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18400000025

第25章 晶莹的泪珠(7)

同样在这一段没有功课压力的轻松日子里,我和常志文、陈鑫玉三位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一个文学社。苦于喜欢文学而总是找不到创作的门路,文学社就被命名为“摸门小组”。仅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我们当时对于创作的心境和情态,不无猴急和彷徨。成立文学社的同时决定创办文学墙报,名字定为“新芽”,不无才露尖尖一角的小荷的含意。这是一个纯文学的墙报,不是那种为纪念各种重大节日所办的壁报。“新芽”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必须是文学社成员自己创作的,当然也欢迎同学投稿。

创刊号上,刊登了我的一篇散文《夜归》。陈鑫玉鼓动我把这篇散文投给报刊,我缺乏勇气,终未敢把它投出。我的朋友却把它另写下来,寄给了《陕西日报》文艺部。大约不到一月时间,鑫玉某天从家里来就兴奋地告诉我,说报社来信了,他兴奋激动的表情,自然传递给我某种希望、某种侥幸混合着的急切心理。信的内容是肯定了这篇散文的长处,也指出了缺陷,关键词是让我修改一下,尽快寄去。我到此刻才真正地激动起来,似乎真的就要“摸”到那个神圣而又神秘的“门”了。我很快做了修改,又寄出去了,此后便开始了急切而又痛苦的等待。等待来信通知一个几乎让人不敢奢望的消息。等待中天天到学校的阅报栏去看《陕西日报》,自然是发表文艺作品的第三版。这是我创作生涯中发生的关于投稿的第一次等待,第一次感受那种企望和失望交织着的急切和焦灼的心情。奇迹终于没有出现,我在随之到来的高考的紧张准备中把此种情绪排挤开去。

结束高中学业,高考名落孙山,我在最初的别无选择的痛苦中回到家乡,被公社选拔为民办老师,这才真正开始了我的业余文学创作。次年春天,我重新把《夜归》做了修改,再次投给《陕西日报》,不久又来了信,肯定了长处也提示了不足,仍然让我修改后再寄去。我又一次陷入期待的焦灼之中。久久的等待中,我终于忍耐不住,借着学校到西安举办什么活动的机会,找到了设在东大街的《陕西日报》社。我在报社门口踌躇着踅摸着,想不出进入报社文艺部该怎么开口的措辞,自卑和羞怯的浓雾挥斥不开。我终于硬着头皮走了进去,看见文艺部的几张办公桌前坐着几位编辑,我朝门口那一位发出了问询。关于我的这篇散文,均不在在座的编辑手里,便推测肯定在一位已经下乡锻炼的编辑手中,可他大约需要半年才能结束劳动锻炼。那位好心的编辑很诚恳地暗示我,凡是能发的稿子,肯定会交待给编辑部的。既然没有交待我的那篇散文,肯定是发表不了的了。这次投稿和第二次修改又失败了,我走出《陕西日报》深长的院庭甬道时,直接的感觉是,那个“门”还遥不知其所在,任何轻易“摸”到的侥幸心理自然云散了,反倒轻松了,当然不可排解自卑。我至今无法判断当时在座的编辑之中有无吕震岳,因为我除了和那位同样不知姓名的编辑说话之外,几乎不敢乱瞅乱看别的人。我站在陕西日报社门口,回望一眼那拱形的门楼和匆匆忙忙进进出出大门的人,还是免不了自惭形秽的自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进一家报刊的大门,目的是问询自己投递的一篇习作,留下的记忆难以泯灭。在我被老吕邀请到他的办公室去看读者来信的时候,我心里涌起的便是十几年前头回进入时的复杂心理的记忆。我和老吕聊起这件事,老吕哈哈大笑着说他毫无记忆,那时候出出进进文艺部的各路业余作者太多了。我至今也无法弄清那位两次写信鼓励我修改后再投的编辑是谁,他每次写信都不署姓名,只缀着文艺部的落款。直到1965年春天,我把这篇散文打破原先框架,重新构思重新写作,名字改为《夜过流沙沟》,只是没有勇气投给“省报”而改投“市报”,不久就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这是我的变成铅字见诸报刊的第一篇习作,历经四年,两次修改,一次重写,五次投寄,始得发表。我在感激《西安晚报》那位发表它的编辑的同时,也感激《陕西日报》那位两次给我写信鼓励我修改的不知其名的编辑。在这篇散文漫长的修改过程中,我在“摸门”,或者叫做最初的探索;在从事这个容不得任何侥幸的事业的起始阶段,这篇处女作的修改和发表的漫长过程,实际上是我进行文学基本功练习的一个缩影。我和老吕聊起这件事,除了艰苦跋涉的感慨之外,还有一种心理补偿的欲望,我想那位给我两次写信的编辑最好能在此刻在这个办公室出现,我会向他致以最真诚的问候和感谢。他的那两封信,是我写稿投稿生涯中第一次收到的报刊编辑的信。老吕也感慨着。

