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老师们将心比心,体味考试中的苦辣酸甜,改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过去老师出题考学生,往往以难倒学生为目的。如今请君入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滋味儿好受吗?不好受,那就宽大为念、慈悲为怀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在恼火的同时一定会观照到学生们,看出学生们以未成年的身心,在承受当今教育什么样的“折腾”!这样或许会改善对学生的态度。
四、让老师们以身试“水”,摸索应试规律,将亲身体验传授给学生。什么事物都有规律,即便艰难如各种大考题目。但是,这样的规律是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的,也是许多“过来的”人不愿意撰文发布,或者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的。正因为如此,许多不负责任的老师考试过后的评卷,基本上是对照“标准答案”,让学生改正错误。至于学生为什么错了,是知识性错误还是技巧性错误,是个别性错误还是普遍性错误,是典型性错误还是一般性错误,老师不深入其间,是不可能说得清道得明的。如同过河,老师如果不能亲历趟水的过程,就不可能告诉学生哪里有激流,哪里有险滩,哪里的石头硌脚,哪里的河底滑人。这样的情况,你不下水,怎么会知道?细节决定成败,做好细节全靠体验中得出的经验。
可能让老师下水做题还有更多的好处,限于自身智慧不够,精力不足,也不想再说更多。问题的关键是,即便这个东西很好,也未必就能在自己的学校得到很好的实施,必须下深入细致的“落实”工夫。否则,如同学生不愿意做的事情老师无可奈何一样,老师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校长也无可奈何。
“绯红”谁错了
熟悉鲁迅先生的人,没有不知道《藤野先生》的;熟悉《藤野先生》的人,也当没有不熟知文章前几句话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了一座富士山……每当教到这篇散文的时候,心头总有一个疑问,“绯红”到底是什么颜色?因为教材下面的注释与我的日常所见并不一致。我查遍了手头的字书,《新华字典》说:绯,正红。《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修订版)中明确解释:绯,红色。且在“绯红”词条中专门解释为“鲜红”。新修订的《辞海》(1999年9月版)也是这样解释:绯,大红色。且引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的“血可染绯”加以佐证,证明“绯”就是大红。《辞源》(1991年版)的解释简单些,绯,红色。同时,也引《说文解字》的注解:说“绯”是“帛赤色”。《康熙字典》除以《说文》为宗之外,又专门引《唐书?车服志》说:五品以上绯。
以上字书中对“绯”的解释几乎毫无二致,都确凿地认定为“正红”,“大红”。然而,从反映日本风情的影视、图片资料,以及在国内多处看到的樱花,都不是这个样子。樱花多是粉红颜色,没有见到什么“大红”的。
那么,问题到底出到哪儿了呢?
这让我不得不再次回到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先生在讲到樱花时,说到“樱花烂漫”,用了一个比喻,说是“绯红的轻云”。请注意,鲁迅先生说的是“轻云”。如果先生看到的是烂漫如“大红”石榴花一样的樱花,“望上去”还会有“轻云”的感觉吗?很显然,这里的“绯红”二字,怕不应当简单地按照字典里的解释去套用。有意思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绯红”的词条下面,列出的还有一个词条,“绯闻”,其解释却是“桃色新闻”,把“绯”分明解释成了“桃色”。桃色即是粉红的颜色,一些花边文学及与SEX相关的网站,多数也用粉红的颜色作底,到如今已是常识。即使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现代白话已相当成熟的情况下,“绯闻”一词已经应用的比较广泛。因此,鲁迅先生将“绯红”之“绯”理解为“绯闻”之“绯”,也当是无可厚非的吧。因为桃花与樱花的颜色大抵比较接近,“桃色”与鲁迅笔下樱花的“绯红”也应当比较接近。大片的樱花烂漫盛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确乎应该是“粉”红的“轻”云了。
按照我的这种分析,自然过错不在鲁迅先生,只能说为文章作注的教材编写“专家”不作具体分析,只知道依样画葫芦,照搬字典的解释,才弄出了这样的笑话。
当然,这里说问题不在先生而在后人,并不是说先生一点瑕疵都没有,前几日在讲授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发现了一个相当典型的问题。
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百草园名字的由来,用了一句话,说园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然而,随之在先生笔底流出来的,不但有野草,却还有大树(皂荚树),还有藤科植物(何首乌),还有昆虫(蟋蟀等),还有云雀,而且还有美丽如美女蛇般的传说,还有冬日雪地捕鸟的趣事。当然,如果我们为尊者讳,把这样的情况硬要解释成先生为了修辞的强调可以不管逻辑,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但如果以此来引导学生质疑,并由此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与能力,不是会更有一些价值吗?
