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16900000015

第15章 宗教主题(1)

宗教是许多文学主题类型的源泉。普罗普断定:“如果在一篇宗教文献和一个故事里发现同一种形式,那么宗教的形式是原生的,而故事的形式是次生的。……如果在两种形式中发现同一种因素,其中一种形式可追溯至宗教生活,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实际生活,那么宗教的形式便是原生的,实际生活的形式是次生的。”【1】在这里,普罗普显然颠倒了现实生活和宗教的先后关系。作为完整宗教故事中的特定叙事单元,宗教母题根源于宗教的本质特征;宗教母题作为宗教文化在积淀过程当中,借助叙事模式以反映宗教信仰的重要媒介,它同样是宗教本质在某一时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宗教母题也是宗教理念、宗教精神不断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产物。但是,这些宗教母题亦即叙事文本中反复重现的基本单元或单一事件,是持续存在于文学中的成分。在西方文学中,弗莱认为《圣经》包含了所有西方文学类型的原型。创造、堕落、毁灭、流逐、救赎和恢复是文学的本质模式,这些内容在《圣经》中都可以看到。对于伯克而言,宗教修辞构成了探究生活和文学之间关联的任何研究的某种范式。乔治·斯泰纳则说,真正的文学语言预设——如果不是上帝的存在的话——至少是对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学背景的一种假定。卡尔·拉纳称,神学在伟大的文学虚构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感觉无忧无虑。文学谈论人性的美、高尚和苦难这一事实就足以表明文学应对的是难以捉摸、难以察觉的神秘,这些神秘可以导向并主控人类的生死。他们还认为,文学文本一旦受人欢迎,渗透内心,铭记在心,就能够发挥圣礼的作用,可以丰富读者的人文层次和精神层次,可以滋养甚至愈合人的灵魂,其审美成就最终可以佐助他发现超越式真理。【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形同样如此,许多主题类型都可以在佛教、道教或民间信仰中找到。因此,挖掘这些主题形成的宗教因素,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

第一节 “俗情断处法缘生”——道教考验主题

在古代小说中,有一个数量庞大的神仙队伍,他们原来的身份不一,或是谪仙,或是凡人,但都是经过了种种的磨难和考验,最终悟道成仙的。对修行问道者进行各种形式的试探和考验,是小说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情节要素。他们成仙的故事,集中反映出了道教的修仙理论和作者的出世思想。个人资质、品质、毅力等,往往成为修行者能否得道成仙的首要前提。

这些情节可能最早受到佛教的影响,在佛经中,就有不少考验修行者道心的故事,有的是女色试探,如隋译《佛本行集经》卷二七“向菩提树品下”叙波旬魔命其诸女前往试菩萨道心:

尔时魔王波旬,不取长子商主咨谏,告其诸女,作如是言:“汝等诸女,各各相共听用我言:汝宜至彼释种子边,试观其心,有欲情不?”其诸魔女,听父敕已,相与安庠向菩萨所,到彼处已,去离菩萨,不近不远,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谄曲之事,所谓覆头。或复露头,或复半面,或出全面,或作微笑,示现白齿,数数顾盻观瞻菩萨。或复以头顶礼菩萨,或仰其头观菩萨面,或复低头覆面观地,或动双眉,或开闭眼,或解散髻,以手梳发,或抱两臂,或举两手,示现腋下,或复以手执弄乳房,或露胸背,现腹臆间,或复以手拍于脐上,或复数数解脱衣裳,或复数数还系衣服,或复数数褰拨内衣,露现尻,或解璎珞,掷着于地,或解耳珰,或复还着,或弄婴儿,或弄诸鸟,或复行步,顾盻左右,或复呻长嘘叹息,或以脚指傍画于地,或歌或舞,或动腰身,或作意气,或复忆念旧时所行恩爱欲事喜笑眠卧恣态之时,或复现作童女之身,或时现作妇女之身。【3】

北凉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经》卷一“离欲品第四”记悉达多太子出家前,众女竞媚争宠:

往到太子前,各进种种术。

歌舞或言笑,扬眉露白齿。

美目相眄睐,轻衣现素身。

妖摇而徐步,诈亲渐习近。

****实其心,兼奉大王旨。

慢形媟隐陋,忘其惭愧情。

太子心坚固,傲然不改容。

犹如大龙象,群象众围绕。

不能乱其心,处众若闲居。【4】

《增壹阿含经》力品第三十八之一云:

尔时,有女人名曰淫种,尽明六十四变,彼女人闻王有教令,其能使王太子习五欲者,当赐与金千斤及诸宝物。……是时,****即其夜鼓二时,在太子门侧,佯举声哭。是时,太子闻女人哭声,便敕侍人曰:“此是何人于斯而哭?”侍人报曰:“此是女人在门侧哭。”太子告曰:“汝速往问所由哭耶?”时,彼侍臣往而问之所由哭耶。****报曰:“夫主见弃是故哭耳。”侍臣还白太子,此女人为夫主所弃,又畏盗贼,是故哭耳。太子告曰:“将此女人着象厩中。”到彼复哭,复将至马厩中,复哭。太子复语侍臣:“将来在此。”即将入堂,复于中哭。太子躬自问曰:“何为复哭?”****报曰:“太子!女人单弱极怀恐怖,是故哭耳。”太子告曰:“上吾床上,可得无畏。”时,女人默然不语,亦复不哭。是时,女人即脱衣裳,前捉太子手,举着己胸上。即时惊觉,渐渐起欲想,以起欲心,便身就之。【5】

以上都是写佛陀悟道前经受女色的考验。也有财货与气度的考验,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第一“布施度无极章”云菩萨过去世为大国王,普济众生。天帝释遂化为梵志,从索其国,王遂以国与之,与妻女轻乘而去。梵志复从索其车,王又与之,又从其乞银钱,王乃卖妻女,得钱一千,舍与梵志。梵志复嫁祸于王之妻女,使之被斩于市。【6】还有对信仰诚心的考验,如吴支谦译《撰集百缘经》卷第四中载录了许多修行者为求妙法而不惜舍身的故事,其中“善面王求法缘”写天帝释乃化为罗刹,来到善面王宫,称有妙法。王即延入,求闻其法。罗刹口称饥渴,欲食热血新肉。太子孙陀利经父王同意,即以身施与罗刹,罗刹食之不足,时王夫人亦复以身相舍,罗刹犹云饥渴,即便语王“汝今以身,用供我食”。王即答允,然欲先闻妙法。罗刹为之说偈,完后,“还复释身,太子夫人,忽然在前”。在《撰集百缘经》卷四中还有诸如“尸毗王剑眼施鹭缘”、“莲花王舍身作赤鱼缘”、“梵摩王太子求法缘”、“兔烧身供养仙人缘”,讲述的故事都大致相同。【7】可见,这些佛经故事的“试探”情节,都包含为了信仰而不惜舍身弃家的因素。

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就有考验的思想。如《太平经》卷一百十四庚部之十二中说:

是非神仙道,知人坚与不?或赐与美人玉女之象,为其作色便利之,志意不倾。复令大小之象,见其形变,意相随念其后生,此为不成之道。或作深山大谷中,多禽兽虎狼之处,深水使化人心。或有虫毒之物,使其人杀之。或恐不敢上高山,入大谷深水之中,亦道不成。是象戒人,是在不上之中,殊能坚心专意。见迷惑,不转志坚,随其入出上下,深山大谷之中。水深大,心不恐惧。见其好色,志不贪慕,家人大小之象,更相拘留。不随其人言,但得生道。进见太上,尽忠孝之心,无所顾于下,是为可成。【8】

