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32800000022

第22章 呵护小大人的心理健康

别吓唬宝宝

平时为了哄宝宝,有的妈妈会说“大灰狼来了!”“再闹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去关起来!”等话,希望宝宝因害怕而停止吵闹,不少家长热衷于用这种“威胁”的方法教育宝宝。这样做虽能暂时有效,却不是长久之计。从表面上看,这显示出了父母的权威,实际上并不具备教育的意义,只是在吓唬宝宝。这对于宝宝的心理健康发育不利。

心理学家发现,有些宝宝长大后,看到警察就会有惧怕感,因为父母从宝宝小时候起就为这些职业增加了恐怖感。这样的恐吓会让宝宝对这些角色产生错误的认知。

幼儿阶段是宝宝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的恐吓话语会对他们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久而久之,宝宝察觉到父母说的话并不能实现,只是吓人而已,就不会再信任大人,也不再害怕。而如果父母的恐吓过于严厉,会对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宝宝造成心理伤害,甚至让宝宝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不论父母是否了解宝宝哭闹的原因,都不要说恐吓的话,因为这些话会让宝宝没有归属感,宝宝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就连发泄一下情绪也可能会被父母丢弃。他们虽然会因此听话,却会变得恐慌、忧虑、缺乏安全感。有的宝宝会为了不被警察抓走、不被大灰狼吃掉而尽量听命于父母、讨好父母,长期如此,宝宝就会变得懦弱无主见、失去判断力、缺乏积极进取的魄力和创新能力。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宝宝是有弊无利的。

人都有情感表达的需要,父母应该先了解宝宝哭闹的原因,然后再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拥抱宝宝,以示安慰。若宝宝不愿意交谈,则要允许他发泄情绪,等他哭完后再好好讨论。若父母真的忍受不了宝宝的哭声,不妨先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以引导宝宝说出原因。

了解宝宝的依恋情结

在宝宝11~12个月大的时候,宝宝与妈妈总是寸步不离,有的妈妈会厌烦,对宝宝呵斥,这是不妥的。

这个时期的宝宝依赖性有所增强,喜欢和亲人在一起,尤其愿意和妈妈在一起。此时宝宝的依恋情绪比刚学会分清生人的时候表现得更迫切,总是粘着妈妈,希望和妈妈寸步不离。有时候妈妈不得不暂时离开一下,宝宝就会大哭不止。

这种依恋情绪还表现在“嫉妒”上,宝宝尤其不希望看到妈妈抱别的宝宝,一旦见到妈妈抱着其他的宝宝时,他就会一直在妈妈身边拉扯不停,直到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为止。

妈妈白天上班,一般都把宝宝托给奶奶或阿姨照顾,如果宝宝已经习惯了由某个人照顾,而这个照顾的人又去抱其他的宝宝时,宝宝同样会感到不高兴,照样会拉扯照料人来抱自己。一般来说,宝宝的依恋情绪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家庭中最好不要经常更换照顾的人,因为新来的人会被宝宝拒绝。面对陌生人,宝宝不愿意吃他喂的东西,也不肯睡觉,这样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另外,宝宝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也同样依恋,如果突然换环境也会让宝宝感到不习惯,以至于寝食不安。

如果妈妈不能满足宝宝的依恋情绪,会让宝宝有情感缺失感。

左撇子不必强行纠正

有些宝宝在日常生活中习惯用左手,俗称“左撇子”,家长发现宝宝是“左撇子”就觉得不正常,常采取强行措施给予纠正。实际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大脑在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到达左侧的速度要比到达右侧的速度快;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逻辑、书写及右侧肢体活动。右半球主管节奏、音乐、色彩、空间及左侧肢体运动,所以相对而言,“左撇子”的节奏感强、空间平衡能力好。人们在日常频繁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刺激了大脑的左半球,使左半球相对发达于右半球,而“左撇子”通过其左侧肢体的活动,使大脑的右半球得到了锻炼,成为优势半球,使左、右半球同样发达。这对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如果家长一定要纠正“左撇子”习惯,对于宝宝的智力发展很不好。这种强制行为会造成宝宝的左脑负担过重,左、右脑功能失调,右脑功能混乱,阻碍宝宝创造力的发展。强行纠正“左撇子”的习惯还可能造成宝宝口吃、语音不清、唱歌走调、阅读困难、智力发育迟滞,甚至神经质,长大了很容易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处理问题时犹豫不决。

因此,对习惯用左手的宝宝,家长千万不可强迫他改用右手,最好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保护“小大人”的隐私

很多家长抱着传统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位置上,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因此表现得****、高高在上,不会考虑宝宝的隐私。尤其是在宝宝小的时候,更是丝毫不顾及宝宝的隐私,这样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育不利。

事实上,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有助于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健康的人格。没有隐私意识的宝宝往往比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宝宝显得幼稚,适应能力也普遍差于后者,而有一定隐私意识的宝宝往往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更能赢得其他小朋友的尊重。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时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宝宝的东西应该得到他们的允许,任何牵涉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他们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总之,幼小的宝宝几乎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隐私一旦被他人知悉或侵犯,往往会产生较严重的后果。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宝宝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注重对宝宝隐私的保护。

别把宝宝完全交给他人

有的妈妈认为,宝宝只要有人看着,没有危险就好,于是就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宝宝。然而,这样做对于宝宝的智力发展不利。

其实,从出生开始,宝宝就需要和人交流。不要以为宝宝不会说话就不懂得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以及和他说话都可以让宝宝有安全感。

童年没有得到母亲抚慰的宝宝,会缺乏爱的安全感。事实证明,那些由保姆、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抚养长大的宝宝,往往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对于挫折也缺少承受能力。因而,妈妈不要推辞这份责任,更不要忽视对宝宝的爱抚。

