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606700000031

第31章 建筑园林(1)

我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是怎样的?

我国传统建筑深远飞扬的屋顶历来被视为最显着的建筑特征之一,用林徽因的话说,“(屋顶)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和矫揉造作之处”。

由此可见,传统建筑的大屋顶与今日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设计的“大屋顶”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建筑的屋顶虽然从功能出发,但是却根据居住者的不同身份,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特色,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

在古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一般官式建筑采用的屋顶形式有以下几种:重檐、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各种攒尖。重檐又可分为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攒尖顶又有四角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圆形攒尖。此外,有的屋顶还可依据平面相互组合,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样式。

这些形式多样的屋顶被创造出来首先是为了表示等级,重檐庑殿、歇山都是皇家的专用,一般民宅只能建造硬山建筑。

当然这些屋顶形式远非全部,不太常见的形式还有顶、抱厦等等。就民居而言,其屋顶形式也很丰富,比如,平顶、单坡顶、穹窿顶等。

下面具体说说几种常见屋顶的形式和名称。重檐,即两层屋顶,下层屋顶为四坡,上层屋顶则可为庑殿、歇山等,重檐庑殿为清代建筑中最高形制,仅在太和殿、太庙正殿出现。那么何为庑殿顶?

庑殿顶即四面坡屋顶,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四阿顶,庑殿顶有五条脊,由正身、山面和转交部分组成,清代主要采用“顺梁法”和“趴梁法”两种构造。

歇山屋顶,在宋代也叫“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意思是指歇山屋顶有九条脊。从外部形象看,歇山屋顶是庑殿顶与悬山顶的结合,以下金檩为界,上部屋顶为悬山构造,下部分为庑殿。悬山屋顶的宋代名称叫“不厦两头造”,前后两坡屋顶,而且两山屋面悬出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其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于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为“出梢”,这也是悬山建筑区别于硬山建筑的主要特征。

传统民居中的楼、阁有什么不同?

楼,即重屋。在先秦习俗里面,重屋是不能住人的,此俗至今在一些农村还盛行。楼下住人,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因此先秦典籍中很少有“楼”字,而楼房的出现也比较晚,大约出现在战国后期。汉时才盛行起来。我国古代的楼房一般多为二层,形成传统的固定形式,南方有些地方的竹楼也是二层。

阁原为阁板之意,是厨房贮藏食物的地方,汉代又指堂序外的两个夹室,即东夹西夹。但随着楼房的兴起,阁遂演变成供休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的建筑物。阁的平面为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一般四周设木桶扇。至今着名的有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大同善化寺的普贤阁等佛阁,宁波天一阁、故宫文渊阁等藏书阁。此外古代俗称女子的卧房为“阁”,出嫁则为“出阁”。

我国古代“街坊四邻”的坊和街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们常常提到“街坊四邻”,这个词代指住在一条街巷的邻居。

对于“街”这种城市元素,我们并不陌生。宽阔笔直的大道,如“长安街”;尺度亲切宜人的历史街道,有的蜿蜒曲折,如北京后海的“烟袋斜街”,有的热闹非凡,如正阳门前的“大栅栏”。而这个词里的“坊”又是什么呢?“坊”与“街”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街道出现的时间大约已经久远得不可考证,在周代的《考工记》王城的规划中,就已建议王城的主要道路建成“井”字形,且将道路分主次,相互间垂直连通。而“坊”的由来则出自古代的里坊制度。里坊是古代居住区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五户为邻;五邻为闾;二十闾为坊;十坊为区,同时里坊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

在东周时期,里也称为“闾里”,这在《考工记》中也有所提及,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长安城内皇城、宫城东西侧各划分成三行,每行南北划分为十三坊,一共七十八坊;而东西各以二坊之地设为东市、西市,实为一百一十坊。坊四周设墙,形如小城堡,中间设十字街,每坊四面各开一门。市的四面也设墙,井字形街道将其分为九部分,各市临街设店。到了晚上,坊、市关闭坊门,禁止随便出入,街上由军队巡逻,盘查行人,所以长安城其实是一座夜间宵禁的军事管理城市。

