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苯巴比妥的应用方法:目前主张对胎龄34周的早产儿,尽量在生后6小时内给予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用10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稀释,在20分钟内静脉推注,24小时后再予维持量5mg/kg,共5天。上述负荷量也可分为2次,10mg/(kg.次),间隔12小时给予,12小时后再予维持量如上。
(4)对预防应用苯巴比妥的争议:迄今对苯巴比妥的脑室内出血预防效果尚有争议。Whitelaw(2001)曾对9个临床研究涉及740例婴儿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显示用药组和对照组在IVH、严重IVH、出血后脑室增大,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或出院前死亡等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且用药组有增加机械通气需要的倾向,因而认为苯巴比妥不能推荐作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预防药物。
如前所述,脑室内出血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预后不良,至今尚无更好的防治方法。鉴于国内外对苯巴比妥防治效果的报道褒贬参半,通过多单位大样本的广泛实践以作出客观评价是必需的。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相关多中心研究,有望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对苯巴比妥预防脑室内出血的效果作出进一步客观评价。
2.吲哚美辛的预防应用
(1)吲哚美辛的作用机制:吲哚美辛是一种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主要通过降低环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自由基形成,降低脑血流、脑血流速率和脑血容量,也可能加速胚胎生发层基质血管的成熟。
(2)国内外应用吲哚美辛概况: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Ment首先将吲哚美辛用于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结果显示,预防组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了23.3个百分点,同时预防组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后亦有一些研究得出相似的结果。近来Ment等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显示,吲哚美辛对脑室内出血的预防作用主要对男婴有效,而对女婴则无明显预防效果。
国内没有开展吲哚美辛对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预防治疗。
(3)吲哚美辛的应用方法:生后6小时内静脉给予吲哚美辛0.1mg/kg,其后每间隔24小时给予0.1mg/kg,共2次(前后共3剂)。吲哚美辛应用禁忌证包括:血小板减少、活动性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出血、少尿、电解质紊乱以及NEC等。
(4)对预防应用吲哚美辛的争议:尽管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应用吲哚美辛似乎能有效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但该治疗方法迄今未被公认和普及,主要因为吲哚美辛所具有的副作用及可能引起的一些治疗并发症,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少尿、肾功能损害、血小板降低以及导致活动性出血等,因而也容易引起一些法律上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吲哚美辛尤其不宜在极不成熟儿中应用。
引起新生儿颅内出血有多种机制,已见诸报道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围产期窒息、体温不升、早产儿、机械通气、气道漏气、代谢性酸中毒及高或低碳酸血症、高或低氧血症以及高或低血压。无论是预防应用苯巴比妥还是吲哚美辛,药物预防并不是唯一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的手段,对因预防尤为重要,特别提倡在新生儿早期及时谨慎地处理,维持稳定的血压、血气值,较之药物预防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文献中多有肯定疗效的报道。如Muller(1998)在8年内对37例Ⅲ~Ⅳ级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在平均生后2天(0~4天)开始腰穿治疗,平均腰穿放液11次(8~17次)。随访结果显示,6例(16.2%)完全治愈,24例(64.9%)脑室呈稳定轻度增大,另有7例(18.9%)并发出血后脑积水,需转外科行转流术。其结论认为连续腰穿能有效防治出血后脑积水,并明显降低了外科干预率。
国内林新祝(2005)对29例重度脑室内出血新生儿进行连续腰穿治疗,开始治疗时间为6.82±0.66天,腰穿次数为12.38±3.78,持续时间为15.62±5.31天,每次放液量为8.1±2.7ml。6个月复查结果显示,25例脑室形态正常,2例脑室稳定轻度增大,1例程中度增大,1例外部性脑积水。对照组29例中有9例并发出血后脑积水。10个月至6年随访期间,治疗组28例呈正常发育,1例发生脑瘫。对照组9例发生脑积水合并脑瘫,其中1例2年内死亡。结果提示,连续腰穿对预防脑室内出血后脑积水效果显着,并可改善脑室内出血患儿的不良预后。
国内周秀吟(2005)报道,对35例诊断为Ⅲ~Ⅳ级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对照进行连续腰穿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发生脑室增大的比例较对照组减少40.5个百分点(35.7%VS 76.2%),需要外科行脑室分流术的比例较对照组降低40.5个百分点(21.4% VS 61.9%),随访中显示生长发育落后的比例亦较对照组下降近1/3。结论提示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的成功率高,对于防治早产儿出血后脑积水、改善预后有一定疗效。
文献中也有连续腰穿治疗失败的报道。Whitelaw(2000)曾对四个临床对照研究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其中2个研究是对脑室内出血的新生儿进行连续腰穿治疗,另两个研究是对脑室增大者进行脑室重复放液。通过将连续腰穿、脑室放液与保守疗法进行比较,显示在外科干预、死亡、残疾等方面的相对危险与保守疗法十分接近,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因而其结论不推荐对有出血后脑水肿倾向的新生儿进行脑脊液重复放液,并认为有增加脑脊液感染的危险。注意到Whitelaw的这份Meta分析报道所囊括的研究资料太少(仅有两个研究针对连续腰穿治疗),因而扩大分析资料以便得出更客观的结果实属必要。有认为连续腰穿有增加中枢感染的可能,也有报道认为连续腰穿没有改善出血后脑积水患者的远期预后。不同腰穿方案的差异以及病程程度的轻重可能影响不同的结果。对脑室内出血合并有脑室周围白质损伤(如脑室内出血伴脑室周围髓静脉梗死、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患儿来说,腰穿能够防治出血后脑积水,但不能改善因脑白质损伤所引起的不良预后。
从陈惠金的实践体会以及多家报道的结果可提示,凡是对严重脑室内出血早产儿积极采取预防脑积水的治疗措施者,多可取得满意疗效。由于脑室内出血在早产儿中发生率高、预后不良,至今尚无更好的防治方法,因而连续腰穿不失为目前治疗和预防早产儿出血后脑积水的首选内科治疗措施。但对连续腰穿的客观评价需要多单位大样本的广泛实践,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相关多中心研究,有望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能对连续腰穿的确切疗效作出更客观的评估。
2.硬脑膜下出血:对大脑顶部表浅部位的硬脑膜下出血呈前囟饱满者,应予前囟穿刺治疗。方法为:患儿头向术者,常规消毒铺巾后,用连接针筒的7号针头取前囟侧角垂直缓慢进针,进针深度为0.2~0.5cm。进针过程随时轻轻抽吸,观察有无液体,必要时可左右双侧穿刺。有液体情况下,需每日穿刺一次,每次抽液量勿超过15ml。直至无液体穿出后结束疗程。前囟穿刺是治疗大脑表面硬脑膜下出血的唯一有效措施。
严重的脑镰和脑幕撕裂预后常很差,即刻手术去除后颅窝内血肿能带来一些希望。
3.其他: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无须处理,预后良好。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出现脑积水迹象者可予连续腰穿治疗。小脑内出血预后差,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去除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