不能过早地送宝宝进托儿所

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托儿所就成了宝宝们成长的家。许多父母还认为提早让宝宝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托儿所宝宝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而遭到忽视的宝宝往往会有恐惧感,他们会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宝宝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宝宝,更容易形成攻击性性格,产生******行为以及其他心理问题,这样的宝宝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等。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较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与没能得到一对一的家庭关怀有关。

要想让宝宝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他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宝宝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宝宝的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

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宝宝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而只有父母才能做到这样。

最好的老师也无法代替妈妈,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宝宝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要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炫耀和比较都不可取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最优秀,因此常常会拿自己的宝宝与别的宝宝比较,这一方面是因为爱面子,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宝宝上进。然而,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每当家长把宝宝和别人比较,带给宝宝的只不过是多一分的不满和痛苦,对解决问题也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会导致宝宝无法与他人合作、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

所以,妈妈最好不要拿宝宝进行比较或炫耀,更不要在幼儿园里当着很多人的面这样做。

早起早睡是乖宝宝

成长中的宝宝需要充分的睡眠。很多宝宝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事实上,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发育,导致脑力减退。

睡眠与宝宝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宝宝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还需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它是消除身体疲劳、提高脑力的主要方式。那些睡眠不足者,表现为心理上的烦躁、激动或精神委靡,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等,若长期睡眠不足则会导致幻觉。而睡眠充足者往往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办事效率高。这是由于大脑在睡眠状态下耗氧量大大减少,有利于脑细胞贮存能量。因此,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

无论怎样,妈妈都应该让宝宝得到充足的睡眠,即便是忙碌不已,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强迫宝宝早起,否则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要想让宝宝早起,又不影响身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宝宝早睡。

嘈杂的环境不利于宝宝成长

现如今的父母一般都意识到,外界噪声会对宝宝的身心产生危害。然而,自己家中藏有的各种“声毒”,家长却往往会忽略。专家表示,这些声音对宝宝的心理、情绪、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内伤”,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心理烦躁、恐惧等,往往比对听力的伤害更大。

有的宝宝原本活泼好动、反应快、记性好,然而,由于身处噪声环境中太久了,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而且他们听话时往往心不在焉,说话也只能断断续续。

宝宝的听觉器官娇嫩,心理活动能力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被噪声刺激后陷入了混乱的状态所致。

生活在嘈杂环境中的宝宝往往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丢三落四、经常忘记幼儿园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有的宝宝特别胆小、内向,易紧张或退缩,有的偏执、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有的宝宝又特别莽撞、调皮、多动、任性、自控能力差、讲话结巴、词不达意、吐词不清、思维不灵活、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容易发脾气、烦躁。

专家指出,40分贝以下的声音对宝宝无不良影响,声音超过70分贝就会对宝宝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80分贝的声音会使宝宝感到吵闹、难受;如果声音经常达到并超过80分贝,宝宝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嘈杂的声音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使人体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氨基酸、谷氨酸、赖氨酸等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脑的发育会造成恶劣影响。研究资料表明,在吵闹环境中生活的宝宝,其智力要比在安静环境中成长的宝宝低20%。

因此,妈妈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噪声刺激宝宝。

吵架别当着宝宝的面

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当着学龄期宝宝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宝宝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宝宝或尚不会说话的宝宝的面争吵,也会影响其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父母的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的宝宝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会想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宝宝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并与人争斗,行为举止变得很粗野。如果父母经常在宝宝面前吵架,容易使宝宝脾气暴躁、易怒,而且没有安全感、对他人缺乏爱心,这样的性格和不健康的心理发育对宝宝以后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宝宝面前争吵。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不妨走出家门,等情绪平静后再回来。

别在外人面前讲宝宝的缺点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自己的宝宝说“看人家小朋友多有礼貌,你为什么就不爱讲话”“看人家小朋友画得多好,你怎么画得什么也不像”“看人家小朋友多干净,你怎么就不讲卫生”等类似的话。

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总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对幼儿期的宝宝来说,这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

这种做法既不能弥补宝宝的不足,也不可能使自己的宝宝拥有别的宝宝的长处,而且极大地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这样说的次数多了,更会让宝宝从心理上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从而逐渐失去自信心,变得孤僻,这对宝宝交际能力的拓展是不利的。

别拿孩子当异性养

有的妈妈喜欢给宝宝做异性装扮,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或者把男孩打扮成女孩,这种“异性打扮”是一种偏差教育。

专家表示,如果父母只是偶尔给宝宝做“异性打扮”,对宝宝的性别认同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父母让女孩长期穿着男性衣服,或让男孩做女生打扮,便有可能导致宝宝产生性别认同障碍,尤其是当宝宝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更容易让宝宝的心理产生矛盾。

举例来说,有性别认同障碍的男孩会喜欢穿女生的衣服,他也会认同周遭的女性,觉得当女性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还有些人会把这种矛盾表现在角色扮演的层面上,做异性所做的事,而且会用梦境来表现幻想,例如小男孩会梦到自己是女孩,并且享受着各种当女孩的好处。

宝宝到了四五岁时,渐渐地有了与其他宝宝相处的经验,因此也有了自己的性别与其他宝宝不同的“抽象性”思考概念,并开始好奇地去探索关于性别的种种问题。宝宝早期形成的性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以后的几十年。

如果儿时性别角色错位,性心理扭曲,即使在青少年时期表现不突出,甚至和正常同龄人一样,但长大后必然会显露其不良后果,且很难纠正。

因此,父母必须懂得尊重宝宝的性别,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喜好而糊里糊涂地做出伤害宝宝的事。

