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祈年殿的宝顶,是修缮天坛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修缮过程中,杨廷宝遇到了宝顶结顶处的榫头不合缝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把参加修缮宝顶的师傅们召集在一起,请他们到“东来顺”饭店“茶话”,让他们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真心诚意地向这些“高参”和“顾问”们求教。
饭桌上,老工匠侯良臣笑着告诉他说:“此前修缮一个祈年殿,虽有七八家营造商承包,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图样、统一的规格要求,每家施工都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家各行其是,各打各的锣,各吹各的号,只以拿到钱为准,对交接处的工程敷衍了事,草草应付。到结顶之时,自然就不能合缝。”
技艺精湛的老画工郭师傅带头向杨廷宝保证说:“杨工,你就放一百二十个心,现如今是基泰一家承包,工程由你这个留过洋的大建筑师坐镇指挥,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这宝顶的合缝问题不难解决!”其他师傅也纷纷应和:“我们一定都听你的,你说怎么弄就怎么弄!”
听了老师傅们的话,杨廷宝心里热乎乎的,放下心来。但如何解决宝顶的合缝问题,还是要请老工匠们拿出具体的主意来。老师傅们见杨廷宝如此看重自己,纷纷出谋献策,积极帮他出主意、想办法、画图纸,与他一道讨论施工问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终于找到了解决祈年殿宝顶“合缝”的办法,如期完成了天坛的修缮工程任务。
在此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经常到天坛的修缮现场。这项工作即将竣工时,巾帼不让须眉的林徽因,兴冲冲地捷足先登,爬到祈年殿的顶部留下倩影,并自豪地宣称:“我是中国第一个爬进祈年殿宝顶的女性!”陈法青听次到天坛修缮工地现场,并在修复的祈年殿宝顶上留影说美艳如花的林徽因女士,曾多纪念,向丈夫提出也要到现场去看一看。杨廷宝笑着答应了,陪着夫人一起到现场观看修复一新的圜丘。陈法青饶有兴趣地问,原来的残缺是如何修补成为这样完美无瑕、难辨新旧的?他们边走边谈,但那边的工匠突然来找杨廷宝,说是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让他过去查看一下。谁知,他这一去就是个把时辰,陈法青被孤零零地撂在那里。直到天黑,杨廷宝才想起夫人还在圜丘那边,急急地寻找夫人。一遇到工作,杨廷宝就把其他事全忘得一干二净。好在陈法青知道他的脾气性格,也不跟他计较。
1936年10月,天坛的修缮任务终于完成,当验收结束,所有参与修缮的人员都非常高兴,一同留影存念。
从1934年至1936年,杨廷宝一共主持修缮了北平的9处古建筑:天坛圜丘和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新修后的天坛祈年殿屋顶上皇穹宇、天坛祈年殿、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紫光阁、正觉寺金刚宝座塔、玉泉山玉峰塔和碧云寺罗汉堂等,使这些国宝重放光华,并以庄重典雅、古朴浑厚的风姿展现于世人面前。他为保护国粹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对北平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杨廷宝在工程修缮之前、中间和之后,都拍摄了照片,作为历史记录予以存档。同时从民间老工匠身上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他们的经验进行总结,综合自己平时的观察与分析,整理成一套系统的古建筑修缮规范,为新中国成立后修缮北京的古建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修缮古建筑,杨廷宝学到了更多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细部、装饰等方面的知识,这段经历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实践和创作经验,使他将西方的建筑科学技术、设计手法与我国悠久的建筑文化、民族传统特色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后来创作与设计“中国固有之式”的建筑作品时,对材料、构造、比例、色彩的把握都能达到娴熟自如的地步。
他在1982年1月5日的《新华日报》发表《处处留心皆学问》一文,回忆说:
我年轻时在国外学习的全都是西洋建筑方法和建筑艺术。回国后,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方法和建筑艺术则比较陌生。但要做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就必须了解、熟悉和研究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单凭读过的几本外国书籍,就想在中国的建筑事业中做出很有价值的建树,创造出为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建筑形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就象没有根基的树木,没有源头的水流,是丝毫也不足取的。
所以,我回国后就十分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努力从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吸取丰富的养料。
杨廷宝主持修缮的东南角楼杨廷宝主持修缮的中南海紫光阁杨廷宝常常对身边的人说:“孔夫子曾告诫众弟子们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可见人人是皆可为师的,所以做学问就要虚心。”与杨廷宝相处过或同过事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杨先生十分好学。作为杨廷宝的后辈和学生,后来又同在基泰建筑事务所共事多年的张先生回忆道:
1933年夏,我毕业的前一年到天津基泰工程司去拜访杨先生。他正坐在小图房的图板前画线图。图面十分工整。这时他已是基泰的合伙人,是主持图房的总建筑师,是设计建造整个东北大学新校、沈阳北站、北京西河沿大陆银行以及大量高级住宅的名师了,功成名就,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还是趴在图桌上制图。1934年夏我进基泰工作实习。图房里的十多位同事都是很有经验的绘图员。他们都能很快地理解杨先生的设计意图,都在发挥才能,独立工作。他们遇到问题去小图房请教时,杨先生不离自己的图板,能够答问如流,并眉批解决问题的办法。十来个设计同时进行,他了如指掌。
一是交代清楚,从来不作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乱改。二是心中有数,对每个设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早有预见对策,对来人的问题耐心解答,具体地帮助。
他们彼此合作得十分默契。
1.举家逃难
从美国归国后的十年时间,杨廷宝先后主持设计并负责修缮的重大的建筑工程达五十余项,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正当他向着更高的事业高峰攀登时,日本侵略者为了侵占全中国,悍然向中国的北平宛平守军开枪开炮,七七事变爆发了!
卢沟桥一声炮响,侵华日军大举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被迫走上了保家卫国的抗战之路,杨廷宝也因此被迫改变了以建筑设计为主的人生轨迹。
杨廷宝与陈法青在北平结婚后,就到天津的基泰建筑事务所上班,住在事务所总部。不久,陈法青也跟随丈夫来到天津。杨廷宝整天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陈法青则四处托人找房、看房。经过二十多天的辛苦寻觅,她租到几间并不大的房子,将北平的家具搬到天津,布置了一个简单的小家。白天,杨廷宝到基泰事务所上班,陈法青或者待在家里,或者跟着去帮忙画些图;晚上,两个人在家,有时在灯下读书,有时天南海北地聊天,过着安谧的居家生活。
然而,两人才将家从北平迁到天津不久,基泰事务所的业务又从北方转向南方,到南京、上海等城市发展,基泰总部也随之迁到南方。天津总部的房子空下来不少。杨廷宝、陈法青就将家迁到了原基泰总部。
基泰事务所大楼,位于天津城区繁华地段的马家口(今滨江道109号至123号)附近。由办公主楼和附属公寓两部分组成,是基泰事务所独立建造的一幢现代化办公建筑,始建于1928年,由杨廷宝亲自设计,天津惠通成木厂承造。其中,主楼的中部高为五层,两端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