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伍分析】人参与莲子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二药均性味甘平,皆为补益之品。然人参味甘微苦而性微温,大补元气,为峻补之品,故凡肺、脾、心之气虚皆可选用,并能益气安神;莲子味甘而涩,性平,有健脾涩肠、敛养心气之力。二药合用,共奏健脾涩肠止泻、益气养心敛神之功。临床常用于脾虚泄泻等。
9.茯苓与泽泻
【主症】肝硬化腹水。
【配伍分析】茯苓与泽泻药对,出自《伤寒论》之五苓散,为临床常用的利水渗湿药对。茯苓甘淡而平,淡渗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泽泻甘淡而寒,淡能渗湿,寒能清热,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功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二药合用,相使相辅,共奏利水渗湿、健脾清热之效,可使中焦得运,水道通调,水湿之气从上顺下。临床可用于一切水湿停留之证,如水肿、黄疸、泄泻、小便不利等;现常用于肝硬化腹水病症。
10.茵陈与栀子
【主症】湿热黄疸(阳黄),症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等现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等。
【配伍分析】茵陈与栀子药对,出自《伤寒论》之茵陈蒿汤。茵陈味苦微寒,苦泄下降,寒能清热,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疗黄疸之要药,又能利胆排石;栀子性味苦寒,既能清泻三焦火邪,又能清利肝胆湿热而退黄疸,还能凉血解毒,《药性论》言其能“解五种黄病”。二药伍用,茵陈为主,栀子为辅,茵陈得栀子之佐,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使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临床治疗湿热黄疸的主要药对。正如张景岳在《本草正》茵陈条下云:“治黄疸,宜佐栀子。”
11.川楝子与香附
【主症】肝气郁结之胁肋胀痛、善太息、胃脘闷痛等。
【配伍分析】川楝子与香附,均入肝经,皆有理气止痛之功。然川楝子性味苦寒善降,兼有泄热之功,常用治肝热气滞;香附辛苦气平,功擅理气调肝,为肝气郁结所必需。二药相须配对,可明显增强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是治疗肝郁气滞疼痛诸症的常用药对。临床常用于治疗因情绪不畅、肝气郁结所引起的胸闷胁胀、善太息、胃脘闷痛等,无论偏寒偏热,均可随证配伍应用。
12.白术与苍术
【主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腹胀、肠鸣、泄泻等。
【配伍分析】白术与苍术药对,出自《张氏医通》。二药同为脾胃经要药,均有燥湿健脾之功,《本经》统称为术,《别录》始分赤、白两种,赤术即苍术。后世方有苍术、白术之分。然二者功用有偏,白术甘温性缓,守而不走,补多于散,最善补脾益气;苍术苦温辛烈,走而不守,燥湿力胜,散多于补,最善运脾。二药相配,一守一走,动静相合,白术补脾则有益气之力,苍术运脾则有燥湿之功。白术得苍术,补脾之不足而泻湿浊之有余;苍术得白术,运脾湿、泻有余而益脾之不足,共奏较强的燥湿健脾之功。临床可用于脾虚夹湿,或外湿困脾、脾失健运之证。
13.火麻仁与郁李仁
【主症】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
【配伍分析】火麻仁与郁李仁药对,出自《用药心得十讲》。二药皆为种子,富含油脂,善润肠通便,皆为润下之要药。火麻仁味甘性平,多脂体润,滑利下行,走而不守,功专滋阴润燥、滑肠通便;郁李仁甘苦性平,味辛则散夕味苦则泄,体润滑降,功专滑肠泻下、行气通便。火麻仁偏走脾与大肠血分,郁李仁偏入脾与大肠气分。二药伍用,气血双调,相互为用,能明显增强通便泻下、滋阴润燥之力。临床常用于热病后期、年老体弱、病后体虚、妇人产后等,由于津液不足、津枯肠燥引起大便秘结、大便困难等症,以及习惯性便秘。
14.黄芪与山药
【主症】慢性胃肠炎,证属脾胃气虚者。
【配伍分析】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而侧重于补脾阳;山药甘平,补脾养肺,养阴生津,益肾固精,而偏于补脾阴。二药配对,阴阳相合,相互促进,共收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诸症。
15.党参与茯苓
【主症】脾胃虚弱之食少体倦、便溏等。
