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名中医最擅长使用的药物是什么?笔者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调查结果提示,黄芪名列第一。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芪的根,根长2~3尺,柔软如绵,故中医处方名有称绵黄芪者。黄芪的折断面纤维状,切断面或有菊花纹理,或黄心,或白色,因品种而异。本品种类颇多,就形态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根皮黄者称白皮芪;皮色褐者称黑皮芪,皮红棕色者称为红芪。三者均以味甘,肥壮丰满者为佳。主产地为我国的甘肃、内蒙古、山西及东北等地。
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黄芪性味甘、微温,可以治疗体虚自汗、浮肿、小便不利、溃疡久不敛口、消渴、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多种病证。黄芪常与桂枝、芍药、柴胡、白术、附子、防己、当归等药物配伍使用,从而拓宽治疗范围。如与桂枝、芍药同用,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表虚自汗、血痹身痈;与柴胡配伍,有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不足的恶风、食欲不振、胸胁苦满等;与防己同用,有防己黄芪汤,治疗体虚浮肿、关节痛;与附子同用,可以治疗虚寒性的关节痛;与当归同用,为当归补血汤,治疗血虚发热,口渴面红而脉空者。
中医有“扶正祛邪”的说法,即当人体的抵抗力不足时,治疗的方针是维护和支持体内的正气,待正气充旺,自然能战胜邪气。黄芪所治疗的病证,正是体内正气不足的病证之一,即“气虚证”。黄芪的作用比较和缓,且少副作用,适用于长期服用。所以,人称黄芪是“王道”的药物。不过,黄芪也不能滥用。因为黄芪性质偏于温热,对体质实热、消化不良、急性感染性发热、腹满腹痛便秘者,用之不但无效,相反还有加重病情的不良反应。
正确使用黄芪的关键是识别“黄芪证”与“黄芪体质”。
黄芪证
汗出而浮肿,是黄芪证的特征。前人说黄芪主治“肌表之水”就是指此而言的。黄芪证的自汗,程度比较严重,常常衣被尽湿,有的可以见到汗渍发黄,有的进餐时出汗甚多,以上半身为显著。有的自汗以外,入夜也出汗,表现为一觉醒来,周身如浸在水中。大部分患者伴见四肢发冷、畏风、易感冒、下肢浮肿、小便少。因为伴有浮肿,患者自觉身体沉重,活动不灵活。需要指出,有时黄芪证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自汗,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较多,稍加劳动,即易汗出,或曾有自汗、盗汗史。
传统将黄芪作为外科的要药,凡痈疽久不化脓,或溃疡久不收口,新肉不生时,必用黄芪。其鉴别要点一是痈疽表皮暗,疮顶平陷,不甚疼痛,或溃后久不收口,分泌液清稀,创口色淡不新鲜;二是全身情况差。同样,内科疾患的上消化道溃疡也可以使用黄芪。
1.自汗,盗汗,恶风,身体重,肢体麻痹不仁;
2.浮肿,身体重,小便不利;
3.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前面介绍过,桂枝证有自汗、恶风,临床与黄芪证相似,其区别点在于:桂枝证自汗的同时常伴有发热或身热感、失眠、头痛、动悸等,而黄芪证无以上诸证。此外,体质的鉴别也颇有意义。“桂枝体质”多体瘦而肌肉坚紧,而“黄芪体质”多肌肉松软而浮肿。
黄芪体质
“黄芪体质”是指容易出现黄芪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是适宜长期服用黄芪及其类方的体质类型。其特征如下:
外观特征:体型偏胖,精神疲惫,面色黄暗或暗红,缺乏光泽;肌肉松弛,皮肤缺乏弹性,湿润;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面部及下肢多有浮肿;舌质多淡红或淡胖,或紫暗。中老年人较多见。
好发症状:易疲乏,易出汗,易头晕,胸闷气短,运动后尤为明显;能大量进食而不耐饥饿;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下肢浮肿;畏风,易于鼻塞、气喘;手足易麻木,骨关节疼痛;溃疡难以愈合。
形象地说,“黄芪体质”肌肉松软、多水多湿,很像一个盛水的皮囊或一块水豆腐。这种体质类型的形成除遗传因素以外,尚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贫血、久病等有关。此类体质的易出汗、畏风,与“桂枝体质”相似。但无“桂枝体质”的腹肌紧张拘急疼痛。浮肿、易喘息、鼻塞等与“麻黄体质”相似,但无“麻黄体质”的无汗、身体痛。但临床上也有各种体质类型兼见的场合,处方也可以相合。如桂枝汤加黄芪,或防己黄芪汤加桂枝,或麻黄加术汤加黄芪等。
药理研究报告:黄芪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脾脏抗体生成,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黄芪对正常心脏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对因中毒或疲劳而陷于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更加显著。黄芪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改善皮肤循环及营养情况,并能降低血压,其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证明有利尿作用。黄芪对实验性肾炎有一定对抗作用,尤其在去尿蛋白方面有一定帮助。大白鼠口服大剂量黄芪粉对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碍作用,并能延迟蛋白尿与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已有蛋白尿者,口服黄芪粉恢复比对照组快,黄芪还有保护肝脏,防止肝脏糖原减少的作用。此外,黄芪尚有降血糖作用。以上药理研究报告对理解黄芪证一定有所帮助。
