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重重阻碍,书稿在各大出版社长途旅行,毫无落脚的迹象。正如他在书里写的,主编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他遵嘱修改,但改完了还是不给出。后来他还说,为了出书他走破了几双鞋,白的黑的都见过。
获《联合报》中篇小说大奖
王小波出的第一本书是他在美国写的《唐人故事》,那是回国之后的第二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的。当时是他的二姐和二姐夫掏的钱,自费出版了这本书,主要是家人都想圆他的出书梦,所以选择了自费出版。但是书出来之后,王小波并不满意,销量也不好,总共就印了1000册,完全没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后来提到这本书,王小波总爱说,这是自己乱编的,也拿不出手去送人。
让王小波耿耿于怀的是,编辑为了吸引读者,考虑销路,坚持在《唐人故事》这个书名中加了“秘传”二字,成了《唐人秘传故事》,希望以此吸引那些有窥私癖的读者。王小波对这件事始终颇有怨言,后来还说,一本书如果要顾及销路的话,作者的尊严就保不住了。之后的两年多近三年的时间里面,王小波都没有再出过书。到了1992年,他的书才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得以出版。
在1992年的时候,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获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那篇小说是他的导师许倬云推荐给《联合报》的。据许倬云说,在当时,《联合报》每年都有征求小说评奖。平常都是由小说家推荐,许倬云不是小说家,但是他和《联合报》比较熟,因为看了《黄金时代》之后觉得不错,就问以读者的身份推荐行不行,然后他们就把稿子拿过去了。
最后王小波果然摘得大奖桂冠,奖金足有25万元新台币,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正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王小波才真正下定决心辞职做自由撰稿人。他在写给刘晓阳的信里面说:“现在我对微机已无兴趣,因为我发现写小说也可以赚到钱,这次一个中篇,中了联合文学的奖,奖金比我数年工资还多些,现在正欲辞职干这路勾当。”后来王小波和朋友赵江东讨论怎么用这笔奖金,赵江东建议他买房,于是他在北京顺义买了套房子,手头还余下些钱,就辞职写稿了。
最初王小波的作品得以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出版,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给作者出书是大奖的附加奖励,倒并不是因为出版社看重了他作品的市场价值。书在香港和台湾出版之后,好评非常多,可到了国内,王小波的作品在出版的时候还是遇到了重重阻碍。书稿在各大出版社长途旅行,毫无落脚的迹象,正如他在书里写的,主编提出了大量的修改意见,他遵嘱修改,但改完了还是不给出。后来他还说,为了出书他走破了几双鞋,白的黑的都见过。
王小波的书之所以出版不了,是因为其中写的很多东西都越界了,最主要的是,他在性描写方面严重越界了。他的作品之中,有许多性描写,并且这些描写无不特别细致。譬如说,在小说《似水流年》里面,他描写小转铃的乳房,就特别详尽,从那乳房的形状一直写到世界乳房大赛。再譬如说,在《黄金时代》里面,写陈清扬和王二做爱的时候,说她就像是一只考拉熊。
在王小波的作品之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到性描写。最初他的小说《黄金时代》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正是被当作色情文学出版的,书名为《王二风流史》,封面上是王二和陈清扬的裸体。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说,港人把《黄金时代》当作色情文学,实在是他们“瞎”了眼。但其实不怪他们会有这种错误的看法,王小波作品中的性描写实在是太多了点。几乎刚一开篇呢,王小波就开始讨论****了,和色情文学如出一辙,当然会让人有这种错觉,但那绝对不是色情文学。
根据评判的标准,看一部书是不是色情文学,主要看其中的性描写是只是单纯地描写性,还是通过性在传达着另外一些信息。如果是前者,则的确是色情文学,而如果是后者,就不是色情文学,而是情色文学了。虽然定义之中的四个字完全相同,只是位置颠倒了而已,但是这样一颠倒,就不能等同视之了。而王小波的作品很明显属于后者,他自己也说,他的《黄金时代》是他自己在一遍一遍地追问,在当时那个特定的环境下,到底什么才是性。
但是,不管王小波有多少理由,他的作品之中出现大量的性描写,在出版中当然会遇到很多阻碍。在那时候,几乎没有编辑和出版人会认为这类书是容易出版的,尽管当时有很多编辑喜欢王小波的书稿,但是谁也不敢发。一位业内编辑曾在悼念王小波的文章之中写道:“那个年代,文学中的性已经开始多了起来,但多贴着各种标签,没见过像他这样毫不避讳自己性兴趣,并在小说中作性狂欢宣泄的……对这种展示,当时的文学界显然没有足够的准备。”
后来王小波去参加一个访谈,主持人问他说,他的小说之中有很多性描写,是不是为了促销。这实在是太小看王小波了。他写这些东西,别谈促销,就连出版都困难。他之所以还是要写,主要是因为,这是小说必不可少的内容。一部书在作者的脑海里成型之后,各种各样的情节本身就已经存在了,甚至不依作者自己的想法而改变,王小波在小说之中的性描写就是如此。何况,在王小波看来,性本身并无罪恶之处,对于性我们也根本无须去避讳什么。