【配伍分析】党参与茯苓药对,出自《不知医必要》之参芪白术汤。党参甘温,最善健脾益气;茯苓甘淡性平,功专利水渗湿,兼有健脾助运之力。二药合用,可藉茯苓利湿之功,以防党参壅滞之弊,具有补而不壅、补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共奏较强的补气健脾、益气化湿之功。临床可用于脾胃虚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虚满、便溏泄泻、气短乏力等。
16.白术与甘草
【主症】脾胃气虚之食少、便溏、体倦,以及肝脾不和,腹中拘急作痛等。
【配伍分析】白术与甘草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四君子汤。白术苦甘温燥,既能燥湿健脾,又能缓脾止泻;甘草味甘性平,得中和之性,径入脾胃而有调补、缓急之功。二药配对,甘草补中能促进白术健脾作用的发挥,并和缓其刚燥之性,共奏健脾和中、缓脾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脾胃虚弱之证,还可用于肝脾不调、腹中拘急作痛等。
17.黄连与竹茹
【主症】胃热炽盛及痰热阻胃证等。
【配伍分析】黄连性味苦寒,功擅清泄胃火、清热燥湿;竹茹味甘而淡,气寒而滑,能清热止呕、化湿祛痰,正如《药品化义》所云:“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痰热,宁神开郁佳品。”二药伍用,相辅相成,竹茹得黄连寒清苦降之助,清胃止呕之力大增,并能燥湿化痰。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热炽盛之噎膈、恶心干呕、口臭、龈肿、脘痞、嘈杂等;也可用于痰热阻胃所致的呕吐痰涎、吞酸吐水。
18.山药与扁豆
【主症】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慢性腹泻之脾胃虚弱者。
【配伍分析】山药及扁豆均为补气健脾之品,然山药性平不燥,补而不腻,作用和缓,善健脾止泻、益胃生津;扁豆味甘而气清,与脾性最合,善补脾和胃而不滞腻,健脾止泻之中又有和中化湿之功。二药同用,相须相助,补脾以促进化湿,化湿而益助脾运,能使健脾化湿、和中止泻之功明显增强。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腹泻便溏、食少倦怠等。
19.人参与升麻
【主症】胃下垂,脱肛,食少便溏,体倦乏力等。
【配伍分析】人参与升麻药对,出自《景岳全书》之举元煎。人参甘温,功专益气补虚,有统补心、脾、肺气之能,为补气第一药;升麻辛甘微寒,善入脾胃经,为升阳要药,李时珍称其为“脾胃引经最要药”,李东垣谓其可“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二药合用,升麻既可引人参径入脾胃中焦,又可藉其升举之性辅助人参发挥升举脾胃阳气的作用,正如《医学启源》所云:“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二药配对,一补一升,互补为用,共奏益气补脾、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可用于脾胃气弱、中气下陷所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脉虚无力以及脱肛久泻等。
20.人参与干姜
【主症】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倦怠乏力等。
【配伍分析】人参与干姜药对,出自《金匮要略》之人参汤二者均可入中焦脾胃,然人参甘而微温,善于益气健脾而扶正,多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干姜辛甘大热,善温暖脾胃而祛寒。独用人参补益力强而其温煦之力不足,独用干姜祛寒力强而补力稍弱。二药合用,相得益彰,人参得干姜补而能行,干姜得人参行而不滞,二药共奏较强的温补脾胃之力。临床多用于脾胃虚寒日久或久病后胃气虚弱的脘腹冷痛、呕哕泄泻、舌淡脉虚弱。
21.黄芪与升麻
【主症】胃下垂、久泄脱肛等。
【配伍分析】黄芪与升麻药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升陷汤。黄芪为益气补中之要药,善于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本草正义》云:“黄芪具春令升发之性,味甘气温色黄,皆得中和之正,故能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升麻善于升举中气、透疹解毒。二药相伍,升麻可助黄芪升举之力,以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从而具有较强的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临床常用于脾土虚弱、清气下陷之短气乏力、便溏久泄、脱肛等。
