,是所有孩子的通病。孩子害怕的事物一般属于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事物。1岁后,他们会对突来的巨响、陌生的事物、妈妈离开身边等产生害怕。2岁时,孩子的惧怕情绪增强,主要是听觉上的,如车的声音、雷声、动物叫声。另外,还包括视觉上的恐惧,如庞然大物的出现、卡车的靠近和黑暗,等等。到了3岁,孩子视觉上恐惧的事物增加,怕肤色不同或面有皱纹的老人,怕假面具,怕黑暗,怕动物,怕爸爸妈妈外出。尤其是在夜晚,他们更害怕孤独和黑暗,晚上会害怕自己一个人睡,会想象床下有什么妖怪之类的。
【绘本故事】
美国作家梅瑟·迈尔的系列绘本《我的壁橱里有个大噩梦》、《我的床底下有条大鳄鱼》、《到处都有大妖怪》、《我家阁楼上有个大盗贼》等,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理出发,运用儿童的逻辑,承认了大噩梦、大鳄鱼、大妖怪等可怕事物的存在。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又把大噩梦、大鳄鱼、大妖怪刻画得时而羞涩,时而胆怯,根本就不可怕。故事最后都是我们的小宝贝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动脑筋,制伏了这些大噩梦、大鳄鱼、大妖怪。
有的妈妈可能会觉得,本来孩子还不害怕妖怪、恶魔什么的,读了这故事,会不会反而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了?
其实,这些故事就是写给孩子看的。因为每个孩子都相信,在黑暗的地方就会有妖怪,而大人是看不到的。这也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阶段,一个无法用谎言或鼓励就可以轻易越过的阶段。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不也是和小朋友走到路口黑暗的地方,就拼了命地往家里跑,嘴里还一直嚷嚷着“鬼来了”。也许,真的等到孩子不再相信有妖怪时,也就是他们准备离开我们,独立生活的开始。也许,那时的我们,还会留恋那个小家伙,曾经因为害怕而深藏在自己怀中的温馨感觉。孩子在绘本里,找到和自己相同经历的朋友,更容易产生一种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感。
至于妈妈怎么帮宝宝赶走恐惧和黑暗呢?很多的绘本里都有自己的妙招,我在后面还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在IHaveFeelings这个并不太像故事的抒情绘本里,我们看到,孩子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有开心、难过、妒忌、兴奋、温馨、生气,甚至害怕。这些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构成了孩子小小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情绪情感会随着情境,或者说孩子所处的环境,以及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本来出门去公园玩儿,通常是让孩子非常兴奋的一件事,可因为第一个荡秋千的是小妹妹不是他,孩子就由兴奋立刻变成了妒忌,但转念一想,可以帮妹妹荡秋千,和她一起玩,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情绪就又发生了180度的转变。难怪有人常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呢!
作为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化,了解宝宝情绪背后所要表达的信息。建立这些观念后,再引导宝宝去学习表达和处理情绪的方法,将有助于帮宝宝安抚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几次,牛牛都将玩具铺得满地都是,撒欢儿地玩了一阵子之后,又要妈妈讲故事给他听。于是,妈妈就让他先把玩具收拾好,摆放整齐后才能听故事。本来还玩得一脸兴奋的牛牛,一下子就变了脸,小眼泪也滚了下来,一边呜咽,一边极不情愿地收拾着玩具。
收好了玩具后,重重地放在一旁的角落里,以发泄他的不满和愤怒。
爸爸表示想要帮忙,牛牛还倔强地说:“不用!”
等收拾好了,他又像头小倔驴似的硬要拉妈妈去看。妈妈一看,还收拾得真整齐,一边夸他,一边给他个鼓励的亲吻,然后开始给他讲故事。
这个时候,再看看牛牛,眼泪早就干了,好像已经完全忘记了刚刚的不满,依偎在妈妈的怀里,面带微笑的听着故事。听到精彩的地方,还发出“哈哈”的欢笑声。
通常是什么原因,会引起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呢?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种情况:“达非所意”让孩子烦躁。
图图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午餐要吃酱肉面。10分钟后,当妈妈把精心烹制的西红柿酱肉面端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却气哼哼地推到了一边,并嚷道:“不好吃,我不吃!”