好朋友以及好编辑
为了出版自己的作品,王小波真的是费了很大的劲,因此,他的书最终出版之后,他才会在后记之中不无感慨地说,一本书对作者和编辑来说都是灾难,出版一本书,比写一本书要更加困难!后来王小波还说道,写作的时候虽然艰难,但是更难受的,恐怕还是出版的过程。国外的作者,譬如说法国小说家杜拉斯,她就说,一本书在出版之前要不停地修改,把所有的地方都改得让自己满意,而最后一件事就是把它交给出版社出版,和读者见面。但是我们这边呢,往往作者把一本书写完了之后,改得满意了之后,出版社还是不给出。
事实上,为了出书,不仅是王小波自己在奔波,他的很多朋友也都帮着在联系出版社。譬如他的好朋友丁东,就曾为了《黄金时代》一书的出版四处奔波,找各种关系。丁东和王小波原本并不认识,丁东纯粹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觉得写得实在太好,才不计利益地为他奔走游说的。不仅是丁东,还有很多朋友,也都是被王小波的作品震慑之后,自发去帮他联系出版社的,希望这部好书得以出版,让更多的读者分享阅读的愉快,但最后都徒劳无功。
看着这种情况,丁东非常无奈,他觉得,“现今文坛上有太多的滑稽,太多的插科打诨,缺少真正的幽默和讽刺,而王小波的小说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少的”。可无论怎么努力,这部书还是难以和读者见面,这让他十分苦恼,说道:“眼见着许多二三流的选手被啦啦队摇旗呐喊、大声喝彩,而超一流的选手却被拒之赛场之外,我除了苦笑,还能有什么反应?”最后,丁东甚至是有些愤怒了,“有些评论家硬要从那些晦涩的小说中阐释出莫名其妙的美义来,而对这种又好读、有深刻、又有创意的小说却避而不谈,不知是一种什么心理!”
在当时其实有很多编辑认识到了王小波作品的价值,但实在是他的书在很多方面越界得太厉害了,谁都不敢出。譬如说,当时《黄河》杂志的主编周山湖先生,接到小说稿子之后就想要发表,可最后实在发不出来,只好忍痛割爱,不过他仍旧写信给王小波,不仅高度评价了他的作品,还给他出谋划策,建议他拿到后台更硬的杂志发表。此外《十月》等杂志的编辑也曾想过要发王小波的稿子,但同样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小说界》费了很大劲才成功发表。
王小波第一部书《黄金时代》的出版,前前后后一共拖了两年多的时间,最后是华夏出版社的编辑赵洁平女士力排众议把书出版出来的。赵洁平原本负责社科书出版,并不做小说。当时她刚刚做了一本关于波普政治学的著作,但是没有销路,正好她的丈夫和李银河同在社科院工作,就想把书往社科院里推销,结果自己的书没推销出去,反被推销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把稿子拿回去之后,赵洁平一开始并没有多大兴趣出这本书,因为她本身不负责这一块,但是既然拿到了人家的稿子,怎么说也得先看看再下结论。刚看一眼,赵洁平就下意识地想,这书可能出不了,一开始关于“破鞋”的讨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对****的描写,在出版之中是无法过关的。赵洁平想到了退稿,但要退稿,也得有个理由,莫名其妙地退人家稿子,也不太好意思,所以她继续往下读。这一读不要紧,她整个人都被王小波的小说深深吸引了!书稿中对人性的追问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让她有一种阅读世界级大师作品的感觉,读完这部书稿之后,赵洁平就决定,不管怎么说,她都要把这本书出版出来!
《黄金时代》的出版历程
当赵洁平对王小波说,她已经打算出他的《黄金时代》的时候,王小波没有表现得太激动,因为之前有不少编辑也这么对他说的,但是到后来无一例外都没了消息,他担心赵洁平这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自己的小说,他心里也有数,知道很多地方越界厉害,很难出版出来。但最后赵洁平真的把书出版了!据李银河说,这主要是她手上有一些资源。她要出这本书,态度是很坚决的,不让她出,她也非要出不可!
这本书的出版历程是非常艰辛的。在上报选题之前,赵洁平做了很多的准备。她先是想到,这种书出版署是不是要审查什么的,于是她就给出版署打电话。那边的人告诉她说,他们不审这种书,如果要的话,也是请一些专家进行审定。于是赵洁平又去社科院,找了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请他们审定。最后,拿到审定书之后,赵洁平才开始写《黄金时代》的选题报告。她在里面写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诸如说这是一代知青的反思什么的,然后才把它交给领导。
很幸运,他们社的副总编林建初先生倒特别能理解,也觉得《黄金时代》不错,所以最终同意了出这本书。当时他的考虑有三点:第一是,这本书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表现了在“****”那样严酷的环境中人的生机;第二是,由于性观念的禁锢,中国人的性意识极不健康,这本书对培养健康的性意识有好处;第三是,这本书反映出年轻一代对完美个性的追求,它从性的角度揭示了个体的生存价值,它至少是无害的,而且对净化大众的性心理有好处。因为这些缘故,林建初先生觉得,这本书有其出版的价值,因此同意出版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