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次失败。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点评:
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过分诚实的克利夫兰总统
1884年6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为了支持格罗弗·克利夫兰的总统提名,爱德华·S·布雷格将军道:
“人们因为克利夫兰的品行而喜欢他,也因为他的树敌而喜欢他!”
他跟什么人作对呢?其中一种就是布法罗的腐败政客。在布法罗当市长时,克利夫兰多次否决了市政议会提出的不诚实的拨款提案,终致以“否决市长”和“顽固阁下,布法罗的格罗弗”而闻名。另一种是坦曼尼协会的政党分赃主义者。任纽约州长时,这位“丰满的布法罗人”(他喜美食与啤酒)拒绝接受由州立法机关通过的有关施惠于坦曼尼的朋友们的法案。
克利夫兰不是那种城府深、富有心计的政客,他常常不假思索就率直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一次,一个瘦弱的饥民来到白宫,弯下膝盖,双手撑地,开始嚼起那儿的草来。克利夫兰从窗户看到了这一情景,就问那个人:“你在干什么?”那人回答说:“我饿了,只得吃草。”“那你为什么不绕到后院去呢?”克利夫兰问,“那儿的草比这儿的草要长得高。”
人们把克利夫兰称作“可怕的诚实”。当有人来到奥尔巴尼(纽约州首府)讨好处,附在他的耳边低语时,他就高声回答他们,以使得周围的人都能听到。当有位求职者向他滴咕:“我不该因我为党做了工作而得到点儿什么奖赏吗?”时,克利夫兰就高声地说:“我不知道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没有!”
大选期间,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列出了四条支持“布法罗的格罗弗的充足理由”:一,他是个诚实的人;二,他是个诚实的人;三,他是个诚实的人;四,他是个诚实的人!
点评:
诚实是一种美德。过分诚实虽然可能让对手有机可乘,但往往会赢得朋友的支持。
追求国际联盟的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从很多方面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总统之一。但是,他最大的失败是他努力追求的国际联盟这一梦想的破灭了。
1917年7月,威尔逊从巴黎和会上带回了国际联盟这一方案,同时也带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准备着进行一场大战的决心。
对于民主党的威尔逊,当时的情况是严峻的。共和党在参、众两议院分别拥有2票和39票的优势。而作为共和党多数派领袖的洛奇———威尔逊的死对头———为了阻止民主党以和平党身份参加1920年的选举更是不择手段要毁掉国联。
洛奇提出一些“保留条款”来拉拢那些摇摆不定的参议员们。而威尔逊则坚决不接受这些“保留条款”,这使他失去很多的赞成票。虽然他为国联而进行了一次全美范围内的游说,但他最终还是跌倒了。各种各样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了他梦想的破灭。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这场国联之战中,在一些问题上武断而僵化,拒绝朋友的劝告,在朋友中变得越来越孤立。
早在参加巴黎和会时,他就“没有吸收可能在国内帮助他销售他的条约的参议员”,也没有听取他最忠实的朋友豪斯上校和兰辛国务卿的“要保持发挥灵活作用的自由”的劝告,冷落随从,一意孤行。
在为国联而进行的斗争中,威尔逊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而且毫不留情地脱离了那些劝他妥协的朋友。即使对豪斯的劝告,他也以“不经过斗争是不能使那些有价值的事情获得成功”来结束了他们彼此的合作。一个个朋友离他而去,他失去了强大的后盾和忠实的支持。
总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固执己见的态度,他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自己的性格,很大地阻碍了事情向着利己的方向发展。他深深地陷入了自己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扼杀了他与世界亿万人民共同怀有的一个梦想。”
点评:
客观原因姑且不说,性格和人际交往对事情成败的重要性由上述故事可见一斑。一个人的风格、世界观和性格会贯穿于他的一生,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其事业的发展。
以逸待劳进行政治谈判
1944年,苏联和西方国家在对德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当务之急是需通过会谈来处理战后德国的问题。
