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77900000015

第15章 做官仅有能力是不够的(7)

比如,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同治帝下旨责备恭王召对失仪,降郡王。光绪十年(1884),慈禧太后下旨责备恭王委靡因循,罢军机大臣,停双俸。总结他的起落经历,可以发现:起,是因为他的能力;落,是因为他的狂悖。

史学家吴相湘认为,恭王性格开明、临事敏决、能力富强,“若能懔功高震主之古训,以多尔衮为前车之鉴,稍自敛抑,固可以持盈保泰,享荣华于久远”。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恭王的故事说明,在最高当权者一个人说了算的时代里,作为臣子还是恭谨些才好,一旦得意而忘形,跟随而至的可能就是灾难。

曾国藩的人才观

深夜读史,掩卷长思,颇感慨古之成事,都与延揽人才人和量才器使有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代帝王中凡是有建树者,无不都是重人才、用人才的明君。就拿清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论之,其从一书生起家,最后位极人臣,成为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亦与他礼贤下士、爱护人才有莫大的关联。

竭力揽才,才尽其用

在晚年写下的名著《挺经》里,曾国藩专设“英才”一章,细述他一生关于人才的认识,可视为他人才观的总纲。

他说:“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这实在是一个平常的道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人才要用在适宜处。曾国藩的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身体力行了这一简单的用人原理。

首先是他评价人才不拘一格。“凡有一技之长者,……断不可轻视”。每到一地,他都是极力寻访延揽“一技之长者”。他手下的优秀人才,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武,真可谓“英雄不问出身”,有才即能为我所用。

曾公的用人,却并非见之就用,而是多能用其所长。有胆气者令其领兵打仗,谨慎者用其筹办粮饷,有文字功底者让其办文案,学问深厚者校勘书籍。

梳理一下曾国藩麾下的人才,即可看出他的“量才器使”的眼光。在曾氏幕府工作过的谋略人才有郭嵩焘、李鸿章、薛福成等,军事人才水上有彭玉麟、陆上有李元度等,吏治人才有李宗羡、赵烈文等,文教人才有俞樾、吴汝纶,制造人才有李善兰、容闳等。这些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者,堪称一时之人杰。

不用有才无德者

有些所谓的人才也有不为曾国藩所用的。

据记载,曾国藩在安庆时,有个同乡来投奔他。这位同乡朴讷谨厚,颇有才能。

曾国藩经过一番考察,准备委以事情,先试用起来。

就在这时,曾国藩和这位同乡共进晚餐,当时饭里有些秕谷,那位同乡很细致,先把秕谷捡除,才开始吃。

这一切,被曾国藩看在眼里。饭后,下完棋,曾国藩叫这位同乡去领几十两银子,卷铺盖回家。

同乡大惊失色,急忙请曾国藩的表弟去打听原因。

曾国藩说:“这位同乡家里本来很穷,但刚到我这里作客就这样讲究,吃饭还要去除秕谷,看来他平时也是这样的吧!我恐怕他以后见异思迁,所以让他走算了。”

由此可知,曾国藩擅长从细微处观察人的品德,——这也是他用人较准的重要原因。

注重培养人才

当然,人才不是天生的。

曾国藩深知这一点,故而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

最有名的例子是他对李鸿章的培养。《清史稿》为李鸿章立传,中有“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从国藩于江西”的叙述。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教诲极尽心思。

为了打磨李鸿章这个少年得志的富家子弟的锐气和棱角,在李鸿章去江西九江投奔他的时候,曾氏对他很是冷淡,甚至“拒收”,给心高气傲的李鸿章一个“下马威”。

曾氏在军中极讲规矩,每天定时吃饭,李鸿章散漫惯了,经常不能按时赶到,特别是早饭很难按时去吃,曾国藩大动肝火,当着所有幕僚的面大声训斥,吓得李鸿章心里打鼓,从此小心谨慎。

