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它包括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虽然人的行为由动机与态度决定,气质对人的行为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就学习焦虑而言,与气质类型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一般说来,属多血质、胆汁质类型的学生易出现焦虑度偏低的情况,而属粘液质,抑郁质的学生则易出现焦虑度偏高的情况,特别是属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出现焦虑度偏高的情况颇多。
学习成败归因分析是指学生对制约学习行为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运气和学习难度。
如果一个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差、学习难度大、努力不够,则易诱发学生焦虑度偏高。如果一个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学习难度大,则易诱发学习焦虑度偏低。
总之,无论是外源性的因素,还是内源性因素,或是它们内部之间的各种因素,对学习焦虑异常的中学生,都是交互发生作用的,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这些学生的能量承受系统中输入的能量常常处于过量或不足状态。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之间一种教育失调的综合反应。通过具体分析某个学生学习焦虑异常的原因,就可以做到辨证施治,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复杂,目前在分类问题上尚无统一的方法。根据心理和行为失调的程度,可将其划分为轻微心理失调、人格障碍和心理疾病3个方面。
一、轻微心理失调
轻微心理失调是指那些轻微的、对学生生活影响较小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轻微心理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轻微脑功能失调又称多动儿童综合症,这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发病率较高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男生患病率较高,男女患者的比率为4:1~7:1。轻微脑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活泼过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特别容易冲动,自我克制能力较差。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过度激动、兴奋,碰到不顺心的事则又容易激怒,表现出喜怒无常的状态。这些学生尽管智力正常,但因脑功能失调而造成的非智力因素(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等)欠佳,却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2.冷漠与孤独
这样的学生对人对事都很冷淡、漠不关心,有时甚至冷酷无情。他们在学校对所学的知识不专心,没有学习热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但他们的智力和品格并不差,只是学习或生活上存在某些问题。冷漠常诱发孤僻,使学生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心态,感到无聊和寂寞。严重时,使人感觉空虚、狂躁,可诱发抑郁症,产生轻生厌世心理。学生冷漠是对挫折的一种退缩性反应;孤独则多因性格过于内向,回避社会交往,缺少友谊,或者是自卑自怜,或者是过高估计自己,而不被社会和他人所接受。
3.过度自卑
自卑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在人的一生中,多数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学生时期是自卑感的多发期,大多数学生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感受。过度自卑的学生,胆小怯生,非常害怕在他人或大庭广众面前说话做事,常常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他们缺乏自信和勇气,不敢交际。特别畏惧失败,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做作业也遮遮掩掩,怕他人见笑。一般看来,差生比优生自卑,女生比男生自卑。事实上,优生潜在的自卑感更为严重,一旦遇到挫折,如升学失败,或升学后适应不良、早恋失意等,其自卑感也就暴露无遗了。
4.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混合心理,伴有焦虑悲哀、猜疑敌意、怨恨报复等不愉快的情绪。具有嫉妒心的学生,不仅对他人先天的身材容貌、聪明伶俐、惹人喜爱产生妒忌,而且对其他诸如荣誉、地位、家庭状况等也产生嫉妒。学生的嫉妒一般是针对周围的熟人,如同学朋友、亲戚邻居、兄弟姐妹等。他们在嫉妒心理的驱使下,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讽刺挖苦、吵架破坏,严重的可导致病态心理。嫉妒是扼杀学生进取心,降低活动能力,破坏同学、师生关系的不良心理。
5.抑郁和焦虑
抑郁是以情绪低沉和忧郁为特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极度痛苦郁闷,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活动减少。学生抑郁情绪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生活不满意、睡眠无规律等原因造成的。焦虑则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不愉快心理状态,常伴有忧虑、烦恼、不安的情绪体验。适度的焦虑对人并无害处,有时还有助于人更加深思熟虑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过分焦虑并成为一种习惯的反应方式,则属于心理上的问题。性格较内向、保守、不开朗、不爱交往,兴趣爱好较少、遇事敏感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而且在焦虑产生之前,大多有些不愉快的遭遇,如考试失败、与同学朋友发生口角、睡眠不足、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等。焦虑多发生在男生身上,表现为自我期望过高,当客观环境与主观愿望发生冲突又不能正确化解矛盾时,便产生烦恼、不安、焦躁等情绪。
6.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主要是由于某些因素引起大脑神经活动过度而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般始发于初中阶段,至高中阶段发病率递增。神经衰弱的一般症状为:精神不振,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有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性情烦躁,好动怒,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和成绩下降等。不少人稍一感到疲乏,睡不好觉,就认为得了神经衰弱,这是不正确的。神经衰弱除有以上症状标准外,还有严重程度标准和3个月的病程标准。造成学生大脑神经活动过度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任务过重,考试和升学压力过大,长期紧张地从事脑力劳动,却得不到大脑功能的放松和调节;教师、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人际关系冲突;恋爱引起的强烈精神创伤,得不到安慰和疏导,或持续的忧郁和悲伤,却得不到温暖和关怀。