别对宝宝太过呵护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路会摔倒、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减少,协调能力、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会变得特别差。

如果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等行为,家人也总是包办代替,宝宝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会较差。

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他今后因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而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宝宝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还需要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身上的各种潜能。

妈妈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这样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不仅如此,妈妈还应该有目的地交给宝宝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并限制时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宝宝遇到困难时,妈妈可以给他鼓励、指导和帮助。当宝宝完成任务时,妈妈应进行表扬,帮助他树立信心。

同时,妈妈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宝宝创造外出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把宝宝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让宝宝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游戏。

宝宝的“杂物”别乱丢

宝宝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因为他们有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喜欢玩,喜欢幻想,会用一些破纸盒做出很多东西。

然而,有些父母因觉得屋里乱,就训斥宝宝,还时常把宝宝做的东西扔掉。这样做是不对的。

家长应该挖掘宝宝的天赋和创造力,如果家长不注意,很可能会挫伤宝宝发挥创意的积极性,阻碍宝宝的智力发展,使宝宝胆小、自卑、不自信。

因而,妈妈要注意,不要随便就把宝宝的东西扔掉。

完美主义爸妈不可取

许多父母是社会中的佼佼者,有着追求完美的作风,在对宝宝的教育上往往也要求宝宝做到尽善尽美,不允许宝宝出任何差错,宝宝犯错误就予以批评。

长此以往,宝宝会丧失自信心,以至于做每件事时都会潜意识地感觉“我不行”“我笨”“我怎么连这都不会”“做不好爸妈又要骂了”,这种长期的否定评价和悲观心理会使宝宝形成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宝宝的智力水平,还会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

专家指出,父母应改变追求完美的态度,降低对宝宝的期望值,不要随意数落宝宝;不要过分介意别人对宝宝的评价,对宝宝所做的事多持肯定和鼓励的态度,重塑宝宝的自信心,让宝宝懂得自我肯定。

总之,父母不要吹毛求疵,否则易使宝宝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极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以及智力发育。

让宝宝学会自己爬起来

宝宝学习行走和跑时常常会摔倒。有的妈妈过分担心宝宝的安全,一看宝宝摔倒了就赶紧跑过去,大惊小怪地又抱又亲,不知道怎么安慰宝宝才好。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本来宝宝没什么事,一经这种过分的安慰,反而使宝宝产生了恐惧心理,大哭起来。

最好的做法是在宝宝第一次摔倒时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如果家长坚持这样做,宝宝就知道摔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独立性会因此而增强。

有的妈妈在宝宝走路时总不敢放手。这会使宝宝产生一种依赖性,动不动就让妈妈领着或去拽妈妈的衣服,只要离妈妈远一点,就会有一种不安全感。

这样做只会让宝宝形成依赖和胆小的性格。

总之,只要环境安全,宝宝摔倒后不要过分地安慰,而应该鼓励他,在宝宝摔倒后显出不在乎的样子,并用温和、肯定的态度告诉宝宝没关系,让他自己爬起来。

如果宝宝受了点小伤,妈妈要注意给予宝宝适当的安慰,但一定不要过分。

别阻止宝宝怪叫

宝宝对户外活动产生了兴趣,他们会观察路上的行人、车辆,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会模仿动物的叫声以及车辆的开动声。

有时候,家长听到宝宝似是而非的怪叫便会大声喝止,这是不对的。

宝宝的怪叫其实是一种模仿,是宝宝认知世界的主要方法。除了对各种声音的模仿外,宝宝还会模仿各种动作,有时候还会模仿大人做家务。而且宝宝喜欢听从成人的指令帮忙拿东西,有了讨人喜欢的想法,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

当宝宝发出怪叫、进行模仿的时候,其行动能力与感知能力都有了很大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一些行为习惯,对他人也产生了比较强烈的信任感。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不耐烦而阻止宝宝的怪叫,还应该鼓励宝宝多模仿,这样对于宝宝的身体以及智力发展都有好处。

让宝宝学会与人分享

有些妈妈会说自己的宝宝太自私、太霸道了,其实不是宝宝霸道,而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有的妈妈为了宝宝的安全,不愿意让宝宝与人交往,或对其他宝宝有成见,便告诫宝宝不要和某个宝宝玩,这样的做法会使宝宝逐渐变得自私、霸道。

事实上,在宝宝的心里,每个宝宝都是一样的,他非常渴望与其他宝宝成为朋友,只是有时候胆量不够罢了。

妈妈不仅不能阻止宝宝与人交往,而且应该鼓励宝宝多接触其他人,让宝宝学会分享。在宝宝12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可以抱着宝宝让他接近陌生人,以锻炼宝宝的胆量和社交能力。当然,这些陌生人是指宝宝不熟悉的亲戚朋友。

还可以让宝宝和其他宝宝一起玩耍,通过与其他宝宝的互动交流,培养宝宝的与人交际、合作能力。

在宝宝与同龄小伙伴玩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手里拿同样的玩具,在互相看得见的地方各玩各的玩具,这样宝宝们就会模仿彼此的玩法,有时还会进行交流。

如果玩具不同,宝宝们就会互相抢夺,这时就要让宝宝学会礼让和共享,让宝宝们一起玩,这样会使他们感受有伙伴的快乐,宝宝在人际交往中的互相帮助和分享的意识就会由此而生。

乖未必是件好事儿

在育儿的时候,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宝宝是个让人省心的乖宝宝,每天吃饱后安安静静地睡觉,少一些哭闹。然而,时间一长,妈妈会发现这些乖宝宝的各种动态指标似乎不如那些爱哭闹的宝宝。