对于李鸿章的文书处理能力和其他优点,曾氏注意褒奖和鼓励,认为李天资过人,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李鸿章很快成才,终成一代名臣。曾氏死时,李鸿章作联挽之:“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上联抒尽对老师栽培的感念之情,亦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曾氏善于培养人才的事实。

善用长远眼光看人才

如果只是一般使用和培养人才,那最多也只能算是个伯乐而已。

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能从一种更为宏阔的视野来观照人才,别有一种怀抱和寄托。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这种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才观,使他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上,格外用心用力,格外具有长远眼光。

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许多同时代官员。在他治下,众多人才是“徒步数千里从公”,“幕府宾僚,尤极一时之盛”。

这正是曾氏成就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斯人寂寞谁复知——关于晚清外交名臣郭嵩焘的漫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一个惯于早起的人,或许有这样的经验。想一想,在乡村,在晨曦初露的时刻,从逼狭的房间走向苍茫广袤的大地。你能感觉到什么呢?

空气如此清新,大地如许旷远,天空如斯澄澈,世界确实是美好的。

但你也会发现,这种美丽的感觉如同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一会儿就消逝了。在你四周,空无一人,没有人分享你的感受,没有人理解你的喜悦。你是寂寞的,也是惆怅的。在这一刻,你无疑有些悲哀。这是过客和独行者的悲哀,也是先知们的悲哀。

晚清开国之时,国人中也不乏这样的先知。他们孤独地行走在黎明前凄清的路途上,没有赞同,没有喝彩,只有无尽的冷眼和寂寥。

近代外交家郭嵩焘(1818~1891)的遭遇,就生动地诠释了那个世界对先行者的冷漠。

一郭嵩焘的清醒与僧格林沁的鲁莽

(一)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句烂熟了的名联用在郭嵩焘身上倒也合适。郭嵩焘系湖南湘阴人氏。年少时以才气闻名乡里,曾在著名的学府岳麓书院游学,与曾国藩、刘蓉等闻人有同窗之谊。

中举之后,赴浙江给学政罗文俊当幕僚。在浙江,他有幸参加了鸦片战争,目睹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如何轰开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中,朝廷“和战不定”、“举措失宜”和在外交方面的“懵懂”,令对世界潮流有初步了解的他感到了震惊,当然还有丝丝心痛。

浙江之行,对于郭嵩焘漫长的洋务生涯而言,仅是一个序幕。直到中了进士、并率湘军攻伐太平军积累了大量应敌经验之后此时已是咸丰九年(1859),——他才与洋人有了真正接触。

(二)

这一年,他奉皇上之命,到天津辅佐当时的名将僧格林沁王,抗击来势汹汹的英法联军。

甫一接触,他就发现僧王和自己不是一路人。

从武功上来说,僧王孔武有力,算得上一员骁将。但在对敌的谋略上,却简单得可笑。

在僧王眼里,区区英法蛮夷,与强大的天朝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轻蔑使人鲁莽。对于侵略者,僧王打算以武力驱除了事。而郭嵩焘知道,环顾世界大势,一旦拉开战幕,就意味着了无宁日,用谈判解决问题,或许是更好的策略。现在想想,这两种考虑都不无道理。可从当时实际情形看,拼死一战固然能赢得民族主义情绪的尊敬和拥戴,但实际上,谈判可能是最现实的选择,——至少可以换得片时的宁静。

然而,其时民族主义情绪正如火一样燃烧,郭嵩焘主张谈判的想法,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更为吊诡的是,面对强大的英法军队,僧王居然打了一场胜仗。这场来得太快了的胜利,对常在败退消息中煎熬的国人来说,及时送上了一剂兴奋的良药。僧王更是被冲昏了头脑,连说话都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洋兵的鬼把戏我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有什么可怕的呢?”

