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2900000032

第32章 不堪重负的心灵(3)

八月十三日,清廷派遣的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山(或译作刑部郎中阿尔善)同郑成功二弟郑世忠以及郑氏家族亲旧黄征明、李德、周继武等携带敕书到达福州,先命李德、周继武去厦门向郑成功讲述清廷和郑芝龙的意图。二十四日叶成格、阿山在福建清军护送下进抵泉州,又派郑世忠、黄征明(郑成功表叔)往厦门晓以利害。郑成功不为所动,依然以敷衍拖延为上策。他让郑世忠回泉州约请叶成格、阿山于九月十七日到安平镇见面。届期,郑成功调集甘辉、王秀奇、陈尧策、万礼、黄廷等二十余名部将统领水陆各镇“列营数十里,旗帜飞扬,盔甲鲜明”,把安平镇布置得“好似铁桶”,自己才同众参军一道前往安平准备同清使会面。叶成格、阿山在清军步骑护卫下来到安平,一看郑军摆下的阵势已感到气氛不对,连郑方安排的迎宾馆舍报恩寺也不敢住,宁可住在清军临时搭盖的帐篷里,双方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尽管郑成功大设供帐,馈送厚礼,竭力向清使表示友好,在原则上却坚持“一云先要四府地方,前诏只有水路游寨.未言陆路;二则不奉东西调遣;三则不受部、抚节制;恐如姜裹(壤)、金声桓等俱以剃发后激变,且未与张明振(张名振)议妥,又比高丽不剃发等语”。叶成格、阿山只奉有监视其剃发受敕的严旨,并无谈判的权力,面对郑成功提出的条件知道使命难以完成,于是以“不接诏,不剃发”为理由拒绝成功的隆重礼遇,于二十日返回泉州。二十一日,郑成功遣人致书备礼挽留清使,二使臣回信表示:“即使相晤间,不过宣传皇上浩荡德意,与公剃发后上谢恩本,将贵部官作何安插,及四府设防数目修入而已。他复何言哉!似公又不宜以旁语及也。弟以一介微躯而膺朝命,钦限在十月内回京,何敢稽迟,以身试法?伏祈早决一言,俾得星驰复命。”退还所赠礼物,并限二十五日为最后答复时间。二十四日晚上,郑世忠、周继武、李德、黄征明等往见成功,声泪俱下地哀告:“二使此番失意而回,大事难矣。我等复命,必无生理,并太师老爷(指郑芝龙)亦难!”郑世忠说:“若剃发归顺,可全老父阖家。”郑成功答道:“吾不剃发即可保全父命,剃发则父命休矣。”世忠“复哭劝其回心转意。成功于李德身旁手执银盅,高声恫喝:剃发乃身分大事,本藩自会定夺,谁人敢劝,哪个敢言!世忠未敢再开口”。周继武说他也同郑世忠一起“哭劝成功剃发归顺。成功起誓,先撤官兵,再议剃发之事。佞官沈俭期日:藩主剃发为令尊大人,我等剃头又为谁人。况且同在海上数年矣”。二十六日,郑成功又派旗鼓史谠、郑奇逢往泉州请清使来安平再议。叶成格、阿山认为没有什么好谈的,把二人赶回。二十九日,叶、阿派人催促郑世忠、李德、周继武、黄征明回京复命。当天,清廷使臣和随行人员离开泉州,“从间道回延平”,和局至此完全破裂。离别之际,黄征明要求郑成功写一回信给郑芝龙,成功依言写了一封长信说明整个事件经过并表明自己的态度。主要内容是,“和议非本心也”,“不意海澄公之命突至,儿不得已,按兵以示信。继而四府之命又至,儿不得已接诏以示信。至于请益地方,原为安插数十万兵将,固图善后至计;何以日:‘词语多乖,征求无厌’?又不意地方无加增,而四府竞为画饼,欲效前赚吾父故智,不出儿平日所料。遽然剃发,三军为之冲冠!……在清朝总以剃发为是,在儿总以不削发为是。……大丈夫做事,磊磊落落,毫无暧昧。清朝若能信儿言,则为清人,屈于吾父为孝;若不能信儿言,则为明臣,尽于吾君为忠”。二使“在泉月余,目睹脱巾情形,未曾与儿商榷,徒以剃发二字相逼挟。儿一剃发,即令诺将剃发乎?即令数十万兵皆剃发乎?即令千百万百姓俱剃发乎?一旦突然尽落其形,能保其不激变乎?叶、阿二位不为始终之图,代国家虚心相商,而徒躁气相加。……使臣如此行动,朝廷可知也,能令人无危乎?能令人无惧乎?况儿名闻四海,若使苟且作事,不特不见重于清朝,亦贻笑于天下后世矣。大抵清朝外以礼貌待吾父,内实以奇货居吾父。此番之敕书与叶、阿之举动,明明欲借父以挟子。一挟则无所不挟,儿岂可挟之人乎?且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彀中。其得全至今者,大幸也。万一父一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之局耳!”在给二弟郑世忠的信中他把自己的志向说得更清楚:“兄弟隔别数载,聚首几日,忽然被挟而去,天也!命也!弟之多方劝谏,继以痛哭,可谓无所不至矣。而兄之坚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动其心,即斧刃加吾颈,亦不能移吾志。何则?决之已早而筹之已熟矣。今兄之心绪,尽在父亲复禀中,弟闻之亦可以了然矣。大抵清朝若信兄言,则为清人;若不信兄言,则为明臣而已。他何言哉!……夫虎豹生于深山,百物惧焉;一入槛阱之中,摇尾而乞怜者,自知其不足以制之也。夫凤凰翱翔于千仞之上,悠悠乎宇宙之间,任其纵横而所之者,超超然脱乎世俗之外者也。兄名闻华夷久矣,用兵老矣,岂有舍凤凰而就虎豹者哉?惟吾弟善事父母,厥尽孝道,从此之后,勿以兄为念。噫,汉有子瑜而有孔明,楚有伍尚而有子胥,兄弟之间,各行其志,各尽其职焉。”

