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857300000035

第35章 中国人谈爱(4)

曾子的《孝经》与《大戴礼记》、《礼记》中有关曾子的章节,都为我们了解曾子的孝(孝爱)的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归纳并评述如下:

(一)“孝,大经也”。

曾子说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大戴礼记》,五十二篇)

曾子对于孝的观点,完全是继承孔子的。

孔子说过孝,德之始也。”(《大戴礼记》,六十篇)“孝者,人道之至德。”(孙星衍编《孔子集语》)

孔子对孝有极高的评价,认为:孝是最高的德行,是道德的开始;而曾子认为:孝,即对父母之爱,是天下的根本法则。

由此看来,子女对父母之爱,是儒家学说所极为重视的,儒家将它当作是最早的、最高的人类道德。

这个观点,与基督教不一样。基督教认为:“神爱”(对上帝的爱)是至高无上的。儒家的观点与道教也不完全一样,道教更重视自然之爱与自我之爱。

与基督教和道教相比,儒家学说(儒学)更为人世,即更为世俗化;也可以说是,更符合人性,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更接近。

从现实社会来看,儒家关于孝(孝爱)的观点,是比较理性的。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爱助。那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爱之中,子女对父母之爱,在人的一生中,确实是最早就有的,是建立在血缘和家庭生活基础之上的。如果你对父母有爱,你就有可能对其他人,对人民大众产生爱。否则,你连父母都不爱,你怎么可能对他人和大众产生爱?

(二)“爱而敬”与孝。

“曾子:民之本曰孝,其行之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大戴礼记》,五十二篇)

“曾子:[答单居离问:‘事父母有道乎?’]有,爱而敬。”(同上)

曾子的意思是:子女对于父母,养育父母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能从内心尊敬父母,比较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对待父母呢?曾子的回答是:爱而敬!

也就是说,你首先要对父母有爱的情感,有了爱的情感,就能做到尊敬。

这里,曾子将爱与孝的关系讲得很清楚:孝必须以爱为基础,或者说,孝决不只是一种养育的责任,而是一种对父母深怀情感的付出。

乐其心”与孝。

曾子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礼记》,十篇)

这一段表明:子女应该怎样做,以爱他们的父母?曾子的论述是:首先,要使父母欢欣、快乐;其次是不违反父母的愿望,满足父母的爱好;最后是照顾好父母的居住和饮食。

这一段论述比较全面,考虑到子女对父母应该做的各方面。而在所有的该做的事中,最重要的是使父母高兴、快乐。

这又进一步说明,子女对父母的孝,首先要有爱的情感。因为有了爱的情感,才能将父母的欢欣,看成自己的欢欣(四)“谏而不逆”与孝。

曾子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大戴礼记》,五十七篇)

这一段话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与父母相处。父母称赞你,应当高兴而不忘记;父母批评你,你引为教训,但不怨恨。重要的是第三句。父母有过失时,你应该规劝他们,但不要仇恨他们。

这样的态度,是对父母真正有敬爱之情的。如果没有感情,当父母有过失时,一种可能的做法是:随它去,与己无关;另一种可能就是仇恨他们,与他们划清界限。曾子认为,后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因此,与父母有正确的关系,其关键还是在于:对父母有敬爱的感情。

(五)“事父可以事君”与孝。

曾子说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长。”((《大戴礼记》,四十九篇)

他的意思是:你能正确地对待父亲,你就能正确地对待君王(或国家);你能正确地对待兄长,你就能正确地对待其他年长者。

这句话说明,曾子认为,一个人对父母之爱(孝爱)是与他对他人、社会、国家的感情有联系的。你对父母有爱,你对他人、社会、国家,才会有爱。

总之,曾子对于父母之爱(孝爱)的深人阐述(以上所述,仅是很少一部 分),可以代表儒家的对于孝爱的思想,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二、孟子论爱(仁爱)

孟子的姓名是孟轲,生活年代是公元前365—前304年,战国时人。

他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他的祖先家道衰落后,从鲁国迁到邹国。

孟子出生比孔子要晚一百多年,他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因此,他可以说是孔子的间接的学生。他的学问很广博,性格很坚强。他的抱负就是要发扬孔子的学说。当时齐国的国君在首都的西门建了一个学术中心,叫“稷下学宫”,孟子就是稷下的著名学者。

孟子的一生经历与孔子有点类似。他像孔子一样,也希望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学说和理想。他先后向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国君建言献策。这些国君虽然尊重孟子,但是都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到了晚年,他以从事教学为乐。他的学生有万章、公都、陈代、公孙丑等。《孟子》一书是他和学生共同完成的。

从唐代韩愈开始,就承认孟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孟子不但忠实地继承孔子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并且有重要的发展。

现对孟子思想中与仁爱有关的部分归纳并评述如下:

(一)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而孔子是说:仁者爱人。

仁是孔孟学说的共同核心。从上述两种论述来看,两人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区别。

首先,孟子是完全同意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的。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因此,孔子和孟子的“仁”的主要含义,就是“仁爱”。仁爱是中国儒家的主要道德原则,也是儒家对于爱的学说的主要贡献。

