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不仅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培养天才、精英的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研究表明,内心冲动、压抑,突发伤人、自,伤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与婴儿时期形成的焦虑有关。认为自己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靠、无力回天这种感觉,最容易产生在童年时期,那时如果缺乏父母或老师的教育,或者未能给予孩子所必须的温暖、关怀和真诚的爱,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就慢慢地产生“被遗弃,不需要”的感觉,带着这些负面情绪,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仇视、反抗、暴力或怯懦、胆小、自卑。
六、会宁有必要提出超常儿童的教育与研究
要成立幼儿教育研究机构,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适当:兼课、跟踪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同时,扩大幼儿入园率,实现天才幼儿教育的专门化。
要派出去考察研究,把各地的办园经验和幼儿教育经验引进来。
要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督导检查,建立跨部门协调与合作的管理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负责拟定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建立幼儿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培养和培训各类幼儿园的园长、教师,建立考核和资格审定制度。
卫生部门拟定有关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法规和规章制度,监督和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业务工作,负责对0岁—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卫生保健、营养、成长发育等方面的指导。
建设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在城镇规划中合理确定幼儿园的布局和位置,在城镇改造和城市小区建设的过程中,监督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幼儿园。
民政部门要与教育部门共同探索依托社区发展幼儿教育的管理机制和有关政策。
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
充分发挥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联组织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我可以大胆地说,没有优质幼儿教育的教育是耽误天才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的教育!
[相关链接]
我国早期教育2003年至2007年的发展规划和目标(摘自2004年2月16日《中国教育报》)如下。
总目标:3—5岁幼儿受教育率55%,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80%,大面积提高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
未实现“普九”的贫困地区:3—5岁幼儿受教育率35%,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60%,大多数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已实现“普九”的农:村地区:3—5岁幼儿受教育率5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80%,90%的0—6岁儿童的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5岁幼儿受教育率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100%,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指导。
今后幼教事业的发展目的: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多样化的早期教育服务。
九、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建议
一、教育强县认识论
加快改革,为会宁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教育发展同社会发展一样,改革为之提供动力。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地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在不断变革当中找到适合自己前进、发展的道路;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強烈的教育需求,解决强烈愿望与落后现实之间的矛盾;只有改革,才能使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调适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水平,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高效率的实践教育教学活动。
改革有风险,更有成功,高风险带来大成功。
改革的结果,总趋势肯定是向前的。相反,不改革,一方面既有的矛盾愈加突出,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由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必然会使会宁教育出现不进则退的现象。
(一)发扬“三苦精神”,创新教育理念,激发教育热情
1.把事业、精神与时代统一起来。“三苦精神”源出于会宁,迄今,名扬陇上,誉满国内。在教育尚比较落后的20世纪80年代,“三苦精神”一词人们脱口而出,广泛流传,成为当时会宁教育的最好总结。确实,那个时候,办学条件比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只有发扬“三苦精神”,才能以此強补彼弱,也正是80年代的“三苦精神”奠定了9Q年代“高考状元县”的基础。而时隔20年后,国家已进入了小康社会,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了,教育也在95%的人口地区实现了“两基”(见2002年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但是,在会宁,学生仍然一珠地加班加点苦学,教师仍然一味地加班加点苦教,“三苦精神”仍然占据着会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法中的一大块阵地。这既不符合变化的了客观现实,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原理,特别要注意一种倾向:是不是由于过分强调苦教苦学而忽视甚至排斥了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设施设备的引入,如果真是这样,那好精神非但发挥不了好作用,相反是一股阻碍力量。
2.弘扬会宁精神。三苦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无须争论、否认,也不需要画蛇添足或改头换面。根据社会科学的原理,在每一个历史的时间段上都要着重突出一种口号,不要今天强调这个,明天又强调那个。如像李铁映当国家教委主任时,说得最多的话是人民教育人民办,陈至立当教育部长时说得最多的话是素质教育,周济当部长时说得最多的话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弘扬几十年来业已形成的包括长征精神、会师精神和“三苦精神”在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会宁精神。要着力进行理论创新,顺其自然地打造出全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理念,在正确概括会宁教育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为会宁教育的精神领域增添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激发人们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
3.努力实现“1+4”模式和“4+1”模式两个目标。“三苦精神”不是80年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我们的事业相始终,我们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它逐渐地积淀成一种崇高的美德,成为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但是不同时代,应赋予不同的内容,现在,教育发展迅速,正如有人形容的:“现在会上所说的,会后就会过时。”因此,我们必须在原先只追求以“时间+汗水”即“三苦精神”取胜的基础上,以新的政策、观念、科技和方法取胜,这是第一个目标,我们叫做“1+4”模式,也是当前急需要推行的最现实的模式。反过来,如果发展到在新的政策、观念、科技和方法的基础上,加上“时间+汗水”即“三苦精神”,那才是真正的如虎添翼,这是第二个目标,我们叫做“4+1”模式,显然“4+1”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两种模式其构成要素相同,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的起点就是当前的现状,后者的起点是现代化,即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社会,或适合于一次性建成的高水平现代化的学校。概括地讲,会宁教育要发展,最终要走“4+1”模式的道路,也就是要靠最新最好的政策、观念、科技、方法再加上“三苦精神”。当然,无论哪一种模式,崇高的精神永远是需要的。