妈妈不能小看了宝宝的大哭大闹,应通过回应宝宝的哭闹促进其心理发育。宝宝来到世上,主要通过感觉和触摸去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宝宝受到的刺激训练越多,就越能刺激其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宝宝还通过哭和笑与亲人交流,获取爱抚,增加安全感,发展健康的心理。所以说,宝宝的哭闹就和大人说话一样必不可少。过于乖巧反倒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如果家里有个特别“乖”的宝宝,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患有克汀病或智能发育迟缓等生理因素性疾病,如果没有,要有意识地“培养”宝宝淘气起来,并针对宝宝的不同情况给宝宝提供一些日常训练。

(1)感觉运动发育缓慢的宝宝。每天集中几个时间段训练宝宝的转头、抬头、伸手抓握等动作,并帮助尚不能自主活动的宝宝做些被动操,强化反应频率。

(2)对环境“冷漠”的宝宝。妈妈的笑脸和话语是最好的抚慰剂,经常给宝宝念儿歌,陪宝宝说话,给宝宝看生动的人脸图片,并做出各种喜怒哀乐的模样,都能刺激宝宝反应的敏感度。

(3)不哭闹的睡眠宝宝。这样的宝宝更需要妈妈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在他的身边。妈妈可以经常带宝宝出去“交朋友”,让他习惯和人群接触,同时给予宝宝温暖的抚摸和拥抱,让他通过皮肤的感知变得活跃起来,学习主动与人交流。

让宝宝自己挑选玩具

对于什么样的玩具是好玩具,家长们各有各的观点。有的家长认为宝宝喜欢玩的玩具就是好玩具,有的家长则认为只有能够锻炼宝宝能力的玩具才是好玩具。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些片面。在为宝宝选择玩具的时候,专家提示家长要把握3个原则:一是能激发宝宝的兴趣,二是可以锻炼宝宝的能力,三是适合年龄段,并且一定要从宝宝的角度来判断。

有位教育家指出,如果在玩玩具的活动中有90%是宝宝在活动,10%是玩具本身的活动,那就是好玩具。反之,如果只有10%的活动属于宝宝,而90%的活动属于玩具,那就不是好玩具。比如电动玩具,开始时宝宝会觉得很新鲜,但很快就厌倦了,因为宝宝除了按电钮之外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宝宝长时间的注意力,而且还无法锻炼宝宝的能力。而有些玩具看起来很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却能让宝宝反复探索,不断玩出新花样,比如积木。

因此,在为宝宝选择玩具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玩具对宝宝的吸引力,还要考虑玩具的作用,即是否能够既锻炼宝宝的活动能力,又能开发宝宝的智力。只有能够让宝宝沉浸于认知与学习中的玩具才称得上是好玩具。

宝宝会走路时,拉车、球类玩具就是不错的选择,同时也可以准备一些玩具小动物等供宝宝放在车上玩。等宝宝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好奇心和模仿生活的能力加强了,可以玩的玩具就更多了。比如小汽车、小筐、小铲、小桶等,还有一些过家家的玩具及仿制的水果、蔬菜、小电话等,这些玩具可以让宝宝做一些与别的小朋友相互合作、模仿生活的游戏。

给宝宝玩玩具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要一次性给宝宝太多的玩具,宝宝的身心发育水平不高,如果一次给得太多,宝宝容易分心,也就不能培养宝宝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至于电动玩具,还是少玩一些好。

无论何时,体罚都不可取

在育儿过程中,宝宝一做错事情,有些家长常会拉过来打屁股。父母想要教育宝宝、使宝宝懂事是无可厚非的,但打屁股对宝宝不但不起作用,有时甚至会使他们的错误行为更严重。

父母应该明白的一点是:规矩不等于惩罚。规矩是生动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惩罚则是消极的,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尤其对一个幼小的宝宝来说。当宝宝惹你生气时,打屁股确实是发泄不满的一种途径,但同时也会让宝宝误以为打人是达到目标的一种好办法。这样不但不会让他们变得温顺,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好斗。

宝宝毕竟还小,犯错是难免的,当妈妈觉得自己开始生气的时候,应该平静自己的情绪,以免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冲动之举。不管怎样,通过说理教育宝宝比惩罚更好些。

疼爱也要有原则

父母疼爱宝宝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如果宝宝想要什么就满足他,会让宝宝觉得一切太顺利,而太容易获得的东西往往不会被珍惜。而且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还会使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因为他不用说话,家人就能迅速明白他的意图,并满足他的要求,从而使宝宝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因此,不要过分满足宝宝的要求,而应该与宝宝多沟通,让宝宝懂得一切来之不易的道理,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跳脱管教的固定模式

在管教宝宝的过程中,家长们仿佛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唠叨、演讲、重复,最后怒吼。然而,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很多事实说明人类喜欢不断地重复命令别人,父母尤其是这样。有的父母认为要让宝宝听话,自己必须表现得很生气,有时会通过吼叫,甚至威胁或挖苦宝宝来表达这种情绪。

宝宝对于父母的所有举动和言语都会模仿,最终父母的威胁和挖苦会在一再重复中使宝宝变得多少有点厚颜无耻。唠叨和数落同样会对宝宝产生负面强化作用,很多时候会刺激宝宝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注意而做坏事。

这样管教宝宝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宝宝会在这样的管教之下变得更不懂事,他们会失去理智思考的习惯。所以,千万不要采取这样的方式管教宝宝。

安慰也要适度

宝宝受到伤害后,妈妈经常采取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宝宝人格品质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宝宝受伤时的适度安慰,有益于宝宝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而不适度的安慰则会使宝宝形成不良的人格品质。