综上所述,可见佛、仙考验修道者的内容,包括功名、财宝、美色、亲情、恐惧五大宗,以见修道者面对诱惑时的态度。

而在葛洪的《抱朴子》中,主要阐述邪精对修道者的考验。如《抱朴子内篇·极言卷第十三》说:道士入山修道,“或不得入山之法,令山神为之作祸,则妖鬼试之,猛兽伤之,溪毒击之,蛇蝮螫之,致多死事,非一条也”【9】。《金丹卷第四》篇又说:“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此辈皆邪炁,不念为人作福,但能作祸,善试道士。”【10】山神妖鬼们“试”人的方式多种多样。《登涉卷第十七》中说:“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然而出现最多的,则是这些妖鬼变化成人的形状,诱惑害人,“又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试人”【11】。这些妖鬼甚至能够变化成“玉女”的样子来进行魅惑,让道士们误以为是神仙降临。《仙药卷第十一》中就说:“又玉女常以黄玉为志,大如黍米,在鼻上,是真玉女也,无此志者,鬼试人耳。”【12】葛洪又总结出了种种应对“试”的办法。如《登涉第十七》篇说:“上士入山,持三皇内文及五岳真形图,所在召山神,及按鬼录,召州社及山卿宅尉问之,则木石之怪,山川之精,不敢来试人。”此外,他还列举了种种符箓、药物、法器、仪式用来规避山神妖鬼的“试”。葛洪尤其强调镜子甄别邪精的作用,“古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镜径九寸已上,悬于背后,则老魅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魅,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13】道经《洞真黄素四十四方经》也云:“凡道士隐迹山林,精思感灵,或读洞经发响之时,多为北帝大魔试败于人兆,每至昏夜当叩齿三十六通”,“常能行之,则神兵侍卫,山川摄精,千妖交闭,万邪不干”。【14】在《抱朴子》中,葛洪只是告诉入山修道者对付邪神“试”的法宝,而没有论述个人品行在其中的作用。后来的道经则涉及该问题,如道经《洞玄请问经下》中太极真人云:道士若不解至法,不知修善立功,“此何以能入山栖乎?”【15】

可见,早期道经中邪精之“试”,会危害修道者的生命和破坏修道者的丹药,并不是高级别的神仙对习道者宗教信仰的考验。后来的《神仙传》中张道陵七试赵升,“试”的内容就很丰富了:第一试是张道陵将前来拜师的赵升拒之门外,并叫人辱骂他,赵升在门外冻露霜雪四十余日,驱之不去。第二试是以美女诱惑,赵升不为所动。第三试是路上有大笔别人遗失的金钱,赵升视而不见。第四试是赵升入山打柴,突遇三只猛虎,被赵升识破。第五试是赵升去集市买东西,卖主诬赖他未付款,赵升不辩,而是卖掉自己的衣服,再买一次。第六试是赵升守田时用自己的粮食接济了一个衣不蔽体、浑身脓疮、臭恶可憎的乞丐,并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第七试是赵升勇敢地爬到一棵绝壁深谷之间的桃树上为师傅摘桃,并随张道陵跳入深谷,最终获得张道陵传授道要。显然,赵升经受的“七试”是一个系统化的试校,从决心、信心、恒心、爱心、欲望、胆识等方面对赵升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验。

早期道经中的“试”明显带有较强的功利目的,而在《神仙传》中,则要求弟子超越功利对师傅绝对信赖和服从。师傅对弟子用种种不近情理的要求来试验其道心是否坚强,是与有志神仙者希望进入的世界的超越性相对应的。【16】

《抱朴子》中的“试官”是邪神,而《真诰》中“邪神”只是执行者,真正的导演是神仙。《真诰》中赤松子是最高阶级的仙人“试官”,他是清灵真人裴君的老师,“太极真人”则专门司掌“试校”学道者。裴君说:求道者若通过了“十二试”,才可赐与“大洞真经”,即上清派的最高经典。这是道教的传统,以前太上曾以此试老子,赤松子以此试我,现在你们想学道,也一定要经过仙人考校。【17】在《抱朴子》中,山神妖鬼试人,是要挑战道士的防身道术,而在《真诰》中,仙人们试校学道者,则是为了考察学道者的品质和信仰。《真诰》并讲述了一些考校的悲喜剧,如周氏三兄弟从仙人那里得到了《大洞真经》,老大专心诵读,心无旁骛,老二和老三却注意力不集中,旁边有只白鹿经过,他们放下书观看,结果书未读完,石室中忽然起火,全书烧毁,二人遂未能成仙。除专心外,恒心和毅力也是仙人们重点考察的项目。裴清灵讲了一个故事:以前有个傅先生,入焦山石室中修道。七年后,太极老君前来看望他,给他一个木钻,一快厚五尺余的石盘,对他说:用木钻穿透了此盘就可得道。傅先生乃昼夜穿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遂得神丹,升太清为南岳真人。【18】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薛旅往钟山北阿学道,由于“淫侄失位,吝鄙内滞,石性不回”,七试而未过。【19】当然,如果通过部分项目,后来又做了些补救,也能达到一定的仙阶,所谓“上过为上仙,中过为地仙,下过白日尸解。都不过者不失尸解也,尸解土下主者耳,不得称仙也”。按照上过、中过、下过、都不过,学道者获得不同的品阶,最高的是“上仙”,最低的只能是“地下主”。如青乌公入华阴山中学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十二试之,有三不过。后服金汋而升太极,虽然得以上升,但不能成为最高等级的真人,而只能成为次一等级的仙人。【20】

可见,神仙对学道者的“试校”是全面和系统性的。《真诰》中周真人说:“诸应得仙道,皆先百过小试之。皆过,仙人所保举者,乃敕三官乞除罪名,下太山除死籍,度名仙府。仙府乃十二大试,太极真人下临之。”【21】小试有百次之多,通过之后,接着进行十二大试。黄观子受了太极真人一百四十试,才得以成仙。【22】可见成仙之难。

当然,《真诰》中也提到山神妖鬼试人,裴君就说:“世有下土恶强之鬼,多作妇女,以惑试人。若有此者,便闭炁思天关之中衡辅之星,具身神,正颜色,定志意,熟视其规中。珠子浊不明者则鬼试也。知鬼试,则思七星在面前,亦可在头上,以却之。若规中方明者仙道人也,悟者便拜之,不悟为试不过。若遇邪而谓真人,亦是不过之例也。”【23】真人的“试”往往与山神妖鬼的“试”混杂起来,令学道者真假莫辨,难以是从:如果学道者不加分辨,盲目礼拜,有可能正中邪鬼下怀,考校失败;而若置之不理,又可能会错过仙真,失去机会。因此,陶弘景评论道:“邪正相乱,此最试之难者。”【24】如闾成子入荆山中学道四十余年,为山神所试。成子以为是真人,拜而求道,结果被大蛇所噬,险些丧命,好在反应快,立即存思太上、七星以御之,因而得免。后又为邪鬼所惑,失其左目,难以得道,死在山中。又如周时刘奉林,学道于嵩高山,积四百年,三合神丹,为邪物所败。于今已千余年,犹未升仙,虽得不死,但不能役使鬼神。【25】因此,这就对学道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事实上,中国本土文化中,也有考验的故事,早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即已出现黄石公对张良的几番相试,然后才授以《太公兵法》。这个故事当为汉以后的古代读书人所熟知,同样对宗教中的考验故事会有所影响。如《神仙传》之《陈安世》篇,写神仙考验陈安世,即与黄石公故事类似:“二仙人曰:‘汝审好道,明日早会道北大树下。’安世承言,早往期处。到日西,不见一人,乃起欲去,曰:‘书生定欺我耳。’二人已在其侧,呼曰:‘安世,汝来何晚也。’答曰:‘早来,但不见君耳。’二人曰:‘吾端坐在汝边耳。’频三期之,而安世辄早至,知可教,乃以药二丸与安世。”由此可见二者的承继关系。

