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47700000024

第24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3)

综合起来,中国哲学中的人生理想论共有九说:仁说、兼爱说、无为说、有为说、诚说、与天为一说、与理为一说、明心说、践行说。人生理想论是这样发展衍变的:最早是孔子提出仁说,墨子把仁说推向极端的爱人,产生兼爱说。于是产生了相反的无为说,什么人都不爱,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说引出相反的有为说。于是又产生了调和有为无为的诚说。又有与天为一说,该说分为两,即与理为一和明心两说。最后又产生了新的有为说:践行说。思想发展就是这样,有分有合,有正有反。先秦哲学多讲人群生活大道,即如何治理社会的问题。宋明时代哲学则重视个人生活的理想境界及其修养方法。

人生问题论

中国哲学人生论,除了天人关系论、人性论和人生理想论之外,还有许多人类生活中的问题,如义利问题、损益、动静、理欲、人死与不朽等种种问题。本书将这些问题归于第四篇人生问题论。

义与利,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讨论者代不绝人。儒家尚义,以为做事首先要考虑应不应该做,不必考虑自己的利害关系。墨家重利,也讲义。儒家认为义利相反,墨家认为义利一致,因此他们讨论义利,实际上是利与反利的争论。儒家以义为应该做的事,利为个人私利。墨家认为人民的大利是利,为人民谋大利是义,所以义利是统一的。墨家认为利害都有大小,他们主张牺牲小利以得大利。道家则与儒、墨不同,既鄙视利,也菲薄义,义利都加以排斥。汉代董仲舒是重义的,他做了简单论证:义以养心,利以养身,心重于身,所以义重于利。他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后代思想影响很大,宋明儒者多奉为圭臬。李觏、陈亮、叶适、颜元等人明确提出要兼重义利,所以颜元改董仲舒的话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总之,论义利者可分三派:孔、孟尚义,墨子重利,荀子、董仲舒、颜元等主张义利都需要。整个中国历史上,尚义的势力最大,因此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流行。

命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道家把命推向极端。墨子反对命。命是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一个人做事,决定事的因素是多种的,一个人无法抗争。儒家把决定事情的众多因素总称为命。也可以说命是环境对于人为的裁断。知道命,事情的成败不归结于个人。虽然有命,儒家仍主张积极活动。但道家讲命就要废人事,什么也不干,等着命运的安排。后来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发扬人为作用,制裁天命而加以利用。墨子认为如果相信有命,人间富贵贫贱都已前定,那么人就完全失去主动性、积极性,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有命的说法是天下大害,应该坚决反对。墨家信天鬼,认为天鬼能赏善罚恶,所以要非命。相反,汉代王充主张命有前定,而反对天鬼会赏罚的说法。命怎么来的?孔子讲天命,命是天赋予人的。王充讲天施气,人禀元气于天,气禀而产生命。朱熹也以为人的生死寿夭贵贱贫富的命都由于气禀。汉儒还有三命说,一曰正命,二曰随命,三曰遭命。

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个人与机体的关系问题,古代叫己与群的关系问题。在生活中,提倡为群忘己,这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倡为己不顾群,杨朱的为我思想是其典型。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利于天下的事,牺牲自己也要干。对于杨朱,孟子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拔一根毛对天下有好处,他也不肯干。前者为兼爱,又称兼,后者为独善,又称独。这是两种极端。在杨、墨之前,孔子主张能兼善就兼善,不能兼善就独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能够参政,就为天下人民办点好事,不能参政,自己做好就行了。这是介于兼与独之间的一种态度。后来儒家多持这种思想。北宋张载的民胞物与说则属于兼善。胡五峰认为圣人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即以自己的言行风范教化后代。

自然与人为,也叫天与人,这也是人生中的一个根本的矛盾。人在生活中应该顺从自然,无所作为,还是应该改变自然,注重创造?老子、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一切作为都是有害无益的,不如听其自然。荀子主张改造天然,努力作为。荀子和老、庄的对立学说中间,有一种兼重天人的学说,即孔、孟的学说。孔子一方面主张“则天”,一方面又积极作为。孟子也是这样,他尊天,反对揠苗助长,同时也注重人事。汉、宋儒家讲天人合一,既不主张任天,更不赞成制天,而主张有为以合于天。董仲舒讲人为“继天”,张载讲有为“合天”,王夫之和戴震虽然也讲天人合一,他们都注重于人为。

与自然和人为有关系的问题,就是损与益。最初提出损益问题的是老子,他主损,而孔子主益。老子认为人生不应该要求增益,而应该减损人为所添加的,以恢复本来的原始状态。所谓返璞归真。庄子发挥这种损的思想,提出“离形去知”,损到无可再损的程度了。孔子主张努力学习,不断增益自己的知识。孟子和荀子也都讲益,孟子讲扩充自己本来所固有的,荀子讲改造本来所固有的而创造本来所未有的。战国时代儒家所作的《易传》,兼言损益。在六十四卦中有损卦,也有益卦。认为该损就损,该益就益。宋代哲人,张载讲益,程朱、陆王都讲损。清代王夫之、戴震都是主益的。

