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大利的中部,曾经有一片由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直接管辖的领土,它就是长达1000年的“教皇国”。教皇国的形成,使得教皇在神权之外,又成为一名世俗君主,保障了神权的独立。教皇国的存在,也为天主教会的教皇谋得了西欧基督教会首领的地位,对西方新的拉丁体系的基督教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到了近代,教皇国又成为意大利统一的严重障碍,最后湮没在统一运动的浪潮中。当科学的理性思维冲破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后,人们才发现,原来,教会国家的存在,教皇无限的权力:发动宗教战争、设立宗教法庭、罢免国王和皇帝、焚烧和逐出异教徒,还有对教徒们所有精神世界施加影响——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伪造的一系列证书上。
1、教皇国与基督教早期发展史
在意大利的中部,曾经有一片由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直接管辖的领土,它就是长达1000年的“教皇国”(756 ~1870)。
教皇国的形成,使得教皇在神权之外,又成为一名世俗君主,拥有了自己的领地、世俗的土地和财产,保障了神权的独立。教皇国形成后,教皇迅速被推至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此,教皇成为西欧基督教会的精神领袖,拥有了无限的权利,不仅可以统驭世界上所有的教会和教士,对所有基督教徒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还可以自行设立宗教法庭,随意处置异端分子,焚烧和逐出异教徒,发动宗教战争,此外,还可以罢免世俗的国王和皇帝,任何国王和皇帝都必须经过教皇加冕才算合法。可以说,教皇国的存在使得欧洲社会形成了神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一种政治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1870年,伴随声势浩大的意大利统一运动,教皇国千年的世俗权利才宣告结束。
此后,人们才发现,原来,教皇国的形成,以及千年以来它对整个基督教世界历史的影响,背后居然影响着一个惊天骗局,而骗局的制造者就是8世纪中期罗马天主教会的首脑——教皇斯德望三世。
要了解这段历史,我们首先需要对基督教发展史、尤其是罗马天主教会的发展史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基督教草创之初,基督教的传教范围还局限于犹太人之间。据《新约·使徒行传》记载:公元1世纪30~40年代,在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的门徒们开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此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Saint Peter)和耶稣之弟(或表弟)雅各。尽管他们谨遵犹太教规,也参加犹太教圣殿的朝拜活动,但由于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相信耶稣已经复活升天,不远的将来还会再临人世,因此,被犹太教视为异端,遭到了迫害。为了保存实力,许多信奉基督耶稣的门徒开始从耶路撒冷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转移。这个时候,基督教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富于开拓精神、对基督教发展居功至伟的人物圣徒保罗(St.Paul: 圣保罗)。
保罗早年是谨守律法的犹太教法利赛派,曾不遗余力地迫害基督教徒。不过,在他去叙利亚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的路上,奇迹突然发生了:一道强光从天照下,照得保罗和他的随从眼睛一片模糊,基督耶稣显灵了,质问保罗为什么要逼迫基督徒,看到被圣洁的荣光围绕的主耶稣,一直以来自以为替天行道的保罗幡然悔悟,向耶稣忏悔,受洗皈依了基督教。从此以后,保罗开始为基督教事业四处奔波,成为在基督教传播中作用最大的使徒。在《新约》中他的地位仅次于耶稣,被尊为圣徒保罗。
保罗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传讲圣经,更在于他对基督教义的开拓。当时,尽管基督教的势力还非常弱小,但已经传播到了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接触到了犹太人之外的民族,这时,一个关系基督教前途命运的问题摆在了耶稣的使徒们面前: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包括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把基督教定为犹太民族的宗教;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让基督教在世界其他民族中间开枝散叶。公元1世纪 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基督教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与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一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性宗教的轨迹发展,并越过地中海,传到了希腊、罗马等地,基督教的基层组织基督教会也在欧洲各地开枝散叶。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公元 3世纪末,基督教己发展成为欧洲社会一支重要的力量,很多领导成员进入社会上层。随着基督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君士坦丁时代成为用来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公元325年,罗马帝国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306年~337年)将主教们召集到罗马帝国东部的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这次会议将耶稣定为“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此后,罗马的教堂接受了尼西亚会议对耶稣的定性,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天主教教义的核心。到公元392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从基督教变成罗马帝国的国教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罗马天主教会一直是受罗马帝国皇帝管辖的。不过,从罗马帝国解体,日耳曼各民族侵入了西欧腹地后,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利用教会势力发展自己的实力,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逐渐攀升。到公元6、7世纪,罗马主教已经掌握了罗马城及周围地区的统治权,到教皇格列高里一世在位期间(Gregory I,590年~604年在位),他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了。伴随教皇势力的强大,教皇对世俗财富和权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到了8世纪中期,建立教皇国的条件成熟了——法兰克国王丕平主动向当时的教皇斯德望三世“献土”,而一份据说是君士坦丁大帝给教皇西尔韦斯特一世(314年~335年)的馈赠证明书,使得教皇国获得了独立合法的地位。此后,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这片土地不断扩展,其行政机构也日臻完善。到了12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皇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
2、丕平“献土”与教皇国的成立
从基督教的早期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当基督教从耶路撒冷走进罗马,从恪守犹太习俗的犹太人走入罗马教会统治下的欧洲,它已经蜕变为统治阶级用来加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工具。随着政治地位的上升,教会对财产和世俗权利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而罗马天主教会地处罗马帝国的首都,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耶稣最大门徒彼得的影响力(罗马教会最早由彼得创立),在西欧基督教会中享有较高的威望。它在西欧广泛传教,建立直属罗马教会(称“母教会”)的“子教会”,通过这种方式,罗马教会的势力渗透到西欧各地,并拥有了大量的世俗领地和财产,主要集中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因为该教会自称是耶稣大门徒彼得所创立,因此该教会的教产统称为“圣彼得产业”。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若干年后,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Ostrogoths)在意大利建立起东哥特王国(493年——555年),定都拉温那,尊远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皇帝为皇帝。罗马天主教会处在了东哥特人的统治之下,其发展势头受到了信奉基督教阿利乌斯派别(Arian)的东哥特人的压制。554年以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527年~565年)收复了意大利,罗马天主教会又进入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由于远离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中心,查士丁尼在拉温那设置了拜占庭总督控制教皇,同时又责成教皇和罗马元老院共同管理罗马。可是,仅仅过了50年,罗马元老院就消失了,而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就成为唯一的罗马最高统治者。由于鞭长莫及,更重要的是由于日耳曼各民族的不断骚扰和东罗马帝国日渐衰微,罗马天主教会几乎已经无人可以牵制了。
知识链接:阿利乌斯派别
阿利乌斯派别为北非神学家阿利乌斯公元323年所创,他提出圣子基督不完全是神,与圣父不同性不同体,由上帝所造,因而次于圣父,圣灵则更次于圣子。他还反对教会占有财产,尤其是占有大量田产。其主张得到不少教徒和教士拥护,引起了教会内部的严重分歧。两年后,即325年的尼西亚公会议将其定为异端。阿利乌斯派遭到正统教会敌视,但得到下层群众拥护。4 世纪后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中广泛传播。6~7世纪间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