到了晚唐时期,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这种里坊制度日益受到破坏,江浙一带的商业城市率先突破了束缚,慢慢地坊市结合,有时不设坊墙,夜市也逐渐兴盛起来。

宋代的城市虽然是在唐代里坊城市的格局上进行改造,但此时商业繁荣已使城市中封闭的坊市解体,转变为开放的街巷制城市。在开放的街巷城市中,居民可以从所居的小巷中直通主要街道,而街道两侧也可以开设店铺,夜禁也被取消,这在各个方面都活跃了城市的商业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由此才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宋代汴梁繁荣的市井生活。

我国古代有没有高层建筑呢?

对于高层建筑结构熟悉的朋友可能都知道“筒中筒”结构,即利用建筑的表皮结构和电梯井等内核空间形成两个筒相套的结构,以增强建筑抗震、抗风的能力。

不过,大家也许不知道,类似的结构早在辽代就已经被用在木塔的建设中,这就是古建筑中的高层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它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结构的高妙之处,一是在于其平面布局,二是在于其各层间的暗层处理。所谓平面布局指的就是刚才提到的双筒结构:应县木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各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此外,木塔各层间设有暗层,木塔共五层六檐,加上暗层,实为九层。暗层中用大量斜撑构件,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了木塔结构的整体性。

相传塔建成三百多年后,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岿然不动,足见其抗震性能之好。

北京四合院有着怎样的典型格局?

说起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大家可能都能说上一大串:故宫、天坛、北海、国子监、潭柘寺……它们各有各的特色。然而,仅仅拥有这些建筑的北京还称不上完整的北京城,那些分布于全城各处的四合院也同样是北京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共同传递着所谓的京味和京韵。

四合院在老北京也叫“四合房”,顾名思义,就是“四面都用房子围合起来的宅院”。其实中国很多传统建筑中都采用院落的形式,北京四合院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典型的四合院格局都很方正,多数呈长方形平面,采用正朝向。院落的基本单位叫“进”和“跨”,前者表示院落间前后的串联关系,即纵向的院落数量,后者表示左右并联关系,即北京四合院横向的院落数量。四合院根据其不同的院落大小及其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进、两进、三进、多跨四合院等。大型四合院往往不仅有好几进院落还拥有一跨花园,以丰富其空间。

单进四合院的构造最为简单,可以说是个典型的四合房,由院墙、大门、倒座、东西厢房、正房、东西耳房几个元素构成。

一般来说,理想的四合院都要保证正房坐南朝北,也就是院落整体正南正北。大门通常设置在院落的东南角,而非正中,这样既可以保证院落内的空间不会被人由外部一览无余,还可避开冬天强劲的北风。一些宅门还在正对大门的厢房山墙上做一面照壁,上面装饰有精美的石雕。大门的西边是倒座房,通常是作为门房接待客人的,有的还在西南角设有厕所。院落空间多为方形,搭上个葡萄架,夏日就可以在院内乘凉。院落的东西各为两间厢房,是主人的亲戚居住的卧室,当然也可作为主人的起居空间。正房是院落中最为舒适的房间,用作主人的卧室;两侧配以耳房,作为储物场所。

空间层次更为复杂的四合院,如两进四合院,就会以垂花门将院落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院比较狭窄,是进入内院的缓冲空间。而内院以垂花门为界,四周有时还以连廊将各个建筑连接起来,这样即使下雨天也可以享用院落空间。

现在北京城内保存下来的四合院还是为数不少的。若想体验王府的恢宏和奢华,一定要去位于什刹海前海的恭王府看看;若想体会一下文人学士的宅第,可以去探访一下晚清大学士文煜的宅子(位于北京东城帽儿胡同7~13号);若想见识一下晚清精美的小木作技艺,那么内务府大臣荣源的宅院(位于东城帽儿胡同)就不可错过了,这里还是婉容居住过的地方。此外,还有各种近代的名人故居,如鲁迅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也都是值得一看的典型北京四合院。

你知道华表的来源和其形制有什么讲究吗?

