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无执”,指出“有执”是自毁本性。手上抓的东西多了,最后你会一样都抓不住。外物无限,但你心力有限。好东西要都要不完,反会断送自己。
1.你眼里的财富
有一位禅师,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进豆腐坊,看到一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禅师怜悯之心大发,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烦,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放下了一大笔钱,送给小夫妻。这天夜里,禅师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妻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我须仔细观察一下,看他们是否能够摆脱金钱的诱惑。”第二天一早,禅师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俩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就在这时,那做豆腐的男人出来了,拿着那些钱,一见禅师便急忙说道:“禅师我正要去找你,还你的钱。”禅师问:“为什么?”年轻的豆腐师傅说:“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卖,虽然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大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如果还做豆腐,我们就能养活自己,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你吧!”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看来你们已经有所悟了。今后你二人可安度时日,待时机成熟我必引你二人往生佛界。第二天,当他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里边又传出了小夫妻俩的歌声。
拥有更多的财富,是今日许许多多人的奋斗目标。财富的多寡,也成为衡量一个人才干和价值的尺度。当一个人被列入世界财富榜时,会引起多少人的艳羡。但对于个人来说,过多的财富是没有多少用的,除非你是为了社会在创造财富,并把多余的财富贡献给了社会。但丁说:“拥有便是损失。”财富的拥有超过了个人所需的限度,那么,拥有越多,损失就越多。
让我们看一看米勒德·富勒的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那就是从零开始,尔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具备这个本事。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游艇和豪华汽车。
但问题也来了: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也忽视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富勒在办公室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两人都热泪滚滚。他们决定消除掉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但富勒感到从没像此时这样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美国前总统卡特夫妇也热情地支持他们,穿上工装裤来为“人类家园”劳动。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家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差点儿被财富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自愿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而去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自认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富勒的财富经历告诉我们,有时财富不一定是有形的,而且,一旦有形的财富超出所需时,财富即会转化成一种压力,使你的生活状态难以维持平衡。那些无形的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它们只于你的生活有益。比如说声誉、知识、人缘……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对于财富,我充其量只能把它叫做美德的累赘……财富之于美德,犹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不可无,也不可留在后面,但它却妨碍行军。不仅如此,有时还因顾虑辎重,而丢掉胜利或妨碍胜利。”
我们并不是一概排斥财富,我们厌恶和蔑视的是对个人财富过分贪求,是以不正当手段聚敛财富。我们努力创造财富。我们??追求的“并不是贪婪的掠夺品,而是一种行善的工具”。这就是我们对待财富的最好的态度。
有形的财富应该是富贵的一种标志,却不能标定无形财富的价值。而无形的财富却可以创造出无数有形财富。
2.不要落入财富的陷阱
无果禅师为了专心参禅,在深山里一住就是10年,这10年来一直有一个女人细心地照料着他。
然而,这10年,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他认为自己无法在那里修行得道,所以打算出山寻师问道,解除多年来心中的疑惑。
临行前,他向这个女人辞别时,女人对无果禅师说:“禅师,您再多留几日吧。路上要风餐露宿,容我为您做件衣服再上路也不迟呀。”这个女人的好意让禅师无法推辞,于是只好点头答应了。
女人回家后,马上着手剪裁衣服。衣服做好了,她又包了四锭马蹄银,送给无果禅师作为路费,禅师心中无比感激,他接受了女人的馈赠,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就走。
到了晚上,无果禅师坐禅养息,却突然出现了一个童子,后面还跟着许多人在吹拉弹奏。他们扛着一朵很大的莲花,来到无果禅师面前说:“禅师,请上莲花台!这就是您要去的地方。”
无果禅师心里嘀咕:“我的修行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这种境况来得太早了,恐怕是魔境吧!”于是他没有理会,童子又说:“禅师,请您坐上来吧,机会就只有这一次,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哦。”抵不住童子的纠缠,无奈之下,无果禅师就把自己的拂尘插在莲花台上。童子与诸乐人便高兴地离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无果禅师正要动身时,那女人来到他家,手里拿了一把拂尘,问道:“禅师,这可是您的物品?昨晚怎么会从我家母马的肚子里生了出来?”
无果禅师听后十分吃惊,说道:“如果不是我的定力深厚,今天已经是你们家的马儿了。”于是将马蹄银还给了女人,作别而去!
不要被突如其来的实惠或好运迷惑,其实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然而,生活中的陷阱太多了,金钱、名誉、地位、美女、机遇……其实,所有的陷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人心中最脆弱的那根弦,使人像中了魔似的不能脱身,毫不犹豫地掉进陷阱里。掉进陷阱的人,多数是因为贪恋不该属于自己的那份东西;被当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诱惑,结果总是得不偿失的。
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事情,一天,牛大爷去城里看望儿子儿媳,走在半路上,突然见到一个精美的首饰盒滚到他的脚边。身旁的一个小伙子眼尖手快,急忙捡了起来,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有一条金项链,还附着一张发票,上面写着某某饰品店监制,售价2800元。但是牛大爷当即拽住小伙子,让他在原地等候失主;可是等了老半天,还是没人来领。
那个小伙子便小声提议两个人私分,说:“给我1000元,项链归你。”边说边朝巷口走去。牛大爷平时就有个贪小便宜的习惯,看看项链,就更动心了。他心想:“我可以把它送给我的儿媳妇,当年她嫁过来的时候,我们手头不宽裕也没怎么给她买过东西。这次去看他们,正好把这个项链送给她,她一定会很高兴的,这也是我这个做公公的一番心意嘛。”
牛大爷的犹豫没有逃过小伙子的眼睛,他更是一个劲地说这条项链有多好,今天运气好才会遇到的。牛大爷经不住小伙子的游说,便说:“可是我没有这么多钱,我是来城里看我儿子的,身上只带了800块钱。”
小伙子故作大方地说:“这样呀,没有关系,我就吃点亏,谁叫您年纪比我大呢?”