关于动静问题,孔子、墨子积极活动,却没有动的理论。最先讲静的是老子。老子主张虚静,以静为生活的准则。庄子讲“心斋”、“坐忘”,都是主静的表现。又讲“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更是主静到极点了。庄子后学也讲静。北宋周敦颐最注重静,以静为生活理想的一个根本准则。以后的程朱陆王都知道主静的流弊,而讲动静合一,但都比较注重静。清代王夫之提出主动的思想。他认为宇宙论上有动无静,人生论上动是德行之本。颜元更加强调动,极端反对静。创业要动,强盛要动,养身也要动,“吾以为今日正当习动耳”。

欲,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对待欲?欲要不要满足?要满足到什么程度?历代哲人有一系列不同的看法。孔子、孟子、荀子都主张节欲说。孔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欲有矩,即有节度。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也是节欲。荀子说:“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主张节欲。墨子最重苦行,他为求满足一切人的基本的欲而主张禁制一部分人非基本的欲。宋钘、陈仲子也都是主张苦行的。道家主张无欲,认为欲是有害人生的,欲是无法禁止的,必须使它自然不发生。老子庄子都是这种观点。北宋周敦颐也是主无欲说的。先秦也有持纵欲说的,如魏牟。《列子?杨朱篇》保存魏晋时代的纵欲理论。这种理论一味追求眼前享受,不羡慕名位、长寿,不考虑将来。宋代哲人注重理欲之辨。理即天理,欲指人欲或私欲。所谓天理,即自然的普遍的规律或准则。人欲指私欲,但有些私欲是必须满足而且能够满足的,如饥而求食,寒而求衣,这不叫人欲,而称天理。超出这些范围,追求过分享受,就是人私欲。理欲之辨,实际上就是公私之辨。张载、二程、朱熹都是持存理去欲说的。陆九渊不赞成天理人欲之辨,而王阳明也以“去人欲,存天理”为修养的功夫。

在存天理灭人欲盛行的时候,有人提出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思想。胡宏认为天理人欲是同体同行的,陆九渊认为“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天人是合一的,怎么能分为二呢?罗钦顺认为人欲出于天,是无法去掉的。王夫之认为人欲与天理是同体的,天理在人欲中,无人欲便无天理。反对理欲之辨最彻底的是戴震。他根本否认理欲的对立,认为理原于欲,欲之中节就是理。离开欲,就无理可说。他说:“理者,存乎欲者也。”本书认为,理和欲是对立统一的,程朱理学只见其对立的方面,所以提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戴震则见其统一的方面,倡理存欲中。程朱理学强调天理,使封建礼教加强了对人的约束,乃至迫害。而戴氏之说对礼教的改革起了促进的作用。

与欲关系密切的是情。情与欲是有区别的。欲是饮食男女声色货利之欲,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惧之情。平常所说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欲为七情之一。情是人人所固有的,发之不当,常至害事。如何对待情,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关于情的理论,即关于消除苦恼获得至乐的方法的理论,也就是关于“人生之艺术”的理论。人生是艰难的历程,需要有生活的艺术,这艺术就在于如何统御自己的情绪。

孔子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听了好音乐,“三月不知肉味”,颜渊死,他哭得特别伤心。他不排斥哀乐好恶,但很注重消除忧和惧。墨子兼爱天下,不惜牺牲自己,爱人之情比孔子还要强烈。庄子讲无情,他认为好恶之情会伤害人的身体,所以不能要。人受感情束缚,如倒悬之苦,如果无情,那就能摆脱这种受束缚的痛苦,叫悬解。达到悬解的境界,什么变动都不能使之动情,即无情。孟子认为情是道德的基本,还是应该有的。荀子不讲无情,但他主张节制情。董仲舒讲情要适中,当发就发,不要郁滞。王弼认为情是自然的,连圣人也不免有哀乐。但他认为应该有情而不累于情,所以叫有情而无情说。总之,中国哲学关于情的思想,大致可分三说:节情说、无情说和有情而无情说。董仲舒、朱熹、颜元、戴震都是主节情说,道家主无情说,王弼、二程和王阳明主有情而无情说。死是人生的重大事情。死是人人的最后结局。到死,一切都完结了,所以一般人对于死都怀畏惧、厌憎,然又无可逃避。于是,如何对待死,也成为思想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儒家认为人生活一天,就要做一天应该做的事。对于将来的死,就不必关心。但希望得其正而死,所谓死得其所。中国哲学家中论生死问题最详细的是庄子。他以自然论来解释人的生死,认为人的生死都是变化的自然过程,像昼夜更替那样。庄子还认为,人的生死只是一气的聚散变化,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西汉扬雄认为,生者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不必畏惧死。乐生安死是后代儒家普遍的态度。