但是孟子讲的仁与孔子讲的仁,又不完全相同。

孔子说的:‘仁者爱人”,是一种伦理学的观点,将仁作为人的主要道德原则,应该同情他人,关爱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孟子说的:‘仁也者,人也。”则是将仁提高到“以人为本”的本体论原则。将人本身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孟子的“人”,不仅是指他人,首先是指人本身,即人的本性;同时也指“民”,即人民。这样,孟子的“仁爱”,就不仅是伦理学,也是人性论和政治学。这两者都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的重要发展。

孟子对于仁爱的阐述,丰富了儒家哲学,并为后来两千多年的中国人所承认。

(二)人性与仁爱。

孟子是“性善论”的首创人。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同上)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天性——“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他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同上)

以上论述,非常明确地肯定以下几点:1.人的本性是善的;2.仁爱就是人的恻隐之心;3.没有仁爱,人就与禽兽没有区别,就不能称为人。

这里,孟子就将孔子讲的仁(或仁爱)与人的天性结合起来,认为,仁爱是人的一种天性。

这是孔子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它也帮助我们对仁爱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仁政与仁爱。

《孟子》这部书,讲得最多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仁政“二字。在《孟子》的许多章节都谈到“仁政”问题。例如: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这一些论述,都是将仁爱与仁政直接联系起来,这样,仁爱就不仅是伦理学,而成为政治学。仁爱就不仅是一个道德原则,而成为执政者的施政原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是完全适用的。不仅作为个人,应该有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怀;特别是各级政府,都应该将这句话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使老者、弱者都有所养,使年幼者都得到教育,受到关爱。

(四)仁义与仁爱。

《孟子》一书中,较多地方是将“仁”与“义”两者并提的。究竟“仁”和“义”是什么关系呢?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之上》)

孟子的意思是:仁是人的善良的内心;义是人实现仁爱所必须走的道路。放弃该走的路不走,丧失善良的内心而不去求,真悲哀啊!

这里,孟子是将仁与义两者密切地结合起来。他的观点是:仁爱必须与正义的行动相配合,如果没有正义的行动,就不能体现善良的内心。

本书所论述的爱的哲学中,爱不仅是一种情感,而是要付诸行动的。没有行动的爱,并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爱。

(五)民本与仁爱。

孟子将仁爱与仁政相联系,又进一步,将仁爱与民本相联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

上面几句话的总的意思是:在一个国家中,人民应该放在第一位;得到人民内心的拥护,才能有巩固的政权。如果统治者轻视以至侵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将统治者看成是仇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王****的体制中,孟子的上述言论是十分大胆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因孟子的这方面言论,要将孟子的圣贤的碑位废除掉)

虽然孟子的民本学说与现代的民主学说并不相同,但是民本学说对于古代人民肯定是有利的,对于中国两千多年内统治者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缓和是有利的。

这是孔子与孟子的仁爱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汉代哲学家论爱

先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最辉煌的时期。到了汉代,哲学有了较重要的进展,但是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它在哲学上的总体成就,并没有超过先秦。

为什么是这样?

秦国战胜六国,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依靠了法家的学说,讲法家的“法、术、势”,不是讲儒家的“仁义”和“德政”。秦国得胜后,社会上还有不少儒生,对于秦国的****议论纷纷,流露不满。在这种形势下,李斯就向秦始皇提出建议;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要求将所有书籍全部烧毁。李斯说:“有偶语《诗》、《书枠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意思是,敢于谈论《书经》、《诗经》等儒家著作的,一律要判死刑;敢于用古代的制度来反对当代政治的,要连累家族。这种严酷的文化****,使儒家等先秦学说遭受严重摧残。但是秦始皇的****激起了人民的剧烈反抗,秦朝只维持了15年(公元前221—前206年)。

汉朝建立后,前期的几位皇帝(惠、文、景,以至武帝)要求士大夫整理经籍,广献经书。武帝时,还设立五经博士。这样,经学就恢复起来。所谓五经,就是中国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五本经典著作:《易》、《书》、《诗》、《礼》、《春秋》。汉代的哲学就是围绕对于这几部经书的解释而展开的,因此称为“经学”。

汉代初期,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礼记》,它并不是孔子当年的《礼》(孔子时的《礼》,已无从查考);其中有两个重要的篇章,即《大学》和《中庸》,使儒家学说达到了一个新的较高水平。

关于《大学》和《中庸》的出现时代是至今为止中国哲学界的意见很有分歧的问题。《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个篇章,而《礼记》这部书是汉代戴德、戴圣两人编辑而成,内容杂乱。古人认为《大学》是孔子学生曾参所著;《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史记·孔子世家》说:子思作《中庸》)。当代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也多有这种说法。但是,宋代欧阳修、吕东莱等早就对子思作《中庸》的说法提出怀疑。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将《礼记》和《大学》、《中庸》都安排在汉代哲学中叙述。台湾劳思光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用较多的篇幅,论证《中庸》不是子思所作。他认为《中庸》和《大学》都是秦至汉初的儒家著作。他的重要理由之一是《中庸》有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句,显然这是指秦始皇以后的事。