过分的安慰会使宝宝变得胆小怕事、懦弱娇气,缺乏自信心,缺少勇敢、坚强的精神。有些家长对宝宝的小伤小痛大惊小怪,采取过分的保护安慰措施。这样做只会使宝宝感受到家长的负面情绪。

安慰不足会使宝宝感到压抑,否认各种情感(包括温柔亲切的情感),变得冷漠、孤僻。有些家长为了使宝宝将来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坚强、勇敢、自信的人,一贯很严厉,担心自己的安慰会使宝宝变得懦弱、娇气,当宝宝碰伤后表现出痛苦时,会表现得漠不关心或一副很严厉的样子,甚至用批评的态度斥责宝宝娇气,这样做会使宝宝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致使亲子关系疏远。

在宝宝遇到伤害后,家长应做到:①对于小伤小痛不要夸大其辞,而应表现出平静亲切之情;看到宝宝安然无恙要表现得很高兴。②要尽快结束安慰,不要没完没了。③安慰的方式要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安慰的时间可缩短,身体接触可减少;不要经常说“你会没事的”“不要哭”,这会让宝宝哭得更大声;也不要迁怒于他物以安慰宝宝,否则会让宝宝失去责任意识。

让家充满温馨和欢笑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有时家庭的气氛会变得紧张,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不利于宝宝的成长。

事实上,幽默是一种可爱的性格。在外国,培养宝宝的幽默感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认为,人的幽默感大约3成是天生的,其余的7成则需靠后天的培养。

实际上,不少较聪明的宝宝很早就开始萌发“幽默意识”。1周岁左右的宝宝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看到大人扮鬼脸往往会大笑;2周岁的宝宝已经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中发现幽默之处;3岁宝宝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4岁左右的宝宝特别喜欢玩“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待宝宝5~6岁时,便可能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如果没有沉闷生活氛围的影响,宝宝上学时,就已经会讲笑话了。宝宝的幽默性格一旦形成,对其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幽默感的宝宝大多开朗活泼、聪明灵活,往往更讨人喜欢,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比不具幽默感的宝宝强得多。

如果没有幽默、轻松的生活环境,宝宝的幽默感是很难得到培养和发展的。因此,家长应该营造轻松、幽默的家庭氛围,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

犯错就应该纠正

如果一个宝宝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就不会接受教训,这样会影响宝宝的心智成熟。所以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惩罚是必要的,但要做得公正、有人情味。

惩罚要同宝宝犯的错误联系起来。如果宝宝因误了公共汽车必须让你送他上学,那天晚上就可以让他帮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惩罚还要同宝宝的错误大小联系起来。如果宝宝星期五晚上回来晚了,那么让他星期六晚上老实待在家里是合适的,但“几个星期不许找朋友玩”则太过分了。

总而言之,宝宝犯错就要得到惩罚,得到教训,但是,在惩罚宝宝时一定要注意合理与公正。

别滥用奖励

在管教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正、公平,有惩罚有奖励,但奖励不能随意。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都会错误地使用奖励,在宝宝做了错事时给予奖励。比如“不再把浴缸里的水往地板上泼,晚餐后我就让你吃一个冰淇淋”,这显然是对正做坏事的宝宝说的奖励话。这样的话等于告诉宝宝,如果你不给他东西,他就不用停止那种动作。很显然,这种制止宝宝错误行为的奖励无异于贿赂,表明你的规矩本身没有内在价值,而让宝宝错误地领会,易养成坏习惯。

家长要注意,只能在宝宝做完好事之后才给予奖励,以表彰其好的行为。当你发现宝宝在做好事时,还要帮助宝宝获得一种满足的感受,可以说:“你努力做,把你的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让朋友们看到它。”

别把劳动当做惩罚

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常因宝宝犯点小错误就让他做家务活以示“惩罚”,有些老师也会这样做。老师和家长这种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将会导致宝宝对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

“教子千方莫如勤”,“勤”的主要内容就是劳动。劳动使人增长智慧和知识,所以,劳动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让宝宝从小做必要的劳动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认真负责的良好品质。

然而如果经常用劳动来惩罚宝宝,看似事小,造成的后果却不容小视。时间长了,不但会使宝宝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还会让宝宝得出劳动不光荣、懒宝宝才是好宝宝的错误结论,这样的习惯与思想对于宝宝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别加入宝宝们的争吵

宝宝们在一起游戏时经常会发生冲突或争吵,这是他们在学习社会交往。此时,家长过多地干预对宝宝的成长非常不利。

宝宝们一旦吵架,家长立即介入干涉会影响宝宝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可以说,宝宝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会记仇。争吵对宝宝来说是一种磨炼,可以使他们的社会要求得到满足,有助于他们成为善于自我克制、理解他人情感、富有同情心的人。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不允许宝宝吵架,宝宝就不易培养出协作精神。如果父母对宝宝的吵闹大加赞扬,也会使宝宝丧失协作精神。

当然,当冲突和争吵到了一定程度时,家长就有必要出面干预了,以免发生较严重的后果。

别一味地责骂自己的宝宝

在通常情况下,当宝宝们争吵或发生冲突时,有些家长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呵斥甚至大声责骂自己的宝宝,这是不合适的。

千万不要用这种“定罪”的方式管教宝宝,如果你错怪了自己的宝宝,会让宝宝伤心,因为一味地责骂自己的宝宝,分明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了他一个人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这样宝宝会感到很委屈,并且对家长形成不正确的印象。同时,他还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从而失去安全感。

宝宝之间有了冲突,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宝宝的态度与内心需要,而不要急于证明宝宝的错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因为年幼的宝宝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宝宝不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家长也必须学会“谅解”。若一味地责骂自己的宝宝,只会让宝宝变得不敢与人分辩,失去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别替宝宝道歉