尤为可笑的是,僧王这次攻打英法联军,动用了最精锐的部队。但对外界,他却说,只用了民兵(乡勇)就把敌人解决了。以此来博得民众对他的盲目崇拜和称颂。

他还扬言,要充分利用这次胜仗,恫吓一下那些在英法联军和清廷之间的调停者——美、俄公使,让这些西洋鬼子都知道清廷的厉害。

(三)

胜利容易使人昏醉。

在举国欢庆胜利的光景下,郭嵩焘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知道,强大的英法联军后面还蕴蓄巨大的力量,绝不是一次小小的胜仗就可以击败的。此时,如果不采取些措施,加以弥补和挽救,清廷面对的将是更猛烈的炮火。

这样的先见,使他极力主张借美、俄调停之机,乘胜进行谈判,尽量和平解决。

僧王是狂傲的。他听不进郭嵩焘的开出的药方。他要的,是简单的战争与胜利。谈判这种啰嗦事,他怎么会看在眼里呢?

郭嵩焘和僧王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举国舆论几乎无一例外地支持僧王的情况下,这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

真理,有时候真的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可是,世界给予这些少数人的待遇却并不公平。连一度支持郭嵩焘的咸丰帝,也不得不对主战派作出让步。

郭嵩焘的被处理显然在所难免了。

这位湖南蛮子面对这一切,显示出很大的蛮劲:“吾道之不行也,遂浩然以归。”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你们不按我的思路办,老子不干了。

(四)

带着一片伤心事,郭嵩焘离开京城,南归潇湘。

就在南下的路途中,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帝急急惶惶逃到热河,稍后,京城被攻陷。

郭嵩焘不是先知,但他预见到了放弃谈判的后果。

对于这个预言的应验,他没有感到高兴。相反,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作为一个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士大夫,他心中只有一片山河破碎的悲痛。

他指斥不谙时事、不懂外交的琦善、耆英、叶名琛与僧格林沁为办理夷务的“四凶”。对那些不知世界大势、一味盲目主战的大臣,他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像僧王这样的人,杀了都还嫌轻。

当然,这种深度悲情里,有他的意气之争,可就当时清廷的战备状况来说,与其让狂热的、虚荣的民族主义情绪推动着国家去以卵击石,倒不如先坐下来谈判调停,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只可惜,在那个几乎“唯天朝独尊”的时代里,谁都以为华夏是正统、洋人是蛮夷,谁也不愿、不敢和洋人打交道。谁主张和洋人谈判,谁就是卖国贼。

郭嵩焘这样清醒看待洋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找不到同行者。他的痛心疾首又有谁能理解呢?就连自己的好友曾国藩、刘蓉等都不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还有谁能明白他呢?

他,只能处在寂寞的迷雾中。

二瑞麟这样的旧官僚无法理解他

(一)

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

郭嵩焘被重新起用,已是同治皇帝任期内的事情了。经过一段时间与洋人的接触,朝廷已经知道了厉害,社会上小觑洋人的人也逐渐少起来。这种风气逐渐成长,慢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些官员、民众见了洋人常畏缩如鼠,发生什么纠纷,即使有理也不敢力争。如此一来,助长了洋人们的嚣张气焰,与他们讲外交、讲规则,反而有些难了。

同治二年(1863),郭嵩焘赴任广东巡抚。广东近海,是洋人较早通商和侵占的地方。在这里为官,如何与洋人打交道,就成了一门必修的学问。

那时候,国门初开,没有专门的外交学校,也没有人愿意学和蛮夷交往之学,怕背负“汉奸”的罪名。除了郭嵩焘等几个人之外,真正懂得用外交法则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人并不多见。

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是满洲正黄旗人瑞麟。

细讲起来,瑞麟和郭嵩焘是有些渊源的。咸丰八年(1858),英军进犯天津时,瑞麟曾被派去修筑大沽炮台,不久即调任直隶总督。

咸丰九年(1859),郭嵩焘去天津协助僧格林沁御敌时,瑞麟又已调户部任职。

说起来,两人都曾在天津抵御过外敌入侵,只是时间错开,也许并没有正面打过交道。

嗣后,瑞麟被派驻通州,率领京兵万人,应对英法联军的进攻,但屡遭败绩,数次被革职。好在终究是旗人,加之咸丰帝避难热河时,又能伴侍君侧。因而,即便多次被处分,也能多次复起,不断地被重用。——这样一个人,和自己共担治理广东之责,郭嵩焘的心里应该还是有些芥蒂吧。至少在办理外交事务上,他们的意见是不统一的。

一个是懂得世界大势的学者型官员,一个是只知打打杀杀的猛将型首长,怎么能想到一块儿去呢?

