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长走到队伍前站定,清了清嗓子,开始介绍起这套拳法的来历。
“我所使的拳法,是志文的爷爷在军中得一高人相授,据传是由前朝‘平辽王’薛仁贵所创,当年薛将军东征高丽西战吐蕃,高丽人善游斗,吐蕃人强于摔揉之术,于是薛将军依据自身多年的斗争经验,在家传武学的基础上汲取百家之长创立了这套别具一格的拳法,并且在军中传播,就是要提高薛家军将士的作战能力,我先练一遍给你们看看”。
族长说完,一挽衣袖在场中演练了一遍。
看到族长在场中上下翻舞,虽然比不上和赵大熊相斗时的惊心动魄,但也是气势雄浑、虎虎生风,孩子们一个个看的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下场比划比划。
族长一套拳打完,略微调息了一会儿,开始详细的讲解起这套家传武功的拳法和拳路。
“这套拳法你们权且可以称其为杨家拳,拳法共有十招,五个攻招五个守招,攻招是踢、打、摔、拿、击,守招是架、拦、破、压、弹,每一招分为上下两路,攻上攻下和防上防下,每一路呢又分为正反打,也就是左右手互换,这样总共是四十势,虽然招式简单,却也是练拳练腿,攻守兼备,用来健体防身正是合适,从今天起我就一招一式的详细教与你们”。
听到族长的话,这帮孩子都面带兴奋之色,纷纷开始挥拳摆腿,仿佛已经成为武林高手。
族长让大家安静下来,接着说道,“拳法有云‘练拳先练步,练步打师父’,你要打人首先要接近对手,你要想不挨打那得要躲开对手,这就需要快速的调整步子,所以脚步要快,为了提高你们的腿力,我给你们做了一些沙袋,绑在腿上,从今天开始不管吃饭、睡觉,都不许摘下来,坚持几年你们就能做到飞檐走壁、健步如飞”。
族长说完吩咐志武将麻袋中的沙袋取出来,发给每个人,并教给大家如何绑在腿上。
等到每个人都收拾妥当,族长首先教给大家一些练习基本功的方法,主要还是桩功的几个姿势,站站马步什么的,用来锻炼四肢的力量。
就这样一上午折腾下来,有几个年纪小的已经受不住了,要不是碍于族长的威严,早就开始哭开喊地。
“这些基本功,你们平时要勤练多练,这样练出的拳法才能打人,才能伤人,要不然练出来的都是花架子,屁用没有,听到了没有!”,族长严声问道。
“听到了!”孩子们赶紧大声回答。
接下来的日子里,族长开始让大家学记招术,先将招术记熟了,再配合着基本功慢慢练习和调整,之所以这样做,族长也是担心如果有什么意外发生,这帮孩子也可以自己多加练习。
对于每一招每一式,族长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的进行详细讲解,每一步该如何动,哪条腿实哪条腿虚,如何发力如何蓄力,手眼脚协调……,往往一天下来拳法中的一招大家都不能够记熟,记着踢腿又忘了出拳,防着上三路又走了下三路。
杨家拳攻招,包括踢、打、摔、拿、击,其中的踢和打也就是腿法和拳法,虽然都是一招,但是腿法和拳法却是相互夹杂,步法和招式也是非常繁复,耗费的时间也最多。
摔技,有点像摔跤,两个人搂在一起近身较力,迫使对方失去平衡,从而克敌制胜。
拿,是擒拿之法,包括抓、抱、扣、锁等技法,以反制对方关节和穴道为主要手段。
击,是持有短兵器时的进攻方法,手拿短剑或者是木棍以增强杀伤力,以弱胜强。
守势中的架、拦、压、破、弹每一招都对应着一个攻招,架拳、拦腿、压摔、破拿、弹击。
虽说每一守招对应着一攻招,但这也仅仅是方便两人拆招练习,对敌时当然要根据情形灵活运用,族长每教完一套攻招,接着就教一套守招,这样可以两个人对打,便于这些新手熟悉理解。
本来这些个人就喜欢打架,这下更是来了劲头,天天打的鼻青脸肿,打起架来倒也不再是一哄而上,一拳一脚越来越有板有眼,这群孩子里边,杨远、杨义、杨展还有志武的功夫最好,或者说就他四个人打的最起劲。
族长在讲解两人拆招练习时特别要求他们,“练习拳法,不能硬接硬打,要灵活对敌,对战中要攻守呼应,首尾相接,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腿起拳防、拳出腿随,等你们熟悉招式之后要勤加练习,慢慢掌握对敌中的距离、时机还有位置,攻如风、守如松,慢慢琢磨其中的要义”。
话说的明白,能不能做到还是要靠勤学苦练,好在族长这几天还真怕他们惹事,每天都盯的很紧,真的是从早到晚一刻不停。
在练功期间,杨远爹偶尔也来教他们射箭,杨远从小就摆弄,箭法最好,杨义力气大上手最快,唯一不足只有杨远有一张破弓大家可以练习使用,杨远爹那张强弓可舍不得让他们糟蹋。
一张普通的弓要几两银子,好一些的的要几十两银子,要一家人好几年的收成才买的起,后来还是杨坚出主意,一帮孩子穿山入林,砍了不知几棵竹子,制了些简单的弓箭,勉强练习。
练功的头几天一帮孩子还乐哈哈的,三五天过去连杨义也开始紧皱眉头,好在不论是读书还是练功,族长对他们虽然严苛,但对结果从不强求,只要平时尽心尽力就好。
再说朝廷几年前虽然恢复了文举、武举制度,那也只是那些名门旺族出将入相的场合,平头百姓谁指望这些出人头地。
这一天,族长将一帮孩子安排好后,信步来到学堂,看到先生正在房前的菜园里忙活,四下一望,自从甲字班孩子停学后荒凉了不少,以前踩的光滑的院落现在也冒出了些许杂草。
先生看到族长,直起身说道,“承王回信了,叫你来商量一下,杨兰她娘可同意咱们的安排?”