玉屏风散
《丹溪心法》
黄芪一两(30g)白术二两(60g)防风一两(30g)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盅半,姜三片,煎服。(或按括号内用量水煎服。)
玉屏风散是治疗“黄芪体质”的多汗、易感冒的有效方剂。犹如一扇御风的屏风,能为人挡御风邪,此方珍贵如玉,故名玉屏风散。“黄芪体质”多湿,有浮肿、小便不利、肌肉松软等,故方中配白术以利水。“黄芪体质”易伤风感湿,多有肢麻身痛、肤痒、鼻塞等,故配防风以袪风胜湿。中医认为,黄芪主收,防风主散,这样配伍可以使固表而不留邪,散邪而不伤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及黄芪对小鼠脾细胞PFE及cAMP呈双向调节作用,提示本方及黄芪有一种双向调整性免疫药理活性(1)。临床研究也表明,用本方治疗因易感冒而诱发肾小球肾炎反复发作的患者时发现,除临床症状好转以外,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复或纠正(2)。本方预防体弱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较好,与其促进体内IgA升高有关(3)。
玉屏风散证如下:
1.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痛;
2.浮肿或易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本方证是黄芪证、白术证与防风证的结合体。黄芪主浮肿而自汗,白术主浮肿、小便不利,防风主畏风而身痛、头痛等证。
玉屏风散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要点在于:①体质的不同。“桂枝体质”与“黄芪体质”在外观特征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②本方证有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湿内蕴的症状,而桂枝汤证则以腹痛、关节痛等痉挛性症状为特征。不过,临床上常有两方证同时伴见者,故也可以两方合用,或玉屏风散加桂枝,或桂枝汤加黄芪。
玉屏风散证除多见于虚人感冒以外,自主神经紊乱的出汗异常、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皮肤病、肾炎、慢性肠炎、小儿夏季热等也常见到。不过临床本方多加味使用。有报告以玉屏风散加当归、辛荑、五味子、菖蒲、芍药、蝉衣、细辛、甘草治疗过敏性鼻炎34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1例(4)。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有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验方固本丸,即为本方加六君子汤、紫河车、补骨脂。还有本方加青蒿、秦艽、鳖甲、金银花、竹叶等治疗小儿夏季热效果满意的报道。
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15g)黄芪一两一分(30g)白术七钱半(15g)甘草半两(3g)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15g),大枣一枚(20g),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也可按括号内用量水煎服。)
防己是中医的利水止痛药,其生药的品种有二:一为汉防己,系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呈圆柱状,带扭曲,外棕灰色,有纵纹,内面类白色,花纹,带粉性。另一种为木防己,系马兜铃科多年生木藤本植物广防己的根,切面淡黄白色,带粉性,有筋,质轻如木。汉防己的利水作用比较好,而木防己的散风止痛作用比较强。黄芪配防己、白术,则利水作用更强。故防己黄芪汤也是利水消肿的代表方剂。《金匮要略》用于治疗“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外台秘要》用于治疗“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曲伸”。现代临床多用本方治疗浮肿、多汗症、关节炎、慢性肾炎、肥胖病、皮肤病等。
防己黄芪汤证如下:
1.浮肿,以下肢为明显,身体困重;
2.汗出恶风;
3.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难以屈伸。
此方证与麻黄类方中的越婢加术汤证相似。两方皆有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的指征,临床也常用两方治疗关节炎、浮肿等。区别在于:①体质的不同。“麻黄体质”的体力比较充实,而“黄芪体质”的体力比较低下,“麻黄体质”的皮肤比较粗厚,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而“黄芪体质”的皮肤比较细嫩,平素易汗。②症状程度的不同。越婢加术汤证病程比较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其浮肿往往是全身性的,而本方的病程比较长,往往是反复发作,多伴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水肿类疾病多见本方证。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水肿等。岳美中曾治一名慢性肾炎蛋白尿,下肢胫部浮肿,累及足跟痛,且汗出恶风,脉浮,舌质淡白,边有齿痕。服用防己黄芪汤(防己18g,生黄芪24g,白术9g,炙廿草9g,生姜9g,大枣4枚。)一年,尿蛋白消失。(5)