两三岁的宝宝们一起玩时,如果宝宝把别人打哭,有些父母会出来替宝宝向人道歉。这样做一来是为了息事宁人,化解矛盾;二来也希望让宝宝学会向人道歉。其实,父母这种想法只是一相情愿而已。

宝宝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如果父母代替宝宝道歉,宝宝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长大后就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因此,父母不要替宝宝道歉,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的行为,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若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因为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他就会找借口推脱。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他的语言道歉,更要关注其改正错误的行为。

总之,处理宝宝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重视。

爸爸妈妈要统一“战线”

在管教宝宝的过程中,有些父母总是不能抱着一致的态度。这种不一致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夫妻双方态度不一致,另一种是前后教育方式不一致。这种不一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宝宝的影响很不好。

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夫妻二人常会有分歧。妈妈惩罚宝宝,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宝宝发火,妈妈为宝宝辩护。这样宝宝便会对父母不尊重,并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也容易形成双面性格,不利于交际能力的拓展。为此,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态度要一致,私下里多沟通,而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得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另外,如果家长在教育宝宝时说一套,做一套,宝宝也会学会这样的行为。所以无论是做出承诺,还是给予惩罚,都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否则宝宝就会觉得家长说话不算数,进而影响家长在宝宝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总而言之,父母在教育宝宝的时候应该有一致的态度,无论是两人一起教育宝宝,还是分开教育,都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以免对宝宝产生不良的影响。

别把哭泣的宝宝放一边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一哭就给予安慰会惯坏宝宝。因此宝宝一哭,家长就会采取“冷处理”:不理会宝宝,让他自己停止哭泣。很多家长发现这招非常有用,于是每当宝宝哭时,家长就会走开,让宝宝自己擦干眼泪,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宝宝的坚强性格,让宝宝学会独立。

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因为年幼的宝宝表达能力不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如果父母对宝宝的哭闹置之不理,那么将来有可能使宝宝形成急躁或冷淡、孤僻两种极端的性格。只有家长给予宝宝更多的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宝宝才会变得坚强、独立。因此,不要不理会宝宝的哭泣。宝宝哭的时候,如果不理会,对于宝宝的情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很不利。当宝宝哭泣的时候,家长应该适当地给宝宝一些安慰。

哭不是懦弱的表现

有些家长认为哭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对男孩而言,认为男孩就应该坚强,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所以宝宝一哭,家长会马上制止他,不让他哭泣。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心理学家认为,哭能很好地调节人的情绪,是最好的心理治疗方式。而且不哭并不代表坚强,如果强制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情绪就会爆发,这样对人的伤害会更大。

如果宝宝服从家长的权威,说不哭就不哭了,会将难过的情绪压抑到内心深处,但压抑了情绪并不表示情绪消失了,日积月累会导致宝宝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宝宝良好性格的形成。

事实上,宝宝大哭一场之后,情绪往往会变得更稳定。因此,面对宝宝的哭闹,家长应该陪伴着宝宝,不能一味地制止宝宝哭泣。如果家长这时的心情也不好,就什么都不用说,只要在旁边陪着宝宝就好,但千万别丢下宝宝走开,或让他忍着不哭。

认真对待宝宝的“为什么”

由于好奇心驱使,宝宝都喜欢提问。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宝宝拉着家长问这问那的情景,但是有时家长会厌烦宝宝幼稚的问题,对宝宝的提问采取拒绝回答的态度,有些家长甚至用严厉的口吻训斥宝宝。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如果宝宝的提问获得的是粗暴的对待,宝宝就不敢再提问了。

要知道,宝宝的疑问是智慧的萌芽,如果得到了鼓励,很容易点燃宝宝求知的热情。家长如果开始的时候就觉得宝宝的问题很幼稚而不愿意回答,那么宝宝的智慧之门就无法打开,他的智力发展就会变得缓慢。如果宝宝的提问得到了鼓励和合适的引导,他就会对探究和解决问题产生进一步的兴趣,并在探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因此,家长要重视生活中宝宝提出的“问题”,让“问题”为宝宝打开认知的大门,使其读懂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向宝宝提问,还是鼓励宝宝提问,都是增强宝宝认知能力的好方法。

宝宝会说话后往往喜欢问问题,此时正是扩大其知识面的好机会,家长应做到有问必答。无论宝宝的提问多么简单、多么可笑、多么难回答,家长都应该鼓励他提问。同时,根据宝宝对事物的理解程度,用形象、浅显的科学道理给宝宝一个满意的答案。

如果家长实在回答不出宝宝的提问,切不可显得不耐烦,或不回答,或简单搪塞几句,或斥责他,这会打击宝宝的求知欲,不利于宝宝增长智慧,挫伤宝宝提问的积极性。家长应该和蔼地对他:“现在妈妈还不会回答,等我弄懂这件事后再告诉你。”这样既保护了宝宝的好奇心,又能让宝宝学会认真回答别人的提问。

与宝宝一起幻想与憧憬

很多人都会惊叹于发明家的想象力,事实上,想象力最丰富的不是那些发明家,而是宝宝。每个宝宝都有丰富的想象力,然而并非每个宝宝的想象力都能发挥出来,有很多宝宝因为大人的忽视或限制而无法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一些家长把宝宝天马行空的想象看成了疯言疯语,甚至会责备宝宝的特别想法,认为宝宝是在撒谎,在他们的眼中,宝宝是幼稚可笑的。

其实,充满想象力的宝宝常常会有幻想型撒谎的行为。他们兴趣广泛但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都不够成熟,容易将自己想象的世界和实际生活混同起来,说出一些“异想天开”的话。而且,宝宝因年龄小、知识和经验贫乏,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与全面的理解,这就容易导致他说的话与事实不相符。