“明天让志文和志武来帮你收拾一下吧”,族长没有直接答话。
先生放下手里的锄头,招呼族长进屋,“我也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再说孩子们也经常过来,我看他们现在练功夫比在学堂读书可用心多了”。
“也不过是让他们有些防身之术,顺便约束一下这些半大人,省的出去惹事生非,别被赵家给盯上喽”,两人说着向后院走去。
族长进屋坐定,才向先生问道“承王怎么说?”。
“承王很高兴,直接派了人来接,人已经到金山,随时可以走”,先生回道。
族长激动的长身而起,“什么!人已经到了,如此甚好”。
先生又问道,“承王派来的人想见你一面,你看可方便?”。
“我也正有此意,是派人将他们接到小杨村,还是我们去金山城会面?”,族长急切的问道。
先生想了一会儿,说道“他们已经在金山城住下了,这个时候来小杨村我看不太方便,我们还是直接去趟金山城吧,顺便将杨兰母女也送去”。
“那我们什么时候出门?”
“当然是越快越好!”
族长慢慢坐了下来,盘算了一会儿才说道,“我这就回去让他们准备,这两天就出门,另外,我想能不能将杨展也带上,到京城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去处”。
先生想也不想就答应道,“应该没什么问题,承王那里多个把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再说杨展这孩子心思沉稳,还有杨兰娘照应着,出不了大事”。
“那好,我先回去,等商量好出门日期,我让志文通知你”,族长说完告辞而去。
只一夜的功夫,杨兰母女要离开小杨村的消息已经传开了,练完功夫回家的路上,杨云和杨义商量着要去跟杨兰道别。
“娘,你在做什么?”,杨云回到家后,径直来到厨房。
“我在做炉饼,一会儿给杨兰家送去带着路上吃”,杨云娘在炉子里加了把柴,抬头又吩咐杨云“去将屋子里的竹筐拿过来,马上就好”。
杨云进屋端着筐子回来,又问道“杨兰她们要去哪儿?”。
“杨兰娘的家里人来接她们,她们要回老家去了”。
“杨兰也要走吗?”
“是啊”
“他们的老家在哪儿,是杨兰的爹回来了吗?”
“在京城,杨兰爹被仇家害死了,杨兰娘带着杨兰躲到咱们这里来”。
“那他们回去不怕仇家再害他们吗?”
“仇家早跑了,你小孩子家问东问西干啥,赶紧把这些饼端到屋子里去”。
等饼稍微凉一凉,杨云娘找了个包袱包着,带着杨云向杨兰家走去。
“杨兰娘,在家吧?”杨云娘在院子里问了一声。
杨兰娘听到声音立刻出门将二人让进屋里,说了句“你看这家里东西乱的,先坐着”,就要去准备茶点。
杨云娘一把将她拉住,“你别忙,东西都收拾好没有,我给你拿了几个炉饼,带着路上吃”。
“何必这么麻烦,路上很快的”,杨兰娘接过炉饼,转身放在桌子上。
“不麻烦,也不是啥好东西,不过是备着方便些”。
“这些年多承你们照顾,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报答你们的大恩大德”。
杨云娘安慰道,“说哪里话,都是自家人,你这一走可要自己保重”。
杨兰娘低头抹起了眼泪,“其实我本想在这安安稳稳的过下去,没想到……,哎,为了杨兰……”。
“那也别委屈着自己,等我们新家安置好了,你到时候再回来”,杨云娘还想再说什么,忽听外边又传来了说话声,“杨兰,你娘在家吗?”
“是秀她娘”,杨云娘听出来人的声音,两人起身迎了出去。
杨秀娘进屋后也递过来一个包裹,说道,“五婶儿在这儿呢,杨兰娘啥时候动身呐,我和秀给杨兰做了两件衣服,路上好替换”。
杨兰娘不敢收下,推却道“嫂子何苦费这个神,杨兰衣服够穿”。
“以后不是去京城了吗,可不能再像在山里似的,土里土气的”,不由分说的将包裹按在桌子上。
杨云听到杨秀和杨兰在屋外说话,推门来到院子里,看到杨兰和杨秀拿着一条帕子,正在仔细的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