一、为何要考验

修道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修行者需忍受世间诸般折磨,经受各种考验,即所谓“魔考”。阻碍修道者成功的有九难十魔。九难包括:衣食迫逼,尊长拦阻,恩爱牵挂,名利索绊,灾祸横生,师长约束,议论差别,志意懈怠,岁月磋跄。十魔是:贼、富、贵、情、恩爱、患难、圣贤、刀兵、文乐、女色。“魔考”又称“磨考”。魔者,心魔也;磨者,磨练也。陶弘景在《真诰》中《甄命授第一》记裴君的话说:学道者有九患,即“有志无时,有时无友,有友无志,有志不遇其师,遇师不觉,觉师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固不能久,皆人之九患也”。如果能克服这些缺点,“少而好道,守固一心,水火不能惧其心,荣华不能惑其志,修真抱素,久则遇师”,终可成仙。【26】葛洪认为,神仙并不是超越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而学习就必须拣择“明师”。《抱朴子内篇·辨问卷之十二》云:“夫道家宝秘仙术,弟子之中,尤尚简择,至精弥久,然后告之要诀。”【27】

《抱朴子内篇·极言卷之十三》借抱朴子与人的问答阐述道:“或问曰:‘古之仙人者,皆由学以得之,将特禀异气耶?’抱朴子答曰:‘是何言欤?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于室。或有怠厌而中止,或有怨恚而造退,或有诱于荣利,而还修流俗之事,或有败于邪说,而失其淡泊之志,或朝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抱朴子为此感慨道:“故曰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28】可见,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仙,但学道者需经历千辛万苦,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优秀的素质。

所谓“九魔”、“十难”、“九患”等,都是妨道的内容。道教在这一点上与佛教是一致的。《真诰》中真妃说:“盖富贵淫丽,是破骨之斧锯,有似载罪之舟车耳。荣华矜世,争竞徼时,适足以诲愆要辱,为伐命之兵,非佳事也。”【29】《西升经》认为:大自然因无欲而存在,所以,修道的方法之一就是无欲,“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反之,“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身也”。【30】所以,上清派经卷《上清众真教戒德行经》卷上云:“天下有五难,富贵学道难事其一。”【31】所以,品质是修行者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无怪乎白玉蟾说:“立身第一,求师第二。”【32】因此,道教对修行者的资质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凡符合要求者被称为“种民”,而“种民”的数量极少。唐小说《集仙录·王妙想》中太上大道君对王妙想说:“世人求道,若存若亡,系念存心,百万中无一人勤久者。天真悯俗,常在人间,隐景化形,随方开悟,而千万人中无一人可教者。古有言曰:‘修道如初,得道有余。’多是初勤中惰,前功并弃耳。”

为此,道教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戒律,对人性中具有的贪婪、好色等堕落欲望加以禁止,善良、慷慨等纯净道德则予以张扬。《真诰》就发展出一整套宗教信仰考验的理论,将“试”纳入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之中。在早期道经中,对修道者的品质要求就有论述,《太平经》认为,具有以下缺点的人,神仙是不肯度化的:一是动机不纯,进入道门,只想增广见闻,不想得真道善说者;二是不积德行善,反好浮华之文,以此招摇撞骗者;三是既得入经道,但用心不专,胡说乱道者;四是以害人为职,不尊重上,不利爱下者;五是借着别人的经济资助,窃得大官后,盗采财利,以公趣私,背上利下者。这些人的行为,完全背离了道教的宗旨,有的乱败正治,甚至成为天地之害、国家之贼、民之虎狼、父母之恶子,招致天地鬼神憎恶,不但不能成仙,而且性命难保。【33】

中国早期文化都认为天道佑善惩恶,道教也不例外,《太平经》中说:“神道专以司人为事,亲人且喜善。”【34】“上古得仙度世之人”,都是“敬事父母,兄弟和睦,无有表里,上下合同,知天禁”的忠孝之人。【35】《抱朴子内篇·微旨卷第六》中总结道:“然览诸道戒,无不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贵,不自誉,不嫉妒胜己,不佞谄阴贼,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而那些“憎善好杀,口是心非,背向异辞,反戾直正,虐害其下,欺罔其上,叛其所事,受恩不感,弄法受赂,纵曲枉直,废公为私,刑加无辜,破人之家,收人之宝,害人之身,取人之位,侵克贤者,诛戮降伏,谤讪仙圣,伤残道士,弹射飞鸟,刳胎破卵,春夏燎猎,骂詈神灵,教人为恶,蔽人之善,危人自安,佻人自功,坏人佳事,夺人所爱,离人骨肉,辱人求胜,取人长钱,还人短陌,决放水火,以术害人,迫胁尪弱,以恶易好,强取强求,掳掠致富,不公不平,淫佚倾邪,凌孤暴寡,拾遗取施,欺绐诳诈,好说人私,持人短长,牵天援地,诅求直,假借不还,换贷不偿,求欲无已,憎拒忠信,不顺上命,不敬所师,笑人作善,败人苗稼,损人器物,以穷人用,以不清洁饮饲他人,轻秤小斗,狭幅短度,以伪杂真,采取奸利,诱人取物,越井跨灶,晦歌朔哭。凡有一事,辄是一罪,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36】

道教认为施功布德、好学、乐道、真洁、施善、忠孝等,都会有善报,“改恶行善,速登神仙”。【37】《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云“学道在积功累善”。【38】

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就特别重视道德,葛洪《神仙传·张道陵》说张道陵早年结庐于四川鹤鸣山中传道时,“所居门前有水池,凡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为不善之事,不许隐瞒;真人自书忏文,投池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再犯,若复犯身当即死。设誓毕,方以符水饮之。病愈后,出米五斗为谢。弟子辈分路行法,所得米绢数目,悉开报于神明,一毫不敢私用。由是百姓有小疾病,便以为神明谴责,自来首过。病愈后,皆羞惭改行,不敢为非”。张道陵之孙张鲁传教手法也如是:“设鬼吏,主为病者请祷。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东汉灵帝时期张角所创立太平道,传教方式是:“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39】