不仅教材注释存在这样“有懈可击”的地方,教材教参如果运用得法,也能引发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丑小鸭》的课前导读,就相当离谱,它说:“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教参为了强调这篇童话的“思想意义”,进一步说丑小鸭就是作者自传体的童话,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且说“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且不说导语中说丑小鸭能不能用指代人的“他”字,单从文章中丑小鸭对自己命运一次次的逆来顺受,实在看不出什么“恒久的梦想”,特别是当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飞翔,见到天鹅群却仍然不敢加入,只是“把头低低地垂到水上,只等着一死”,人们都应该能够看到,在一次次命运打击之下,这只丑小鸭极度的自卑与逆来顺受。或许童话的深层意义正在于此,揭示出了人在不能自知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由于自己的错误判断而贻误自己本可能十分辉煌的命运,然而却让教材教参编写人员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式,硬要把学生们引入牵强的“逆境成才”上面。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这样照本宣科,学生们是不会服气的。
教学就是这样,“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老的教诲言犹在耳,合理利用手头现成的材料是对的。但如果不加分析一味拿来,怕不一定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如果利用它们的一些失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判断方面做出一些努力,或许会歪打正着。这也许是语文教学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奇迹出乎放手时
做老师的,时常忧虑的是如何才能把课备到极精,讲到极细。孰不知,当你真正放手让学生学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收获最丰的季节。
在一个周五的晨读时间,七年级一名代课的语文老师打来电话,感冒高烧,不能来上课。救场如救火,我得顶上。我问了学生语文课的进度,便赶紧备课去了。
老师该讲的是第25课,我匆匆一看,《世说新语》两则。这两则故事都是让学生感受少年才子的,熟悉。熟悉的课文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远不如近,古不如今,何不近取譬喻,或许效果更佳。
前几日,有一个外校初三的学生和家长一起找我谈心,这个学生虽英语、数学成绩一般,但语文成绩却极好。中招在即,他的总分老是上不去,十分烦恼,甚至有放弃的想法。他们到我这里来的时候,还带来了孩子写的文章,谦虚地让我指点。我展卷一看,大吃一惊。文章题目是“千年的美丽”,分别写的是这个孩子对四部经典音乐的体悟――《梁祝》、《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高山流水》――领悟之深,笔触之细,形象之美,思维之新,语感节奏之强烈,不要说高中学生,即便放到大学中文专业,也依然出类拔萃。奈何我们当今的考试制度,却容不得这样的大才,如果仅凭中招成绩,他可能连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都难考上。不过一技之长足当千军,用这样的身边典型作示范,在学生心中一定会引起震荡。
于是,上午第三节课,我夹着课本教案,拿着这四篇小文章,走进课堂。
简单的开场白后,我问学生,愿不愿意感受身边的大才子?学生们异口同声:愿意――我便按照自己的感悟,用抑扬顿挫的中音给大家朗诵这四篇小文章。每朗诵完一篇,我都要问同学们:“要不要听下一个?”得到的都是震耳欲聋的回答:要――朗诵完了四篇文章,对身边才子的钦敬感佩激荡着学生们的心,学生们的情绪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我说:当今有才子,古代也有才子,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走进刘义庆给我们介绍的两个聪明过人的大才子吧!
这时,意外出现了: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您拿错书了。您拿的是上册,我们学的是下册,那两篇文章我们学过了!
――从教以来最荒唐的事情让我给摊上了,由于临时替补,我备错了课,拿错了书!
怎么办?备课是肯定没有时间了,必须临危逆转,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我顺手从前排一名学生手中接过课本,一看,原来是两则神话,一则是《夸父逐日》,一则是《共工怒触不周山》,语言都比较浅显,课后练习设计既有文言虚实词汇的积累,也有文言句式的典型案例,还有背诵的要求,有一道题,是请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原一个远古时代的战争场面。练习题目设计得很好,各项课程目标达成的要求十分具体,老师做任何设计都是多余!
于是,我镇定了一下,不好意思地向学生们致歉:老师太粗心了,居然把课本都给拿错了,老师向同学们检讨。不过,今天的学习任务既然是这两篇神话,老师又没有备课,大家就不要指望老师给大家讲解了,咱们就通过自学完成课后练习。大家有没有这个能力?
“有!”又是一个震耳欲聋的山响。
不过,老师也有个小小的要求,背诵任务我已经了解,大家都在晨读时间背过。字词与句式大家通过课下注释疏通之后完成课后作业,有疑难的先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小组也解决不了的再问老师。但是,这都不是今天这节课的核心,今天的核心是,请大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一个惨烈的古代战争场面,越详细越好。听清楚了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听清楚了!”
这时,一节课已经用去了10分钟,我给大家的要求是:10分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通文意,完成字词、句式两道题;10分钟准备战争场面再现的提纲和关键语言;最后15分钟请各小组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再现效果,评出优胜。
然后,我在学生间巡视,看大家作业完成的情况,特别对于喜欢用教辅的学生提出,要用自己的脑袋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要总是看那些现成的答案。
字词和句式问题很快都得到了解决,个别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也个别作了解答。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情况基本令人满意,可以转入下一环节。
这时候,我到黑板上写下“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五个词,告诉学生,再现战争场面时,这些要素要安排进去。
学生们进入编写故事阶段了,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研究,讨论,记录。
10分钟过去了,展示从首组开始还是从尾组开始大家认识不一,那就首尾两组各出一个学生,抓阄决定。
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往往是越往后越精彩,一是准备时间长,二是可以取长补短。果然,第一个上台的小组代表说:时间是在古代,地点是在不周山下,人物是共工和颛顼……结束之后,我告诉大家:再现是要复述,不是分析,所以要以讲故事的方式,比如:在很久很久以前,不周山下……第二个小组虽然按照这样的方式在复述故事,但语言还是干巴巴的。他们结束之后,我告诉同学们,讲故事要生动、形象,生动靠用动词,形象靠用形容词。
接着是第三组,复述得明显要好一些,只是故事讲得还不够细致。
我继续给大家讲,要想把故事讲出味道来,不妨加进一些细节描写……直到最后,当语文课代表千瑞瑞同学复述的时候,已经很是精彩,简直有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味道。
由于是两节连上的语文课,我趁学生们自学的时间,顺便了解到下边的内容,是一个单元综合知识训练,主题是“关于探险”。
用一节课领着学生外出探险没有可能,让学生回家询问家长探险故事也没时间,只能选择让学生就探险问题进行辩论的方法。于是,课间我思索了一阵子,第四节课铃声响过,我便走上讲台,安排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