当时的情况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有病在身,很难应付繁忙的公务,希望能到1945年春天,等病体有所恢复,气候较暖和时举行会谈。而斯大林正看准了罗斯福身体不好的弱点,提出形势瞬息万变,时不可待,延误时机,将带来极大危害,必须在1945年2月举行首脑会谈。由于他的理由冠冕堂皇,而且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作为美国的总统是无法推托的,罗斯福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答应了。
会谈的地点也是由苏联确定的。斯大林把会场设立在黑海边的一个叫雅尔塔的小镇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雅尔塔会议”。
罗斯福抱病乘船,远渡重洋,来到冰天雪地的雅尔塔。旅途的疲劳、气候的不适,将他折磨得面容憔悴,病情加重,哪有什么精力承担如此重大的会谈。
加之斯大林将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张,在短短的几天内,大会、小会,双边、多边的会晤竟达20多次,直搞得罗斯福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在会谈中,一方是精力充沛,一方是疾病缠身;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远道而来;一方是身在家中,一方是客随主便;一方是镇静、耐心、无限地拖延;一方是烦躁、焦急、草草收兵,这样的会谈显然是倾斜式的。
在会议中尽管罗斯福与斯大林讨价还价,但终因身体不支,精力涣散,结果,基本上是按照斯大林提出的条件签订了“雅尔塔协议”。这份协议基本上满足了苏联的要求。斯大林从雅尔塔会议中取得了许多利益。
点评:
政治谈判不仅要依靠表达能力,还要注意利用其他技巧和手段,以占据主动,给对手施加压力。
刘邦巧用比喻
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时,已经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要根据功劳分封行赏了,汉高祖挑选了一批功臣,把他们封为列侯,以前,没受封的时候,将军们互相争功,曾经争执了一年多才决定下来,现在分封功臣,他们争执纷起。汉高祖因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为侯,所供食的封邑很多。于是,有的将军就说:“我们的功劳都是拿性命换来的。我们这些武将身上披着坚固的铁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冲锋陷阵,南征北战,多的经过百余次战斗,少的也打过几十次仗。我们攻打城池,占领地盘,战功大小虽不同,可都有战功。可萧何呢,他没有一点汗马功劳,仅仅是凭着一支笔、一张嘴发发议论、写几个字,没参加一次战斗,地位反而居于我们之些人之上,这到底为什么?”汉高祖觉得这些人真是武夫,粗里粗气,无拘无束,说话一点设规矩,平素也老是喝酒争功,吵架拌嘴,无法无天地乱闹,动不动在朝上拔剑相斗,没有丝毫顾忌,就想借机教导教导他们。怎么说呢?这些粗俗之人可不容易被说服。于是汉高祖就想了个办法,用个巧妙的比喻来说服大家。他说:“你们都知道打猎吗?”群臣赶紧回答说:“知道。”
汉高祖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又回答:“知道知道。”
汉高祖就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一类猎物的是猎狗,而发现猎物的踪迹,指示猎物所在的地方,指挥猎狗的是人。萧何就像猎人一样,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追捕的方向。而你们诸位呢,就好比猎狗,在猎人萧何的指挥下,轻易地得到奔跑的野兽。所以,你们的功劳比不上萧何。况且你们大家都是独自一人跟随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而萧何则全族几十人都跟着我,这功劳难道你们比得上吗?我可不能忘了他的功劳。”群臣一听,才明白自己原来只是汉高祖的“猎狗”,谁也不敢说什么了。
点评:
汉高祖没讲什么大道理,即使讲大道理,他的那班武将也未必听得进去,只是用了一个巧妙比喻,便把这些争功不休的武将折服了。这不能不说是汉高祖的手段高明。
肯尼迪的图解
尼克松十分感谢美联社记者为他拍的一张威风凛凛的照片,照片上的尼克松正抖动着他的手指头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按说尼克松并没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大概是这个美联社记者正巧碰到了一个绝好的角度,也碰上了一个极好的按快门的时间。不管怎样,这张巧合的照片为尼克松赢得了声誉,全世界的大报都选中了这张意味深长的照片。
作为尼克松的对手,肯尼迪当然不愿意尼克松能利用这张照片成功地搞政治上的投机取巧。他准备施巧计谋破尼克松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政治嘴脸。
一次,人们又当着肯尼迪提起了尼克松的那张出尽风头的照片。肯尼迪承认他在访问匹兹堡时有幸看到那张照片。“尼克松先生的手指确实指着赫鲁晓夫的鼻子,但是,我们没法听到尼克松当时正在说什么。这个星期五夜间,我也亲自领教了一次尼克松手指鼻子的滋昧”,肯尼迪煞有介事地说道。
