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有关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关系的记述可以看出,南越作为汉王朝的一部分,和其他区域的人民一样都是汉王朝的同等臣民。南越归汉反映了各民族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汉灭东越后,为什么将其民移至江淮间?
秦末汉初,东越由郡县变成闽越国和东海国,勾践的后裔无诸成为闽越王,摇成为东海王,俗号为东瓯王。后来,闽越和东瓯相互攻伐,武帝派兵援助东瓯,闽越撤兵逃离,东瓯请求把全国迁移到内地去,居住在江淮间。
公元前135年,闽越攻打南越。南越遵守天子的约束不敢擅自出兵,武帝派大行(外事官员)王恢领兵助战。闽越王郢派出军队对抗汉朝军队。闽越王郢的弟弟馀善和东越丞相私下联合杀死了郢,向汉朝谢罪。武帝立馀善为东越王。
公元前122年,南越造反,汉朝派大农令张成、原山州侯刘齿率兵攻打东越,没有成功。后来,武帝又派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出发,渡海从东边进军;派楼船将军杨仆从武林出发;中尉王温舒从梅岭出发,攻打东越。横海将军韩说率兵先到东越。越衍侯吴阳叛变东越,同繇王居股、建成侯敖及部下共同杀死馀善,投降横海将军。于是,繇王居股被封为东成侯,建成侯敖被封为开陵侯,越衍侯吴阳被封为北石侯,横海将军为案道侯。汉武帝认为东越狭小而多险阻之地,加之闽越强悍,屡次反复无常地造反,因而命令军官们率领东越军众迁徙到江淮一带居住。
西南夷是怎么开通的?
公元前135年,唐蒙到南越考察后,上疏汉武帝指出,夜郎拥有精兵十多万,汉军可乘船沿牂柯江而下,乘其不备而加以攻击,这是制服南越的一条奇计。汉武帝听言,就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唐蒙会见夜郎侯多同并给了他很多赏赐,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武帝把夜郎设为犍为郡。后来,唐蒙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武帝又派司马相如以中郎将身分前去西夷,表明朝廷愿意以对待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
过了几年,武帝派公孙弘去西南夷考察,由于耗费财力、物力、人力较大,加之西南夷屡次造反,公孙弘上疏武帝开发西南夷的不利之处,武帝采纳建议,下令停止对西夷的活动,只在南夷的夜郎设置两县和一都尉,命令犍为郡保全自己。
后来南越造反时,武帝派驰义侯用犍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军队,但且兰国君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汉朝八个校尉在行军中又平定头兰,也就最终平定南夷,并设置牂柯郡。夜郎侯受封为夜郎王。
公元前109年,武帝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离开了西夷,率领全国军民向汉朝投降。滇王进京朝拜武帝,汉朝为其设置益州郡,并赐给滇王王印。
张骞通西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曾经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能联合月氏夹击匈奴。
当时,有汉中人张骞应募,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同去找月氏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人出发去找月氏。由于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看管起来,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
这样一关就是十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渐渐放松了警惕。一次,张骞和堂邑父乘匈奴人疏于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听说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是欢迎,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当时,月氏受匈奴压迫,已西迁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大夏,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月氏居留年余,无法说服,只得东还。归时他不敢再走原路,改从南道,傍金山而行,但仍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与堂邑父等逃走,终于在公元前125年返回长安,随从生还的仅十余人。由于张骞等所经均汉人未到之地,故有“张骞凿空”之称。
张骞回国后向武帝禀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见到邛杖、蜀布,据云从身毒(即印度)贩运而至,这就引起武帝经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图。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友好,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始终犹豫不决。张骞深恐误时,便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乌孙王还派了翻译帮助他们。由于这些副手去了很长时间没有返回,张骞便先行回到长安。乌孙王也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过了一年,张骞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从此,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汉武帝为什么要征伐大宛?
自张骞通西域后,很多汉朝使者纷纷前往西域。有些使者回国后告诉武帝,大宛在贰师城藏有好马,但拒绝给予汉使。武帝早已钟爱大宛良马,于是命人带千金及金马去求贰师城的好马。大宛国自认为距汉朝遥远,汉朝奈何自己不得,于是便不肯把大宛的宝马给予汉使,还让东边的郁成国阻杀了汉使,夺取了财物。武帝得知后大发雷霆,于公元前104年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去攻伐大宛。但由于供给不足,仅在郁成便惨遭失败,伤亡惨重。
这次讨伐大宛的失败震动了朝野,公卿大臣们皆主张停止伐宛,专力攻打匈奴。但武帝执意要二次伐宛。于是又命李广利统率六万大军,并备带数以万计的牛、马、驴、骆驼以及其他的军备物资,浩浩荡荡再度出征伐宛。这一次,汉军所到之处,小国无不迎接,供给粮食。汉军平安到达了大宛,一举击溃了前来迎战的大宛军队,把其逼回到都城之内,断其水源,围困住大宛的城池,并摧毁了外城,俘虏了大将煎靡。大宛人恐惧万分,就杀死国王毋寡,献出大宛所有的好马任汉军挑选以求降。李广利权衡利弊接受了大宛的请降要求,立亲汉的昧蔡为大宛国王,与其订立盟约后,带着好马数十匹以及一般牝牡马三千多匹班师回朝。
汉武帝伐宛,表面看来似乎是因为想要得到贰师城的好马,但实质上却是为了与匈奴争夺在西域特别是葱岭以西的优势地位。西域是中西交通的要塞,汉朝如不能控制西域,就无法保证西部边疆的安全,更不能保证中亚交通大动脉的畅通。而西域各国大多是亲匈奴而远汉的,特别是大宛作为西域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国家,若不能臣服于汉朝,将直接影响汉朝对西域各国的控制。所以攻伐大宛是具有战略全局意义的。大宛被征服之后,汉武帝从敦煌到盐水一路设置亭障,并在仑头设置使者以保护田地,存储粮食,供给那些到外国去的使者,从而在西域建立了一条至关重要的交通防御线。
汉武帝是如何击败匈奴的?
