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的这些看法,主要是以司马迁所提到的《庄子》一书外、杂中的几篇文章为根据,但他去掉了司马迁所说的“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是说:在司马迁的眼中,不仅把现在的外、杂篇和内篇在一起的《庄子》一书,统统都算在庄周的名下,如果除去了内篇七篇,其余的便不仅没有“十余万言”甚至五万言也不到了。而且任文还避开了历代学者所指出的,为什么外、杂篇用了庄周死后的一些历史材料,而内篇中没有这些材料这个事实。任继愈的文章发表后,张德钧在《哲学研究》1961年第5期上,针对任文的观点发表了《庄子内篇,是西汉人的著作吗?》一文,用大量材料,否定了任继愈认为内篇晚出的依据。张在文章中指出:①有中心题目作为篇名,不能决定必为晚出。因为在战国初期,立题目以著述的现象,就已经相当普遍了。如《汉书·艺文志》所记的《曾子》十八篇、《子思子》二十三篇、《公孙龙子》二十八篇、《孙子》十三篇等,这些书都有一个中心题目作篇名。而且与庄子同时的商鞅、公孙龙、屈原等人的著作一样,每篇也全都有一个中心题目。②篇分内、外,不起于两汉,因为在战国时期的《管子》、《韩非子》中便有内、外之分。汉人在整理书时区分内外的标准总是把“内”作为最先的,最真实的,最根本的;把“外”作为是后起的,不太真实的,带有羽翼和辅助说明性的东西。③内篇七篇与汉代纬书、宗教神学方术全不相干。纬书出现较晚,不说西汉初年,就是到了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在秘阁校书时,都还没有编造出来,因此说不上《庄子》内篇的标题是受它的影响而得出来的。④神仙的传说甚早,求神仙并非汉初的时代特征。如屈原的著作中便有神仙。《庄子》一书中的神仙思想,不仅内篇有,外、杂篇中也有。⑤《史记》写庄子,提《渔父》等篇是以微词见者,不能证明司马迁未见到内七篇。因为司马迁说:庄周的学问渊博,是“无所不窥”。庄周著书的体例和文章风格是“皆寓言”,“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汪洋自恣”。庄周在理论上批判的矛头是“剽剥儒墨”和“当世宿学”。如果除去了《内篇》,便不符合司马迁所指的这些特点。⑥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从这里正好看出内七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这句话不是荀况对庄周的肯定,而是对庄周的批评。荀况这个批评,正好是看到了《庄子》内篇所表述的“安时处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等,这种夸大自然无为的作用,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说的。
张德钧是坚持内篇为庄周所作这一看法的,所以他对任继愈的内篇晚出论,集中地进行了驳斥。当张德钧的文章发表后,任继愈又在1961年8月25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庄子探源之二》一文,重申《庄子》的内篇“所体现的没落阶级的悲观绝望的世界观”,不能产生在战国中期,只能在西汉时期,“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已经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再也没有复辟的可能,这时出现奴隶主阶级绝望的哀鸣,才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还重新坚持了内篇是后期的庄学这一观点。到了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由任继愈、闫韬合撰的《庄子》一文,任继愈再次说:“司马迁不仅指出了庄周”“明老子之术”、“诋訾孔子之徒”这个基本的思想倾向,而且明白点出他所读到《庄子》中的若干篇的篇名,列举了《渔父》等篇。司马迁有忠于史实的品质,有卓越的才识学问,他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统观《庄子》全书,凡是“剽剥儒墨”,“明老子之术”的一些文字,多数集中在外、杂篇。可以说外、杂篇反映的基本思想是庄周的思想,(《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庄周》,第11—12页)坚持了他的内篇为后期庄学,外、杂篇才能反映庄周思想这一主张。
3.以冯友兰为代表的学者,他不同意高亨和任继愈的意见。他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在《逍遥游》、《齐物论》这两篇文章中,应打破自郭象以来传统的内、外、杂区分的界限,应按这两篇文章的思想作标准,编选出庄周的资料,来研究庄周的哲学。(《哲学研究》1961年第三期)但杨荣国在《哲学研究》1961年第5期上发表的《庄子思想探微》中说:“《庄子》内篇七篇,其中六篇自较可靠,只有《齐物论》属慎到的思想。……《齐物论》中的主要思想,和《天下篇》中所评述慎到的思想,大体一致。”……所以内六篇,加上《齐物论》中若干庄子言论比并研究,和《天下篇》所评述庄子的实相一致。(《庄子哲学讨论集》,第290页)从而不同意冯友兰专以《逍遥游》、《齐物论》作标准,来研究庄子哲学的这种说法。
