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又向子女叙说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家庭没落了受人歧视,才感到社会的不公平,有了模糊的反抗意识。又由于接受了洋学堂的教育,感到必须向西方学习,才可以变弱国为强国。这时,心里萌发出一种民族主义责任感。后来到了西方,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影响,崇拜自由、平等、博爱。每到星期天看到法国的工人也系着领带逛公园,参加舞会,看不出受压迫的样子,认为要学法国、学资产阶级。可是不久参加了勤工俭学,深入到贫民窟里才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肮脏和工人的悲惨生活,从而对资产阶级有了新的认识。”
陈毅还检查自己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说:“当时自己脑子里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斗争很激烈。在法国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又想当博士,想进入上流社会显赫一下,光宗耀祖。正在这徘徊之际,终于找到了共产党,接受了马列主义的真理。回国后,由于当时留法学生与段祺瑞谈判的代表出入官府,又能写文章发表,颇受赞扬,思想上有了波动,资产阶级思想又重新抬头。经过认真的自我教育,自己于19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与旧社会决裂。”
陈毅在深刻地解剖了自己后对儿子说:“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我认定一条,党内比党外好,同志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党的事业可以发展,革命一定走向胜利。”他还说:“觉悟迟没关系,有反复也不怕,只要真正觉悟就好办。就怕觉悟得早而不真,迟早仍会动摇,也不怕犯错误,就怕不改。”他对儿子昊苏说:“能得到组织批准入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革命的转折关头。”
通过谈心,儿女们个个心情舒畅,进步很快。
育子点拨:
陈毅同志不仅是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领导人,而且善于教子,是教子的典范和楷模。
陈毅在教育子女上善于发现子女的思想症结,运用谈心的方法,沟通两代人的心灵,从而解开子女思想上的疙瘩,达到教育的目的。
谈心法就是在弄清楚孩子思想症结的基础上,运用谈话交心的方式,进行心理的交换,达到心理相容,相通,从而沟通思想感情,解开思想疙瘩,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此法主要适用于成年的孩子。
孩子成年后,在爱情婚姻、交朋择友、工作生活、事业前途、上下关系、同事关系等等方面,难免不碰到一些棘手的麻烦事,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疙瘩,有的甚至受到挫折。这时,他们思想混乱、内心痛苦、意志消沉。由于他们已是成年人了,他们有自尊心,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对于自己的内心秘密、生活中的烦恼和工作事业上的挫折,又不便与人言及,一个人闷在心里,找不到一种解脱的办法,痛苦至极。于是在痛苦的深渊里越陷越深,或者在错误的跑道上越走越远。这时,做父母的如果摆出长者的架势,以骂人训人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只会更加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思想感情上的隔阂,反而把事情弄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运用谈心的方法,以心换心,达到心理上的相容、相通,从而解开孩子思想疙瘩,达到教育的目的。
谈心法的关键是心理相容、相通,沟通感情。心理相容了,才能心理相通,才能沟通感情。心理相容是双方平等心理的体现。平等心理是人所共有的,人与人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都有可能触发双方的平等心理,从而达到心理上的相容。
因此,做父母的在开展谈心教育时,关键要抓住心理相容这一点,在这一点上做文章。
首先,要找准孩子思想上的症结,确定谈心的内容。成年孩子进入社会后,思想上要比少年儿童时期复杂得多。有的在爱情婚姻上遇到了麻烦,产生了苦恼;有的在事业上受挫,心灰意冷;有的与领导或同事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产生了烦闷情绪等等。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弄清楚孩子的思想症结。在弄清孩子思想症结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确定谈心的内容。如果孩子在事业上受了挫,那么就告诉孩子,任何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挫折,要用古今名人成长的事例来教育孩子,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重新鼓起前进的风帆。
二是找准相容点,善于解剖自己,达到心理的相容、相通。所谓相容点就是父母或其他人生活经历中那些与孩子思想疙瘩中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这些事情一经说出来能够触发孩子的平等心理,引起孩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心理上的相容。因而在谈心中必须善于解剖自己,把自己摆进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缩短长幼之间思想上的距离,心贴近了,心理上达到同频共振,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子女思想上的疙瘩迎刃而解,达到了谈心的目的。
三是谈心过程中要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位置上,以同事或朋友的身份出现,切忌居高临下。这样能够给孩子以亲和感,在感情上易于接受谈话。