22.陈皮与枳实
【主症】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疼痛等。现常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配伍分析】陈皮与枳实药对。陈皮辛散苦泄,其性温平,善于通达,功擅理气调中、燥湿祛痰;枳实辛散苦降,功专破气消积。陈皮升多降少,以升为主;枳实降多升少,以降为要。二药合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共奏行气和中、消肿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脾胃气滞、消化不良、气机失调之脘腹胀满、疼痛等。现常用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可用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23.熟地与生地
【主症】津亏阴伤之便秘以及老年习惯性便秘。
【配伍分析】熟地与生地药对,出自《景岳全书》之二黄散。二药虽同出一物,但因加工炮制不同,其性有寒热之别,其功也各有所偏。熟地味甘性温,气味俱厚,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生地甘苦,性润多汁,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二药配对,共奏养血滋阴、凉血止血、生津润燥之功。临床常用于阴亏而津亡之证,以及津血亏损、肠中失濡之老年习惯性便秘。
24.生地与石斛
【主症】用于胃病日久,阴液不足,食欲不振。
【配伍分析】鲜地黄与鲜石斛伍用,出自《时病论》之清热保津法。鲜地黄甘寒多汁,略带苦味,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长于生津止渴、清热泻火;鲜石斛甘寒汁浓,功擅养胃阴、生津液、清虚热、止烦渴。二者配对,同为甘寒之品,又同取鲜品入药,质润多液,同气相求,相须为用,其滋阴生津、清热除烦之功倍增,故可用于胃病日久、胃阴不足、虚火上炎之烦渴、干呕、口苦、食欲不振、胃脘隐痛、舌红少津等。
25.三棱与莪术
【主症】癥瘕积聚、食积腹痛等,以及肝脾肿大,各种消化系统肿瘤等。
【配伍分析】三棱与莪术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三棱散。二药皆为破血祛瘀之品,有较强的消积散坚的作用。然三棱辛苦性平,长于破血中之气,功专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化积消坚,破血之力大于破气;莪术辛苦性温,辛温行散,善于破气中之血,功专行气破血、散瘀通经、消积化食,破气之力大于破血。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三棱气味俱淡,微有辛意;莪术味微苦,气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温,为化瘀血之要药……若细究二药之区别,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二药配对,相须为用,气血并重,能明显增强破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积散结之力,可用于治疗一切血瘀气结之证,如可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的癥瘕积聚、胃脘腹痛及饮食积滞、胃脘胀痛等。目前临床多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肿大、肝癌以及腹部肿块不消等疾病的治疗。
26.白芍与甘草
【主症】肝脾不和、气血失调之腹中拘急疼痛。
【配伍分析】白芍与甘草药对,出自《伤寒论》之芍药甘草汤。白芍酸敛苦泄、性寒阴柔,功擅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偏补阴血;甘草甘缓性平,能和逆气而补脾土,缓急止痛,偏补阳气。二药合用,酸甘化阴,肝脾同治,气血双补,共奏缓肝和脾、益血养阴、缓急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肝脾不和、气血失调的腹中拘急疼痛、手足挛急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二药配伍,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27.白术与白芍