4.以严北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庄子这部书固然不是一个人写的,但确实是以庄子思想为主的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庄子是先秦道家各派的集大成者,分析庄子思想应从整部《庄子》出发,反对片面割裂,只根据内篇或外、杂篇,甚或限定某一思想公式,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评定庄学的标准。”(《如何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1962年6月19日《文汇报》)到了1980年,严北溟又在《哲学研究》第一期上《应对庄子重新评价》一文中说:“现存《庄子》分内、外、杂共三十三篇,系晋人郭象整理编定,按诸《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五十二篇,可能有所删节,至唐代始成定本。一般认为内篇由庄子自著,外、杂篇则较多掺入庄子后学或他人作品,但亦议论不一。在过去讨论中,参加同志曾环绕各篇作者问题提出分歧意见,从而对庄子本人哲学思想的完整性,感到不易把握。我个人认为:年代湮远,史料残缺,要严格确定哪篇是庄子自著,哪篇是他人所作,是难得有一致结论的。好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这点是历来公认的。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正是以整部《庄子》为基础,而不是其中的某一篇,某一节。也就是说,作者纵非一人,而发生影响的主体或中心人物,则要非庄子莫属。这样,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庄子》一书,看做是以庄子思想为主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道家专著,而不必为书篇作者为谁总是去做茫无结果的烦琐考证。”
二、庄子哲学的性质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或者客观唯心主义的问题
1.主张庄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应以任继愈为代表。他在1957年便说:“作为一个唯物主义哲学的庄子,他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独立发展,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所能改变的。庄子认识到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到了60年代初,他又在《庄子探源》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五等五篇论文中,坚持和进一步发挥了上述观点。认为外、杂篇是代表庄周本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作品,内篇是庄周的学术,由唯物转化为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作品。
到了80年代,严北溟改变了他原来认为庄子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看法,而同意任继愈的看法,主张《庄子》书里保存了庄子以发展老子自然天道为核心的、基本上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性质的整个思想体系。但其中又“包含着不少的唯心主义成分”。(《应对庄子重新评价》,1980年《哲学研究》第一期)
除严北溟外,张松如、赵明二人在1981年《中国哲学史研究》第三期《庄子哲学初探》一文中,认为庄子哲学“应该属唯物主义”。庄子提出了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原始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的,首先从中国的实际历史来看,是反对宗教神学的。他们认为:庄子“以‘道’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对殷、周以来传统的一切有关帝、天、鬼、神的观念进行了扫荡。承认天地是自动,万物是自化,否定了神的支配作用。其次庄子还用‘气’来说明事物的生成变化,把‘气’看做是世界万物变化的基础,用唯物主义的回答,解决了世界本源的问题”。因此“庄子哲学不属唯心论,属于唯物论”。
2.主张庄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人很多,最早以侯外庐、吕振羽为代表,稍后的是冯友兰、杨荣国、张岂之、潘富恩等人。
冯友兰1957年认为:从宇宙论方面说:庄子哲学是唯物主义,但庄子的人生观就有更多的唯心主义成分。1959年他认为:庄子学派代表的道家,基本上已转化为唯心主义。1961年他信服关锋的说法。稍后,他又对关锋的说法提出了一些修正。认为庄子的“道”不是“我”而“是全,可是这个全,就是无事物。……所以道只能是无。这是一种虚无主义”。因此,庄子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集》)
杨荣国认为:庄子所谓的自然观点,实际上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现实观点。他说:超越时空,就是对物质存在形式的否定。因此,庄子所说的世界,就是人们的主体观念。庄子的哲学,只能是主观唯心主义。(《庄子探微》1961年《哲学研究》第五期)
3.主张庄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学者,最早是严北溟。他认为庄子哲学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但也包含有一些唯物主义因素。他列举了六条理由:①庄子强调客观物质世界和规律的存在;②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之者,贬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③无论从相对主义,或不可知主义都不可能说明庄子是主观唯心主义;④对生死问题的自然态度;⑤庄子的“无己”、“忘我”思想同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直接对立;⑥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庄子的浪漫色彩和现实主义两方面,都不能说明他是主观唯心主义。因此,庄子的失足,是由唯物主义陷入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