儒、道、佛三教对道德的重视都是一样的,在明清时期,宗教世俗化后,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认为积德行善就可成佛成仙,并不需要什么技术性的修炼。除德行外,决心、意志和恒心等品质对成仙也至关重要。在《太平经》中,神人勉励问道的真人说:“子持心志坚如此,何忧不得上九天,周历二十五天乎哉?今是诸得上天之士,皆得持心坚密,不可误者也;诸可荧惑误者,皆反蚤死,不得度也。”【40】《抱朴子内篇》之《论仙卷第二》:“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41】《对俗卷第三》:“仙道迟成,多所禁忌。自无超世之志,强力之才,不能守之。”【42】《真诰》卷十一《稽神枢第二》中讲述了几个精诚感格的事例:从前有一人好道,但不知求道之方,唯朝夕向一株枯树拜跪,乞求长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枯木一日忽然开花,花有汁,甜如蜜。有人教令食之,此人遂取此花及汁并食之,食讫即成仙。又有个叫刘少翁的人,曾数入太华山中,向山礼拜,如此二十年,一日忽得见西岳丈人,授其仙道。还有个人,天天向河水礼拜,如此十年,河侯河伯遂与相见,与其白璧十双,教授水行不溺法。此人现在中岳得道。著名的神仙左慈初来求道,亦勤心数拜礼灵山,五年许,乃得深进内外东西宫耳。【43】所以,刘海蟾说:“勤而不遇,终遇圣师;遇而不勤,终为下鬼。”【44】“行持久而知之。”【45】

在古代仙道小说中,有一种感遇叙事模式,即某人自幼好道,并坚持不懈,后感遇神仙,授以至道。如《仙传拾遗·冯大亮》(《太平广记》卷第三十五)中导江冯大亮,家贫好道,但无所修习,只是每当有道士方术之人路过其家门,必留连延接。后遇仙人,授以飞仙之道。《集异记·李清》(《太平广记》卷第三六)中北海李清少学道,多延齐鲁之术士道流,必诚敬接奉之,终无所遇,而勤求之意弥切,后终成仙。《续仙传》中刘商性耽道术,逢道士即师资之,炼丹服气,靡不勤切,终成仙。如此等等。实际上,这些人都是因为对仙道始终抱有虔诚的信仰而通过了神仙的考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另有一种对比叙事模式,即写几个朋友一同学道,有人半途而废,有人坚持下来,最后结局迥异,形成强烈反差,以说明毅力之重要,成仙之美好。如《续玄怪录·裴谌》(《太平广记》卷第十七)写裴谌、王敬伯、梁芳三人相与入白鹿山学道,“辛勤采练,手足胼胝”十数年。不久,梁芳死去,王敬伯意志动摇,对裴谌说:“吾所以去国忘家,耳绝丝竹,口厌肥豢,目弃奇色,去华屋而乐茅斋,贱欢娱而贵寂寞者,岂非觊乘云驾鹤,游戏蓬壶。纵其不成,亦望长生,寿毕天地耳。今仙海无涯,长生未致,辛勤于云山之外,不免就死。敬伯所乐,将下山乘肥衣轻,听歌玩色,游于京洛。意足然后求达,建功立事,以荣耀人寰。纵不能憩三山,饮瑶池,骖龙衣霞,歌鸾舞凤,与仙官为侣,且腰金拖紫,图形凌烟,厕卿大夫之间,何如哉!子盍归乎?无空死深山。”但裴谌不听,敬伯于是独自离山,回家求官。唐贞观初,授左武卫骑曹参军,大将军赵朏妻之以女,数年间,迁大理廷评,奉使淮南,舟过高邮,制使之行,呵叱风生,他船皆停行避让。忽有一渔舟突过,中有一老人,衣蓑戴笠,鼓棹而去,其疾如风。敬伯以为自己是制使,威震远近,这个渔父敢竟敢越过自己的官船。但仔细一看,发现渔父竟是裴谌,于是忙令手下追上,请到自己船中。敬伯握着裴谌的手安慰说:“兄久居深山,抛掷名宦,而无成到此极也。夫风不可系,影不可捕。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敬伯自出山数年,今廷尉评事矣。昨者推狱平允,乃天锡命服。淮南疑狱,今谳于有司,上择详明吏覆讯之,敬伯预其选,故有是行。虽未可言宦达,比之山叟,自谓差胜。兄甘劳苦,竟如曩日,奇哉奇哉!今何所须,当以奉给。”裴谌说:“吾侪野人,心近云鹤,未可以腐鼠吓也。吾沉子浮,鱼鸟各适,何必矜炫也?”并请他来广陵家中做客,说完倏然而去。后来敬伯到广陵出差,想起裴谌的话,于是出去寻访,找到裴宅。“人引以入,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不复以使车为重,视其身若腐鼠,视其徒若蝼蚁。既而稍闻剑佩之声,二青衣出曰:‘裴郎来。’俄有一人,衣冠伟然,仪貌奇丽。敬伯前拜,视之乃谌也。裴慰之曰:‘尘界仕宦,久食腥膻,愁欲之火,焰于心中,负之而行,固甚劳困。’遂揖以入,坐于中堂。窗户栋梁,饰以异宝,屏帐皆画云鹤。有顷,四青衣捧碧玉台盘而至,器物珍异,皆非人世所有;香醪嘉馔,目所未窥。既而日将暮,命其促席,燃九光之灯,光华满坐。女乐二十人,皆绝代之色,列坐其前。裴顾小黄头曰:‘王评事者,吾山中之友,道情不固,弃吾下山,别近十年,才为廷尉。属今俗心已就,须俗妓以乐之。顾伶家女无足召者,当召士大夫之女已适人者。如近无姝丽,五千里内,皆可择之。’小黄头唯唯而去。诸妓调碧玉筝,调未谐,而黄头已复命,引一妓自西阶登,拜裴席前。裴指曰:‘参评事。’敬伯答拜。细视之,乃敬伯妻赵氏。而敬伯惊讶不敢言,妻亦甚骇,目之不已。遂令坐玉阶下,一青衣捧玳瑁筝授之。赵素所善也,因令与坐妓合曲以送酒。敬伯坐间,取一殷色朱李投之,赵顾敬伯,潜系于衣带。妓奏之曲,赵皆不能逐,裴乃令随赵所奏,时时停之,以呈其曲。其歌虽非云韶九奏之乐,而清亮宛转,酬献极欢。天将曙,裴召前黄头曰:‘送赵夫人。’且谓曰:‘此堂乃九天画堂,常人不到。吾昔与王为方外之交,怜其为俗所迷,自投汤火,以智自烧,以明自贼,将沉浮于生死海中,求岸不得。故命于此,一以醒之。今日之会,诚再难得。亦夫人宿命,乃得暂游。云山万重,复往劳苦,无辞也。’赵拜而去。裴谓敬伯曰:‘评公使车留此一宿,得无惊郡将乎,宜且就馆。未赴阙闲时,访我可也。尘路遐远,万愁攻人,努力自爱。’敬伯拜谢而去。复五日将还,潜诣取别。其门不复有宅,乃荒凉之地,烟草极目,惆怅而返。及京奏事毕,将归私第,诸赵竞怒曰:‘女子诚陋,不足以奉事君子,然已辱厚礼,亦宜敬之,夫上以承先祖,下以继后事,岂苟而已哉。奈何以妖术致之万里,而娱人之视听乎?朱李尚在,其言足征,何讳乎!’敬伯尽言之,且曰:‘当此之时,敬伯亦自不测。此盖裴之道成矣,以此相炫也。’其妻亦记得裴言,遂不复责。”《逸史·卢李二生》(《太平广记》卷第十七)、《广异记·张李二公》(《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三)等几篇小说的故事模式大致与《续玄怪录·裴谌》相同,无非是以求道和求官的两种结局进行对比,显示求道所得到的报酬远高于求官,以此彰显学道者毅力和恒心的重要性。