——伴有肥胖、浮肿的代谢系统疾病,如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糖尿病等。防己黄芪汤也有减肥作用,特别适合于一些肤色黄暗或黄白的肥胖患者,其皮肤湿润,体型腹大而松软,臀腿松坠,食欲旺盛,易疲劳,多汗或易汗,浮肿,尤其是下肢浮肿为多,且多伴有膝关节疼痛。以中老年多见。笔者曾治疗一例下颌关节脱位的患者,因头晕汗多来诊,视其体型肥满,肌肉松软,舌质淡紫色,遂以本方加葛根、红花、茯苓、泽泻、半夏、天麻,5剂汗止,续服2月,下颌关节脱位未发,且腹围明显缩小,精神振,眩晕也未发作。阮氏曾用本方加味治疗一我肥胖患者,防己、黄芪俱用60克,另加去湿利水之药,治疗两个月,体重恢复至以前水平(6)。日本医生吉田氏治疗11例因视网膜病变、肾病及其他原因不能进行运动疗法的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给予本方颗粒剂7.5g/日,6个月后,血糖值HDL、TG有所改善,但无明显差异,血清胆固醇值、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V/S)、体重指数治疗后明显下降(7)。对糖尿病引起的下肢溃烂,也可使用本方。《类聚方广义》将本方用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其描述与糖尿病足十分相似。
——以出汗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如狐臭是腋下大汗腺分泌亢进所致,可用本方治疗。阮士军用本方原方(防己、黄芪各30克、白术15克、廿草6克、生姜9克、大枣20克)治疗12例狐臭,全部治愈,疗程最短2个月,最长6.5个月(8)。日本的矢数道明也用此方治愈一名15年病程的狐臭患者,体形肥胖,肌肉松软,腋下汗出甚多,全身倦怠,服防己黄芪汤后第二天即大量排尿,出汗减少,症状随之逐渐消失(9)。汗臭、黄汗等也可以使用本方。
——以骨关节疼痛肿胀为特征的疾病多见本方证,如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尤其以下肢浮肿者用本方有效。
——本方可用于高血压,多见面色黄暗、下肢浮肿者,常加葛根、泽泻等。
笔者经验,本方中黄芪防己的用量宜大。许多临床报道中,黄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较大,均在60克以上,可参考使用。而甘草的用量不宜过大,3~6克为适宜。另外,木防己(广防己)含有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马兜铃酸,对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黄芪三两(60g)桂枝三两(20g)芍药三两(20g)生姜六两(30g)大枣十二枚(20g)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的专方。所谓痹,是阻塞不通的意思;血痹,是血脉痹阻不通的一种疾病。这种“血痹”病表现为“身体不仁”,即四肢麻木、活动不灵。其病的由来,《金匮要略》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种尊荣人,即是“黄芪体质”的一种类型。平时缺乏运动,体型肥胖,肌肉松软,身体困重,易出汗,更加上汗后受凉,便致气血凝滞,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甚或肌肉萎缩。这种血痹病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尚难对应,因为临床上末梢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等许多疾病均可以见到“血痹”病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如下:
1.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
3.舌质暗淡。
从《金匮要略》方的用药规律看,黄芪、桂枝、芍药同用多用于治疗汗出、身体重者,如桂枝加黄芪汤治身重、汗出、腰胯弛痛、小便不利者,黄芪芍桂苦酒汤治疗黄汗、身体肿者。故本方证亦必有汗出、身体重、小便不利、浮肿等证。其汗出一证,有白天虽然未活动、或气温亦不高而汗自出者,也有入夜汗出湿衣者。其汗常见色黄。
本方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重用生姜而成。这一去一加,使方证有比较大的变化。甘草是解挛急的主要药物,与芍药相配伍,可以治疗腹痛里急,故小建中汤、桂枝汤采用这种配伍。本方去甘草,想必不仅无腹痛里急的症状,还有腹满、身肿等证。因甘草中含抗利尿的成分,又“甘能令人中满”,故去之。黄芪治汗出、身肿、麻木,配伍桂枝、芍药,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而通血痹。生姜辛温散寒,与大枣配伍可以健胃,故用量比较重。所以,本方证与桂枝汤证的鉴别是不难的。
舌质暗或紫,表示气血运行不畅,临床用本方时,可以加川芎、葛根、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增强疗效。
需要强调,本方证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说肢体酸麻、关节不灵活,遇风冷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的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尽痛、关节变形肿胀者,则非本方所能治疗,应当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中选择适合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