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谈吐可以树立人的最佳形象,谁都不想自己有蹩脚的谈吐。对于口才上的障碍,千万不能麻痹大意,要引起高度重视,克服这些弱点。消除影响谈话能力的毛病和问题,就能做到说话生财,口才生福。
口语的传播障碍,有趣也有“麻烦”
听说有一个香港人讲话不易分辨,但因其职务关系,经常必须以国语、英语发表演讲。他的讲话,句句铿锵有力、震撼人心,使人肃然起敬。有一次许多台下听众突然听到他在演讲时说“屁股对屁股,肛门对肛门”,后来相互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说“people to people,government to government”,只是口音太重,被误听而成为有趣笑谈。
在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传播过程中,乡音太重、口齿不清、语意不明、认知差异或文化不同等因素,都会产生“传播障碍”,甚至造成误解、冲突或笑话。前一阵子,报载一个年轻人很喜欢音乐与戏剧表演,有一天,他急着要赶到“国家剧院”看话剧演出,就拦了一辆计程车赶路。司机问他,要去哪里,年轻人说:“去国家妓院,快一点,要不就来不及了!”司机看他那么急着赶到“国家妓院”,就兴致勃勃地问他:“妓院也有国家的哦?是不是公立的比较便宜?在哪里?我也要去!”
走出失败,走向成功沟通
北京某着名高等学府曾有这样一名学生,每遇联欢活动轮到他站起来发言时,他总是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显得尴尬不堪。教师和同学问他缘故,他说:“以前上中学时,我参加了一次演讲比赛,不想中间忘了词儿,招致了大失败。后来一站在众人前,我就想到那件事,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有许多陷于怯场而说不出话的人,就像这位大学生一样,每当想起自己失败的惨状,要讲话的意志就消失了。他们往往害怕重蹈覆辙,不断地被往事所束缚,认为过去失败了,这回也定将失败,抱着自己过去失败的惨痛经历和灰暗的印象不放,逐渐对说话失去了勇气和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说话的成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古今中外的许多着名人物都曾在说话方面有过失败。
英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着称于世。可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很小。若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先在人家门前忐忑不安地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学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起来,作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讲完时,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于是他便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讲。人们在市场、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成千上万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经常看到他慷慨陈词的身影。最后,他终于成了一名杰出的世界级演说大师。
还有许多人深信自己第一次演讲紧张的心情比萧伯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更糟。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些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一个听众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中结束了讲话。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上台,“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话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有人戏称他为“哑巴运动员”。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试着作公开演讲时,舌头抵着上腭,竟不能说出一个字。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合演说时说,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赛跑的运动员。更有甚者,英国历史上有位叫犹斯瑞里的首相曾说,他宁愿领一队骑兵去冲锋陷阵,也不愿在议院作一次演讲。
上面列举大量的事实,不外乎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成功者也曾经失败过。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向后看,只是看到失败,那就只会畏缩不前。无论对谁来说,目标向前,塑造自己光彩、良好的形象,都十分重要。说话失败过的人,只有摆脱过去失败的阴影,藐视过去的自己,才能战胜失败,成为能言善辩之人。那么,怎样才能忘却痛苦、摆脱失败之阴影呢?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其一,把听众当做朋友或客人。
不论是谁,与亲密的朋友说话都不会怯场,初次见面,想到不了解这个人,就会拘束。所以,说话者应视每一位陌生人为旧友故知。日本有位当配角的滑稽演员,为了防止怯场,常在手心写一个“客”字,意为装作不把观众放在眼里,也就是说“不要把众人当回事就不怯场了”。另一位日本歌手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一怯场,就自言自语地念叨:“我是客人所喜欢的!客人都很喜欢我!”这样一来,怯场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镇静自若。
其二,脑子里要经常清楚浮现成功的情景。
有的人一想起过去自己失败的情景,脑子里便闪现出“这一下又要失败啦”、“脚哆嗦起来了”、“话音异常啦”等信息,并导致说不出话来。所以,说话者最好多想象一下自己与初次见面的人侃侃而谈,在公众面前指点江山的潇洒英姿。如果觉得自己有过成功的经历,胸中就会鼓起“定能获得成功”的信心和胜利的希望,从而产生说话的动力。如果说话之前想象听众对自己热烈喝彩的情景,则会倍增自己说话的勇气。
把向后看变成向前看,把回忆尴尬变成想象荣耀,从失败心情转为成功心理,则无疑对说话的成功裨益无穷。
消除口才恐惧心理,学会坦然开口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又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主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有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用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不想献丑。这些人认为,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但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全力以赴,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第二,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其实,只要我们看清造成自己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实在可怜可鄙,而且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社会上的人或听众并不会对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这点,就不应该紧张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对于知识渊博、谈吐自如的演说家,大家却都寄厚望于他,会对他的演说作录音、记笔记。这样高度的关心和注意,理所当然会给台上的人增加压力。因此,那些被视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讲或致词前,自己的心理经常是非常紧张的,只不过别人很难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却一点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但就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还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演说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说家在上台前,唯一想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不知不觉地尽力挽救,切不可因出错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脚。
