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的经济民族主义
近年以来,外资在中国大举并购,引起广泛关注,有官员在“两会”期间提出“必须坚决制止任何试图垄断中国市场的恶意并购”后,争论更趋白热化,并受到政府高层关注。2006年6月底,国务院六部委曾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大型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需征得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这显示相关的政策争论已对政策制定产生了一定效果。
当前正在形成中的由中央调控外资的思维与做法,其产生背景主要有二:(一)迄2005年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FDI)存量已高达近万亿美元,远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大量FDI在对GDP及创造就业做出巨大贡献之同时,似乎也造成了不少困扰,例如:投资过热、投资过剩、国际收支失衡(从而对人民币构成巨大升值压力)、市场垄断、民族品牌消失、对经济安全形成潜在威胁等等,这些“账”很容易地就算在了外资,尤其是进行并购的外资的身上了。(二)2005年中国企业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克石油公司受挫,让人意识到,似乎连美国对跨国企业的并购也有所警觉,这就对中国也应有同等之警觉与防范,感到理所当然及理直气壮了。
似是而非的经济民族主义
但是,这真是一种成熟的、理性的思维与行为吗?究竟该怎么看相关政策论辩的逻辑与是非呢?
(一)首先,必须重新确认市场经济在资源优化配置上无可替代的优点。全球化就是市场经济从一国范围延展到全球范围的过程与现象。全球化下,全球资源在市场机制下进行优化配置,包括投资与并购。任何投资与并购,只要双方情愿,就是互利双赢的。并且一个人或个别企业的利益,基本上与国家的利益一致(如有例外,可通过相关政策或法律来处理,但此处理不应因外资与本国资本而有所区别)。
(二)“民族企业”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念迷思。全球化下,只有民族文化,没有民族企业。资本或企业,在市场经济全球化中,是没有“民族认同”、“民族归属”问题的,只有“利润认同”、“利润归属”。
所以,外资并购本国企业,对并购及被并购双方都是互利的。令人好奇的是近年来,何以此等行为明显增加?在中国又为何外资多舍新建企业,而取并购一途?国际间跨国企业之并购行为完全是全球化的必然现象与结果,不只中国,全球此一现象都在明显增加。事实上,2005年中国引入外资(FDI)700多亿美元,远逊于第一、第二名的英、美(均多达数千亿),更需指出:英、美引入外资,并购即占了极大比重。此外,就中国而言,外资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还往往是因为中国不少市场尚未充分对外开放,或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可较快地利用被并购企业的既有通路。总之,中国能吸引外资,无论是否以并购形式,都显示中国有巨大的核心竞争力,也都符合及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并非只能经济民族主义
当然,中国的外资政策可以而且应该进一步完善,但其重点应置于:
(一)尽快取消长期以来为吸引外资而给予的超国民待遇。此一做法殊不可取,既违反市场机制,又违反WTO精神,更对本国企业不公平。
(二)对所有企业凡出现“外部不经济”之行为者,如:制造污染、构成垄断、炒作市场等,均应立法防止、取缔,且不分内资、外资,一体通用。
(三)至于投资过剩、投资过热等,那是宏观调控的问题,不能只针对外资,尤其只针对并购。
(四)当然,极特殊情况下,对若干并购案可以专案审核,但不宜浮滥。优尼克一案,在美国都引起相当争议,并非共识。
修市场经济这门课,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