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24岁这一年赴扬州,借住在家族的一个远亲家里。这家世代为官,收藏了不少宋元名家的山水画真迹。黄宾虹如获至宝,终日临摹。扬州生活是陌生而又亲切的。“扬州八怪”已经成了背影未远的繁华往事,金农的梅花漆书、郑板桥的墨竹八分书、汪士慎的梅花草书……扬州的园林、古琴……扬州的诗歌——李白有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有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梁殷云有诗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徐凝有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有“二分明月楼”,这名字真好,好得让人不忍大声呼出。唐代徐凝诗名不大,但这两句称得上千古绝叹。赵孟頫则有“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经人介绍,黄宾虹在扬州两淮盐运使程桓署内做录事,办理文书。
关于黄宾虹在扬州的这段经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说:“当时对于年轻的黄宾虹来说,可以选择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开封不久的上海,新兴工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无锡,包括杭州,但是为什么选择扬州,我觉得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自古以来安徽和扬州属于一个行政区,所以在风俗习惯、环境上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扬州会成为徽商的天下?这个跟地域是有很大关系的。出来闯荡是徽州的一个传统,年轻人要让他尽早在社会环境中去成长,去发展。因为当时有相当多的徽籍人士在扬州,大部分从事跟盐有关的职业。黄宾虹到扬州来,首先他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容易站住脚。当然,年轻的黄宾虹他也有对艺术学习的渴望。当时的扬州正处在一个已经衰落下去的竞争当中,一盆熊熊燃烧的火正在慢慢熄灭。扬州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繁荣、经济文化重要的城市,对黄宾虹的艺术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黄宾虹有机会到一些旧家族去观赏他们的收藏,这个对于黄宾虹来讲也非常重要。扬州的经历对于黄宾虹来讲,不仅对于后来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经验,而且他的眼界,他的艺术方面的熏陶,对他后来的艺术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处在一个已经衰落的扬州,‘海上画派’在上海已经崛起,扬州相当一批画家到上海去卖画,加入到‘海上画派’的行列中去。尽管如此,扬州当时还有大量的画家,笔根不错,靠自己的艺术来谋生。试想这么一个城市,这么一种文化艺术的氛围,对年轻的黄宾虹来讲是很震撼的,对他艺术方面的滋养、文化方面的熏陶,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笔宝贵财富。”
《黄宾虹年谱》记载:“时郑珊、陈崇光均在扬州,公利用公余时间,分别从郑学山水,从陈学花鸟。”郑珊,年少时以卖蒸糕为生,所作山水皆古秀雄健,笔意苍厚。偶写花卉,亦有韵致。授黄宾虹“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画诀。黄宾虹后来曾在《古画微》书中评介郑珊:“山水笔力坚凝,设色静雅,此近古中之尤佼佼者也。”陈崇光,字若木,初为雕花工,后为虞蟾弟子。虞蟾被称为“太平天国第一画家”。陈崇光随虞蟾同在天京(今南京)绘制壁画,太平天国失败后返回扬州。工花鸟、人物、草虫、山水,尤长双钩花卉,为当时扬州大家。陈崇光50岁左右不幸得了疯癫病,加上丧妻之痛,终日浪荡在外,作画愈趋苍老。58岁即在疯癫折磨下去世。黄宾虹受其影响至深,谓之“举清末维扬画界佼佼者,仅陈若木一人而已”。黄宾虹后来写有《近数十年画者评》,对陈若木做过详尽介绍,还收藏有陈若木的《猫蝶黄菊图》《梅花》《花卉》等画作。在程桓之子程虁引荐下,黄宾虹得以观赏到一些扬州收藏家所藏书画。并先后廉价购得旧书画近三百件,多为明代名迹。黄宾虹曾记载,扬州当时旧书画便宜,即便石涛、云林之作,索价多在十元左右,尺幅册页之类,每元或能易得二三叶。然而,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实在让他难以容忍,只得辞职。有诗:“扬州小录事,拂袖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