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3800000007

第7章 人而无信,身无可立

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诚实守信,乃指人际关系中的诚实不欺。诚就是实事求是;信就是信用、信义、信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自古以来,诚信在人们心目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时至今日,诚信仍是人们公认的做人准则。诚信是人格魅力之所在,它展示了人的分量及所追求的价值尺度。与人交往,以诚信为本,这是起码的做人准则。如果不讲诚信,很难构筑友谊之桥,结交信任之友,疏通友爱之河。

《论语》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其实,孔子说这话,肯定是有感而发的,想必是看到许多言而无信的人最终无法立足于社会,才从反面教材中总结出了这句训言。其实孔子的弟子中就有不守信的人,他的弟子公冶长能够听懂鸟语。一天,一只鹞鹰落在他窗口鸣叫,他听懂了鹞鹰在说,冶长冶长,南边有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肠!公冶长屁颠屁颠地跟着鹞鹰去了南边,果然发现了獐,但他却独吞了獐。过几天,鹞鹰又来告诉公冶长死獐的消息,公冶长拔腿就出了门,不久就看见前面有一群人,人群中隐隐约约躺着什么。公冶长惟恐被人抢去死獐,急呼:诸公休得动手……那是我打死的!众人立即闪开。这下公冶长傻眼了:地上躺着的是一个死人。公冶长急忙申辩,但无济于事,人们七手八脚把他扭送到了公堂。

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件事情、一个政策下来,要眼光远大,至少须看到百年或几十年以后的变化与发展,这是古人治政的道理。”

在古代,那些善于治政的人都懂得言而有信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开篇阶段,就是从为自己立信开始的。当时,商鞅费尽心机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群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50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了起来,直奔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来,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有了这个信用的基础,商鞅的变法政令才得以推行,可见人无信不立。这个关于守信的千古绝唱一直被传为美谈,并成为启发和激励人们重诺守信的经典渊源。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实际上是毁了自己的声誉。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在先秦,所谓“诚”主要是指“诚实”、“真诚”和“忠诚”,要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一致,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就是要“勿自欺”、“勿欺人”。所谓“信”,主要是“真实”、“诚实”和“信守诺言”,强调一个人要“言必信”,要“言而有信”等。后来,思想家们往往把“诚”和“信”相互通用。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不论是单独使用或相连使用,在古代,表示的大体是同一个意思。

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必须重诺守信,别人才会相信他,愿意与他打交道,彼此才有可能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事实上,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总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而重诺守信,则是维系人心、增进情谊的重要一环。相反,有些人自以为聪明,专门玩弄狡诈欺蒙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其实,这种伎俩在一个健康社会是行不通的,或早或迟,总有骗局揭穿、真相大白的一天,到时候骗人者轻则声名狼藉,众叛亲离;重则无法在社会立足,并受到法律的追究。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33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孟子说的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确,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烤红薯”,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

南怀瑾认为:“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佛说,诚信是永恒的道德,也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使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与人、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合作的桥梁,是社会运转的基石。诚信就好像我们划船必用的桨,没有船桨怎能渡河涉川呢?

人类需要诚信,时代呼唤诚信。诚信,是一种永恒的道德,是一朵盛开了五千年永远不败的花朵。

国学话谋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而严正的朋友。”王充说过:“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同类推荐
  • 打造成功第一印象

    打造成功第一印象

    本书先从影响第一印象的基本因素:穿衣打扮和言行举止讲起,接着又剖析了对第一印象起根本作用的自身修养、生活习惯和人格特质因素,并在情景第一印象中,阐述了各个场合的具体应对,具有实际操作性,相信读者一定会从中受益。
  •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高考状元经验谈(感悟与求知书坊)》

    本书稿辑录了高考状元的相关资料,结合鲜活的现实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正确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积极进取,成就幸福人生。
  • 道德经的光亮

    道德经的光亮

    《道德经的光亮》:“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大道普爱世人,因而在苍茫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亮。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工作既不会停止也不会无效,因而世间的一切难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大道传递给我们的光亮是爱之光,是信心之光,是希望之光,是智慧之光。
  • 柏拉图对话录

    柏拉图对话录

    本书分为人与人生、婚姻与家庭、爱与爱情、情感与心灵、知识与真理、道德与修养、政治与经济、法律与正义以及柏拉图年谱等内容。
  • 道德经的智慧

    道德经的智慧

    本书运用古代案例及故事,分析解读道德经。用通俗的语言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解析。全书共81章,每章都分为原文、注释、意译和智慧解析四部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