天安门前金水河畔耸立的一对华表以其挺拔的姿态、精美的雕刻,成为天安门广场的重要标志物。那么,华表的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其常见的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对于华表的功能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通常是出现在建筑群入口、四周等,起到标识、限定空间的作用。除了在天安门前,我们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北海、白云观以及卢沟桥等处也都可以见到华表的身影。

关于华表的来历也有很多不同的传说。

一种说法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它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柱。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鼓励人们提意见。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

“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华也,形似桔槔……”桔槔是古代井上汲水的工具,形状是一根长杆,头上绑一个水桶,所以华表最初的形态类似一根顶端有横木或其他装饰的立柱。

这种形象在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也有描绘,我们看到虹桥两头各有一根木柱,这大约就是立柱的早期形象。当然,这个形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华表相距甚远,不过由于其间历代的遗存太少,我们无法细细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历程。

不过,总结明清的遗存,我们不难发现,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以天安门的华表为例,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叫“承露盘”。

相传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这种形式流传下来,但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华表的顶端有瑞兽,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形,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为须弥座,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相同。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你知道十三陵在选址和建筑格局上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吗?

明代除第一任皇帝太祖朱元璋葬于南京紫金山孝陵之外,其余各帝都葬于北京昌平,后世称为十三陵。在此以前,北宋帝陵虽然也集中兴建,但布局非常分散。

十三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南北向山谷为陵区,南端建陵门,谷内各山口建侧门、陵墙,由此又形成各自封闭的陵域。

十三陵自山谷入口处起建有一条长达7公里的主陵道,南端建有石牌坊,坊北即陵区正门建大红门,门内有碑亭,亭北进入夹道竖立石像生的神道,其后建有石牌坊、五孔桥、七孔桥。神道北端直抵位于主峰天寿山之下的主陵——成祖长陵。其余各陵也各倚一峰,分列左右。自棂星门以北,有多条支路通向其他各陵,主陵与其他各陵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陵区,在历代帝陵中独具特色。

以保存形制最为完整的长陵为例,陵园呈纵长矩形,分为三进院落。

第一进院为陵门小红门与恩门之间,东侧建有碑亭。

第二进为恩门与内红门之间,居中的为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的享殿恩殿,左右各有配殿十五间。这个院落规模宏大,是主要的祭祀场所,相当于陵寝的前朝区域。

第三进院落为内红门至宝城的方城明楼,是陵寝的寝区。方城明楼为上建重檐碑亭的方形城墩,下部有门洞通至宝城前小院,是宝城前的标志性建筑。

宝城的直径约300米,四周用城砖砌成圆城,城顶加垛口,其内夯土为陵山,墓室就在其下方。

由于长陵为迁都后第一代帝陵,所以形制规模都大于后世诸陵。不过各陵在布局形制上都与长陵相似:即由次陵道进入,经碑亭,过三座桥,直行至恩门,进入有陵墙围绕的陵园主体。陵园内主体建筑为恩殿,其后经三座琉璃门,再行至方城明楼,其后为陵墓所在的宝城。由此,也反映出明代陵墓规划之严谨、成熟。

你知道大门两侧放置石狮子的原因吗?

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大门前看到有石狮子置于两侧,以镇宅护院。那么,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说,这种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设立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石狮子由官府衙门逐渐扩展到官宦人家,最终被人们普遍认可。这种在大门前放石狮子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山西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乔家大院吗?