七月号的《人民文学》转载《信任》。那时候,《小说月报》等一类选刊还没有创办,《人民文学》辟有转载各地刊物优秀作品的专栏,每期大约一两篇。

八十年代的头一个春天到来时,《人民文学》编辑向前给我写来一封信,告知《信任》已获197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那时候的评奖采用的是读者投票的方法,计票的结果一出来,前二十名便被确定下来。我当即将此事告知了吕震岳,他和我一样高兴。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我,无论是他,当时似乎没有把这个获奖看成有什么太了不得的。倒是后来愈来愈觉得这种全国性评奖真是了不得的。一是这种奖项被看作一种标志,评职称升工资等等都成为一个硬件;二是这种评奖的竞争愈来愈趋激烈,单就每年一次的短篇小说评奖,已经取缔了读者投票的方法,改由评委投票,非文学因素影响评奖的事时有传闻。我并非超脱文坛,亦非淡泊名利。我从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我至今以为,文坛本身就是一个名利场,淡泊不了的,除非你离开。问题的实质在于以什么手段去提高“知名度”和获取“利”,唯一可靠的途径只能是拿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作品来,即以文学的因素实现文学创造的目的,任何非文学的因素都是无法奏到长久之效的。一个不足七千字的短篇获奖,不可能决定我未来创作的发展,未来的路才刚刚开始。我对自己未来的创作发展不仅没有十分的自信,甚至依然着自卑的惶惑。因为任何一位能被我们记住的作家,都不是凭一个小小的短篇而铸就自己的文学成就,证明自己的文学才能的,这是文学史的ABC。作为职业编辑的吕震岳,更有丰富的经历和经验,早看多了作家创作发展的种种,所以更多地仍然是说着“多读多思索”的鼓励我的实话。颁奖的通知到来时,我的心里丝毫未动,我的农民夫人突发心脏病月余,我需陪她去医院看病,便请假缺席了。

作为新时期文艺复兴的第一项全国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是第二届评奖,发奖仪式很隆重,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消息。之后某一天,我用自行车带着病情稍轻的夫人从城里看病回来,走到距家尚有七八华里的一个村子,迎面停下一辆小汽车,走出《陕西日报》的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来。他们开车到了我的村子扑了空,折回来时碰到了。他说报社文艺部领导很重视《信任》获奖,作为报纸副刊的作品能在全国获奖尚不多见,约我写一篇获奖感言的短文,老吕因身体不适而委托他来。我后来写成了一篇《我信服柳青三个学校的主张》的创作谈,这是我从事写作以来第一次写谈创作的文章。

这一年,《陕西日报》文艺部发起了“农村题材小说征文”,老吕给我写来一封信,鼓励我应征。我已经从原郊区文化馆分配到灞桥区文化局,被提拔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为了能避免琐细的事务性干扰,我住在灞桥镇的文化馆里,潜心读书写作。接到老吕的信,我写了短篇小说《第一刀》,不需叮咛便明白七千字的版面极限。这篇小说同样得到老吕的欣赏,以一周的最快速度见报。此后,又收到了一批读者来信,选发了三篇。这是写农村刚刚实行责任制出现的家庭矛盾和父子两代心理冲突的小说,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是可以理解的。尽管在征文结束后被评了最高等级奖,我自己心里亦很清醒,生动活泼有余,深层挖掘不到位。然而关于农村经济改革的思考却由此篇引发,发展到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初夏》的最后完成。

1982年我的第一本小说集子《乡村》出版,在我赠送书籍的名单上自然不可或缺老吕。这本集子里有他鼓励催促下写成的三篇小说,且是在我创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这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的直接感觉是走到了我人生的理想境界——专业创作。我几乎同时决定,干脆回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二十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尤其是读书,需要弥补未能接受大学中文系专修的知识亏空和心理空虚,需要见识中外大家名着所创造的艺术大观,更深一步进入真正的艺术世界,揣摩真正的文学的本来内蕴,以彻底排除非文学因素和出于各种用意强加给文学的额外负载,接近再接近真正的文学的本义。我记得我到陕报去和老吕说了归乡的打算,他仍然高调门感叹着好好好,真诚地说,写作靠热闹是不行的,得拿出好货来。