四是谈心时语气要和缓、亲切,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怒颜厉色、恶语训人。
教子小径:
1.要及时掌握子女的思想动态,经常性地找儿女谈心。让他们感到父母是关心他们的。
2.要善于运用讲家史的形式导入谈心。运用家史的形式导入谈心的方法,可以避免那种居高临下、讲大道理的空洞说教;可以避免那种一下子就把水搅浑,还未入题,气氛就紧张、尴尬的局面;而是造成了一种轻松、亲切的家庭氛围,子女容易接受。
3.善于运用自身的经历来开展谈心。使他们明确,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波折,都要经过思想斗争,经过思想上的反复和波动,甚至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不要怕,关键是要改正错误。
4.善于解剖自己。使心贴近心,给人以亲和感。
名人教子名言: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温·卡维林
讲话犹如演奏竖琴:既需要拨弄琴弦奏出音乐,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让其出声。
--霍姆斯
一个人只要他有纯洁的心灵,无愁无恨,他的青春时期,定可因此而延长。
--司汤达
41.陶行知--“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近现代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回国后,即以毕生精力投身于对旧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抱着救国救民之心,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陶行知教子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深受爱戴的教育大师。他的教子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陶行知的长子叫陶宏。乳名小桃红。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来任南京高等师范教授时,小桃红已经3岁了。陶先生很爱小桃红,小桃红读高小时,有一次陶先生写了一首《八个顾问》的诗,用以指导他读书学习。诗曰:
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教、何人、何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育子点拨:
陶行知先生的这八个顾问,讲的是在读书学习中,要注意两件事:设疑与善问。设疑善问这种方法在指导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家长不妨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中,也学一学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做法。
设疑善问法就是在指导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教育孩子要善于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设疑善问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许多孩子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特别是在课外阅读方面。因此,提倡读书时设疑善问,对增长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是十分重要的。
运用设疑善问法,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设疑,二是善问。首先说说设疑。怎样在读书中做到设疑?家长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要引导他们做到处处“设防”,尤其还没有被自己或别人证实过的新观点,更不能轻易相信或随便放过。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设疑,看书中的论述能否释疑。在这其中不要以为读书留的疑问越多就越没有读通。一个人在读书时,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往往会比背10页书的收益还大。因为前者是能动的创造,而后者是简单的记忆。总之,家长或父母要教育孩子读书时不要把自己仅仅当成一只”空筐”,光想多“装”知识,而要讲究发现、创造。注重积累的同时还要注意创造,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学业大厦。
设疑时,要不轻易放过任何一点可疑惑之处,同时,要看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些疑惑之处的,如果作者不能解释,那么自己要试着去解释,如果自己不能解释,那么就把疑问记下来,以待以后再找答案。所以,在读书时要设疑确实很不容易,没有刻苦的钻研精神是绝不可能做到设疑的。
最后,再说说善问。怎样才能做到善问呢?一般人肯定会说,所谓问就是要问别人呗。错!问,首先要问自己。有些人读书不喜欢自己动脑筋,拿到一本书,希望一看就懂,或者像看电影、电视那样生动有趣,不动脑筋就能明白,应告诉孩子这是不可取的。学问学问学了就问。问谁?首先要问自己。问别人,只是动了别人的脑筋。要多问自己,自己实在没有办法了,再去请教别人。我们要引导孩子这样做。让他们懂得自学,自己学,自己问,自己答。而所谓善问,应建立在爱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在爱思考的基础上问,才能使提问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孩子经常自己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问一些为什么,寻求更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能使知识面愈来愈宽,使理解的程度愈来愈深。不动脑筋的问是盲目的问,就是把问题问懂了,理解也是极不深刻的。
教子小径:
1.陶行知认为读书学习一定要不断地提出疑问和问题。这是他根据自己切身体会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名人教子名言:
自我教育的真正方法,是尝试着去怀疑一切。
--穆勒
自动学习,随时注意自己的发现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
--蔡元培
知识,主要是靠“抓”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一个人要有所长进,除了在学校时要努力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外,更主要的是靠自己随时随地去“抓”知识。
--钱三强
42.叶圣陶--“把词儿调动一下,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更好些?”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均,原吴县人(现属苏州市)。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即开始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他编撰了几十种教科书,发表了许多教育论文,创建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亲自主编了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设计师和耕耘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建国后,历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中央主席等职。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散文集《脚步集》、诗集《荚存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和《叶圣陶文集》等。他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并是我国童话园地的开拓者。
叶圣陶教子故事:
叶圣陶对子女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吃罢晚饭,叶夫人就把油灯移到桌中央。叶圣陶戴起花镜,坐下来给孩子们修改文章。至善、至美、至诚兄妹三人,各据桌子一边,眼睛盯着父亲手里的笔。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评论着父亲修改着的那篇文章。因为父亲实际上是和子女商量着共同修改的。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是很有趣的。他每改一段,都是边看边问:这儿是不是多了些什么?这儿是否少了些什么?这里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更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话写清楚?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哪个说得对,就照他的意见去修改。有时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各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争到最后,父亲才进行总结,提出修改的意见。每当修改好了,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达。
叶圣陶对孩子们作文的面批,既很严格,又生动活泼,大家不觉得枯燥、乏味。都十分喜欢父亲这样的修改。兄妹三人几乎每星期都要交一篇习作给父亲,要说写什么内容,都由自己决定,父亲从不硬性规定一个题目,逼着孩子去写。不过,父亲总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要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兄妹三人照父亲的主张去做,觉得生活中要写的东西实在很多,用不着瞎编胡说,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雷同,多少有点新意。只要这样做了,父亲看了就喜欢,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叶圣陶这样教是“为儿引步”。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兄妹三人自奋其力,进步很快。很小的时候,他们的作文就得到朱自清、宋云彬等先生的好评。后来,出版社还出版了他们兄妹三人的习作集《花萼》和《三叶》。
1944年,湘桂大撤退后,国民党号召10万青年从军,企图为他们日后反共准备资本。当时不少青年上当受骗,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叶圣陶的小儿子叶至诚,年纪轻,不明真相,一心想抗战,提出要去参军。从不向子女发脾气的叶老,这次把至诚骂了一顿,说:“你知道什么?你要出去,到延安去!”这使至诚终于懂得了父亲的意思:他老人家的心已经向着延安了,对国民党政府已不抱有任何希望了。在至诚面临人生道路重大抉择的时候,他为儿子指明了方向。
育子点拨:
从叶圣陶对子女学习和人生方向的选择的教育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深挚的爱子之心。其中叶圣陶教育孩子学习的方法,现在的家长不妨借鉴一下。
下面,我们就从如何使孩子喜欢与家长交谈的技巧上谈一谈。
一位父亲这样说道:“我们的家庭变得日趋沉寂,以至于我们大家几乎没有机会坐下来交谈。孩子们总是匆匆地要么去上课,要么去打球或是做别的什么。有时候我觉得我了解我的同事胜过了解我的孩子。”要培养一个好孩子,我们应该与他们尽可能地交流。当我们与他们交谈时,我们的种种表现将显示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谈话。
家长要努力与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谈话,从而将家长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让他们知道家长爱他们,尊重他们。家长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鼓励他们的独立意识,对他们的行为提供指导和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