“星期五夜里,电视评论刚结束,我走向尼克松先生正要和他握手,眼看着摄影记者们过来了,尼克松突然用手指指向我的鼻子。当时我想,完了,手指又来了,他一定是要指出我对美国形势估计的错误。但你们猜他当时跟我说了些什么?他说:‘参议员,你在克利夫兰的支持者又比我的多多了,是吗?’”肯尼迪通过编造这则故事,既大大抵销了尼克松那幅照片给公众留下的英雄印象,又辛辣地嘲讽了自己政治对手的政治伎俩,可谓一箭双雕。
点评:
肯尼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利用了照片上并没有标明尼克松在说什么这一模糊点而大做自己的文章,从而使公众接受了他对这幅照片的图解。
里根的转守为攻
政治家里根在72岁时还着力于连任总统的艰辛努力,这在美国称得上是一件大事。因为美国人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年老的总统,他们认为年龄限制是对领导人职务和责任的一种必然的客观要求,于是里根的年龄成了他的致命弱点。他被迫宣布假如他重新当选,将进行衰老测试,如果证明自己确实老了,就自动隐退。可苛刻的政治评论家担心,到了那一刻,他所患的老年性遗忘症或许会把这许诺本身给遗忘了。不过事实证明,里根老当益壮,头脑十分灵活。
当他的竞争对手蒙代尔用他致命的年龄弱点攻击他时,他巧妙地施展了反败为胜的本领,郑重其事地向人们宣布:
“我在这次竞选中不把年龄大小看作是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不打算利用我的竞争对手的年轻无知和毫无经验。”
点评:
里根避开了年龄老化这个对自身不利的话题,但又抓住了年龄本身做文章,把年龄和经验、年龄与成熟联系在一起考虑,使自己的劣势立即变成了优势。同时,也使对手的优点即变成了缺点。
基辛格的外交花样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博学多才、足智多谋而闻名于国际政坛。他曾现身说法地谈到下面这样一个事例。
他说:
“玩弄出人意料的花样,这可以是一种挫败对方的策略。它也可以成为一种使整个局势的前景发生骤变的行动。在德黑兰人质危机时期,我在电视节目上曾建议,对于美国政府来说,使前景发生转变的一种办法,或许就是让人质在被押期间每天得到1000美元的补偿。这对于人质和美国公众来说,或许是一种宽慰。反过来这也是对伊朗人发出一个耐心的信号,并且也意味着,继续拘押人质毫无意义(拘押人质的意义在于打击美国)。此项建议事实上在美国国会进行了辩论,结果其中的要点给忽略了;此项建议仅被视为一种普通的补偿,并被认为,这可能为未来的犯人提出了一个高价的先例。事实上,在当时,全部费用只不过值半架直升机。”
点评:
基辛格提出的这一外交谋略,其实是一种心理战术。
目的是要使押人质的伊朗人明白,而美国人有足够的耐心和金钱,继续拘押人质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尼克松的外交沉默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一本回忆录《角斗场上》有这样一段记述:
“1972年,北越人拖延巴黎和平谈判,收回了在美国11月的选举以前作出决策的承诺,开始在每个问题上阻挠我们。我迫不得已,认定打破僵局的唯一办法是下令轰炸河内———海防地区的军事目标。我事先没有宣布并拒绝回答报界就这个问题提出的任何询问。当时新闻界大哗,要我公开说明为什么恢复轰炸,要接受什么条件才停止轰炸。专栏作家、评论员和政坛反对派作了无情的抨击,我在民意测验中4个星期下降了11点,但我一直没有让步。
这不是轻松的时刻。
但它起作用了,强有力的行动加上绝对的沉默使共产党人回到谈判桌前,接受了我们的和平协议条件。当初我要是接受批评者的意见,不继续轰炸,公开提出另一个和平建议,我们不能取得同样的结果,战争也可能拖下去。”
为了求得总统连任,尼克松一方面采用军事讹诈,同时又采用了保持外交沉默的谋略手段,想尽快从侵越战争的大泥淖里举拔出来。
点评:
外交事件中这种静悄悄的等待,会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意外感,从而使对手作出让步。
肯尼迪的反败为胜
在纽约的一个大博物馆里,各种各样的党的要人们都要在这里发表演讲,肯尼迪和他的竞选对手汉弗莱特成为这次演讲的主角。
不知什么缘故,一向能应付的肯尼迪今天异乎寻常地紧张起来,额头上淌着汗,手有点微颤,那情形不要说叫别人看,就是他自己也感到糟糕透了。
偏偏这时又轮到他演讲了,他敏锐的思维和口才并没有导致他语无伦次,他急中生智,演讲竟这样开始了:
“汉弗莱参议员、罗斯福先生、莱曼参议员……你们能否告诉我,你们是否看得出来,我和休伯特站在这里,谁在故作轻松、漫不经心地好像不是参加严肃的竞选?
又是谁最当回事而显得紧张不安?”
经他这么一说,似乎沉着老练、风度翩翩的候选人休伯特倒处于劣势了,而本来满头大汗、紧张不安的他反而占据了优势。
点评:
肯尼迪把人们的思路引向了出人意料的观察视角上。
对于他的紧张不安,人们会很自然地觉得这是一种不够老练、不够成熟的表现,会很自然地投上不信任票,可观察视角的转换使人们从紧张不安中看到了对于竞选活动本身的严肃认真程度,从而获得了另一番信任。这就是其反败为胜的奥秘。
麦克阿瑟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