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广个办学的实体单位,这个单位是相对独立的。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学校如果有了两所以上,就无形中有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明显的经营办学的成分包含其中,有了经营的理念,也就有了市场的理念,也就有了成本核算与扩张的理念。假如没有经营的理念,那这些学校的校长肯定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没有事业心的校长,少他不是认真考虑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至少没有使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思想。由此可见,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同时,在发展的社会中,即使不主张发展生存,本身就包含着发展。因而如何经营好一所学校,这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必然职责。
三、学校经营理念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代,办好学校是没有经营成分的。学校只做到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方式手段、教学内容等资源,使其达到最优发挥和取得最佳效果即可。所以,办学的目标、手段、设备等都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其一。其二,学校作为公益事业,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因此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教育只需要办好,不需要经营,也无权经营。其三,办学体制单一。其四,政策难以使学校有竞争意识。学校办好办坏与学校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办不好了,政府会想办法的,学校所需要的,政府会予以满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其五,校长工作没有形成职业化,校长只有管理权,没有发展权。学校办好了,校长还可能调任他职,办不好,不负全责。因而校长达根子里就没有经营的意识,以上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彻底改变了,所不同的只是地方之间在贯彻上存在差异而已。经营理念的形成首先在于政策导向。现在办学就政府而言,有完全的政府办学,有不完全的政府办学,如招聘制、国有民营、民办公助等,在招聘制中,政府招聘校长,然后政府确定办学方针、规模、宗旨、目标等,再由校长招聘教师,确定学校内部的组织、职责及办学方式等,这样政府就把校长置于竞争的环境之中了,校长自然就要通过经营的手段去办好学校。私立学校有竞争性,国有民营学校有竞争性,完全由政府办的学校也应该有竞争性,校长的经营竞争意识应更加加强。其次,校长职业化、专业化意识增强了,校长的竞争意识也随之增强。职业化、专业化使校长别无选择地要办好学校。再次,用经营观念办学是办学应采取的手段之一,经营的内涵一般包括:
(1)生存与发展;
(2)竞争与超前;
(3)优胜劣汰,教师可以下岗,学校可以破产;
(4)适应社会需求,深得群众满意;
(5)树立学校品牌,发挥扩张优势;
(6)校长具有自主权。
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是校长经营学校的重要体制基础。校长有了办学的自主权,当然包括利自主权捆在一起的责任和义务等,办好学校就成了自己的职业,就成了自己生命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放手办学。在吋时事事由政府统一指挥的体制下,校长只能以一个执行者的身份出现,那必然会泯灭校长办好学校的愿望,他的想法也不可能得以实现,校长的心思只能放在巴结上级领导上,无法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去办学。所以,校长的自主权是校长经营理念的根本所在。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是统一的、刚性的,它是学校资源的惟一供给者,校长的职责就是按上级的具体指示把学校维持好。要发展,必须要得到上级的批准,要办得好,必须要得到上级的首肯。校长的角色就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上级事业的服务者,上级需要的提供者。而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转向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宏观指导和微观实践相结合,学校完全由校长来负责,学校被赋予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校长的角色也由单纯执行上级命令的“单纯校内事务管理者”,转变为“学校的经营者”,校长可以站在更高的基点上,宏观地、整体地考虑学校如何在整个社会利整个教育市场中自主地发展,就跳出了政府制约圈子,能放开手脚干。“经营者”的本质,就在于不单纯是“上级命令的执行者”,而在于校长在不违背国家政策和上级要求的前提下,确立并实现自己的抱负,把它变为现实。
“经营者”的根本角色决定校长要把竞争放在首位并统率其他各项具体工作。
第一,规划并管理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发展战略是对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所做的宏观的、有预见性的构想与安排。校长的首要责任是指导和监督学校发展战略的制定并坚定地把它实施下去,日常工作要紧扣与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相关的调查、研究、学习和监督等项工作。
第二,建立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校长“日理万机”,如果只是处理一件件具体工作和矛盾,那他就不是一个正规的领导而是“救火队长”了。“纲举目张”,“纲”就是制度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办学思想观念、教风、学风等。有了制度,每个部门、每个人都在“纲”上为自己的任务、职务和行为正确定位并负责,那么各项工作自然就顺理而行了。
第三,抓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学校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校长应立足于教师、学校及其他领导各自独当一面而不是“事必躬亲”。校长要统揽全局,就必须慧眼识人,放手用人,诚心爱人。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在《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描绘了一家大型化工厂经理泰德·凯利的工作形象。泰德精心培养和使用干部,鼓励各个部门经理参与和轮流主持工厂重要决策,从而使他的工作进入“我不做出决策”的境界。一所学校的校长能把教职工及学校所有的力量都调动极致,人人都立足于发展,积极参与发展,这样的领导艺术,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学校,怎能不超常发展呢!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地要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实验学校,探索、实验并推广新课程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利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育部《2003—2007教育报振兴行动计划》也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2004年6月教育邢周济部长在一篇讲活中也提到:“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转变过于強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民主干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对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最关心的方而,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方面。方法问题关联的因素很多,单纯谈方法似乎谈不清楚,因为方法多种多样,对甲事物适用的方法对乙事物不一定适用,今天的方法对明天不一定适用,对待同样的事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同一种事物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而且方法随教育对象的变化而变化,随教育教学手段的变化而变化,随教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随学校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等等。但方法又不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有些方法很机械、死板,特别体力劳动中有些方法很具有一般性。教学方法不像体力劳动那样简单,它是复杂劳动,甚至教师的情绪都会影响到教学方法变化。主导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是观念问题,没有正确的观念,就难以选择好的方法。新课程的起点是什么?是教育观念。投有新观念,新课程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能“换汤不换药”。虽然也有在同一种观念之下因各个人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方法,但如果观念相同,方法问题就有了教师们在一起探讨的必要,否则,就不能谈方法。
一、在新课程中哪些观念对教学方法有直接的影响呢?