(二)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效产业来抓,把高考状元县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
1.教育的推动作用与拉动作用。教育,传播先进文化、推进人类社会文明。原则上讲,教育不属于产业,更不能产业化对待,但是,如果群众受教育的年限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综合地讲,对经济建设必有巨大的作用,这何尝不具有产业的意义呢?具体地讲,哪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还愿意去干那些单纯体力投入而收入又低又脏又累的活呢?这是一方面,也就是教育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也会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不要说对国家有多大贡献,国富而民强,就是对家乡发展也一定会起到直接的示范、带头和帮助作用;楚才晋用,反弹琵琶,亦非坏事,浙江温州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照样为温州带去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吗?这就是教育的拉动作用。把教育当作产业来抓,还包括以此为依托,带动真正的产业的发展,能包容则包容,能扩展延伸则扩展延伸,也包括以教立业,教育兴县和以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扩大会宁的知名度。知名度也是效益。
2.夯实产业之基,提高教育品位。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指这个地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不一定是齐头并进式的发展,像人走路一样,总是先迈一只脚,再迈另一只脚。百业振兴,教育为先。会宁,高考状元县已经是本县的一张著名“名片”,具有很好的基础,可以优先发展(其实,美、日、韩等国的跨越式发展都是教育先行。注:中国从封建社会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也是跨越),即以教育强县立县,以经济发展富县,以社会进步实现会宁的全面振兴。在产业的意义上讲就是,没有牌子创牌子,有了牌子保牌子、亮牌子。品牌就是经济效益,先在一个方面发展,不会阻碍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反,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如果把教育或者说把高考状元县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就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在知识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产业意义上的完善和概括;就是在发展教育的同时,树教育品牌,确立教育强县之形象,实际上是走特色发展之路,这同发达地区的发展有相同之处;就是进一步扩大会宁的知名度,以教育带动人文精神建设,以人文精神建设带动科技文化发展,以科技文化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就是增强会宁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会宁人的地位,扩展会宁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和天地;就是吸引外资或内资到会宁投资,或把会宁的产业办到外地去,会宁教育和外地教育、会宁学校和外地学校,强强联合,利用他们的人才、资金、技术、方法为我所用;就是进一步动员群众重视教育,关心教育,办好教育,创造会宁人民接受教育的良好机会,提高会宁人民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会宁教育的品位。
(三)手找突破口,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市场体制,形成办学竞争格局,实现会宁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先举一个例子,如给会开飞机的人给了一辆三轮车,或者给只会开三轮车的人给了一架飞机,他们二定都开不好。只有有了三轮车或飞机,同时又有最适合使用它们的好师傅、好方法,机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这里三轮车或飞机是“硬件”,怎样的师傅和如何去开是“软件”。同样,在管理活动中,体制是“硬件”,机制是“硬件”。办学要形成竞争格局,必先要建立市场体制。机制在体制中运行,体制是机制的保障和基础。要谈会宁教育,必须要站在会宁县情的基点上,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实际,确定奋斗目标,找准突破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就能走出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
1.抓住机遇,与的俱进,大力发展会宁教育。会宁,在义务教育这一块由于推迟了“普九”,反而赢得了国家的巨额投资,校舍条件大大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充实提高,是件好事。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注重教育体制改革和师资培训,使初级教育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把目标向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转移,近几年来,由于国家注重大学扩招和农村“普九”,两端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惟有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会宁也是如此。不要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甚至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远不如大学阶段的入学率高,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奇怪现象。
2.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是当务之急。发展高中教育必须建立市场体制,遵循市场规律,激活办学机制,形成竞争格局,把升学竞争和普及教育两件事都抓好,有竞争,才有发展。与强手竞争,弱者可以变强;与弱者竞争,强手可以变弱。也就是说,越竞争,越发展,越有利于办好学校和出好教师。根据十六大精神,我们不仅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人民服务,也要促进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也意味着提升一些学校的档次。提升是一种综合的努力,是一种压力,可以促进这些学校的发展,降低相当于取消竞争,如同放弃,无疑是一种损失。具体地说,就是减少了同一层次学生的总数,毫无疑问就是减少了升学人数。
办一所规模相当的优质普通高中,形成三足鼎立,竞争发展的态势是符合会宁实际的做法。现在县城办了五中,既有利于城镇建设,满足群众进城读书的愿望和选拔广批优秀教师进城工作,也是有利于保持和刷新“高考状元县”牌子的好事。站在产业的基点上看,办高中教育,是政府投资,自主发展;是一次性投资,长久性发展;是有限投资,无限发展。会宁今年初中毕业15000多人,升学率不到31%,而且今后每年至少还要增加2000多人,照此算来,即使要保持现有的升学率不变,也得每年扩招3000多学生,如果按今年甘肃高考升学率57%类比,得扩招3000多人,几乎一二年内就要建一所4000人左右的高中,而建一所高中,起码得征地,200亩以上,投资4000万元以上,需要优秀教师200人以上,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这说明,就连满足当前需要都有一定难度!更何况,二十年后,全国还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们也得有个交待。现在,高中教育,普及与升学并举,这是必然的要求。单就升学来说,学校多了,考生人数也就多了,自然有利于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夸张一点说,目前在会宁,有多少高中生,意味着今后就会有多少大学生。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把它作为会宁教育的一个补充,是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也为群众提供更多选择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