对于此类言语,父母不必担心,因为它只是宝宝身心发展不成熟在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纯属无意撒谎。如果过分苛责,则会对宝宝的智力发展造成阻碍。

宝宝的想象力是无处不在的,家长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需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宝宝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可以适当地引导与宝宝谈话,帮助宝宝从虚幻的世界里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宝宝细心观察、准确表达的能力,教会宝宝在记忆和描述客观事物时,不要随意添上自己的主观想象。

夸奖也要“适量”

赏识教育如今逐渐被家长们接受,个别家长甚至对于赏识教育推崇备至,结果却做得太过分了。

其实,过分的表扬和过分的批评一样,都是有害的。为了培养宝宝的自尊,父母有时会把宝宝变成喜欢被表扬的人。靠表扬鼓劲的宝宝不会为了自己满意而努力实现各种目标,他会因做了一些很平常的小事期待得到别人的溢美之词,否则,他就可能不想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

称赞和批评的比重应该是31。如果称赞的比例太高了,家长的夸奖就可能是不真诚的或是过度夸张的;如果夸奖的比例太低了,那么,你可能是太苛刻了。因此,家长在夸奖宝宝时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

别总纠正宝宝说的错话

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在与外人打交道的时候,宝宝很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弄得大人很尴尬。遇到这种情况,大人往往会很生气,当即就给宝宝脸色看,责备宝宝的过失。这样做很不好。

事实上,宝宝很无辜,他根本不知道这些话不该在这种场合中说。宝宝与成人交往的经验是不足的:6岁前的宝宝大多数时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除了亲戚、幼儿园老师之外,接触其他成年人的机会不会太多。宝宝往往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在社交场合中公开谈论,可以被大家接受,哪些事情是隐秘或令人难堪的。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大的过失,完全没必要大声责备宝宝,否则就会伤害宝宝学习语言与表达的积极性。

当宝宝当着人的面说错话时,不要对宝宝发火,不要逼迫宝宝立刻道歉,更不要大笑,而要等离开现场后,再教导宝宝。由于宝宝处于一种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外部事件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如果大人对宝宝所说的话报以大笑,宝宝并不知道这话是错误的,只知道大家都开心地笑了,以后他还会“说错话”。

别在宝宝害怕时奚落他

宝宝在3岁时开始惧怕黑夜,有的妈妈会说宝宝是胆小鬼,并吓唬他不许害怕,这是很荒谬的做法。

当宝宝害怕的时候,责备、嘲笑不仅不会让宝宝心安,反而会加深他的孤独感。若是用恶言恶语吓唬他,会让宝宝更加害怕。正确的做法是让他讲明事情的真相,帮助宝宝把心中的疑问解决了,他就会相信家长有力量保护他的安全,恐惧感自然会随之消失。

家长要注意,宝宝感到害怕时,不要奚落宝宝,应该平复他的情绪,让他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并了解应对的常识。

顶嘴的宝宝并不坏

生活中,听话的乖宝宝最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喜欢,而顶嘴、拗性的宝宝往往会遭到大人们的训斥,甚至被剥夺辩解的权利。在家长的眼中,爱顶嘴的往往是“坏宝宝”。因此,每当宝宝顶嘴,便会加以训斥。其实,这样做并不恰当。

宝宝爱顶嘴并不表示他要与父母作对,他只是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已。实际上,爱顶嘴的宝宝天生机灵,伶牙俐齿,往往能以自己的评判标准权衡是非善恶,显示了不唯命是从,求是明理的性格特点。而父母“不许顶嘴”的做法却使宝宝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阻碍了宝宝判断是非能力的发展。

面对顶嘴的宝宝,家长应该宽容对待,不要为了面子,而不管宝宝的“委屈”和“苦衷”,以势镇人,以“大”压小,这样会挫伤宝宝的自尊心,导致宝宝逆反心理和逃避心理的形成。家长要引导宝宝学会做自我分析,使他们能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树立信心去克服,也可让宝宝通过争辩认清自己的对与错,从而更坚定自己的正确想法。

在家给小大人发言权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应该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比如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色的。这种做法对于宝宝的智力发育是不利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渐渐提高,独立意识和各方面能力越来越强,对事物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如果父母总是一派军队教官的作风,仍要事事替宝宝安排、为宝宝做主,要求宝宝服从父母和老师的安排、意见,会使宝宝失去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是非观和辨别能力,对宝宝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都是一种压抑。长期如此,会使宝宝习惯于依赖父母的意志,疏于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时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变得缺乏主动性、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父母的强制命令和严厉呵斥会与宝宝的独立意识产生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使宝宝变得逆反、焦躁,影响宝宝的人格发展。

管教宝宝没错,但是不要搞“军事化作风”。强势的父母如果管教过于严格,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理总是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变得胆小、怕事。

因此,不要总是让宝宝绝对服从,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应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强加到宝宝身上。

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

在幼儿时期,绝大部分家长都重视宝宝智力的开发,却会忽视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实,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宝宝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时期。调查研究显示,3岁是对宝宝进行解纽扣训练的最佳时期,5岁是宝宝锻炼使用筷子习惯的最佳时期等。因此,作为父母,应根据宝宝成长的情况适时地进行某种品德或某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让宝宝真正自立。

一般来说,具有良好道德行为特征的宝宝的行为活动会显得更规范,长大后更能适应社会。

宝宝的智力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宝宝良好品德及习惯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行为习惯以及道德也是判断宝宝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宝宝的未来更重要。性情培养得好的宝宝,在伦理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公共关系学等方面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的宝宝,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他们十分关注自己的行为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也知道它会受现实生活规范的左右,这样的宝宝在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群体领导人、社会活动家。

因此,在启智的过程中,不要忽视宝宝品德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应该让宝宝学会尊重他人,提醒宝宝学会问“早”“好”,学会说“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宝宝热情而礼貌地欢迎客人,逐步养成集体生活的习惯等。这样,对于提高宝宝各方面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同类推荐
  • 孩子,你真棒!