在中国民居中,山西民居可以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有山西,南有皖南”的说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西民居要数祁县和平遥之民居。乔家大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同类推荐
  •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自古始,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其“五花八门”的知识海洋里,所包括的学问和知识,的确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亦是非常丰富多彩多趣的。《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能够适应不同层次或曰多层次的需要,人们读了《趣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会感受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并且会使人感到从书里能够得到许多有益而又有趣的知识。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七夕

    七夕

    《七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死亡文化

    新版“雅俗文化书系”:死亡文化

    《死亡文化》力求拓展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从时间与空间的十字维度,从主流与边缘的社会广角,为您挖掘早己深入骨髓却始终被忽视的死亡文化。
热门推荐
  • 最漂亮的她

    最漂亮的她

    苏叶兮最骄傲的,就是长了一张让所有女的都羡慕的脸。不过,漂亮也是有麻烦的,总是有人贪图她的美貌,苏叶兮也很无奈呀。这不,又有男人不请自来了吗。江先生,想做我的男朋友可是很难的啊。
  • 雪又白

    雪又白

    本书作者为中国金融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金融作协副主席,诗人生长于新疆伊犁,那里天山飘雪;工作于陕西西安,那里古城厚重。本诗集收录了作者多年的精品诗,分作十章,有亲情爱情的热烈忠贞,有历史名胜的独到感悟,有节日节气的回顾畅想,有古城生活的细腻感触,有原生作物的诗意升华,有故乡亲人的深刻思念,有佛家性情的顿然开悟,有大道众生的高度关怀,更有着对雪花飞白的终极诉说。雪花轻灵纯澈打开诗人的诗眼,北疆伟岸巍峨铸就诗人的诗魂。雪又白,飞白流韵,贯穿全集,诗意人生,人生诗意,本诗集实为现代诗之佳品,应共诗意人来品鉴。
  • 我在天庭卖小吃

    我在天庭卖小吃

    老城区街头一个卖肉夹馍的,却意外进入了天界,在南天门外摆起小摊儿做起了生意。普通的人间作料加上神奇的六界食材,蛟龙肉夹馍,蠃鱼手抓饼……各种特色小吃新鲜出炉。南极仙翁,月宫嫦娥,瑶池王母,就连玉皇大帝也成为我的忠实顾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药房樵唱

    药房樵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中国十大文豪——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为昌黎,故自称韩昌黎。南阳人(今河南沁阳),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以礼部尚书致仕,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传见《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七六之《韩愈列传》。
  • 这位道友有点狗

    这位道友有点狗

    “我若是半分假话,天打雷劈!”随着一道紫色神雷降下,墨隐直接被劈死,凭借着老狗养成系统,坑了主神老大爷,开始了自己以主宰世界为目标的老狗修仙生活。
  • 玩家国度

    玩家国度

    一颗六面骰子在半空中打着旋,光线在象牙材质上不停折射。从一点到六点,只要骰子不落地,每个面都有机会成为最终结果。一旦有一个面亲吻了大地,就是永不翻身。踩在它头上的那个数字才是最终赢家。一场游戏的过程可以很精彩,但是在玩家国度里,赢,才是最重要的。
  • 洪荒之升华

    洪荒之升华

    一个被迫穿越到混沌中的地球人,目睹了同源大哥盘古开天辟地后,为了让自己能够安心的当个魔神二代,不得不在新生的洪荒世界搅风捣雨。根据前世记忆中对于神话传说的一丝半解,开始四处疯狂挖坑,藏匿幕后布局洪荒。成,自身修为通天,大哥归来,妥妥二代,人生赢家;败,灰飞烟灭,真灵消散,盘古沉沦。本故事完全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群号:397520087
  • 你已悄然上心头

    你已悄然上心头

    和苏千宛熟的人都知道,这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小姑凉,其实有着霸道总裁的范。“这批货绝对不能让蒋羽拿到!”霸总语气get√“天凉了,蒋羽该破产了。”霸总台词get√完美!然而,和江浔熟的人也知道,这个看起来面瘫的高冷冰山总裁,其实是个需要人家小姑凉保护的小可怜。“媳妇我被欺负了~”小可怜语气get√“其实,我委屈一点也没什么的。”小可怜台词get√奈斯!众人:嗯?不对,你俩剧本是不是拿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