(二)

开始时,一切都还将就着。虽然有点不团结,但磕磕碰碰地还能过得下去。

只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打破这个局面的,缘起于“引渡森王”事件。

此时,太平天国运动已是强弩之末。许多太平天国的残兵游勇退守到广东境内。太平天国的森王侯玉山在清军的左冲右突中,居然逃到了香港。

香港属英国管辖,森王在此寻求政治避难,可以说找到了最好的护身符。清军这边所能做的,只能是干瞪眼,没有办法抓他。

庆幸的是,这边有个郭嵩焘。他并不畏惧英国的强势威权,当然也不是简单的武力相向。他拿起了现代国际法律、外交武器,和英人据理力争,最终使英人理屈,让清廷把侯玉山引渡回来。

侯玉山被带回广州后,迅速被处以死刑。

同类推荐
  •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汉时关之龙腾万里

    秦时明月汉时关,龙腾万里绣江山。虎步鹰扬竞苍穹,华胡共沐大汉风。雄霸东方气势虹,从此中华号长雄!樱花灼灼,枝叶蓁蓁,娇娃美人,妖娆伤眼。北斗玉麒麟刘禅,拜尽名师,汇合天下英雄,总揽诸子百家。处江湖之远,持三尺青锋,行侠万里樱花,恩爱情仇,赏尽人间春色!据庙堂之高,仗方天画戟,复兴锦绣江山,虽远必诛,明犯我强汉者!
  •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简明中国史(新知家庭文明读库)

    从距今170万年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元谋人”,到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结束了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一一秦,到威名远播的大汉,三分天下的三国,风度翩翩的魏晋,名扬天下的唐宋,软弱无能的清末,再到新中国的建立。 纵观中华五千年,那些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那些影响历史演进方向的英雄人物,共同勾勒出了历史长河波折而又蜿蜒向前的轨迹。
  • 南明那些事儿

    南明那些事儿

    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引发的历史潮、明朝热,也激发了民间写史之热情。《南明那些事儿》作者以散文风格,辅以小说笔法,沿时间的轴线,书写晚明一段历史,展现了乱世之中的民族抗争,透析了古代官场的权谋党争。忠臣义士与奸佞小人、内战与外侵、野蛮与文明交织成了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南明那些事儿》史料详实,采纳广泛,包括古代史学家编著的《明季北略》、《明季南略》、《小腆纪年附考》、《南渡录》、《三垣笔记》、《东华录》,以及现代史学家编著的《明末农民战争》、《南明史》(顾诚)、《南明史》(钱海岳)、《南明史》(美·司徒琳)等著作,尊重历史,展现事实。
  • 二货小王爷

    二货小王爷

    一个胆小如鼠,只会吹牛打游戏的二货,突然被劈到了架空王朝,面对一个比女汉子还女汉子的大将军未婚妻,一个比狐狸还精明的母亲,还有一个只会做坏事不会做好事的好朋友,二货玩的转吗?
  • 大宋经纪人

    大宋经纪人

    经纪人行话也叫牙侩,俗称牙人,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的职业性质,就是靠着那张嘴来赚钱的,上牙一碰下牙那就能够把钱给赚来了。这是一篇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通过吴家贾家两家对于财富权力的追逐,从而来揭示南宋一朝的经济文化,并从经济的角度揭示南宋灭亡原因,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道德变化。
热门推荐
  • 成为一流穿越者

    成为一流穿越者

    意外事故导致江北离奇穿越,从万米高空直坠千里冻原,也坠入了一场场惊险刺激的影漫轮回之中。他在金字塔中枪火弥漫,与冷酷的猎人搏击厮杀,也曾在浣熊市里出生入死,穿梭在尸群之中,引导众人生还。至于和死侍互飚骚话,与莅临冬木市的各位从者刀枪剑雨,那都是后话了。“大幕渐起,请诸君一览!”
  • 我要娶个白富美