郑成功在和谈中表现的态度是有点诡异的,在致父书中引用了清帝敕谕指责他“词语多乖,征求无厌”的话,证明尽管未正式开读,他已完全清楚清廷的底牌。既然没有谈判的余地,郑成功为什么又一再挽留清使,做出种种无益的举动呢?这只能说按郑成功的本意是不愿归降清朝,对于父亲的安全虽说置之度外,毕竟不能不有所顾忌。反映在行动上就未免进退失据,措词更难得体。例如清两广总督李率泰给郑成功的信中就批评说:“所云‘不知有父久矣’,此言一出,不但伤天性之恩,且贻后世之刺。尊公身为明季重臣,国亡而择主,非背国而事仇也。足下前无顾命,今无共主,何得灭不可易之亲,而从不必然之议也?古之求忠臣于孝子者,几无据矣!至今犹屡执此‘三省相畀’之说,胡为乎来哉!今天下中外,帖然十载。而足下身羁海甸,犹欲招徕之,以大一统之势。谁敢取臣服之版图、惟正之资赋而轻议畀乎?且从来无此庙算,无此边筹也。即如足下所云,亦可笑矣。无三省,则舍我而忠于彼;将有三省,即弃彼而忠于我。此皆拂情影借之言,知非足下之心也。”从忠于一姓王朝而言,李率泰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问题是郑成功从来就不是朱明王朝的“纯臣”,也不是郑芝龙的孝子,由于他首先着眼的是维护以自己为首的郑氏家族和东南沿海部分汉族绅、民的利益,当清朝的“大一统”危及到这一集团利益时,他只有站在比较软弱的明朝一边,借明朝的名义展开反清斗争。

清廷的招抚郑成功最终因双方各自坚持自己的条件终告失败。然而,实际上是各有所得。郑成功利用和谈使清方释放了1653年四月遭飓风飘入兴化港的辅明侯林察;在福建、广东某些地区扩军征饷,增强了实力。清廷通过招降也牵制了郑成功在顺治十年、十一年两次的可能出兵广东配合李定国作战。固然,郑成功本不积极于同李定国会师,这点下文还要谈到;但清廷凭借郑芝龙这张王牌进行招抚,无疑助长了郑成功对永历朝廷的离心力,即他给父亲信中所说“按兵以示信”。所以,就全局而言清廷所得远大于所失。

