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因斯坦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所有的生命都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每一个婴儿都拥有惊人的大脑能力,等待着我们开发,而0~3岁是大脑开发的黄金时期,千万不能错过。
150年前,在英国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她的孩子,向伟大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请教说:“先生,我的孩子应从何时开始教育合适呢?”
达尔文看看孩子,大约已经知道了他的年龄,但达尔文还是问道:“您的孩子多大了?”
“才两岁半!”年轻人很得意地回答。
达尔文耸了耸肩,惋惜地说:“夫人,对于家教,您已经迟了两年半了。”
如果说,我们一不小心已经输掉胎教这一个重要环节,就不要再输掉3岁前这段黄金时期了。
“一旦过了幼儿期,人的大脑功能发育就不可逆转了。”
儿童在婴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是人性的教育,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最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只要错过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人们称这个时期为“教育的最佳期”。这个最佳期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上发展为“儿童潜在能力的逆减法则”——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的可能性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随之递减。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
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但是科学研究表明,要开发孩子的智力,3岁以内是黄金时期。
美国有位人类潜能开发专家叫葛兰·道门,他认为,每个正常的婴儿,出生时都具有像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莫扎特、爱迪生那样的潜能,关键是后天能否把这种潜能开发出来。葛兰·道门教授说:“聪明和愚笨同是环境的产物。”
对孩子来说,能否成才并不在于孩子的天赋如何,而是取决于对0~6岁的孩子早期家庭教育的方法是否科学。如果教育得法,智力低下的孩子,也能成为杰出人物。
卡尔·威特的父亲老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名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夭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老卡尔·威特以自己的名字给儿子命名,以表达喜悦之情。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威特在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许多人认为这是个痴呆儿,对老卡尔·威特表示同情。
这时的老卡尔·威特开始与人讨论孩子的聪明与愚蠢是天生的问题,所有的人都认为,聪明与愚蠢是天生的,只有他抱持“孩子是可以教育的”观点。于是,老卡尔·威特就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痴呆的孩子教育好。
老卡尔·威特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在他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有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
老卡尔·威特讲这段话时,是在他儿子出生之前,参加讨论的人都反对他的说法。
谁能料到,小卡尔出生后,不仅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反而是个痴呆儿童。持不同观点的人都拭目以待:“好,这回就看你的本事了!”
最终,老卡尔·威特真的把自己天生痴呆的儿子变成了天才。那么,他的教育方式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我认为,老卡尔教育法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他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老卡尔坚信,他的儿子虽然没有别的孩子聪明,但是如果得到合理的教育,他的潜力一定会充分发挥出来,最终超过其他的孩子,成为“祖国最优秀的人才”。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使老卡尔始终用充满希望的眼光看儿子,从欣赏的角度去发现儿子的潜能。在他眼中,儿子不是痴呆,而是天才。他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他的儿子和大多数孩子一样,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卡尔长到四五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同龄的孩子。于是,老卡尔的教育学说开始被人接受。
后来,老卡尔的儿子真的成为杰出的人才。
人们开始研究老卡尔的教育,但也有人一味谴责其他教育家无能,甚至责怪他,老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像卡尔那样的人。这使老卡尔很焦急,于是他在儿子11岁时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他只想说明一个观点: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即便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着名大学里授课,得到了人们广泛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终年83岁。
两个世纪过去了,如今人们才开始真正重视早期教育。
今天的父母大多“望子成龙”,为了孩子可以不惜血本,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又都是十分茫然:要么“恨铁不成钢”,埋怨孩子为什么那么笨;要么不断给孩子施压,恨不能让孩子一夜成名,理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一些本来天赋不错的孩子被扼杀了,全部输在终点线上。
“早期教育”究竟应该给予孩子什么?
孩子的天才潜质究竟应该如何开发?
孩子的人性、美德和健美的体魄该如何培养呢?
我们不仅要想明白,而且要马上行动了,不然,孩子就长大了。
黑夜一过,太阳就要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