与死相关的有不朽的问题。不朽的问题是西洋哲学和印度哲学所特别重视的,中国哲学不注意这一问题,是因为中国哲学离宗教最远,而不朽的问题离宗教最近。西洋和印度讲不朽,是以灵魂不死为基础的。而中国却多以影响贡献来说。例如《春秋左传》中有“三不朽”说,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不朽,即指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道家主张无为,谈不上立功、立言、立德,他们认为由神秘经验可以得到不朽,这是虚妄的幻象,在中国哲学界没有多少市场。

本书补录“志功”问题。志是动机,功是效果。一个人的善恶,应看他动机,还是看他行为的效果呢?这是道德判断的标准问题。墨子认为志功要结合起来看。孔子未谈志功问题,他评论人物时有的注重动机,有的则讲效果。从总体上看,孔子也是兼重志功的。宋代朱熹鄙薄汉唐,主要是从动机立论的,而陈亮肯定汉唐,是从功效立论的。二者各有偏向。

本书人生问题论综论提出,人生的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三种观点,一种中道,另两种分属于两极端。例如义利问题,儒家尚义,墨家重利,居中的是一部分儒家的兼重义利说。命的问题,儒家讲知命而不废人事,是居中。墨家非命,道家委命,是两端。兼独问题,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居中,杨子为我,墨子为天下,是两极。自然与人为的问题,孔孟等主张则天而有为,是居中,道家讲任天,荀子讲制天,是两极。损益问题,道家主损,荀子主益,孟子扩充说,是中间的。动静问题,道家主静,王夫之主动,是两极,程朱陆王都讲动静合一,是中间的。欲的问题,儒家节欲是中道,墨家苦行说和道家的无欲说为一极,魏牟及《杨朱篇》的纵欲说为另一极。节欲说又可一分为三,古代儒家的思想居中,宋明道学家的存理去欲说,和戴震的理存于欲说相对立。情的问题,古代儒家讲节情,道家主无情,王弼主有情而无情。总之,在关于人生问题的各种学说中,王夫之、颜元、戴震的学说可以说比较精湛,比较切合实际。

致知论

中国哲学最注重人生。首先要知人,其次不得不知天。在知人知天中,就不能不研讨知的产生、知的可能、真知表准等诸问题。所以,中国哲学虽不重知识与方法,也多有论及。中国哲学虽然没有知识论和方法论的名称,但在《大学》中的“致知”成了宋明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论及方法论的问题。知包括现在所谓认识、知觉及知识的意思。称为“知论”。至于“方法论”,中国以前没有相应的词,只说“为学之方”,这个范围较广,包括修养方法及研究方法。认为致知方法和德行涵养关系密切,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

知论

知论分三部分,分别讨论知的性质与来源、知的限度和真知的问题。知的来源是孟子最初谈到的,他认为道德知识是先天固有的。中国哲学对于知识的来源约有三说:一知由感官而来,二知由内心自发,三认为感官是知的一源,知还有别的来源。《墨经》有知以五路,即通过五官来,知分三类:闻知、说知、亲知。荀子、王充都认为知识从五官来,但要经过心的思考。张载把知分为德性所知和见闻之知,前者是内心直觉而来的,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后者则是经验的结果。张载所谓德性所知,与康德所讲的实践理性比较接近。荀子及颜元、戴震重“外”,程颢与陆九渊、王阳明主“内”,张载、程颐、朱熹、王夫之都兼重内外。《墨经》也有兼重内外的倾向。基本上就这三类。

知是否可能呢?庄子最早提出怀疑。他认为人生如梦,不知什么是真实的。另外,宇宙无穷大,人类是暂时的,无法认识宇宙。他认为只有真人才会有真知。他的后学认为人是可以有认识的,但有一定限度。荀子明确肯定知的可能。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王夫之也认为知有限度。中国哲学中没有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因此没有西洋哲学中的不可知论者。

怎么才能有真知呢?墨子提出三表法,上根据古代圣王的行事,下根据群众的实际经验,再将理论付诸实践,以观实际效果是否对国家百姓有利。荀子讲“符验”,韩非子讲“参验”,扬雄讲“有验”,王充讲“效验”,徐干讲“有征”,都是用来确定是否真知的方法。张载讲“共见共闻”作为感官经验的表准。戴震以公共承认为真知的表准。谬误怎么来的呢?庄子认为一个人有一点见解,便固执起来,就产生谬误。有的则被华美言辞所欺骗,导致谬误。荀子认为谬误产生于有所蔽,所以要解蔽。蔽是什么?欲、恶、始、终、远、近、博、浅、古、今,凡是物中有不相同的,都可以成为蔽,因为人可以见其一,不见另一,而以所见代替所不见。知觉的错误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神虑不清;二是感官有病,或受蒙蔽;三是与对象的距离不当;四是对象所处环境非正常。