和谈既已失败,清廷改而用兵。顺治十一年十一月,“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郑成功屡经宽宥,遣官招抚,并无剃发投诚之意。且寄伊父芝龙家书语词悖妄,肆无忌惮,不降之心已决。请敕该督、抚、镇整顿军营,固守汎界,勿令逆众登岸,骚扰生民,遇有乘间上岸者,即时发兵扑剿。从之。”十二月十六日,清廷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同多罗贝勒巴尔处浑、固山贝子吴达海、固山额真噶达浑等领兵由北京赴福建征剿郑成功。郑芝龙失去了利用价值,清廷官员一再上疏要求严加惩办,他们指出郑芝龙和郑成功利用和谈的机会派出使者多方联络,郑芝龙不仅在给郑氏集团亲属旧部的信中流露了不满情绪,而且必然以口信方式泄露清方军事部署等秘密。从清方几次截获的郑芝龙的私人信件堕,确实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彷徨。在给林忠的谕帖中说:“本爵美景日近,定不忘尔旧人。”给林瑞骥谕帖中说:“本爵得意日近,定不忘尔。”这里所说的“美景日近”、“得意日近”究竟是指什么颇难揣度,他这批信件是在顺治十一年十一月间带出北京的,次年正月在清廷任职的福建人杨国永疏中说:“郑芝龙或欲亲往(福建),或欲讹封为王以合其意。”这种推测有一定根据,因为郑芝龙在十一月间一面把郑成功寄来的部分书信上交清廷,指斥“逆子”“请地益饷,抗不剃发,寄臣书信语多违悖,妄诞无忌”;一面派家人回原籍收取田租,还表示打算具题本请求清廷同意让他的第三个儿子郑世恩离开京师回泉州管理田产等事务。如果郑芝龙作的是这种乐观估计,他肯定是失算了。另一种解释则是郑芝龙预感到噩运降临,用的是反语。尽管人们可以作种种解释,郑芝龙的处境显然恶化了。顺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吏部员外郎彭长庚疏请“先废郑芝龙以除内奸”;同月三十日正白旗下云骑尉杨国永在题本中说:“灭郑成功易,除郑芝龙难。郑芝龙一日不除,郑成功一日难灭。……伏乞皇上速灭郑芝龙家族。”同日,兵部尚书张秉贞等密题“请将郑芝龙本人及其妻孥一同迁居,另行禁锢。将其家人及财物一并监管原处,视其郑成功系降系拒,再行酌处”。顺治批示:“郑芝龙之案事关重大,着议政王、贝勒、大臣等核实密议具奏。”郑芝龙及其在京家属于顺治十二年二月间被囚禁。

3.御驾亲征风波

在2004年4月20日,《厦门晚报》做出了一篇报道——《顺治之死有新说法被郑成功炮毙于厦门?》说到:“顺治死因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悬案之一,清室记载对此避而不言,民间一般采信五台山出家之说,而不少学者倾向于史学家孟森提出的死于天花说。最近,一份新发现的史料为顺治之死提供了又一种说法,而且是最耸人听闻的说法:顺治被郑成功军队毙于厦门。这份史料是一本名为《延平王起义实录》的手抄本,是泉州南安的郑成功宗亲郑梦彪从郑氏后人手中得来的。由于手抄本年代久远,内容文字晦涩难懂,郑梦彪将复印件委托郑成功研究专家、厦门郑成功博物馆原副馆长张宗洽进行研究。张宗洽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两段直指顺治死于厦门的惊世之言。”

《延平王起义实录》里说:有人密报郑成功,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思明港被炮击没,清军将领达素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

这种观点是极为惊人的。顺治真的有可能死于郑成功的炮火吗?那《延平王起义实录》所讲述的内容有无史实根据?

这种说法提出以后,引起了史学家的关注,只是到目前,还没有人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只是,顺治皇帝倒的确有过一次未能成行的御驾亲征,所要亲征的对象,也的确是郑成功。

就在清朝大军着力于讨伐南明、朝廷的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大西南一隅、为不断传来的捷报欢欣鼓舞之际,当清军大举出动攻伐云贵的消息传到东南沿海时,南朝的延平王郑成功、兵部侍郎张煌言图谋进兵江南,以牵制清军,挽救南明的危局。

1661年7月12日,郑成功的十余万大军在浙江沿海登陆,诸将分别屯兵镇守江宁城外的各个险要地形,连营八十余处,将江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历史上称之为金陵,是清王朝在江南的统治中心,也是控制长江、控制整个江南的军事重镇。倘若江宁失陷,就等于丢掉了整个江南,这对清帝国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如同在顺治头顶上炸响了一个闷雷,把志满意得的少年皇帝顺治几乎打傻了。他清楚地知道,金陵城内只有三千守军,无论如何也不是郑成功十万水陆大军的对手,然而只有速派救兵是挽救危局的唯一办法。可满洲大军远征云贵,鞭长莫及,近处的增援清军,不是大败而逃就是望风而降,而金陵城内守军中满洲兵只有五百人,剩下的两千多汉人军队,加上江南总督郎廷佐也是汉军旗人,不一定能靠得住。

