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管理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勇气和热情,更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果忽视了管理及其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不紧紧抓住管理这根缎绳,那么,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创建新的管理制度必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来了,管理如何跟上?传统的管理模式与新课程实施的冲突,是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它深刻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无疑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挑战,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模式都应当随之发生改变。
一、实施新课程的脚步——学校管理的轴心和纽带
(一)什么是新课程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以来,素质教育便成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问题。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大讨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应试教育”?还要不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考不考试?文化科学知识的分量还有多重?怎样做才叫素质教育等等。于是,人们在不断地确立起素质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正如周济部长说的:“素质教育只有进入到课程改革层面,才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一方面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因为中小学所有的教学要求、课程安排、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包括教材编写、教师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要求等,都必须依据国家颁布的课程设置要求和相应的课程标准来确定。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对国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通过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来具体体现的。所以,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牛鼻子”,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一轮中小学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是从2000年开始的。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开始时有的同志提出,制定一套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实验到推行需要花十年功夫。李岚清说:“十年,‘黄花菜都凉了’,我们等不起,国家等不起,民族等不起。”因此,课程改革就被推到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推行的地位,后来教育部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时就确立了“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方针。
(二)新课程实施计划
1.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上半年启动,2001年秋季全国27个省的38个实验区开展实验;2002年各省所属的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实验区(以县为单位),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2003年秋季起始年级实验学生数达到同年级的35%左右,实际新增实验县(区)1072个,实验县(区)总数达到1642个,占全国县(区)数的57%,其学生数达到总数的40%~50%,有3500万学生使用新课程标准。计划2004年实验学生达到65%—70%,2004年全国实际将有2576个县(市、区)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奋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
2.普通高中阶段。今年秋季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进入实验,拟用4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今年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生1.12万人,教师6.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中当年招生人数的13%,2005年8—10个省份进入实验,其学生数将达到总数的25%~30%,2006年15~18个省份进入实验,其学生数将占到总数的50%~60%,2007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高中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一是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改革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状况,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革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四是改革课程实施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六是改革课程管理单一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从义务教育参加实验的学生数、县区数增加的速度比例看,从高中实验计划的部署看,从高中实验步伐与义务教育实验步伐的比较看,新课程的实验和实施进展越来越快,正在以加速度的步伐进行。
按照国家新课程实验的实际部署,进入新课程,其所谓实验,我认为实际上是在实行,实验的过程同同时也是实施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非实验区、落后地区来说,实际上就是实施。我认为,我们的新课程观念就应当建立在实施这个基点上。既然是实施,那就是硬性的,实验者先走一步,实施者后走一步,只有先后之区别,而没有实行和不实行的区别。如果是真正的实验,则必有成败之分,成则推行,败在收起,而新课改没有收起之意。因此上,我们的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都要按照这个思路和方针去安排和部署工作,放开一点说,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管理活动都要以新课程的实施为轴心和纽带,围绕新课程运转。
(三)实施新课程标准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8科课程标准强调,课程标准要更加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更加贴近教师,并强调要处理好五个关系:(1)处理好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过去的“双基”现在仍然强调,只不过内涵更为广阔了,还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活动、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2)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关系。(3)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关系。(4)处理好学科的独立性与关联性的关系。(5)处理好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关系。要把握时代发展变化,使课程标准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教师,更好地被教师理解和接受。
(四)我们的问题
既然是实施,那为何不把我们的工作在实验阶段就考虑进去呢?既然迟早要搞,不如早一点搞起来。如果迟搞,反而会出现许多矛盾,将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1.2001年小学三年级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和小学三年级或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学校,在2005年初中一年级进入新课程时学生将无法使用同一种教材,无法坐到一起上课,当然还有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的问题。
2.2004年秋季不进入新课程的初一学生,到2007年升入高一时和进入实施新课程的学生经历的又是两个体系的教材,由两个体系到同一个体系,课程衔接以及进入高中后教学和考试都将成为问题,等等。
3.语文教学质量问题是困扰会宁教育2,0年之久的大问题,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550万字,义务教育阶段要达到400万字,听、说、读、写又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关键因素,会宁的语文教学是始终死抱着课本,丝毫不旁顾课外阅读,一这样、语文教学质量要提高就很困难。
英语教学质最和语文一样,也困扰了会宁教育20年之久,小学不开英语课,初中又师资力最薄弱,教学质量怎么上去呢?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小学英语教育问题尤其显得突出。英语教学质量不仅使我们联想到高考,而且还会使我们联想到对学生考上大学后考研以及出国留学甚至一生的影响。
高考三门大课,会宁的英语、语文成绩上不去,又不及早去抓,单纯数学成绩即使提高了,高考成绩又能提高多少呢?
4.新课程既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材问题,又有观念转变的问题。今年会宁高考失利,与高中教师没有掌握新课改观念有很大关系,特别在教学上死抱着旧观念,死抱着一本教材,不研究新的课程标准,在高考应试指导上必然迎合不上试题的变化,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5.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对象之一,也将成为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研究的重要对象。没有幼儿教育,就培养不出顶尖人才来。
(五)应该坚持的原则与观念
2004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一则报道:教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备课时较多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兴趣与需求、课程标准、学生学业程度、教材,教学观正在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面发展。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正在确立。问卷调查显示,在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有趣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表扬和鼓励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的百分比比较高,依次为72.99%、79.87%、89.12%。调查还显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主动选择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出现了自主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形式。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等活动性学习方式进入了课堂,这说明教师的观念确实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哪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念呢?概括如下。
1.确立农村教育“两个战略地位”的思想观念。2004年1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年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去年召开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农村教育的两个战略地位:一个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个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温家宝在去年教师节讲话时也说,让教育成为政府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这就对农村教育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也为我们当前和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确立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1)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体现。“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其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最密切的事业之一,是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人,学会生存,幸福地度过一生。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当今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教育怎样为人民服务?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教育为人民服务,在当前,首先要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其次,要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第三,要拓展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吋高质量教育要求。第四,树立公平观念,努力保障公民的平等教育权利和机会。第五,树立均衡发展观念,综合治理中小学义务教育特别是基础薄弱学校和择校问题。第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第七,树立教育公益观念,坚决治理乱收费。
要贯彻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上的所有决策、政策、行动、举措都要从人民满意不满意出发。在学校里面,首先要做到学生满意。第二个,教师的角色要由师道尊严、教师主导一切向为学生服务转变?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服务活动,当然这种服务不同于产业中的服务。
(2)强化为教师服务的思想理念。现代社会,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越来越被更多的领导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强化服务意识。
有专家指出,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仅仅为教师下达任务,而应当着。对于教师的发展,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服务。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
管理者的关注点要发生变化,过去关注的是我对你要求什么,我给你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教师需要什么。要树立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要深刻理解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并深入探讨学校制度与机构的改革,真正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那么,教师渴望一种什么样的管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有关人士呼吁:教师需要激励,需要得到尊重,需要个性化的帮助,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教师的发展,需要条件和空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更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对于管理者来说,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强调入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3.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过去我们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后来又有人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的“双主体”观念。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