回到祖居的老屋,反而有一个不长的适应期。偶尔有文学朋友和约稿的编辑找到村子里,都是我十分愉快的事,包括传来许多文坛最新的消息和趣闻。偶尔收到老吕的信,仍然是老文化人的个性明显的毛笔字,或问讯或约稿,读来十分温馨。中篇小说《初夏》在《当代》发表以后,接到老吕一封长信,说他对这篇小说特别喜欢,不完全是因为《第一刀》的缘由。到这个中篇获《当代》文学奖时,我告诉了他这个消息,老吕像小孩一样拍着简易沙发的扶手大声慨叹起来,似乎验证了他的阅读感觉。他说他在什么报纸上看到《当代》的广告目录,专意到邮局的报刊门市部买来了杂志,读完便给我写了那封长信。及至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以《初夏》冠名的第一个中篇小说集子,我拿到书后,从乡下赶到西安,找到老吕家里。其时他已退休,住在炭市街的平房住宅里。我送上这本集子,他翻着看着,说那本集子里收编的几个中篇大都读过了。他告诉我,凡是他在什么杂志上发现我的作品就一定要读,凡是他听说我在哪里发了什么小说就自己找来读。他坦率地说着对那些小说的感觉,好的和遗憾的诸多方面。已经远远不是《信任》或《第一刀》经他发表时的交谈深度了。这一次,是我更深地理解老吕这个人的重要接触。我真切地被这位老兄感动了。他已经退休,已经不再为报纸副刊和我打交道了,他关注我的作品和我写作的发展,至少是出于一种纯粹的关于一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作者的关注,仅仅只是这个作者的作品他曾经喜欢过付出过心血,仅仅只是这个作者本人他比较喜欢,仅仅只是他希望自己喜欢的这个作者的创作更健康地发展。这就够了,这就足够我这个经他扶助的作者体会人世间那种被赞美着的真诚了;足够我再重新理解作为中国文学各类职业编辑的良苦用心了,任何时候要是还没有忘记这一点,我便相信自己的尾巴会紧紧夹住;足够我理解作为个人劳动标志很明显的创作,其实还有更丰富的社会的催人奋斗的那种力量。告别老吕,重新回到祖居的家园,《初夏》这本书也就划归昨日的黄花。我必须以新的艺术形态给老吕这样的职业文学编辑一个见面时可以再聊的话题,包括更多的还喜欢着我的小说的读者。真正的文学意义上的友谊给我的就是这种冲击力。

听说老吕病了时,我很震惊,找到他的新居里,是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我已得知他得了一种今天的医疗水平很难治愈的病。便约了精于摄影的郑文华去拍一张合影。我们相交整整二十年来,竟然没有拍过一张合照,我不在乎这种照相,他也不在乎这种形式的东西,二十年里我们多次见面却没有谁想到照一张合影。我到邻近的水果店铺里买了水果,也应是第一次。二十年里我多次去过他供职的编辑部和他的家里,从来没带过一件礼物,一盒烟一瓶酒都没有过。那个时期里似乎不兴这一套,我也没有这种意识,似乎拿着这种东西会使他和我都尴尬的。他现在病了,是个病人,按我的心理和习惯,看望病人带上水果是礼仪成俗的。

他坐在一架轮椅上,因为病痛所致的骨头损害,不能坐太软的沙发。他说他出院好久了,病情稳定。他比以往消瘦了,脸色尚好,仍有继往的红色,表面看不出太多的重病的疲倦和忧郁。他说话依然是朗朗的大调门高嗓子,几乎与我以往的印象没有任何变化和差异,也许是强性子的他自然显现的刚强。我和他聊了他的病情,他却更多地问我现在的工作和写作,不无惋惜之意,甚至启发我赶快离开西安,重新找一个地方去读书去写作。他那么感慨着对我的深层理解,写到这程度太不容易了,再浪费时间就损失太大了,云云。我无言以对。也不想对他说出我的苦恼。如他一样的感慨我已从许多朋友口里听到,然而我不想让他再为我担这一份心。我尽量以轻松的话题和他交谈,包括回忆我们以往的趣事,他便大声愉快地笑起来。我给他留下我出版不久的五卷本《文集》,他问《白鹿原》收编在内没有。我说主要的作品全都收入了。他说他早已读过《白鹿原》,不断地感慨着从他编《信任》到《白鹿原》的阅读感觉。临到我出门时,他仍然鼓励我,什么都可以看轻、看淡,再弄出两本书来,弄到这程度太不容易了……

我收到老吕一封信,看小小信封上那很大的行书毛笔字就熟知了。打开信封,夹着他的一页短笺和一块报纸的剪贴文章,是他发表在《陕西日报》的一篇关于《白鹿原》的短论。我的心头一沉,读了短信再读短论,沉默许久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他已到骨癌晚期,忍受着怎样的痛苦,仍然还要写这样的短论,仍然还要对《白鹿原》一书获茅盾文学奖的事说他的看法和意见。其时,关于这本书和这个奖的热闹早已过去,我已不再接受关于这个话题的媒体采访。《白鹿原》一书自出版以来的五年时间里,我看到过许多评论家、作家、记者和读者的或长或短的评论文章,说长道短在我已经于心不惊平静听取了,然而老吕的这篇短文一下子把我推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篇“评论”……这是我收到的老吕的最后一封信,那功夫老道笔力遒劲的毛笔字啊!