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一直对中原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而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的统率下,匈奴四面出击,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依然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巨大威胁。而汉朝自高祖刘邦平城被围事件发生后,由于实力不济,加上有诸多内政事务亟待处理,只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一直蒙受很大的耻辱。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凭借前辈所创造的物质基础,积极从事于反击匈奴的战争准备。后来,由他领导抗击匈奴的战争,竟持续了四十三年,大小战役达十五次之多,关键性的大战役有三次。
公元前133年,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韩安国五将军,率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又派聂壹出塞与匈奴交易、诱敌。匈奴军臣单于发现这是诱兵之计,便立即引兵撤退。汉朝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武帝全面反击匈奴的决心已经不可动摇。
公元前127年,匈奴两万骑兵侵入边境,由渔阳进入雁门,都城长安直接受到威胁。汉武帝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对“河南地”(河套地区)的匈奴各部进行大规模迂回包围作战。匈奴诸部无备,大败,秦末以来长久沦陷于匈奴的河套地区被汉收复。汉朝收复河套地区后,利用河套这一有利的天然屏障,把朔方和五原建成抗击匈奴的基地,既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又可以减省军需粮饷的转输,为汉朝最后击败匈奴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123年,武帝又派卫青率十万骑兵出塞追歼匈奴。在这次战役中,十八岁的年轻将领霍去病脱颖而出。汉军出塞后,霍去病率八百骑兵冲杀在前,离开汉军主力,一直奔袭数百里。这支骑兵小部队,找到匈奴部队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然袭击,打得敌兵措手不及,溃不成军。汉军以少胜多,斩敌二千多人,杀死匈奴单于的叔祖父籍若侯产,生俘单于叔父罗姑比,大胜而归。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位同大将军),率领骑兵万人,从陇西出塞,转战六天,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千余里,杀敌八千余,俘虏浑邪王子等,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军河西首战告捷。同年夏天,霍去病又与公孙敖率数万骑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深入二千多里,越过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攻至祁连山(今甘肃张掖县西北),击败匈奴军主力,俘获匈奴酋涂王和单于阏氏、王子等百余人,歼敌三万多人。这是西汉对匈奴开战以来所取得的一次空前大捷。这次战役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截断了匈奴和羌人的联系,打开了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汉军占领河西之地后,汉武帝置武威(郡治在今甘肃勤县东北)、张掖(郡治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酒泉(郡治在今甘肃酒泉)、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西)四郡,称为河西四郡。河西走廊又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扫清了匈奴之后,就为通西域,将西域诸国同内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匈奴伊稚斜单于因屡遭重创,心有余悸,将单于庭暂时移于漠北,便于引诱汉军深入,然后乘其兵疲而袭击。公元前119年春,武帝将计就计,乘匈奴疏于防范之际,决定攻其不备,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汉武帝调集十万骑兵,随军战马十四万匹,步兵及转运夫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发。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指挥汉军以左右翼将匈奴单于包围。伊稚斜单于率数百骑突围逃走。汉军乘胜追击,杀敌近两万人。根据汉武帝的作战计划,霍去病的东路是主力军,汉武帝给他配备的力量最强,汉军“敢力战深入之士”,都交给他指挥。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相遇,展开一场激战。左贤王的骑兵几乎全部被歼。霍去病乘胜追击,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直到瀚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才奏凯而还。经过这次漠北大战,匈奴人马伤亡很大,逐渐衰弱下去。“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汉武帝为击败匈奴,虽然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使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从长远意义来看,匈奴被击败后,汉朝获得了长久和平的经济发展环境,国力不断上升,从而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一个广为后世称颂的新时代。
三、汉武帝的治世能臣
万石君父子为什么受到皇帝的宠爱?
万石君名石奋,十五岁开始为官,侍侯高祖。石奋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严谨没人能比。后来高祖让石奋任中涓,又逐渐当上了大中大夫。到景帝即位时,石奋的四个儿子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当子孙犯了错,石奋不动怒,不怪罪,养子不教谁之过?他怪他自己,所以惩罚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绝食自责。直到子孙们相互检讨,相互谴责,最后进去谢罪忏悔,石奋才原谅自己。子孙如果担任官职,来拜见石奋,他一定穿着朝服会面,并且决不直呼对方名姓;若和完成成人礼的子孙同席,再轻松的场合,石奋也戴着冠帽,衣冠楚楚列席。正因为如此,石奋的子孙耳濡目染,见贤思齐,也能严谨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