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想讨个差使。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他犹豫再三,心想: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于是,他还是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马上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他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封了这个老朋友一个官职。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起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他见到朱元璋,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带下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把他轰了出去。”
为什么同样一种意思,前一个儿时伙伴被朱元璋封了官职,而后一个儿时伙伴却被朱元璋轰出门外呢?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会不会说话,懂不懂得从朱元璋的身份和地位去说话。
前一个伙伴在叙旧情时候,把当年的苦难生活加以美化,把躲在芦苇荡的经历美化为“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把吃的各种食品也形象地描述成跟随朱元璋打仗的样子。朱元璋听了,既引起旧情,又不伤体面,所以就赏了一官半职。而后一个伙伴不懂说话的技巧,在朝廷上把朱元璋当年的狼狈和穷困潦倒的生活都说了出来,朱元璋觉得颜面荡然无存,便把他作为疯子,赶出了宫廷。
在说话的时候,是不是能从对方的身份地位来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直接影响着你说话的效果。如果能考虑到对方的身份,说出来的话就会中听;如果忽略了对方的身份,说出来的话就可能对对方是一种冒犯。那样,就不能顺利地交流和沟通了。
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异国他乡曾经遇到过一次争执。当时,她刚从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毕业,进入美国华尔街的摩根斯坦利公司,担任分析员工作。
对于一个新人,与同事融洽相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为人一直谦和的曾子墨却在一次晚餐上,差点儿得罪了新同事。一向理智的曾子墨为什么会如此沉不住气?她难道不担心语言的冲动会影响以后的发展吗?
1996年7月,曾子墨刚进入摩根斯坦利总部,就和同一届的分析员迎来了岗前培训。作为联络感情的最好方式,吃喝玩乐也是培训生活的一部分。同一届的分析员只有彼此熟悉,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彼此关照。
培训时期,正是亚特兰大奥运会举行的时候。一天晚上,在公司附近一个热闹的意大利餐馆,二年级分析员宴请新员工。电视上,比赛画面热火朝天;饭桌上,大家也是谈兴盎然。
正当曾子墨准备吃自己最喜欢的青口蛤蛎意大利面时,突然听到有人在议论:“中国人这次怎么回事啊?”身为中国人的曾子墨一听到这种不友善的话,顿时就敏感起来。说这句话的,是同一级的一个加拿大人。
看到曾子墨抬头看他,加拿大人仍旧没有注意到自己说话的分寸,他肆无忌惮地问:“子墨,中国女游泳运动员到底怎么回事?”
“这次她们表现不好!”曾子墨听到别人批评中国运动员,心里非常难受,表面上尽量保持镇定,轻描淡写地说。
“何止是表现不好?她们服用兴奋剂!”这个加拿大人义愤填膺,火药味十足。
一股血气直冲脑门,曾子墨愤怒了:“中国队已经接受处罚了!还要怎么样?”
加拿大人脸色转成绛红,大声地说:“你不觉得中国人服用兴奋剂很不光彩,是奥运会的耻辱吗?”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话语,曾子墨针锋相对地说:“难道你觉得加拿大人约翰逊服用兴奋剂破百米纪录就很光彩,就是奥运会的光荣吗?”
这个加拿大人终于无话可说了,停顿了几秒钟表,他把头扭了过头去。
这一次冲突,缘于外国新同事在说话时的不注意。不管他们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在言谈中,他们明显地带着对“中国人”的有色眼镜,说话时长长的拖腔对曾子墨是一种直接的刺激。在对方的这种无礼语言下,曾子墨一改常态,出言反驳。这个新同事在说话的时候,没有顾及到曾子墨的国籍和感受,直接对着中国人批判中国人,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忍不住反击的。
在说话时,要考虑到听者的身份和地位,尽量避免对方不愿意听到的话。当触及他人的爱国心、荣誉感或者尊严时,对方便可能毫无顾忌地予以反驳。这对于对方来说,或许只是语言的冲动,而对于挑起话题的你来说,便可以算是话题选择的错误了。因为你涉及了他人的敏感话题,给他人非常难堪的印象。不管是在这次交谈中,还是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你的这次交谈,都是失败的。
一句嘲笑埋祸根
笑一定要分清场合,如果笑得不是场合,可能招来灾祸。嘲笑别人是件很不礼貌的事,会让别人感到你的不尊重。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自然也得不到他人的喜欢。
不分场合的嘲笑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埋下祸根。心胸宽广的人会对他人的嘲笑不予理睬,而心胸狭隘的人则会把他人的取笑放在心里,当成自己的耻辱。他们在处于劣势的时候,会不动声色忍受屈辱,可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对当初嘲笑他的人报以颜色。
齐顷公六年春,晋国派NC344克出使齐国。齐顷公让他的母亲坐在帷幕中观看。齐国安排NC344克与鲁国、卫国的使者一同朝见齐顷公。晋国的NC344克是个驼背,鲁国的使者是个瘸子,卫国使者只有一只眼,齐国就派残疾人引导他们。
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看到这番情景,忍不住笑出声来。NC344克听见了,心里非常气愤。办完国事回去的路上,经过黄河时,NC344克把头巾掷于水中发誓说:“此辱不报,誓不再渡黄河!”