关于知识论。中国不太发达。西洋哲学关于知识论的发展也只是近三百年来的事。中国知识论是由于辩者提出一些违背常识的命题才引发出来的。

方法论

同类推荐
  • 道德经全解

    道德经全解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 于丹《论语》感悟

    于丹《论语》感悟

    本书是《于丹〈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本书以央视2008年“百家讲坛”同名讲座之完整录音稿为基础修订润色而成,比该讲座的电视播出版内容更全面、更丰富,文字量多出将近一倍。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老庄哲学里的经典人生

    本书从做人的角度全新解读老庄,书中的故事与哲理双双吸引人。本书观点独特,文字脱俗,实是同类书的样板。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庄子在思维上很通透,在情感上很洒脱,在生活中很有趣,他解构了世间所有的尺子,生成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庄子思想具有极强的自省与批判精神,以语言、卮言、重言的独特写法,生成了一种最不容易被概念化与意识形态化的活泼文本。《庄子》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门,道术,生死,天人,美丑,善恶,真假,梦醒,……每一扇门都是通向自由的方便法门。本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过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热门推荐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倾城张爱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倾城张爱玲

    浪漫古典行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张爱玲卷,张爱玲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孤寂和低郁,但在浮华和孤寂的背后,她只是一个追寻岁月静好现实安穏的烟火女人。作者用小说的笔法与场景,再现了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
  • 妃常霸道:玩转异世

    妃常霸道:玩转异世

    倾心相遇,安暖相陪墨卿墨卿莫负卿,梓吟,这辈子我定不负你。古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说:青青梓吟,君故至今墨卿,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她从异世穿越,恰巧赶上史上最狗血剧情。听闻前身爹不疼娘失踪;白莲花和绿茶婊…对于穿越而来的她,这都不叫事。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转手得来。直到她遇见他,千百相逢,谁是谁的劫?他是万千少女着迷对象。“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男神级人物。可他从未对谁上心,从未在乎过世间万千,直到遇见她,毫无波纹的人生,第一次起了波澜。“原来这世间万物,还会这么好看。只因有你罢了。”『本文男强女强,时不时撒小粉心喔?』
  • 专心:一车不能赴两途

    专心:一车不能赴两途

    姜越主编的《专心——车不能赴两途》内容简单明了,语言通俗易懂,其中不乏各种事例,令人回味无穷。《专心——车不能赴两途》共分为心无旁骛、事预则立、善抓重点、排除干扰、拒绝拖延、一丝不苟、执著专注、严谨认真八大部分,旨在告诉读者,做一个专心之人要比做一个三心二意之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 我重生了之后

    我重生了之后

    钱薇薇重生了,带着系统重生了,重生后,避开不好的事情,让她在乎的人过上好日子。
  • 离乡千万里

    离乡千万里

    如果没有经历那个恐怖的冬天,于歌燃大概会平平凡凡度过一生。立意:社会变迁与个人成长。
  • 神途之门

    神途之门

    神之血脉在手,绝世功法在怀。仗剑在手走天下,神途路上斩妖魔。
  • 游戏英雄召唤系统

    游戏英雄召唤系统

    卖提莫喽,三元一只,十元三只!哎客官别走,你怎么不信啊?货真价实的迅捷斥候,你看看嘛!路人:这儿就咱俩人,你玩我呢,皇帝的新提莫?大哥!提莫大哥!你怎么隐形了?!系统更新,世界变换。且看少年手持疾风剑刃,脚踩踏前斩——哈撒给!阿痛里啊卡痛!七级狗牌,快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终极武林

    终极武林

    现在的现在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时空总是混乱必须有人来维持秩序,当善与恶失去平衡!流连忘返的记忆,实在让人太痛苦!在神秘时空,突然异常异能能量在飘升,夏兰荇德·流突然感觉到,说道:“是谁?飘升怎么高的异能,难道是敌人?这股异能能量,不是在所有时空发出来的!”突然这个感觉突然消失,夏流突然想到还是和盟主汇报一下,来到盟主的住处!盟主说道:“夏流阿公,我知道你是来找我,查找这股力量来源!我已经派人去探查了!不用担心,不可能是那个时空。当年不是你封印了吗?”神秘时空里倒地发生什么事?
  • 明眸仙人

    明眸仙人

    幼时父母离别,双目失明,于是算尽世人,天门大开,世界的那端是仙境亦或是地府?国破家亡,身归何处?遨游江湖,步步血泪,白日飞升只留下十里孤坟。终是白头回首,半生悲苦,半生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