    孩子,你真棒!

    本书采用故事导入评析的形式,故事篇篇经典,评析句句精彩,所以读后发人深省,引人深思。不仅能使你掌握赏识教育的方式,而且还可让你避免涉足赏识的误区。相信会让你受益匪浅!在这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强烈的年代,聪明的家长们,勇敢地打破传统教育的樊笼吧!握紧赏识这个武器,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引领孩子走向辉煌的成功之路!勇敢地说声:孩子,你真棒!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时,必须多思考一下自己到底该怎样做父母!否则,就算学再多的方法论,懂再多的教养论,不结合自己孩子和家庭的情况,不经过自己的思考,不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形成孩子专属的教育理念,这样的教育恐怕也未必真正适合我们的孩子。
  • 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本书讲述青春期孩子的内心事,那些羞涩的、隐秘的、羞于启齿的、不想说给家长听的孩子的心事,家长不懂的,我懂,家长想知道却又无从知道的,我来告诉你。是一本指导青春期孩子家长与孩子正确沟通有效交流的亲子教育类书,是一本探寻青春期孩子真实心灵的探秘书,也是一本青春期孩子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心灵发现的书。
  • 怀孕分娩全知道

    怀孕分娩全知道

    《怀孕分娩全知道》不但能给孕妈妈最及时的指导,使其了解孕育的全过程,解答孕期遇到的疑难问题,还能够让孕妈妈体会到孕育的快乐。《怀孕分娩全知道》是所有准备或已经怀孕的妈妈科学孕育健康宝宝、顺利分娩的首选指南!
  • 英才是这样造就的

    英才是这样造就的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培养孩子成为英才的过程中,哪些方面的教育才能造就真正的英才,如: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沟通技巧、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有些事情自己作主、让孩子多吃点苦、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孩子的交际沟通能力等等。
热门推荐
  • 南有乔木,可休思

    南有乔木,可休思

    “有人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十九岁那年,她撒了一个大谎。三十一岁那年,他爱上了一个不该爱上的女子。有些爱,宛若星辰,只可远观;有匪君子,天罗地网。有些情,宛若狂风,只可相迎;窈窕淑女,日暮途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浮生问缘等哈就

    浮生问缘等哈就

    天道渺渺,万物皆是蝼蚁草芥,天道不仁,众生皆苦,破天命,掌轮回,悟生死,天命?可违也,命在自己手中,为何要叫天道定生死,少年杨凡与天争命,你叫我步入轮回,我便踏碎这轮回,命运、天道小爷就在这里,你能奈我何!?
  • 工作要懂心理学

    工作要懂心理学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工作是一个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如渴望安全、尊重等,而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莫过于自我的实现。对于上班族来说,只有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和工作,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 浮生醉花阴

    浮生醉花阴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缘浅但也愿为你沉醉了时光
  • 在轮回中再次与你相遇

    在轮回中再次与你相遇

    在这茫茫社会中,有许多让人未知的事物在变化着,可偏偏有一人一妖相遇......“王,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王,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样太过分了”“是的,这就是弱肉强食,他们能奈本王何。”“王,你好残忍,你杀了那么多的人...妖,他们不恨你然后和起手来杀了你吗?”“铭,你放心他们不敢,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我真希望没有遇到你,你这个暴君,总有一天我会亲手杀了你”“是吗?我会等你的...”“王,你太霸道了,我...我讨厌你。”“我就是要这样,我不许你这么说”我是专门来找你的,这不是巧合...好久不见,铭!我们会永生永世在一起的...
  • 开局被困五百年

    开局被困五百年

    穿越异世……本以为会开启一段无敌的路程。没想到,刚穿越,就被关了五百年。………………“想关死我是吧?”“那我就死给你看!”
  • 逆天狂妃:邪魅大小姐

    逆天狂妃:邪魅大小姐

    她,冷离冉,是21世纪的绝色杀手,也是闻名于华夏大陆的绝顶医毒师!前去为父母报仇,却遭人暗算,魂穿异世!她,冷离冉,是一个无法修炼的废材,公认的丑女,父亲无能,她被抛到废材聚集的峡谷,不幸惨死。当她变成她,整个世界为之疯狂!当绝色杀手变成十岁的废柴,那么注定只有一个结果,废材变天才!八岁的她,历练五年。五年之后,她回家。但,她早已不是昔日的废物,而是拥有强大势力的飓风阁阁主。不仅势力强大,而且容貌倾城!周围阴谋太多,她也能应对自如!斗白莲花绿茶婊,斗渣男心机男,走上世界之巅,俯瞰众生!
  • 绝色江湖:凰之舞纪

    绝色江湖:凰之舞纪

    【一对一,宠文】无虐点慢热她本圣女,冷傲高贵,嫉恶如仇,阴差阳错与他结识于江湖;他本不要情爱,唯独遇见了她,将尘封已久的心再度打开;因误解而相识,因美好而相恋;美好的情爱让两人心神向往。失忆突变,蟾蜍救命,往事追忆,携手共进。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前事种种,因爱生妒;武林大会,恩怨情仇;因爱生恨,生离死别;重逢之喜,再见之乐,只有体会过才会明了。身在其中,当知其味。她之祝福,他之成全,共谱美好乐章。唯有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爱永恒。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