江南可是朝廷的财富重地,顺治清楚地知道天下赋税一半都来自江南。不管是被攻陷还是举城投降,金陵失陷就在眼目间。金陵失陷,江南便会失去半壁江山。另外平定云贵的满洲大军,靠的就是江南源源不断的粮饷,一旦失却,就等于掐断了大军的口粮,等于送掉了朝廷的半条命。

更恐惧的是,江南一失,安徽、山东一呼百应,势如破竹,如果战火再漫延到山西、直隶,那么弹丸之地的京师也就将被包围。到那时候,普天之下的汉人就会万众一心,一起动手,拿起刀枪,杀向占领和盘踞在他们祖居田庐上的凶暴的满洲人,清王朝就将陷入反叛的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天下的汉人有多少?满蒙八旗才有多少?那不就是满洲的末日吗?爱新觉罗氏不就要陷入灭顶之灾了吗?

真临大敌的惊慌和恐惧让顺治失去了镇静与理智,他竟一头冲进慈宁宫,扑倒在母亲跟前,大声喊叫起来:“额娘,我们退出山海关,回到我们祖先待的地方,回老家去吧!”

在顺治的潜意识中,进关伐明是不义之战!这种心理的形成,既来自儒家的仁政王道,也来自早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神父的基督精神的熏陶。另外也与清朝帝王的民族自卑感有关,一个少数的、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去统治一个多数的、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所必然产生的自卑感与怯懦,这时完全控制了顺治。其实在他的感觉中,只有关外的东北大地是真正属于他的,而中原是抢夺来的,是强占的明朝天下。

正在为金陵被围忧虑的孝庄皇太后也被儿子的喊叫声惊呆了,但一向有主见、明智的皇太后立马醒过神来,责备顺治道:“皇儿,你疯了吗?”

“不!不!“顺治慌乱地站起来,浑身不住地颤抖,语无伦次地说:“江南已经丢了!郑成功就要攻陷金陵,安徽、山东一反,社稷危在旦夕!汉人几千万、几千万哪!哪里容得我们!额娘,我们走吧!”顺治似乎忘记了自己的皇帝身份,一任情感奔泻。

然而,经历过无数狂风暴雨的皇太后可不像儿子这样多愁善感、胆战心惊,她一反平日的温和、慈爱和明智,勃然大怒,她狂暴地叱骂起少年皇帝来:

“你这个窝囊废!你竞想弃城逃跑!你的父亲和祖父流血拼命打下的江山,就让你如此糟践?你怎么配当爱新觉罗的子孙?你还有没有英雄气概?你这胆小懦弱的东西……”

顺治被母亲骂得无言以对,羞愧得满脸通红,浑身发抖,突然他挺身一跃,竞发出狂暴的急吼:“看我如何收拾郑成功?!”

顺治拔出腰间的宝刀,上指苍天,目光疯狂、咬牙切齿地喊道:“亲征!亲征!立刻御驾亲征,不得胜还朝,就战死疆场!额娘,你就静候儿的消息!”

同类推荐
  • 从拔剑开始浪迹天下

    从拔剑开始浪迹天下

    当拥有拔剑术和熟练度系统,穿越到古代的林风如何浪迹天下
  • 暮明之重生为王

    暮明之重生为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雾锁峨眉:蒋介石谋取四川纪实

    1935年,红军经川边北上抗日,一部分红军突然迂回直扑四川省省会成都,让领教过红军厉害的“四川王”刘湘慌了手脚,不得不请求执中央权柄的蒋介石支援。蒋介石趁机插手四川:在峨眉山办军官训练团,专挖刘湘“墙脚”,同时,在重庆派驻中央参谋团。从此,双方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而当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生死存亡一线之时,具有民族正义感的刘湘舍弃一切,毅然率数十万军出川抗战。一时,“无川不成军”,激昂慷慨悲壮。
  • 三国之最强袁绍

    三国之最强袁绍

    穿越时空成袁绍,源少十分惊喜,什么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义,见鬼去吧,我要做的是一统天下!
  • 奇幻魔晋录之救世神混