可见,学道者应该抵住人世间富贵荣华的诱惑。《女仙二·萼绿华》(《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七)中萼绿华说:“修道之士,视锦绣如弊帛,视爵位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无思无虑,无事无为。行人所不能行,学人所不能学,勤人所不能勤,得人所不能得。”要坚定信心,毫不动摇。《抱朴子内篇·微旨卷第六》中抱朴子曰:“凡学道当阶浅以涉深,由易以及难,志诚坚果,无所不济,疑则无功,非一事也。”【46】若能如此,必有好报,所以方诸青童劝修道者云:人为道亦苦,不为道亦苦,但为道之苦有尽,而不为道之苦无尽,何不为道呢?【47】《灵宝自然经》中太极真人曰:“夫至人之学道,行当取人所不能取,忍人所不能忍,断人所不能断,学人所不能学,居人所不能居,成功不名,度物无极,去来守本,弃华抱朴,执志专一,可谓大道之行业。”【48】

正因为对修道者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所以神仙传道就显得十分谨慎,《抱朴子内篇》之《勤求卷第十四》中抱朴子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血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犹当拣选至精者乃教之,况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笃者,安可炫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应仙者,虽日见仙人成群在世,犹必谓彼自异种人,天下别有此物,或呼为鬼魅之变化,或云偶值于自然,岂有肯谓修为之所得哉?苟心所不信,虽令赤松王乔言提其耳,亦当同以为妖讹。然时颇有识信者,复患于不能勤求明师。夫晓至要得真道者,诚自甚稀,非仓卒可值也。然知之者,但当少耳,亦未尝绝于世也。由求之者不广不笃,有仙命者,要自当与之相值也。然求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49】

《金丹卷第四》中说:“黄帝以九鼎神丹传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苟非其人,虽积玉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受之者以金人金鱼投于东流水中以为约,唼血为盟,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50】《道迹经》阴君自述求师学道的艰难说:“惟余髫发少好道德,弃家随师东西南北,委放五经,避世自匿二十余年名山之侧,寒不遑衣,饥不暇食,思不敢归,劳不敢息,奉事圣师,承颜悦色,面垢胼胝,乃见哀识齿。”【51】

二、如何考验

道教认为,在人类的品质中,有些有益于道,有些会妨碍成道。学道者必须超越那些妨碍成仙的魔障,进行心性净化。那么如何使学道者的品质充分展露出来呢?在道教典籍中,主要有监督和试炼两种方法,而小说中的描写则对其有所补充。李丰楙说:“在道教内部修道者面对修行的勤苦时,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化的解释,就是如何在心理上确认:一个修行者需要忍受诸般世间的折磨,它被称为‘磨考’;又如何祛除人类基本的欲望,舍诸般酒色财气而称为清修者,这是‘试炼’。”“试炼”常成为简择弟子或修道成真的方式,显示当时修道者颇为注重内在心性的纯净、正直,因而造出试炼说话,借以提醒修道者:凡修道就需要通过艰辛的考验过程,它一方面反映了修行者修炼过程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道教所需求的宗教道德和素质。【52】在小说中,考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鬼神监督。在早期道教经典中,就强调鬼神在暗中对人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督,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考校方式。《太平经》说:天遣心神在人腹中,悉知人民善恶,一年后会将观察所得,向天帝报告,然后天帝依此对人进行奖惩。【53】这只是一年的“小考”,此后还有三年的“中考”,五年的“大考”,“过重者则坐,小过者减年夺算。三世一大治,五世一灭之。故今天上集三道行文书,群神共记过,断好杀伤刑罚也。”【54】《抱朴子》中也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诸应夺算者有数百数,不可具论。又言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方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没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其过,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55】

明代邓志谟的《咒枣记》就采用道教的监督理论而设计情节。小说写邪神王恶被萨守坚打败后,禀报城隍,欲行报仇,城隍令他暗中跟随萨守坚,若发现他有过错,允许王恶用鞭打死他,以复前仇。于是,十二年来,王恶一直暗中跟随萨守坚,最终发现他“无一毫可訾”,于是心悦诚服,断定他“不久必入仙阶”,便投其麾下,改名为“王善”,由监督神变为护法神。《咒枣记》形象化地彰显“试炼”的主题,“让修道者的真功真切趋于净化、圣化,终于能在王恶亟思报仇,及符使的明鉴与赞赏声中,王恶的恶念也随之逐渐消除,最后终于完全解除。等显形于‘水”中,经由一段自白,宣示修道者萨守坚终于完成修道之旅,而王恶也完全净化,这也是‘水’意象的洁净象征。‘王善’之名的新命名,即是赋予一种新神性的诞生。《萨传》是在王恶的告白中,让萨君豁然开悟这些行所当行的作为,这就是律规。而邓氏安排王恶、符使隐形于天上,他们的对话刚好活现出常人心中的疑虑,因此这两只眼睛的安排很有象征意义。十二载中一件件连续出现的人生试炼的恶境头,象征人性诸多欲望的一一通过,三回多的历程从萨君成道的观点,可视为通过仪礼式的自我完成的历程。而王恶之从恶神变成赤心忠良的善神,则是从观察他人的戒行中悟道,也具有启蒙式的成人、成神的象征意义。”【56】王恶暗中监视萨真人,正是善书所谓检察神的思想。

2.情景考验。神仙们使用法术,幻化出一些生活情景,使修道者身临其境,或是美女勾引,或是钱财诱惑,或是猛兽攻击,等等,借以考察修道者的反映及处理方式。这些考验内容完全由神仙自编自导,而求道者事前并不知晓。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就主张通过这种方式考验修道者,如卷七十一戊部之三写真人问神人:“何故专使邪神来试人乎?”神人言:“道重难与人也,其执必坚,死而已者,亦不夺人之愿也。天上度世之士,皆不贪尊贵也。但乐活而已者,亦无有奇道也。”【57】这种叙事方式常见于古代修行小说中,如《张道陵七试赵升》、《绿野仙踪》等。

3.魔障考验。学道者修炼时,或因走神,产生魔障,眼前出现种种幻境。如清末小说《七真因果传》第24回写邱长春在番溪庙内打坐,只因动了一点计较之心,惹出一番魔障来:先是现出一只黄斑猛虎,张牙舞爪,向他扑来;接着一个道童来报马丹阳到,要他前去迎接;又忽见许多人送来麦子和铜钱谢他,又见一年可十七八的美貌女子,自言被后母毒打,私自逃奔,欲到母舅家去,奈何身孤难走,要他送行;转眼之间,二嫂带着几个小孩来告二哥已死,大伯将家园独吞,要他安顿我们母子。这些都是长春练功时,“六贼”乱心生出的幻境,引诱他放弃修炼。