齐顷公母亲的嘲笑埋下了祸根。NC344克回国后,马上就请求晋君伐齐,晋君觉得时机不成熟,没有答应。后来,齐国派使者到晋国,NC344克在河内捉住齐国使者四人,全部杀死。再后来,晋国伐齐,齐国让公子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离去。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齐晋两国的关系,就在NC344克的报复计划中不断变化。几年后,齐国为了称霸诸侯,开始进攻鲁国和卫国。鲁国向晋国告急,NC344克便力促晋君出兵,晋君同意了救援计划。于是,NC344克率领战车八百乘,做中军之将,讨伐齐国。
齐晋两军会战于鞍地。开始的时候,齐军的士气非常的旺盛,有一箭射中了NC344克的脚,血流不止。NC344克疼痛难忍,他一想到几年前的耻辱,便来了精神,亲自登上战车,挥舞旗子向齐军猛攻。在这一次战争中,齐军大败,齐顷王被晋军包围,他与车夫交换了衣服,才得以逃脱。
齐军战败逃回,晋军乘势围住了齐国的都城。齐顷公拿出珍宝向晋军求和,NC344克不答应,他说:“一定要得到萧桐叔子做人质才行。”
齐国的使者说:“萧桐叔子是齐顷公的母亲,顷公的母亲就好比是晋君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得到她呢?这不符合道义。如果非要这样,那我们就要动员全国的兵力,再次与晋国开战!”
NC344克听了这话,才同意讲和。
齐顷公母亲的嘲笑,引来了齐晋两国之间的战争和恩怨。作为国君的母亲,萧桐叔子的做法的确是对外国来使的不尊重。她嘲笑残疾人,让NC344克心生怨恨,引来了战祸。随意取笑他人,对于取笑者来说,可能只是应时而发,但是作为被取笑者,却可能因此记恨长久。
嘲笑他人更严重地来说,是对他人人格的侮辱。特别是嘲笑他人天生的生理残疾,尤其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在重礼仪的社会里,随意地耻笑他人,可能引起公愤。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人称平原君。他家的楼高踞在普通百姓的房屋上面。邻居家有一个跛子,一瘸一拐地去打水。平原君家的美人在楼上居住,看见跛子后,大声嘲笑他。
第二天早上,跛子到平原君家里来,说:“我听说平原君爱惜有才之士。智者不远千里拜见您,这是因为您把有才之士看得珍贵,而把女人看得低贱。我不幸残废,您的家人看见了后耻笑我,我想得到那个笑我的人的头。”
平原君听到跛子因为“嘲笑”就要他们的人头,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他表面上回答说“好”,但是却没有实际行动,甚至还在背地里说:“看这个小子,居然想因为笑了一次就杀我的美人,不是太过分了吗?”
平原君没有杀那个美人,但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之中,他门下的宾客渐渐走散了。平原君很奇怪,就询问原因。一个人上前回答说:“您不杀那个嘲笑跛子的美人,人们都说您喜爱女色并且看轻有才之士,因此宾客们都离开了您。”
平原君感到很惭愧,杀了那个笑跛子的美人,并且到跛子家谢罪。
平原君是有名气的才识之士,他的家人也更应该懂得礼节,对他人也应该更加懂得尊重和礼遇。他家的美人却为了一时之乐耻笑于跛子,犯了残疾人的大忌,令跛子不能容忍。虽然平原君想包容家人,但是门客们却因此小觑了平原君的礼义气节,纷纷离他而去。平原君这才意识到美人耻笑对自己形象的损害,在宾客们的压力之下,杀掉了美人。
平原君的美人只是一时之乐,却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嘲笑的确是她丧生的祸根。
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嘲笑他人。即使是自己已经处于很高的位置,也不要对地位低下的人加以耻笑。耻笑往往会令他人深埋怨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他发迹之日,就会对耻笑他的人多加报复。说话要多加注意,不要因为耻笑埋下怨恨的种子,那样只会自食其果。
不要鹦鹉学舌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说出来的话也应该有所不同。但是,有些人自己想不出什么好话,只会跟着别人说,附和别人。这种“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说话方式最令人厌烦。
如果别人说什么,你也跟着说什么,就会令对方感到没有一点儿新意,进而会厌烦。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的手下就有一批鹦鹉学舌的人。
一次,朱温与众宾客在大柳树下小憩。大柳树浓荫蔽日,树下清风习习,十分凉爽,朱温不禁赞叹道:“好大柳树!”宾客为了讨好他,纷纷起来相继赞叹:“好大柳树!”
朱温看了觉得好笑,又道:“好大柳树,可作车头。”实际上柳木是不能做车头的,但还是有五六个互相赞叹:“可作车头。”
朱温对这些鹦鹉学舌的人烦透了,厉声说:“柳树岂可作车头!我见人说秦时指鹿为马,有甚难事!”于是把说“可作车头”的人抓起来杀了。
朱温手下这几个鹦鹉学舌的人的确是随声附和,朱温说什么,他们便跟着也说什么。即使朱温说错了,他们也效仿不止。朱温看到他们这种态度,自然心生厌烦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脑和思想,应该都有自己的话。如果说话时不假思索,跟着别人说,人家说好他也说好,人家说差他也说差,那么就会变成一条“应声虫”,说出的话也不会受人重视了。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鹦鹉学舌呢?
(1)他不想动脑筋。
因为跟着别人说话不需要思考,又可以表示自己也参与到了说话中。这些人认为,如果一言不发,就会显得气氛尴尬,但是要他自己去想话题,他又不愿意动脑筋,于是就跟在他人后面附和,装出是同感的样子。
(2)不想担风险。
就像打麻将时跟着别人出牌一样,别人出过的牌,“点炮”的几率会更小,可以说几乎没有风险。于是,那些求稳、胆小的人,为了避免因为说错话而得罪人,就尽量照着别人说过的说,人云亦云。
不论在哪种场合,我们都要避免成为鹦鹉学舌之人,因为这种鹦鹉学舌的方法只能让听者觉得你没有水平。那么,怎么避免在他人心目中有鹦鹉学舌的印象呢?
1.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说话时,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要看到别人说什么,就跟着去发表意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么话语就会有独特之处。
说话要说出自己的个性。做自己,只要自己相信就够了。我们说话不是完全为了应和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才能活出自己的个性。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