    奇幻魔晋录之救世神混

    以晋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为历史背景,通过马余、许虎痴、庞小凤三个人的成长奋斗经历,将历史人物、事件穿插进故事,融历史,谍战、玄学、仙侠为一体的架空历史魔幻小说。马余三国马超后人兵器打狗棒-素手剑剑法:出入手,拥有龙骨令,可以号令五湖四海的水族,终成一代战神许虎痴三国许褚后人兵器断刀-半壁江山,刀法:自创市井八刀(起火、过年、顺风、冲动、意迎、擒兽、生活、)拥有万兽环,可以号令兽族,终成一代武神,庞小风三国庞士元后人不擅长格斗,擅长逃生轻功:凤非飞拥有过目不忘的天赋,读书多,拥有鹏哨,可以号令翼族终成一代天才军师
热门推荐
  • 通天者

    通天者

    这个疯狂的世界被称为‘贝塔大陆’,有读者甚至听说过它的不凡。那里不仅有人类存在,还有偷偷越界而来的异能魔族和无所不能的穿越者后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人心存在的地方就有争斗发生,大家都想成为故事的主角。只不过主角只有一个,究竟是他、她、还是它?或许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所不同吧……----------------------------------------------该作品没有无限的打斗和升级,只有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切都是有理由的。阿甘再次声明:“做真男人,永不太监!!!”QQ群:44160861
  • 越桃望君笑

    越桃望君笑

    “他是你什么人?你好像很在乎他!”宁澶泫负手握书,抬着头看着窗外的荆桃花!“一个很重要的人!”越桃站在宁澶泫的身侧,伸出手接住了窗外飘进来的花瓣!“比我还要重要吗?”宁澶泫像个孩子一样,他只是想要确定如今自己在越桃心里是什么地位!“你和他不一样,你是我拼了命也想要救的人,而他是我想要同生共死的人!”……“你不是想要自由吗?只要你用她的命来换,我就告诉你怎么破这沧溟岛的阵法。”“她便是我的自由,此生不换!”段麒牵起了越桃的手,心里感叹道这小丫头的手还是那么冰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时间秘语

    时间秘语

    本文属于略欢脱文风~【正经的简介】:唐德绮初入初中,无一故友,却在这三年遇见许多有故事、有个性的人,并隐约得知自己模糊的身世,讲述了花季雨季中最纯真、最美好的情谊。
  • 人鱼之恋之真爱无敌

    人鱼之恋之真爱无敌

    几百年前,有一位她们的祖先曾经因为救了一个凡间的王子,而与其相恋,最终因为王子移情别恋化成泡沫。从此,海里的巫婆告诫她们的姐妹说,世间的业障皆是因为男子的负心,女子的痴情。而人鱼是不能相恋的,除非他们能破了海枯石烂的魔咒。
  • 最终入侵

    最终入侵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会写简介,就拿金刚经做为开场吧。这是一场强弱悬殊的战争。然而生命的长河中,哪一场战争不是强弱悬殊?神说:你们只不过是圈养的火鸡,你们的科学只不过是中午11点就会有食物从天而降。而我会在万圣节这天终止你们的所谓科学。末法时代,是收割的季节。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厄途x

    厄途x

    身处地狱的,究竟是谁(简介要凑齐二十个字)
  • 染指你世界的记忆

    染指你世界的记忆

    苏悔以为他这辈子都不会迁就别人,这是他的天性,可他从没想到天性使然是在遇到她之后。他愿看着她笑,哪怕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他害怕她皱眉,哪怕微微蹙一点,都要心疼多半天。她是他的劫数,亦是他的肋骨,有她,才有整个世界。有她的世界,才是伊甸园。
  • 天水相依

    天水相依

    一路走来,应该是有一种爱可以称作笃定。就在你们遇见的第一眼,你就觉得她是将与你共度一生的亲人。于是你决定拼尽全力去追求,即便她一直犹豫不定,即便她会婉言回绝你真挚的表白。你却依旧愿意为她挖空心思,为她付出更多时间、耐心,以及等待。你说,这就是爱。你说,你拥有保护她的勇气和力量。终于上天感动了一下,决定给你一次宝贵的机会。你痛并快乐着。既然决心去爱,那这份爱就要一定要矢志不渝。荆天水、赵新依,这是属于你们两个人的故事。我只愿做一个旁观者为这个故事欢笑与落泪。偶尔会被你们影响着,为你们揪心着,不断给你们祝福着。这份爱属于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