4.化装考验。在《太平经》中,就有神仙为考验学道者的洞察力,故意身穿破衣,形容丑陋,如同愚人现身的说法。在《真诰》中就讲述了这类故事,如汉初东王公的玉童降凡,在路上游戏,张良一下就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对其殷勤礼拜;而真人郭声子扮作卜师现身人间,刘、石、张、臧四位好道者却视而不见,以致错失大道。【58】这种“真人不露相”的考验方式在道教小说中大量存在。《神仙传·王探》写仙人赵先生,托以狂人,形容毁弊,从王探求乞,王施与不已,赵求取无餍,王一一满足。于是赵密告探曰:“我试子尔,子可教者也。”遂授以黄庭内修之诀及泽泻丸方,王后成黄庭真人。《神仙传·陈安世》写权叔本好道慕神仙,有两仙人化装成穷书生访问叔本试之,叔本没认出他俩是仙人,其妻又嫌恶穷书生之言,倒是叔本的佣人陈安世热情地接待了书生,于是书生授以至道,陈安世白日升天而去。《仙传拾遗·寒山子》(《太平广记》卷第五十五)写毗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人。忽有贫士诣褐乞食,李褐非但不给,还加以叱责。数日后,有个人骑着高头白马,随从六七人,前来拜访李褐。原来这个人就是曾向他乞食的贫士,自称是寒山子,在把李褐痛快淋漓地责骂和教导一番后,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仙传拾遗·唐若山》(《太平广记》卷第二十七)则写唐若山好长生之道,所至之处,必会炉鼎之客,虽术用无取者,皆礼而接之,以致家财耗尽,甚至挪用官银。一日,太上真人装扮成一老叟,形容羸瘠,状貌枯槁,诣门求见,自言有长生之道。见者皆笑其衰迈,但若山见之,尽礼回敬,留止月余,肥鲜美酒,珍馔品膳,热情接待。老叟食量可抵三四人,若山敬奉承事,曾无倦色。老叟终被感动,说出真实身份,传其道术。这两个故事都是神仙装扮成穷人考验习道者,李褐以貌取人,不识仙人,错失成仙机会;唐若山好道持之以恒,终得神仙眷顾。两者结局完全相反。

《宣室志·章全素》(《太平广记》卷第三十一)也是一个错失神仙的故事:吴郡蒋生,虽好神仙,尝从道士学炼丹,十年不成,失去信心。看到化身为乞丐的真仙章全素,虽是怜其穷困,解裘衣之,命执侍左右。但对全素肆意打骂,不相信他能炼成神丹。后来真相大白,但为时已晚,恨不能识,益自惭恚,炼丹不成,死于四明山。

清末小说《七真祖师列仙传》中写钟离权和吕洞宾化为乞丐,向王重阳求食,王重阳留下供养食宿二十多天,临别乞丐才露出本相,传其道术。后来王重阳又拿着铁罐行乞,自称王害风,佯疯十二年,终于得道成仙。

上述故事说明,肉眼凡胎对面不识神仙,结果错失成仙的良机。故事中除了强调神仙的神通之外,还告诉世人不可以貌取人。这类小说的叙事逻辑就是:凡人只要虔心向神,神仙不论如何改装,都能一眼认出,神仙不论要他做什么,也须毫不犹豫地执行,若心有迟疑延挨,都是道心不坚不诚的表现。上述故事的意义是对求仙者“忠诚不惑”和观察能力的测试,这是成仙的基本要素。

能否摒弃七情六欲,志向是否坚定,是成仙的关键。有诚心的人终能成仙,不能坚持而犯禁的人就只能痛失机缘而遗憾了!如《原化记·薛尊师》写薛尊师因数年间,兄弟沦丧都尽,遂栖心归道,弃官入山,妻儿悉弃。他在求仙的道路上通过了种种考验,首先目睹了同伴陈山人在山中被虎食的惨状,同行的唐子劝他说:“本入山为求长生,今反为虎狼之餐。陈山人尚如此,我独何人?不如归人世以终天年耳。”但薛尊师坚持自己的追求,上山后,遇到六七个修药的道人,顶礼求道,但遭到拒绝。薛尊师没有气馁,最终在老僧的暗示下到达仙境,遇到神仙,先前死去的陈山人也在,原来陈山人是化装来考验薛尊师辈的神仙。于是陈山人授以薛尊师道要。后尊师道成入京,受到天子礼遇。《集异记·李清》(《太平广记》卷第三十六)写北海李清,少学道,多延齐鲁之术士道流,必诚敬接奉之,后往云门寻找神仙,最终如愿。然而,在追求适意人生的唐人那里,求仙的信念大多在紧要关头受到七情六欲的干扰,以致失败。这样的例子最多,如《原化记·王卿》(《太平广记》卷第四十五)中的王卿追随道士到仙境,被安排守灶,王卿却违反禁忌,偷开釜窥药;《广异记·辅神通》(《太平广记》卷第七十二)中辅神通被道士引入水中居所,令其看火,兼教之以黄白术,但神通思忆人间,趁道士不在,盗取丹药。这些人都因不能弃绝****,心不诚,志不坚,没有遵守与神仙订立的契约,终被遣归人间。《洞真太极宝签上经》云:“然则学道者有九患,皆人之大病。若审患病,则仙不远。患人有志无时,有时无友,有友无志,有志不遇其师,遇师不悟,悟师不勤,勤不守道,惑志不固,固不能久,皆人之九患也。人少而好道,守固一心,水火不能惧其心,荣华不能或其志。修真抱素,久则遇师,不患无也。如此则不须友而成,亦不须感而动。此学仙之广要。”【59】

三、考验的内容

道教的“试校”是在暗中进行的,当事人事先并不知道;道教的戒律则是在明处用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一“暗”一“明”,相辅相成。《道教义枢》“十二部义”说:“戒者,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又能防止诸恶也;律者,率也,直也,栗也。率计罪愆,直而不枉,使惧栗也。”【60】一般说来,“律”乃是“戒”的延伸,系用以惩罚触犯戒规者的条例,后来,“戒律”一词在使用中往往成为一个以“戒”为中心的词语,而“律”的本义则被“清规”一词代替了。在汉末的天师道和太平道中,“戒”多以神之诰谕方式出现,称“诫”或“道诫”,但其内容并不是很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戒律的内容才逐渐增多,出现了三品戒、老君五戒、斋者八戒、初真十戒、元始天尊二十七戒及老君一百八十戒等戒条,其具体内容虽有不同,但实质却都是要求教徒防非止恶、行善积德。全真道兴起后,道教的戒律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清代全真道王常月曾将戒律比作是降魔之杵、护命之符、升天之梯和引路之灯,认为它“实系仙真之要路通衢”,并因此而制订了各种繁琐的戒律,用以约束道徒的行为。与此同时,全真道“清规”的内容也得到了很大充实,如《全真清规》即订有数十条用以处罚违戒道士的条文。宋元时期净明道的“八宝垂训”为:忠、孝、廉、谨、宽、裕、容、忍。

道教小说中的“试炼”内容,一般与道教的戒律有关。道教反对、谴责戕害生命的行为,认为伤害生命是一种极大的罪恶,因此,道经中规定许多禁杀的戒律。《初真十戒》中有:“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61】《无上十戒》中的戒律说:“第一戒者,下土兆民,不得杀生及怀杀想、故杀、贪杀,常行慈悲,救度一切群生,观诸众生长如自己。”【62】《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则为学上道者及学者、百姓列有戒律180条。违反这些戒律,试炼无疑就不能过关。魔考就是经由心性修炼这一磨炼达到降魔的目的。这个“魔”,以酒色财气为代表。魔考有两种模式:一为写实情节,即按照现实宗教求道生活来写有关人物接受魔考的历程;一为象征性情节,即使用宗教象征符码来展示有关人物接受魔考的历程。