7.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的发病年龄为10至30岁,但大多发生在15至23岁之间,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食欲不振、呕吐或拒绝进食等。女生的发病率远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学生有意识地限制饮食而引起的。一般认为此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常见于青春期过分关注自己的身材苗条、体态婀娜多姿的人;此外,与学生青春期性方面的烦恼、对成人的疑虑、不愿长大成人等因素也有关。
8.希死心理与自杀
人在心理上希望死亡的心理活动称为希死心理,它是使人完全陷入了异常境地的心理活动。自杀则是希死心理发展为自我毁灭的行为,是一种试图以自己的生命解决生存意义问题的行为。学生希死和自杀的原因主要是由学习问题、交往问题、异性问题、家庭问题以及对生活的怀疑感、厌世感和孤独感造成的。希死心理和自杀行为一般易发生在情绪持续低沉、抑郁而性格极为内向的学生身上,特别是女生。
9.性过敏和过度手淫
青春期学生性意识增强,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并伴有一些性的生理反应,这本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是,有些学生对性过于敏感,表现为过分热衷于性的引诱,沉湎于性的想象,经常被原始的情欲所控制,因此而分散对学习的注意力,扰乱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精神萎靡不振,以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在流氓团伙的引诱下违法犯罪。手淫是一种不存在具体性伴侣,通过自我抚弄、刺激生殖器而获得性满足、性快乐的行为。有些学生因偶尔手淫,便自认为犯了见不得人的罪过,道德败坏,这种思想上的负担往往导致心理上的重压,使情绪极度紧张、焦虑,出现神经系统活动的紊乱。
二、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缺陷和人格畸形。人格障碍与一般的心理问题不同,它的衡量标准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人格障碍者本身没有极度的情绪痛苦,对自身危害远远低于对社会的危害。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如下:
1.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表现为对挫折、羞辱过分敏感,具有歪曲体验的倾向。具体来说:
一是过分猜疑,对他人不信任;过分警惕,防患于人;妒忌他人,怀疑一切。
二是过分敏感,总认为别人存心不良;易怒易躁,常出现敌视、攻击他人的行为。
三是过分关心自己,无端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总把自己的错误或不慎产生的后果归咎于他人,不停地责备和加罪于他人。
偏执性人格的学生,在家不能与父母、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处处为难,发泄不满;在外、在校不能与老师、同学、朋友友好相处,常寻衅闹事,使他人对其只好敬而远之。
2.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基本表现是既无道德感、责任心、义务感,也无良心可言,其行为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人受苦难过;无论其错误和行为给别人造成多大的损失和痛苦,这种人也不会认错,对人冷酷无情。具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学生,脾气极坏,十分暴躁。他们在家里稍不高兴就大吵大闹,张口骂人,摔物打人,使家人胆战心惊,痛苦不堪;在学校则动不动就顶撞老师,打人骂人,使同学畏惧。
3.戏剧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喜欢引人注意。这类患者在言语、表情及动作上常过分夸张,好像演戏一样。具有戏剧性人格障碍的学生往往追求强烈的体验,为了引人注意,有时不惜损害自身,如自伤、损物捣乱、玩弄自杀把戏等,而不顾及个人的尊严。他们在无现实刺激时,便借助想象来激发体验。这类学生情绪上不稳定,易大惊小怪,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无真实感、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4.分裂性人格障碍
具有分裂性人格障碍的学生表现为:
①情感冷淡,对人对事无动于衷,沉默寡言,不爱交际,没有知己,给人一种隔膜感。这类学生既无情感的强烈外部表现,也无相应的内心体验,青春期对异性毫无兴趣。②乖戾古怪,其活动多以自我为中心,多幻想,常静坐深思,想入非非,做白日梦,热衷于所谓的心灵感应、第六感觉之类的事;思维欠缺逻辑性,与人交谈时常离题,意思表达含糊不清,用词不妥,繁简失当;对自己无信心,对前途无希望。分裂性人格障碍多发生在学习落后的女生身上。
三、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心理疾病一般分为两类:神经症和精神病。前者是由于学习、工作负担过重或心理应激因素所引起的轻度精神障碍,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碍,一般无需住院治疗。神经症通常包括:癔症、恐怖症和强迫症。精神病则是心理疾病中最极端、最严重的一种,表现为丧失与现实的接触能力,生活在幻觉、妄想和梦想之中,其一般症状表现为各种心理活动发生了异常,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行动,必须住院治疗。根据其症状的特点,可分为青春型、情感型和妄想型等几种,有些则属“混合型”或“未定型”。
1.癔症
癔症是一种具有心理或躯体症状,并伴有强烈情绪表现的心因性精神障碍。其主要的躯体症状是手脚痉挛、两眼翻白、四肢抽搐,并常伴有撕衣物、扯头发、捶胸、发怪声等。有时面部会出现种种夸张做作的表情,有感觉缺失和运动麻痹症状,如失明、失听、失语、出现偏瘫等。发作后感到浑身酸痛、疲乏无力。精神上的反应则是兴奋骚动、又哭又喊、又叫又闹,并常伴有一些幼稚做作、撒娇或演戏一样的动作或表情。心理创伤导致大脑机能失调是引起癔症发病的直接原因;而患者病前富于情感性、暗示性、幻想性、自我中心等人格特征,则往往是癔症发生的基础。
2.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是一个“乱”字,以心理活动的紊乱和不协调为特征。患者发病时表现出孤僻、情感不稳定、敏感而多疑、富于幻想;继而情绪变幻无常、时哭时笑,或无故发怒、行动幼稚;病重时幻觉丰富、赤身裸体、不知羞耻。
3.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患此症的学生,常有遭人迫害的妄想和夸大妄想等。如相信家人亲戚、同学朋友、领导老师,甚至一些公安机关、情报机关等要伤害他;认为别人在自己的饮食中投放毒药,在自己的周围设卡监视、跟踪自己;或认为自己之所以被迫害,一定是因为自己是个十分重要的大人物,于是,常以大人物自居、行事。
4.情感型精神分裂症
情感型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病,表现为狂躁、抑郁两种对立症状。两种症状可以独立存在,也可能交替出现或同时存在。在狂躁期,患者情绪高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思维奔逸,口若悬河,行为增多,爱管闲事,但做事有头无尾;而在抑郁期则情绪低落,精神忧伤,甚至悲观厌世。此病的发病年龄以15~25岁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