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明谈缺点,实论优点
有的面试官常常对那些表现令人满意的应届毕业生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从事某项工作你有什么主要缺点或不足?”有的毕业生连连摇头,回答说没有,甚至有人反问:“您说呢?您给我指出来好吗?”有的毕业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的缺点就是特别散漫,不愿意受纪律约束。”这些回应都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毕业生人家敢要吗?而有的人的回答却令面试官赞叹不已,他们既不掩饰回避也非直截了当,而是联系大学生的共同弱点(缺乏实践经验、社会阅历较浅等),结合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不甚合理、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等)及个性中的缺憾(如过分追求完美,可能开拓精神不够,或过于追求工作效率,小心谨慎不足等),讲讲自己正在克服和能够改正的弱点,谈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讲那些表面是缺点但对某项工作有益的个性。相当于说,“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我很笨,但是我更忠于职守”,等等,既体现了谦逊好学的美德,也正面回答了这一难题。
心理研究表明,人际交往存在三种状态:一种是权威式,一种是理智式,一种是冲动式。在面试中更需要理智式的交往,而理智来自于充分准备、深思熟虑,而不是幼稚冲动。
一个人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它、改正它,反而强词夺理。从辩证的角度看,缺点与优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前提是正确地认识缺点,实实在在地改正缺点。“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缺点本身来讲,有些“缺点”对某些工作来说恰恰是优点;对有缺点的人来说,无论是消除误会,还是坦然承认,都会使消极评价转化为积极的评价。
求职面试,巧妙绕过语言陷阱
面试极像一次相亲,应聘者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了解自己优点的老板,用人单位则希望能找到优秀的合作伙伴。当陌生的双方相见后,都想在短短一席话中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优点,说出聪明话或立即呈现出很棒的反应,以便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面试,双方玩的其实是一场智力游戏。面试官为了不至于“选错郎”,也许会在面试中设置种种语言陷阱,以探测你的智慧、性格、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面试者只有识破这些语言陷阱,才能小心巧妙地绕开它,不至于一头栽进去。
1.用“激将法”遮蔽的语言陷阱
这是面试官用来淘汰大部分应聘者的惯用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面试官,往往在提问之前就会用怀疑、尖锐、咄咄逼人的眼神逼视对方,先令对方心理防线溃退,然后冷不防用一个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激怒对方。
如,“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你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不适合我们的职业”,“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发问,作为应聘者,首先要做到的是无论如何不要被激怒,如果你被激怒了,就意味着你已经输掉了。那么,面对这样的发问,如何接招呢?
如果对方说:“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你可以微笑着回答:“我确信如我有缘加盟贵公司,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如果对方说:“你的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你可以微笑着回答:“据说内向的人往往具有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品质,另外我善于倾听,因为我感到应把发言机会多多地留给别人。”
如果对方说:“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可以幽默地说:“听说比尔·盖茨也未毕业于哈佛大学。”
如果对方说:“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你可以巧妙地回答:“据说,21世纪最抢手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也许会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式,没有条条框框。”
如果对方说:“你原单位这么好,你却要走,是不是在原单位混不下去只好挪个窝儿?”应聘者若结结巴巴,无言以对,抑或怒形于色,据理力争,脸红脖粗,那就掉进了对方所设的圈套。应聘者碰到此种情况,要头脑冷静,明白对方在“做戏”,不必与他较劲。
2.诱导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面试官往往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条件,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回答,因为也许任何一种回答都不能让对方满意。这时候,你的回答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表示。如:“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企业更好的公司吧?”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说明你这个人也许脚踏两只船,“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回答“No”,又会说明你对自己缺少自信或者你的能力有问题。对这类问题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然后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的企业,但别的企业或许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公司,机会也不如贵公司多;或许我能找到更好的企业,但我想,珍惜已有的最为重要。”这样的回答,其实你是把一个“模糊”的答案抛还给了面试官。
还有一种诱导式的语言陷阱是,对方的提问似乎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如果你选了,就会掉进陷阱。比如说,对方问:“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重要?”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三者当然都很重要。可是对方的提问却在误导你,让你认为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只能选其一。这时候切不可中了对方的圈套,必须冷静分析,可以首先明确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释三者对我们的重要性及其统一性。
你可以这样组织语言:“我认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是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社会对我们事业的肯定方式,有时表现为金钱,有时表现为名誉,有时二者均有。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金钱和名誉,三者对我们都很重要。”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误导式陷阱。面试官早有答案,却故意说出相反的答案。若你一味讨好,顺着面试官的错误答案往上爬,面试的结论一定是:此人无主见,缺乏创新精神。你自然被列入淘汰之列。还有一种测试式的语言陷阱,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虚构一种情况,然后让求职者回答。比如:“今天参加面试的有近10位候选人,如何证明你是最优秀的?”这类问题往往是考察求职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无论你给自己列举多少优点,别人总有你没有的优点,因此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你可以从正面绕开,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回答:“对于这一点,可能要因具体情况而论,比如贵公司现在所需要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虽然前来应聘的都是这方面的对口人才,但我深信我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干部和主持社团工作的经历已经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一点。”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比较圆滑,很难让对方抓住把柄,再度反击。