    我要娶个白富美

    当那个身影消失在霓虹闪烁里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爱情死掉了。
  • 九重玄天

    九重玄天

    人艰就拆的主角(偶尔也会被拆),脱缰哈士奇般的配角(有时也挺像脱缰草泥马),脑洞无限的作者(从我的笔名就能看得出来),组成了这个正常(才怪)的故事有咩有看官问作者为何也在故事里?!(我说我是撞马桶穿越的你信吗?)(当然不可能,我是开玩笑的|严肃脸|)自说自话了这么久只为了让你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作品介绍(内容可放心食用)
  • 阴错阳差之缘起重生

    阴错阳差之缘起重生

    你是不是会遇到这样一种人,不论发生了什么。你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他总会在你的对立面。穆潇婷她死了,死与气爆而亡。但是,她却没有跟着黑白无常转世投胎。而是,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她的死,并不单纯原来真正爱的,念她,珍惜她的人。居然是他?原来她所建的山庄,并不和她想象的那样和平
  • 王妃太鬼畜:王爷,来战!

    王妃太鬼畜:王爷,来战!

    女寨主洞房花烛夜,刚要推倒第一任压寨老公,就经历了一把什么叫到嘴边的肉飞了。魂穿异世,婚约傍身,却活如鸡飞狗跳,而这一切的背后,竟然是因为她身上隐藏着一个惊天秘密?!长孙柒夜表示,恶女该杀就杀,帅哥全部推倒即刻送入洞房!!某男嘴角一抽,阴郁的像吃了翔一样看着自家王府变成男倌馆,“难道本王一人还不能满足你?今晚与我大战三百回合。”某女拍桌而起,“上官白,姐要在上面!”「本文一对一专宠,女主扮猪吃虎,文风较欢,更新稳定,适合广大青少年一阅~」
  • 三国之峥嵘岁月

    三国之峥嵘岁月

    李澈在血与火中救出了公主,平淡中与公主生活在一起,不料一张黄纸告示让他疲于奔命,转眼入狱……为搏一线生机,李澈不得不铤而走险,以三月之期与九阶气师越兴定下以男人尊严为名的生死战……且看李澈到底能否战胜越兴,搏出自己的一条命,搏出自己的一片天!(修为等级:气徒,气师,气灵,气宗,气尊,气圣,气王,气帝,气皇。气徒气师以阶为分,气灵气宗以星为分,气尊气圣以阳为分,气王气帝以地位分,气皇以天为分。)
  • 群雄逐鹿五百年

    群雄逐鹿五百年

    这是一篇贯穿春秋、战国、秦末、汉初历史遗事的长篇历史评议小说,分为《春秋争霸》、《战国夺命》、《大秦短寿》、《楚暴汉痞》四篇。故事通过周幽王宠幸褒姒遭灭、郑庄公春秋霸主首兴、列国诸侯兴替、五霸粉墨登场、战国恶斗、七国合纵连横、秦王脱颖而出、兼六国中华混一统、始皇帝乐极生悲、楚项汉刘崛起、楚汉你死我活、汉高祖无赖定乾坤等情节,重现当年的世事纷乱和各种是是非非,从而以史为鉴,揭示历史循环往复的必然规律和惊人巧合。
  • 征战系统之一统九重天

    征战系统之一统九重天

    表面天真少年,实则一代枭雄。私下招兵买马,暗中发展势力。借生意之名于各邦国安插间谍,披学院之皮在各领地招兵买马。不知星火何时起,谈笑江山归王朝!
  • 冲动的惩罚

    冲动的惩罚

    本书以23位少女自诉“第一次”为主题,主要描写23位少女是如何奉献自己的“第一次”而偷食了禁果,每位少女的经历都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让人不得不看,本书是青少年教育最好的现实教材。
  •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努力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在于努力

    本篇介绍人本身自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细节注意如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