同类推荐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品读诗文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旁观者清

    一生必读名家精品——旁观者清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心如明镜台

    心如明镜台

    有人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被认为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使然,因此受到许多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国人的指责。其实外国和中国所共有的都是同一轮月亮,何来大小之别?这一道理明明白白,似乎不须多说。但近日读复彩兄即将出版的散文集《心如明镜台》,却引起我另外一些联想:在一些人眼里,外国的月亮可能就是比中国的圆;而在另一些人那里,他会觉得故乡的月亮比任何地方都圆。这完全是由于身处悠冶之境,一种瞬间审美情感作用的生发,正是“红雨随心翻作浪”的效果。而且关键所在,这都是中国人眼中的月亮。仔细想想,中国人好像历来对月亮情有独钟,有关月亮的佳篇妙句层出不穷。
  •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 无病集

    无病集

    这是“史铁生散文新编”的第二本,收录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随想与反省》、《无病之病》等史铁生关于文学、关于电影、关于音乐等的17篇创作谈、艺术杂感和随笔: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代后记《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里关于插队时期外乡来的吹鼓手在雪花飞舞的窑洞前吹奏唢呐的记忆:“那是生命的礼赞,那是生活。”可以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就是生命的赞歌,就是生活的呐喊。
热门推荐
  • 盛世背棺人

    盛世背棺人

    每个盗墓贼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很多的钱?漂亮的女人?都不是,他们希望在自己死在地下的时候,能留个全尸,落叶归根,我,就是盗墓贼的天使。
  • 豪门弃妻:转身遇见你

    豪门弃妻:转身遇见你

    “对不起,是我的错,可是,我不想离婚。”这话一个字一个字的从沈泽的嘴里吐出。白真舞满脸泪痕,她太爱她身前的这个男人了,他们结婚三年,白真舞原本以为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一个女人,可是,现在,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男人的话究竟几分真几分假。“你既然不在乎我,为什么不离婚?”白真舞指着沈泽。。。
  • 后来幸福下落不明

    后来幸福下落不明

    宋星星,你知不知道每颗星星都很寂寞……宋星星,你知不知道我好喜欢你……宋星星,你这个白痴,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知道,我对你的爱,宋星星,我向你承诺,只要有星星的夜晚,就代表我在想你,宋星星……
  • 昭理司

    昭理司

    昭理,昭昭天理!定正义之基,行纣虐之事,强权畏如虎,昭理何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然手握权柄,安奈平甘?屠龙者,终成恶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百年传奇邵逸夫大传

    本书讲述电影鼻祖、娱乐圈教父、慈善大家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了“邵氏”、“无线”这两个电影、电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的传奇经历。他还热心慈善,捐款几十亿,以他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遍布祖国大地。
  • 爹地出没妈咪快跑

    爹地出没妈咪快跑

    整整五年了!她寻遍全球也找不到失踪的老公。某天有一个男人出现了,还自称是她的老公。他居然还带了一个小萌物到她的面前!“薄太太,这是我们的大宝!”纳尼!她怎么不记得他们有生过孩子!可是小萌物太可爱!就算是当后妈也当的爽!可是不对啊!他们到底结婚了没有?
  • 科技之全球垄断

    科技之全球垄断

    从互联网到消费电子,丰富娱乐生活;从云计算到人工智能,颠覆生活方式;从新材料到纳米科技,重塑固有认知;从新能源到军武装备,再扩力量边界;从生物学到临床应用,挽救生命无数……一个来自三十年后的超级天才魂穿2003年,用他超越这个时代的视野和科技改变世界,在一个又一个前沿领域发起变革与颠覆的狂潮……罗晟(shèng)沉迷科技改变世界,一不小心用科技垄断全球;埋头走自己的路,一不小心让别人无路可走……引领变革与颠覆的大浪潮,从一家IT科技公司的诞生开始……【书友群:629693065】
  • 清清告诉奕

    清清告诉奕

    前一秒,谭清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钩的了老大,斗的过流氓~”下一秒--谭清捂着红扑扑的脸蛋儿:“完了完了,每次见到老大都呼吸急促大脑失控心跳加速手足无措,是不是”见到老大恐惧症啊~~~”闺蜜唐湄拍拍她的肩膀“笨丫头,你这是坠入爱河,捞不出来的节奏啊。”
  • 网游之全能菜鸟

    网游之全能菜鸟

    网游《诸神》公测在即,打破常规的虚拟游戏环境下,无数老牌大神冥思苦练以求重塑辉煌,无数潜力新秀奋起直追以期扬名立万,无数强力公会磨刀霍霍以备逐鹿天下。当此时,一只菜鸟从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