这种状况,恐怕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的。两岁多的宝宝虽然已经学会说话,但他们此时还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或者时常不能找到合适的词句来完全、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比如,宝宝告诉你他要吃酱肉面,而实际上可能他真正的意思是“我要吃上次在公园餐厅吃的意大利酱肉面”或者“我不要吃有西红柿的酱肉面”。
遇到这样的情况,做妈妈的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孩子强调:“我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同时,试探和揣摩孩子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是不是要把面条里的西红柿挑走?还是可以再切点儿黄瓜丝拌着吃?如果试过这些方法后,孩子还是拒绝吃,那就不要再找其他东西代替,而应试着让孩子把扒去西红柿肉酱的面条吃掉。并且要让孩子明白,这就是午餐,如果现在他不吃,就只能等到下午加餐时才有东西吃了。
第二种情况:能掌控的东西太少,让孩子感觉不爽。
有一天,奶奶来看珠珠,和珠珠玩了一整天。
当奶奶要走时,珠珠却怎么都不肯跟奶奶说再见,还直跺着小脚,生气地盯着奶奶,连连说“不!不!”
这也是发生在2~3岁宝宝身上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他们想抓住一切自己能控制的东西。这一时期,孩子会试着表现得独立而有决断性,想在一些事情上做决定。孩子会通过说“不”来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权力”。而且,狡猾的小家伙知道,这时不跟奶奶说“再见”会让大人恼怒,而这也正中他的下怀:“你看,我又是焦点人物啦!”
面对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要对奶奶解释,别让老人放在心上,告诉她,孩子时不时总会有些“小叛逆”。然后,再对宝宝说:“嗯,我知道你下次一定会礼貌地跟奶奶道别了。”或者说:“这次我替你跟奶奶说再见。”不要真的去跟孩子发脾气。要知道,他们并不是成心对老人不礼貌,而只是想试探一下自己的掌控能力,以及你的容忍限度到底有多大。不过,做妈妈的,在事后还是应找机会和宝宝谈谈这件事。让他明白,对自己所爱的人要和善有礼。
第三种情况:因为场景或情境的转换,让孩子不适应。
前面的那个案例中,图图不愿意收拾玩具只想听故事,就属于这种情况。而许多爸爸妈妈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心理及他们的需要。比如,宝宝正乐滋滋地玩着他的玩具卡车时,你却对他说:“咱们去公园吧,在那儿你就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啦!”可能你原本以为他会欣然接受,扔下玩具车,兴奋地和你冲出家门。结果,没想到他却极为不乐意,甚至还抹着小眼泪哭起来。
即使是脾气再好的孩子,把他从一种场景转移到另一种场景时,他也会感到无法接受。2~3岁的宝宝只关注眼前的事物,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到“去公园也会很有趣”。对于他们来讲,你所说的话也就意味着要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卡车”,那他当然会不乐意啦!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可以把这个转换过程,变得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一些。比如,你可以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多次对宝宝说“我们一会去公园啊”,并来个倒计时,不断强调“再有10分钟、2分钟、1分钟……我们就要出发啦!”或者给孩子一些选择,比如问他:“我们是带着蓝色大货车,还是带红色小汽车一起去公园呢?”让他们意识到去公园也是很有趣的,并且还可以带上他的玩具汽车,或者可以从公园回来后再继续玩他的玩具车。这样,孩子就会很容易接受情境的转变,情绪也就变得更平和、快乐了。
2.3~6岁孩子的情绪情感——易冲动、易外露、易感染
3~6岁孩子的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了起来。并且,他们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也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和2~3岁相比,此时的孩子已开始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并且知道了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馈。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也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或是不高兴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其实,3~6岁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并没有很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还不强,生活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情形。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会不断增强。
具体来说,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情绪特点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易冲动。
3~6岁宝宝的内抑制发展较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也还不完善。因此,当他们受到外界事物和情境的刺激时,情绪就会出现爆发性变化,常会从情绪的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所以说,这个时期孩子的脸,也会像易变的六月天一样,说哭就哭,说笑就笑。着名的儿童绘本《菲菲生气了》描写的就是一个叫菲菲的小女孩,因为和姐姐在家里争玩具大猩猩玩,结果争不过姐姐,还摔了一跤。绘本用图画的方式表现了孩子的生气,甚至可以说是愤怒。菲菲由怒目圆睁,到暴跳如雷、咆哮,到最后摔门而出,展现了孩子情绪由生气到暴怒,到无法抑制的冲动的整个过程。
易外露。
这个时期的宝宝,控制力还比较差,他们的情绪变化会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例如,不高兴就直接用哭来表示,高兴、舒服就用大笑或手舞足蹈来传递,愤怒了就瞪眼、跺脚,有高兴的事情时也急切地想要向亲近的人诉说。有一天早晨起来,儿子可能心情不错,抱着我的脖子,神秘地说:“妈妈,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于是,我也很好奇地问他:“什么事啊?”儿子突然很深情、很依恋地说:“妈妈,我太爱你了!”然后,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这就是孩子的表达方式,绝对直接而毫不含蓄,并且往往直接得让我们成年人都觉得感动不已。
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