【主症】脾虚肝旺之腹痛、泄泻、腹胀、厌食等。
【配伍分析】白术与白芍药对,出自《丹溪心法》之白术丸。白术甘苦温燥,味甘补脾,功专健脾燥湿;白芍酸寒柔润,微苦可补阴,略酸又可收敛,功专养血柔肝,最能敛肝气、护肝阴,为养肝柔肝之要药。二药伍用,一则益脾气助脾阳以运之;一则养肝血敛肝阴以藏之,一阳一阴,刚柔相济,共奏健脾柔肝之功,成为调和肝脾的常用药对。最宜于治疗脾虚肝郁、木气乘土、肝脾不和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或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等。
28.白术与陈皮
【主症】脾胃气虚之脘腹胀满、食少便溏、水湿内停等。
【配伍分析】白术与陈皮药对,出自《医学入门》之白术膏。白术甘苦而温,甘温健脾扶中,苦温燥湿助运,功专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偏于治本;陈皮辛苦而温,辛开苦降,功擅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和胃醒脾,偏于治标。二药相合,标本兼治,补中有疏,疏中寓补,具有补而不滞的特点,共奏健脾益胃、理气化湿之功,成为调理脾胃的常用药对。临床可用于脾胃失和所致的腹泻便溏、脘腹胀闷、呕恶不食、口中黏腻、脉滑苔腻。
29.桅子与姜汁
【主症】胃热炽盛之胃脘灼痛、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配伍分析】桅子为性味苦寒之品,能清泄三焦之火邪而除烦,尤善入胃涤热下行从小便而泻。古人有“胃中有热作痛,非桅子不可”之说。生姜汁味辛微温,具有较强的和胃降逆作用。二药相伍,一苦一辛,辛开苦降,生姜之温可缓栀子大寒之性,以免伤中,又能防病气格拒而起反佐作用,同时生姜又加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二药共奏清热除烦、和胃止痛、降逆止呕之功。临证中常取姜汁同用为佐,用于胃脘疼痛属热者收效甚捷。目前临床应用的桅子饮片中有“姜桅子”一种,其用意也在于此。
30.川楝子与延胡索
【主症】肝郁气滞、肝胆火旺之脘腹胀痛、两胁胀痛等;现用于治疗胃炎、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胆管炎等疾病。
【配伍分析】川楝子与延胡索药对,出自《活法机要》之金铃子散。川楝子苦寒性降,苦能胜湿,寒可泄热,善入肝经,既可疏肝经之郁,又可清肝经之热;延胡索辛苦性温,其苦以入血,辛以入气,温助气行而和血,既善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专于行气活血而止痛。二者相使配对,气血并行,寒温并施,共奏疏肝活血、行气止痛、泄热除湿之效。临床可用于肝郁化火、气郁血滞所致的胸腹胁肋疼痛等病症。
31.橘皮与半夏
【主症】脾胃不和、痰湿内停、气机不畅引起的胸脘满闷、恶心呕吐、痰多色白等。
【配伍分析】橘皮与半夏药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二陈汤。二药性味皆辛温,擅入脾经,均具有燥湿化痰之功。二者入药以陈久者为贵,故有“二陈”之谓。半夏与陈皮配对,最得配伍之妙。半夏功擅燥痰湿、行水气,且能降逆消痞;橘皮功专通三焦、理气机,又能健脾和胃。橘皮得半夏之助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半夏得橘皮之辅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二者相使相助,共奏健脾和胃、燥湿化痰、理气止呕之功。临床既可用于痰湿壅聚中焦之胸膈胀满、痰多色白;又可用于脾胃失和、湿浊内停而致的脘腹胀闷、恶心呕吐等。
32.半夏曲与沉香曲
【主症】脾胃不和、湿停食滞引起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嗳腐食臭、食少便溏等。
【配伍分析】半夏曲系半夏加姜汁、面粉等制成的曲剂,功擅燥湿化痰、和胃降气;沉香曲系沉香、木香、藿香、檀香、枳壳、炒谷麦芽等多种药物制成的曲剂,功专理气和胃、消食健脾。二曲同用,药性较为平和,可使化湿理脾、消滞和胃、理气止痛之功明显增强,最宜用于脾胃不和、湿停食滞诸症,可单独应用,也可与健脾和胃、理气消食药配伍应用。
33.半夏与生姜
【主症】水饮停胃之纳呆食少、恶心欲呕、呕吐清水痰涎活苔白腻等症,以及胃中燥热之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