(一)让教学方法充满“人气”和爱心
充满爱心就会主导教师多采用疏导的方法,引导的方法,耐心说服、耐心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少一些机械的做法、生硬的做法和没有人情味的批评、讽刺、挖苦、打击以至放弃的方法等。
(二)对学生永不跨越“不尊重”的界限
教学中由于不会解答老师的问题、试没考好、对简单问题不能回答,往往惹老师生气,生气了方法就会偏激,就出现种种处罚、措施,甚至使用明令禁止的方法,这都是不好的方法。
(三)既要看到老师传授知识的量与学生接受知识的量之间的差距,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
要特别赏识学生的进步和特长,给学生以自信,这是目前教育上最为流行的方法。有了这种理念,就会发现学生的许多长处,鼓励学生去发展,也可能发现学生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特殊的人才,也可以把学生从错误的懊丧中拯救出来,鼓起勇气勇攀高峰,赏识学生常用的方法是“你能行”,“你进步了”,“你有很多长处”,“你一定能做到”等等,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做到比别人强。只要学生稍加努力,进步就一定会有;只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一定会有美好的人生。
(四)让孩子多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过去的教学方法很死,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老师既定的计划之中,做多少题,回答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学生以及提问的人数等都很清楚。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解决哪几个重点难点问题,达到哪些教学目的等等,一环套一环,教师的时间非常紧迫,常常不够用。结果,学生的自主权被剥夺,教学活动完全在老师的计划中按部就班地推进,没有任何灵活的余地,教师累得满头大汗,学生紧张得广塌糊涂,收效甚微。给学生自主权,是对老师的解放,也是对学生的解放,教师不是一字一板地讲课本,而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疑难。给学生自主权是新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五)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真正的人的地位,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
不要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不要把学生看做老师的出气筒。温馨的语言、由衷的夸奖、诚心的鼓励、坚定的支持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温馨。亲其师,信其道。
(六)不轻易否定、辱骂或小看所谓的“差生”
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发展也千差方别,但我们坚信一条,学生智力都差不多,之所以后来有了差别,多在于后天的努力,我们看到干人事业的人并非就是上学时非常聪明、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人。历史上有作为的人未必都是状元。所以,要理解学生的差异,有差异反而有了教育的施足点,有差异教师就有了教育的动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深刻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认识越深刻,方法就越得力,效果就越显著。
(七)教学方法中要贯穿表扬、激励的策略
表扬这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教育方法,好多教师总是做不到。因为在他们眼中,学生都是满身的缺点,甚至怎么也找不到可表扬之处,因而“表扬”之法总是使用不开来,其实学生不可能满身都是缺点,是我们教师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想标准的学生了,如果去掉这种思想束缚,不要以一个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可表扬的地方很多很多。
(八)教学过程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
学生为求知而来,教师为施教而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帮助者、促进者。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知识得到积累,人格得到升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既然是服务,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教师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学生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学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教师就应当有丰富的知识,学生需要教师有温馨的态度,教师就应该有温馨的态度,等等。这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就变得和谐起来了,就人性化了,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就会充满亲情与温暖。教学发展了学生,也发展了教师。
(九)教学既有方法问题,又有策略问题
在教学方法中,可选择的方法很多很多。一方面是注重策略研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且不断变换策略,防止出现规律性的做法被学生“利用”。讲究策略,实质也是讲究方法,既然讲究、重视了方法,那必然就会有好的方法。
(十)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要体现文明
现在的教师,行为不文明者有之,有些教师随口脏活,对待小孩子想怎么骂就怎么骂,重者辅之以拳脚。要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改掉教师的这些不良习惯,倡导文明行为,杜绝不文明行为。
教学方法还与教学艺术有关系。如果说教学方法是死板的、程式化、模式化的东西,那么教学艺术就是给教学方法附加上了生命活力的东西。教学都有方法,不可能没有方法。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课学生爱听,有的老师讲课学生不爱听呢?关键在教学艺术。教学只有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它才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局面,才有可能吸引学生。富有程序化、技术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可以掌握的,在教学艺术形成的初期是不可缺少的,但当教学达到一定的程度吋,教师就要突破既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内核的束缚,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灵活机智地去把握教学。
教学方法还与教师角色有关系。过去我们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就改变了过去老师居高临下的做法,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二、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之下,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又有哪些呢?
(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