所以,道教考验小说就是围绕着“去欲就善”的修行伦理进行叙事,在“去欲”的过程中,情与道、欲与仙会产生尖锐的冲突,因此,去欲就是循序渐进的修炼过程,修行者须经各种考验和磨难。

首先就是对道坚信不疑,而这往往又落实在对待师傅的态度上。如《神仙传·魏伯阳》中写魏伯阳练成神丹后,知道弟子心里还将信将疑,就先以白犬做实验,白犬食丹后死去,伯阳故意自责,也服丹而亡。这时,只有一虞姓弟子对伯阳坚信不疑,跟着食丹,也死。剩下二位弟子见状,遂不敢服丹,共出山为伯阳及死弟子办理棺木。二位弟子走后,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虞姓弟子及白犬口中,皆仙去。《真诰》中说汉时毛伯道、刘道恭、谢稚坚、张兆期,学道王屋山中,积四十余年,共合神丹。毛伯道先服之而死,道恭服之又死,谢稚坚、张兆期见状,不敢服食,并离开山中归家。后来伯道、道恭皆成天仙,而稚坚、兆期后来明白过来,虽悲愕请道,得到茯苓药方,但只能成地仙。【63】唐小说《原化记·薛尊师》就是这些故事的传承,薛尊师抛弃官职和妻儿,归山修道。后遇假装入山修道的陈仙,相约带他到仙境,至期陈道人不到。薛尊师缘磴入谷寻找,忽见陈道人死于路侧,尸体一半已被虎所食。同伴认为:“本入山为求长生,今反为虎狼之餐。陈山人尚如此,我独何人?不如归人世以终天年耳。”薛尊师则说:“吾闻嵩岳本灵仙之地,岂为此害?盖陈山人所以激吾志也。汝归,吾当终至。必也不幸而死,终无恨焉。”说完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仙境。

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天性,最难根除,因而成为道教“考校”的重要内容。《真诰》中玄清夫人说:“夫人系于妻子宝宅之患,甚于牢狱桎梏。牢狱桎梏会有原赦,而妻子****,虽有虎口之祸,己犹甘心投焉,其罪无赦。情累于人也,犹执炬火逆风行也,愚者不释炬火必烧手。贪欲恚怒愚痴之毒,处人身中,不早以道除斯祸者,必有危殆,愚痴者火烧手之谓也。……人为道,不为秽欲所惑,不为众邪所诳,精进不疑,吾保其得道矣。”南极夫人曰:“人从爱生忧,忧生则有畏,无爱即无忧,无忧则无畏。”【64】《上清元始谱录太真玉诀》中说:****、爱欲和贪欲乃“三尸之道”,“常居人身中,塞人三关之口,断人三命之根,遏人学仙之路,抑人飞腾之魂。为学之本,而不落尸于三道之上,去欲于三界之门,真何由降?道何由成?夫学上法,宜遣诸欲,灭落尸根,道自然成”。色、爱、贪、竞、身“此五苦五道之门,常居于人身,系人命根,遏人招真之路,断人修仙之门。为学之本,而不解形于五道之上,灭迹于五苦之下,众累不断,沉沦罪门,何由得脱?腾身遁变,流景玉光也!夫欲上学,当先断诸累,绝灭苦道,真自然降,神仙自然成”。【65】《妙真经》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僭,此三者,祸之车也。小则亡身,大则残家。”【66】《西升经》云“欲者,凶害之根也”。【67】《太真夫人赠马明生诗二首并序》云:“财色之于身也,譬如小儿舐刀刃之蜜。蜜不足以美口,而有截舌之忧。戒之哉!爱欲之大,莫大于色,其罪无外,其恶无救,得不戒邪?”【68】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内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69】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中说仙道忌十败,“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命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70】。张伯端《悟真篇·紫阳真人后序》云:人“皆缘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则有患;若无其身,患从何来”【71】。《重阳全真集》卷二《唐公求修行》云:“修行切忌顺人情,顺着人情道不成”,只有“五情六欲都消散”,“脱人之壳,与天为徒”,才能得道。【72】全真教的修炼就是要使“骨肉耗尽”,丹阳真人直言:“但能澄心遣欲,便是神仙”。【73】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云:

五欲者,谓耳欲声,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发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网罗;心欲爱憎,便偏邪失正平。凡此五欲,为惑乱覆盖。六情者,谓形识知痛痒,欲得细滑;耳闻声,心乐之;目见色,心欲之;鼻闻香,心逐臭;口得味,心便喜;身得细滑衣被,心便利之;得所爱,心便悦之。坐此六情以丧,故复名六情丧人。神但坐此六情所牵引,迷乱淫邪,垢浊暗蔽,使神明不畅达。便有肉人不能识别,听视不聪明,情志闭塞,皆坐此五欲六情之所惑乱受罪,展转入五道死生,无有休息时。以是故当熟自思此意,其神本自清净,无此****;但思念此意,诸欲便自然断止,断止便得垢浊尽索,垢浊尽索便为清净,便明见道,与道合,便能听视无方,变化无常。【74】

可见,道教所谓的“五欲”出自佛教,其关于“去欲”的思想与佛教是一致的。因而《太上老君内观经》总结道:“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75】修道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道。

在道教早期经典中,就有关于断绝亲情的叙述。如《老子化胡经》谓尹喜欲从李聃学道。李聃曰:你若能当斩你父母妻子七人之头以表诚心,我就接受你。于是尹喜便自斩父母七人之头献给李聃,结果变成七颗猪头。《三破论》攻击佛教不孝不慈,可见道教在这方面比佛教还有过之。【76】《神仙传·蓟子训》写蓟子训怀抱邻家小儿,失手坠地,儿即死。但邻家素来尊敬蓟子训,见儿死并无怨恨之色,后二十余日,蓟子训又怀抱那个婴儿还家,原来坠死的小儿只是个泥人。