说话忌胆怯,要勇于开口表达
善于言辞,对人的事业和生活都裨益无穷。能言善辩、口若悬河的演说家,更是令人艳羡,使人崇拜。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我们周围也确实不乏不善说话、沉默寡言之人。
一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孤僻,存在着对说话的胆怯心理。
“我总是不敢在人面前讲话、发言,那会使我心跳加快,脑中一片空白……”有人坦然承认自己说话的胆怯,而且对此颇为苦恼。
每一个说话胆怯的人都以为怯场的只是自己,以为别人并不怯场,总是在想:“为什么只有自己这样呢?”其实,那并非某个人所特有的现象,只不过别人对于怯场状态不太注意而已。
心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凡是人,都或多或少在说话方面有着不健康的心理,而紧张和恐惧便是这些不健康心理的突出表现形式,是影响人们进行正常说话和语言交流的明显障碍。
每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时,往往会被一些潇洒大方、表达自如的节目主持人所折服;每当我们打开收音机时,也往往会为一些口若悬河、音色优美的播音员所倾倒。其实,他们也并非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说话时无忧无虑,应付自如,他们也一样常常怯场。据闻,某演员临近自己拍片的时候就想上厕所,甚至一去就是五分钟。某播音员,起初每次临播音,都要先到浴室去洗一次澡,不这样,播音时就不能镇定自若。如果碰到外出进行现场直播,他便不得不提前到达目的地,并在直播现场寻找浴室。
既然人人都有可能出现说话胆怯的情况,那么,怯场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怯场时,明显症状是脸红、心扑通扑通地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等。如果此刻说话者想到:“怯场啦!怎么办呀!”他就会因慌张而说不出话来。但是,如果他当时想到的是:“换了任何一个人遇此情景,都会怯场。”他就会随之镇静下来,并很快恢复正常。所以,正确地对待怯场非常重要。
某一年轻人在向一位年老而富有经验的演讲专家请教时说:“我在演说之前,心里老是扑通扑通跳,这是否正常?”年老的演讲专家则回答道:“那是因为你在对你要说的话进行着认真的考虑,这是必然的。即使你到了我这个年龄,也难免会出现如此情况。”
香港某名歌星这样说过:“每当面对观众,如果我不怯场,那时我做歌手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此话表明了这位歌星对于每一次演唱都是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如果他马马虎虎地行事,觉得凑合唱完就行了,那他就可能不会怯场。
由此可见,说话胆怯是一种十分正常而又极其普遍的情况,它有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任何一次与他人的交谈中,而绝非个别人的语言方面的缺陷。那些常因自己说话胆怯而烦恼的人,大可不必为此担心,而应该振作精神,努力克服这种困难。
忌说重话,嘴巴积德
你被耻笑过吗?
你被辱骂过吗?
你被全盘否定过吗?
其实,每个人都期待从他人的语言中获得肯定与赞美,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
阿玲,漂亮大方又有人缘,结婚当天贺客满堂,众人认为新郎新娘两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爱河,白头偕老。而阿玲也非常高兴,以为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礼进行时,阿玲透过头纱,偷偷地斜瞄了一下英俊体贴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与满足,心想不久就将展开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后一个月,阿玲开始觉得生活上不尽如人意,也不如婚前想象那么如公主般美好。她过去习惯在上厕所后,将卫生纸丢入马桶旁的小垃圾桶,可是老公却坚持可以丢进马桶内冲掉。两人竟会为了这个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吵了一个半小时。最让阿玲生气的是,每当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时,老公总是大男子主义地说:“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阿玲一肚子气,委屈地跑回娘家住了两天。
虽然阿玲觉得老公很健谈,有时说话也很幽默,但是有时却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里来聊天时说自己老婆:“别的情侣、夫妻是彼此看对眼,我呀,我是看走眼了!”阿玲听了,气得白他一眼,一个人走进厨房生闷气。
尽管事后老公解释说,那些话只是在朋友面前“开开玩笑”而已,但阿玲总是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每次都是以“否定别人”来开玩笑?而在家里老是一副“只有他是对的”的样子,动不动就说“你看你,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哎呀,你们女人不会懂的啦”。
人呀,最怕莫名其妙地被人家“否定”。你看这句话——“说你错了,你还不承认”,这不仅是“否定”,还是“双重否定”呢!难怪听者会怒气冲天、心怀恨意。
“受人尊重”、“安全感”、“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等,是人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的语言认同、肯定、赞美中,来增加“自我价值”与“自我尊严”。如果常在言谈中“否定对方”,则会令对方难堪、生气,甚至产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
其实,有些玩笑语的确是脱口而出,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玩笑式的“否定”说多了,也会叫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双重否定”,有时会抹杀对方的基本自尊,引起他人不悦。
一位男士,有一天和太太吵架后,一气之下住到宾馆去。后来沉思反省后觉得有些理亏,就打个电话给太太:“老婆啊,今天晚上做什么菜等我啊?”
“我啊,我做毒药等你!”
“噢,这样哦,那你做一份自己吃就好了,我不回来了!”
呵,真是够“毒”的!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刚好相反。所以,在人际沟通中,若能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必定更受欢迎。
怀着一颗兴奋的心,小张与同事们一起组团到外地做业务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飞机或小巴士,总是听到其公司的王副经理不断地高谈阔论,唧唧喳喳地讲个不停。许多团员私底下都相视而笑,无奈地摇头说:“这次碰上王副经理,完了,真够惨!”到了北京,拜会有关单位时,轮到王副经理做简报,只见他站在大众面前却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讲不出像样的业务简报。
小张也曾与一公关公司女性总经理洽谈业务。这位女总经理长得蛮漂亮,业务亦是做得响当当的,经常是海峡两岸跑,可是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小张虽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是如何蓬勃发展,小张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30分钟后,小张终于鼓起勇气对这位女总经理说:“对不起,我待会儿还有事,先走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但是许多人仍然有“话多”的毛病。出国旅行、婚丧喜庆、办公室内……都有“话多之士”,喧嚣嘈杂,令人厌恶。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指出简单的三原则,使人们的说话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让别人也有说话机会。”
“让人觉得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