有时,面试官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这是个两难问题,若回答喜欢,似乎有悖现在知识青年的实际心理;若说讨厌,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按普遍心理,人们是不愿做琐碎工作的(除非特殊岗位,如家庭钟点工),考官明知故问,我们可以推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自己的态度:“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这句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欢琐碎工作,又强调了自己对琐碎事情的敬业精神——认真、耐心、细致。既真实可信,又符合对方的用人心理。
3.“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
比如,你前去应聘的职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经理,面试官也许会突然问你:“你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你一年之内逃税100万元,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当场抓耳挠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出一大堆逃税方案,那么你就上了圈套,掉进了陷阱。因为抛出这个问题的面试官,正是以此来测试你的商业判断能力和商业道德。要记住,遵纪守法是员工行为的最基本要求。
比如,你要从一家公司跳槽去另一家公司。面试官问你:“你们的老板是不是很难相处啊,要不然,你为什么跳槽?”也许他的猜测正是你要跳槽的原因,即使这样,你也切记不要被这种同情的语气所迷惑,更不要顺着竿子往上爬。如果你愤怒地抨击你的老板或者义愤填膺地控诉你所在的公司,那么你一定完了,因为这样就暴露了你的狭隘。面试中,面试官也许会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陷阱,但是只要看准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
千万小心,面试时别说忌语
语言是求职者在求职面试中与招聘人员沟通情况、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更是求职者展示自己的知识、智慧、能力的一条渠道。恰当得体的谈吐无疑会增强你的竞争力,并助你赢得成功。反之,不适宜、不恰当、不得体的语言就会损害你的形象,削弱你的竞争力,甚至导致求职谈判的失败。
下面这些“忌语”应该成为你求职面试中的禁忌。
1.缺乏自信的求问
比如:“你们要几个?”这种问法显示出求职者信心不足。对用人单位来说,招一个是招,招十个也是招,问题不在于招几个,而是你有没有竞争实力。
再比如:“你们要不要女性?”这首先就给自己“打了折”,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你这样问人家,人家多半会顺水推舟,礼貌地回绝。如果你来一番非同凡响的陈词或巧妙的介绍,那说不定对方还会“考虑考虑”。
这样的求问在应聘时我们还能听到很多:“中专学历的你们招吗?”“外地人你们要不要?”“下岗工人你们招不招?”(招聘单位招的其实是人才。)
2.极度关心待遇
关心自己的待遇并没有错,但不能一上来就问有什么待遇,这样“心急是吃不到热豆腐”的。
如果你很唐突地问招聘者:“你们的待遇怎么样?”
对方很可能会抢白你:“工作还没干就先提条件了,何况我们还没说要不要你呢!”
因此,谈论报酬要看准时机,一般要在双方已有初步意向时再委婉地提出。
3.不合逻辑的答问
“我可以胜任一切工作”,“我没有失败过”,诸如此类的答问是不合逻辑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往往会给人一种搪塞的感觉。这对你求职成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你首先就给人一种虚的、不诚实的感觉。
4.不恰当的反问
如果招聘人员问你:“关于薪金,你的期望值是多少?”而你反问道:“你们打算出多少?”这样反问就有点像是在市场上买东西时讨价还价,显得很不礼貌,容易引起招聘者的不快,进而影响你的求职成败。
5.拉近乎、报熟人
“某某经理是我的老同学”,“我认识你们单位的某某某”,诸如此类的报熟人、套近乎的话也会引起主考官的反感。如果主考官与你所说的“某某”本来就有矛盾,那你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6.不切实际的洋腔洋调
不适宜、不切实际的洋腔洋调,会给人一种卖弄、做作的感觉,给人留下你是“半瓶水”的不良印象。如果招聘人员对外语不甚精通,那效果可能更无法想象了。
7.本末倒置的话语
如果面试结束前,主考官问求职者:“请问你有什么问题要向我们提吗?”
求职者问道:“请问你们的投资规模有多大?你们董事会成员中外方各有几位?你们的福利都有哪些……”
这显然是不适宜的。要记住你是一个求职者,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所问的问题千万不要超出应当提问的范围。
与同事说话有窍门,并非简单容易事
在办公室里,同事每天见面的时间最长,谈话内容可能还会涉及工作以外的各种事情,然而说话不适宜常常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与同事谈话必须要掌握好分寸。
1.公私分明
不管你与同事的私人关系如何,但如果涉及公事,你千万不可把你们的私交和公事混为一谈,否则你会把自己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
赵萍与公司其他部门的一位主管钱华十分要好。有一天,钱华突然过来找赵萍。
赵萍很奇怪,问:“你来找我干什么,这可是工作时间。”
钱华说道:“赵萍,我们部门现在有个计划,希望与某公司合作。但我在这个公司没有熟人,所以想请你帮忙啊。”
赵萍一愣,钱华继续说:“我知道,你和某公司的公关经理很熟,你就做个中间人吧!帮我说几句话,事成之后,我不会亏待你的。”
赵萍一听,感到很为难,想直接回绝,又怕钱华不高兴。答应吧,她还不想把公事和私交混在一起。
于是,她对钱华说:“我是认识该公司的公关经理,不过,她这段时间在休假。我怕等她回来,你们的计划就给耽误了。”
钱华一听就明白了。
赵萍又补了一句:“我听说某公司的老板不错,你不妨直接去找他。”
其实,赵萍的朋友并没有去休假,她只是不想把自己搅进去。自己与钱华不是一个部门的,插手其他部门的事,怕自己的上司不高兴。再说,如果办不成的话,反倒影响了自己和钱华的友谊。
如果你也遇到同事要求你伸出援助之手时,你可以打趣地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对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不妙。”这番话是间接在提醒他:一个成功人必须独立、自信,而且这样也不会损及大家的情谊。
2.是朋友,也是同事
虽有人说“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能碰巧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绝不稀奇。
一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搭档。上司把他交给你,你首先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其他制度。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与好朋友搭档工作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工作中,你们的友谊往往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你与搭档的职级相同,但工作量却大大不同。人家可以“煲电话粥”,你却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虽然你心情不佳,但切勿向搭档发脾气,因为你们日后并肩作战的机会还有很多,许多事还是唇齿相关的。
表面上,你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对这位搭档要保持一贯的友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