我比较同意冯友兰和劳思光的观点,因此也将《大学》、《中庸》两书放在汉代哲学中讲。本书以爱为主题,下面着重介绍《大学》与《中庸》中有关爱的论点。

一、《大学》论爱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唐代韩愈等将它看作与《孟子》同样重要。到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竭力推崇它,并且对它重新编定了章次,还作了补写。因此,后来流传的《大学》,已经有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

《大学》中贯彻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爱”。它的仁爱思想体现在一个完整的“人生与政治目标”之中。

《大学》中提出“三纲”与“八目”。

所谓“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所谓“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三纲”中的爱。

“明明德”的意思是:弘扬光明而伟大的德性。

“新民”的意思是:使人民弃旧图新,有革新的精神。

“明明德”与“新民”的目的,是“止于至善”,即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那么,什么是“至善”呢?

《大学》中的解释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意思是:君王的最高道德是对人民的仁爱;官员的最高道德是对君王的敬爱;子女的最高道德是对父母的孝爱;父母的最高道德是对子女的慈爱;与别国交往时的最高道德是友爱与信义。

这里罗列的“止于”的“至善”,归结起来,都是一个“爱”字:仁爱、敬爱、孝爱、慈爱、友爱。

同类推荐
  • 宗镜录略讲(卷二)

    宗镜录略讲(卷二)

    《宗镜录》一百卷,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著,是中国佛教传世的经典名著。延寿禅师为禅宗法眼宗第三代法嗣,他有感于当时禅宗信徒因未明佛法而产生的种种流弊及争论,乃邀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宗知法比丘,互相问难,并以禅宗心要加以折中,著成此书。书中引用佛经及中印圣贤论著达三百本之多,可谓“和会千圣之微言,洞达百家之秘说”,这在佛学的相关论著中,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宗镜录》撰成千载以来,以其规模宏大,辞美旨深,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被大众读者视为畏途。南怀瑾先生有鉴于此,乃就此书精要部分,深入浅出,详加剖析。本卷内容包括全书中有关禅宗以及唯识论的部分。先生在章析句解的同时,融会各种佛门要义,并结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使当代学人得以借此进入这部博大精深的佛学著作。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三年九月初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七月十四日)
  •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

    《孟子与性善论》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

    大学·中庸·尚书·周易

    本书选编了我国古典最具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庸》、《尚书》和《周易》。内容涉及原文、注释、译文,是一本帮助读者理解这四部儒家经典的很好的工具书。
  • 价值论美学

    价值论美学

    美学不仅是知识学,而且是价值学的建构。基于此,从比较美学方法出发,《价值论美学》先行论证了价值论美学的基本结构。然后,着力探讨了审美价值形态与审美价值体验的内在机制。在确立了价值论美学的基本问题之后,作者从价值论美学的思想渊源与价值论美学的艺术实践两方面,系统地分析价值论美学的文明根性。作者认为:康德与马克思的价值论美学,展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价值追求;道家和新儒家的价值论美学,则展示了中国文明生活的诗性价值追求。不过。也应看到,乡土中国生活的悲歌,则突显了现代价值论美学重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书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激情和理性,显现了现代人诗性生活价值的创造意愿。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热门推荐
  •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佛说秘密八名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无敌至尊系统

    我的无敌至尊系统

    地球少年叶惜遭遇车祸,重生在神荒大陆,觉醒至尊系统,从此大陆为之颤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记忆消失前的随笔

    记忆消失前的随笔

    不是穿越,更无关重生,这是一个平凡人心里成长历程.
  • 恋爱专题:花开半夏恋殇璃

    恋爱专题:花开半夏恋殇璃

    彼岸花开,胜不过玫瑰炽烈爱的宣言。荼靡花开,胜不过昙花瞬间的辉煌。爱情,就像玫瑰花。谎言,却是玫瑰花的刺。你不拿稳爱情,那它就会让你遍体鳞伤。青葱岁月,何不像迷迭香一样,留住回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学院绝世修者

    学院绝世修者

    一个高中生他的一生不平凡,从他开始在学校被欺负到走上了修行之路,那是一段特别精彩的修行之路,改变了他的一生是命运,可他是最不信命运,可命运却选择了他,给他了绝世的女人,给他了不平凡的身体,武功,一生……
  • 剑指无极

    剑指无极

    这是一片修炼灵气的世界,在这一片灵气充沛的世界之中,有着诸多强者,每人都是奉强者为尊,这时便有一位少年丹田尽毁,从此与灵气告别!然而少年遇到被封印千年的剑灵之后,便转而修炼肉体。剑灵更传授少年万古奇功—【神魔煅体】重拾实力之后,少年便是参加了两年一度的少年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衔蝉少年

    衔蝉少年

    衔蝉,猫的别称。这是一个关于猫和少年的故事,一个少年在一次次磨练中励志成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