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普陀山,同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等佛教名山齐名,它是佛教海路东传人华的聚结与辐射圣地,独具特色。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如翡翠镶嵌在东海万顷波涛之中。该岛呈狭长形,南北长约6.9千米,东西宽4.3千米,面积12.6平方千米。普陀山地势西北高峻,东南低平,有山16座,峰18顶,最高峰为岛北的佛顶山,海拔291.3米。全岛山姿秀丽,海岸曲折,多礁石沙滩,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湿润多雨,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海天佛国”驰名中外。
普陀山在唐朝以前称梅岑山,因东汉成帝时炼丹家梅福隐修于此而得名。历代封建帝王大力倡导佛教,至唐更趋昌盛。相传公元9世纪中叶,有天竺(今印度)僧人来山,并得梵名:Potalaka,音译补陀逻迦。汉语的意思是“小白花”。又因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称东海为“南海”,所以又称南海普陀山。随着“普陀山”名称的确定和佛教的日益发展,岛上诸景点的名称都与佛教和观音菩萨有关。
善财礁,在普陀山紫竹林东约300米处。据清康熙《定海县志》记载:“善财礁在潮音洞前海中……以此山为善财南巡地,故以为名。”
新罗礁,在普陀山观音跳东约50米,习称观音跳。
相传观音大士从洛迦山跳到普陀山来,正好脚落此礁。
洛迦山,距普陀山约5千米,被称为观音大士来普陀山前修行之地。山上有“水晶洞”,相传为大士灵现之地。
正趣峰之名出自佛经中正趣菩萨,说他从他方来,曾在此示现说法。从短姑道头到前寺中间,有一座正趣亭,亭名来自正趣峰。
普陀山还有为数不少体现山海奇观自然风貌的地名。
普陀山整个岛形似“龙”,故岛上有不少带“龙”字的地名,其中以伏龙山为著。伏龙山又名龙头山,在普陀山最北端,与茶山相接,蜿蜒如“游龙出海”。
飞沙岙古时是介于青鼓山和佛顶山之间的浅海。明初时船只还可以在此避风,后因飞沙日积成丘阜,加之普陀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形成了东西长1.5千米的大沙丘,沙子随风吹迁,故称做飞沙岙。
被称为普陀山12景之一“两洞潮音”的潮音洞和梵音洞,都是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洞穴。潮音洞为一纵深20多米的岩隙洞穴,因海浪不断冲击洞内,不断发出闷雷般的声音而得名。梵音洞则别具一格,两岩陡峭成洞,洞内曲折通海,潮水涌入洞中,如雷震耳,蔚成奇观。至于洞名梵音,则从佛经来,佛经上说:“梵音,海潮音也。”
普陀山石千姿百态,都是大自然雕琢而成。著名的磐陀石,底尖面广,搁在一块巨石上,观之若坠,但千百年来巍然兀立,稳如磐陀,故称“磐陀石”。又如“云扶石”叠在刻有“海天佛国”的巨岩之上,白雾缭绕,时隐时现,欲坠欲扶,故人冠以“云扶”。
岛东部海岸以千步金沙著称的千步沙和已开辟为海滨浴场的百步沙,由于两者位于三个岬角之间,千步沙规模较大,故名之;百步沙只有千步沙长度的五分之一,因长度只有百步左右,故名之。千步沙与百步沙中只隔一个小的岬角,它们都是由于海相沉积形成的地貌。每当海潮拍岸,其声如排排响雷,潮水来如奔马;退如卷帘,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沙滩坦阔,灿灿如金,柔软似棉,有“黄如金屑如苔”之说,有“南方北戴河”、“东方夏威夷”之誉。
历史传说和神话是构成普陀山一些地名的另一特色。
“仙人井”在几宝岭下,得名于东晋时葛洪到此用井水炼丹,民间称他为“仙翁”,所以这里称为“仙人井”。
“南天门”在南山上与普陀山“环龙桥”相连。过桥不远,拾级而上,有两块巨石对峙,宛若门阙,故称做“南天门”。门前是浩瀚的大海,传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曾在这里打败天兵天将,迫使托塔天王仓皇逃走。
“剑劈山”在佛顶山慧济寺附近,系一巨石,中间裂开,酷似用剑劈成,传说这就是《西游记》中的杨戬怒劈“混天石”的故地。
海天佛国普陀山,在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中,形成的历史最短,但知名度最高。
普陀山是供奉女观音的佛教圣地,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温柔心肠,“能普度众生,到极乐世界,”富于人情味。
在日本、东南亚佛教界及华侨华人中有深远的影响和吸引力,游客常年不断,盛况空前。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位于灵鹫峰麓,是全岛的核心,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也是全岛风景区的中心点,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大殿宏伟。寺前有御碑亭,亭内有清雍正所书玉碑一块,上载普陀山历史。碑旁有海印池——观音菩萨脚踏莲花的莲花池。池中有八角亭,东有永寿桥,西有瑶池桥;寺东南有5层的多宝塔,为元代所建,四周古樟蔽天,它们交相辉映,使水、桥、塔、林、寺融为一体。
法雨寺位于光照峰,又称后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
它前身是明万历八年(1580)西蜀僧大智创建的海潮庵。
万历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增建殿宇,并得朝廷敕赐“护国镇海禅寺”匾额和龙藏佛经。康熙二十八年,当朝赐帑与前寺同修;三十八年御赐“天花法雨”匾额,改名法雨禅寺;雍正九年又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建筑规模和华丽程度上,都足以与前寺媲美。整个寺院依山起势,层层升高,第一重为天王殿,第二重为玉佛殿,第三重为大圆通殿,第四重为殿宇五间的御碑亭,第五重为高大的雄宝殿,第六重是全寺最高处的藏经楼;楼后是形如屏风的锦屏山峰,整个法雨寺入山门而上,恍惚步入天宫。置身于此,身心被宏伟的气势所陶醉,涛声、禅声……神游其中,满眼佳景。
慧济寺是普陀山第三大寺,位于普陀山最高峰佛顶山的凹地,树木茂盛;走近后方见殿角露出树梢,非常幽深,有四殿七宫六楼,布局因山制宜,别具一格;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大悲阁同在一条平行线上。
上述普陀山三大寺庙,成掎角之势,高低错落。每逢庙会,这里更是人流如织,香烟缭绕,人们纵情游览,并拜神祈福。
普陀山景色秀丽,寺庙众多,它的宗教文化和人文景观使这里名扬中外。
无怪乎素有“普陀山有宝皆寺,有人皆僧”之说。
即使普陀山上的石头,也似乎个个向佛,块块听经。崔树森《海天佛国普陀山》介绍“二龟听法石”说:“著名的‘二龟听法石’,由花岗岩风化、海蚀而成,酷如龟状:一只蹲伏岩顶,回首观望;一只昂首延颈,缘石而上,筋膜毕露,真乃鬼斧神雕、惟妙惟肖。据传二石是当年东海、西海的两龟丞相,因常常偷听观音说法不肯回海,后经观音点化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