以上都表明道教主张修道当绝情绝欲,因而影响到相关小说的描写。如唐牛僧儒《玄怪录·杜子春》写杜子春在勘破物欲关后,老君带他往昆山炼丹,要他守护炼丹之室,并且警告说,不管遇到什么东西,都是幻象,千万不可开口作声,否则炼丹不成,无法成仙。子春在守丹的过程中,先是经历将军斩杀恫吓,毒蛇猛兽的搏噬,雷电风雨的侵袭,但他皆端坐不顾。后出现一金甲神,酷刑拷打子春之妻,子春泪如雨下,但依然不开口,金甲神大怒,杀死子春。子春死后,灵魂下了地狱,遭到阎罗王的刀山油锅等刑罚虐待,但仍不发一语。阎罗王大怒,命子春转世为美女,且从小病痛不已,子春依然不开口,大家以为子春是哑女。子春婚后,丈夫很想与子春讲话,但子春一言不发,丈夫大怒,竟将两人的孩子摔死,脑浆迸裂,血流五步。子春眼见爱子被杀,心中痛苦难忍,不禁大喊一声,因而破老人之戒。这时老人出现,发现炼丹已经失败,要求子春回到尘世,子春非常愧疚,从此行踪不明。这说明亲情最难割舍,所以误入仙境的小说,结尾都有一个误入者思家欲归的情节。在《真诰》卷五《甄命授第一》中讲述的范零子跟随司马季主学道的故事,也是阐述道教关于亲情难以割舍妨碍成道的观点,范零子未听司马季主不可打开石瓮和铜柜的告诫,结果在石瓮中和铜柜中看见家人,动了回家之念,被季主遣归。【77】薛鱼思的《河东记·萧洞玄》写王屋灵都观道士萧洞玄炼神丹的故事,还有《传奇·韦自东》,都与杜子春的故事完全相同,而其共同源头,又都来自《大唐西域记》卷七记烈士池一节,扑杀儿子以试道心,则出自《神仙传·蓟子训》。后来清初小说《绿野仙踪》中,写冷于冰带领猿不邪、连城璧、锦屏、翠黛、金不换、温如玉六徒烧炉炼丹,连、翠、金、温四人用心不专,又遭财、色、气之磨炼,致使炼丹失败。后经冷于冰责饬教诲,各自悔过,继续炼丹。《韩湘子全传》写牧童引韩湘谒钟、吕,钟、吕令韩湘守护丹炉,历尽金甲神人威逼、毒龙猛虎吞噬、鬼王拘禁妻子、冥界审判父母、吕师赠美女诸幻景,韩湘皆不为所动,终丹成成仙。可见“守护丹炉考验”已成为古代小说中的一个母题。

同类推荐
  • 无限房间

    无限房间

    他走不出320教室了。从下午三点三十分开始,到目前已经过去了二十四个小时。无论用任何方式,无论从哪个角度,他都没能成功离开这个房间。
  • 藏龙诀(全集)

    藏龙诀(全集)

    古人藏宝的技术,可以说是包罗万有,博大精深,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之精华。而凡藏宝者皆是大人物,藏宝数量也很巨大。如此庞大工程,其身后必有能人异士相助。因此,他们留下只言片语或寥寥几笔的符号,就成了开启宝藏大门的“金钥匙”。本小说的主人公金北斗无意中得到了自己家族族谱中隐藏的藏宝信息,为了寻得祖宗留下来的宝藏,金北斗拉上搭档马骝、九爷和张大牛,一起前往贵州寻宝。凭借三枚祖上传下的玉佩和偶然得到的一本旷世奇书《藏龙诀》,一行人历经万险,逃出卧龙山吃人洞,辗转来到空心村。此时一个神秘女孩的加入让这支队伍斗起波澜,而她竟然来自江湖闻之色变的穿山道人一门。传说的金氏宝藏就埋藏在这个荒废而又神秘的百年古村下。却不曾想,他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地下迷城。金北斗发现,原来金氏的祖先,竟然是古夜郎国的大人物……
  • 初吻

    初吻

    张贤亮,男,江苏盱眙县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7年因在《延河》文学月刊上发表长诗《大风歌》而被列为右派,遂遭受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其间曾外逃流浪,讨饭度日。1979年9月获平反,1980年调至宁夏《朔方》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开始专业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习惯死亡》等。本书集结了《初吻》、《河的子孙》、《普贤寺》、《肖尔布拉克》、《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 赞美诗

    赞美诗

    当我重新回忆起那段时光,真的是百感交集,我其实没有那么崇高,我只是为了一份爱。是的,直到今天,我依然能够回忆起当年,我是如何为他牵肠挂肚,当后来我们不得不分别之际,我又是怎样的万念俱灰。现在,报纸、电视,一遍遍地报道我的传奇经历,我总是深感不安,作为一个历经战事的人,我深切理解当下缺乏一种怎样的精神。然而,他们,他们只看到了我的外在,他们怎么会知道我有过的那些百般纠结呢。
  • 米西奈斯的玩笑

    米西奈斯的玩笑

    《金色俄罗斯丛书(15):米西奈斯的玩笑》收录了俄罗斯白银时代被称为“喜剧之王”的阿韦尔琴科的短篇幽默小说集《快乐的牡蛎》和长篇小说《米西奈斯的玩笑》。《快乐的牡蛎》是阿韦尔琴科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因为深受读者喜爱,在七年期间一共被再版24次。《米西奈斯的玩笑》是阿韦尔琴科创作的唯独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革命前的彼得堡生活。
热门推荐
  • 嫡妻贵安:为夫有礼了

    嫡妻贵安:为夫有礼了

    她,顾府嫡出大小姐,骄纵蛮横,为了嫁给他不惜反抗所有爱她的人。然而最完美的爱情背后却隐藏的是天大的阴谋。一朝身死,竟回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她还未遇见他,一切都可以重头开始。这一世,她要好好守护自己的亲人,不再与他有任何瓜葛。然而,前世对她避之不及的夫君这一世竟然主动靠过来了!说好的世仇呢?说好的冷漠面瘫人设呢?你在逗我?!无论如何,她只想说:前夫,本姑娘不稀罕你了!
  • 隆元纪

    隆元纪

    隆元王朝初立,分十一州之地。数百年后,王朝式微,大陆之上群雄割据,战火四起。新的风暴从隆元掀起,少年们比肩而立。灵刃、武道、法术的秘密渐渐揭开,当血海从东边升起,中州王座的召唤下,少年、霸王、阴谋家,天下生灵,都面临着抉择与机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以梦为马不负昭华不负卿

    以梦为马不负昭华不负卿

    18岁的我向着我的梦想出发前进失败退缩,这期间我遇见过一个人,我心动过沉沦过,可是我们注定没有结果。再后来,他出现了,就像天上的星光,洒下来,照亮了我的人生。有人问他,能不能作为一个前辈客观的评价一下我,他说不行,因为我就是他的主观。我对他说娱乐圈好乱,我好累。他说:圈子乱了又如何,我会守好你我的这片净土。傅程邺,很抱歉这么晚才认识你,没能陪你从籍籍无名一路走来是我的遗憾。没关系,你的这一路,我陪着你走。
  • 北方行

    北方行

    一个从江边醒来的少年,忘却了所有记忆,带着一块玉令于这江湖走了一趟的故事……
  • 异界全能戒指

    异界全能戒指

    【起点四组签约作品】一名满身横肉的男人,一个无所不能的戒指,一段笑料不断的旅程!--------------------------这是一段因为穿越而引发的连串血案,这是一个异能者与魔法师、斗战士争相辉映的大陆!如果戒指里蹦出一架机甲或者一条超人红内裤到这个世界来……咳咳……那可是很精彩滴!【注:是满身横肉,不是满脸横肉,也不是满身赘肉^^】--------------------------每天晚上十点半更新。
  •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校园掠美宝鉴

    校园掠美宝鉴

    暗恋遭雷劈,弘文却获得异能,一个kiss就能穿越到半个小时后,还是透明人!开学后,弘文的同居对象竟然是新转来的校花!就连温柔可人的美女班主任都对弘文有好感!这世界是怎么了,被雷劈的奖励吗?和美女们嬉戏打闹中,隐藏于世的四大古老氏族渐渐浮出水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越千年之美人殇

    越千年之美人殇

    魂穿千年,却不想自己仅仅是一枚棋子。阴谋,这一切定是阴谋!下棋人早已为你铺好一条不归路…挣扎?妥协?命运可否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