于是,牛大爷就把好不容易凑到的800块钱给了小伙子,拿着那条金项链美滋滋地向儿子家走去。
一到儿子家,他便把路上的事情跟儿子儿媳说了,还拿出那条金光闪闪的项链送给儿媳妇。小夫妻俩一听就不对,果然,那条项链根本就是假的。
牛大爷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设了一个陷阱让他跳。
牛大爷非常懊恼,却毫无办法。为此,他还大病了一场,幸好,他记住了这一教训,再也不敢贪小便宜了。
人的贪欲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填满的无底洞,有的人不会让自己落入贪财的陷阱是因为他们比较清醒。而有的人却因为不清醒掉了进去就再也没有出来的机会。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财富心理,看清金钱对于我们的真正价值。永远都应记住金钱应该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奴役我们灵魂的魔鬼。
智者让财富造福,愚者让财富造祸。
3.安贫乐道
古印度有个阿育王,是位护持佛法的大功德主。
他有一个弟弟出家修行得道,阿育王非常欢喜,稽首礼敬,希望弟弟能长期住在皇宫,接受他的供养。但是弟弟却认为:“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是禅者至大的障碍,必须弃除,我们的心才能拥有真正的宁静与自在。我依山傍水,清心寡欲,自在如水中游鱼、空中飞鸟,为什么你要把我再次推入世间的泥沼呢?”
阿育王说:“在皇宫里,你也可以很自在呀?没有人敢阻碍你的。”弟弟却说:“我住在寂静的林野,有十种好处:一、来去自在。二、无我、无我所。三、随意所往,无有障碍。四、欲望减弱,修习寂静。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为具足功德故。七、远离众闹市。八、虽行功德,但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住,无障碍想。这些都是皇宫里所不具有的。”
阿育王面露难色地说:“话是不错,可是你是我的弟弟,我怎么忍心让你这样吃苦呢?”“我一点都不觉这样是苦,反而觉得很快乐。我已经脱离了人间的桎梏,为什么你又要让我再戴上五欲的锁链呢?我终日与自然万物同呼吸,与山色共眠起,我以禅悦为食,滋养性命。你却要我高卧锦绣珠玉的大床,可知我一席蒲团,含纳山河大地、日月星光之灵气。常行晏坐,有十种利益: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着席褥苦。五、不随心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欲望心薄。我已经从火汤炉炭的痛苦里解脱出来了,你说,我怎么可能再重入火坑,毁灭自己呢?”弟弟坚定地说。阿育王听了这一番剖白,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但心中对于安贫乐道的修行人,以无为有的胸怀,生起更深的敬意。
空无,并不是一无所有,它只是让人们减少对物质的依赖,这样反而能照见内心无限的宝藏。而现代人,却不懂得安分,即使有了财富、情色、名位、权势,他们仍然在不停追逐,常常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
为了舒缓心情,有的人借着出国旅游去散心解闷,希冀能求得一刻的安宁,但终究不是根本之策。
佛经上说“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发心;少一分占有,就多一分慈悲”,这是禅者的安贫乐道。翻开禅史,会发现有的禅师,下一顿的饭还没有着落,却仍然悠闲地说:“没有关系,我有清风明月!”有的禅师,则是皇帝请他下山却不肯,宁愿以山间的松果为食,与自然同在。正所谓:“昨日相约今日期,临行之时又思维;为僧只宜山中坐,国事宴中不相宜。”
有一位富翁来到一个美丽寂静的小岛上,见到当地的一位农民,就问道:“你们一般在这里都做些什么呀?”
“我们在这里种田过活呀!”农民回答道。
富翁说:“种田有什么意思呀?而且还那么辛苦!”
“那你来这里做什么?”农民反问道。
富翁回答:“我来这里是为了欣赏风景,享受与大自然同在的感觉!我平时忙于赚钱,就是为了日后要过这样的生活。”
农民笑着说:“数十年来,我们虽然没有赚很多钱,但是我们却一直都过着这样的日子啊!”
听了农民的话,这位富翁陷入了沉思。
也许,生活简单一点,心里负荷就会减轻一些。外出到远方,眼前的繁华美景,不过是一时的安乐,与其辛苦地去更换一个环境,不如换一个心境,任人世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做个安贫乐道、闲云野鹤的无事人。
所以,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春秋战国时代的颜回“一瓢饮,一箪食,人不堪其忧,而回亦不改其乐”是一种安贫乐道;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安贫乐道;近代弘一法师“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也是一种安贫乐道。
那么,为什么惟有他们才能做到乐道呢?那是因为他们超脱了尘世俗物的牵绊,看清了人生真正最具价值的所在。
世事沧桑变幻,贫富皆尽体味。一切铅华洗净之后,粗茶淡饭亦是人生真正的滋味。
富而不悦者常有,贪而忌忧者亦多。安贫乐道,不为物欲所驱,方能具入世之身而怀出世之心。
4.无财便是福
一位老居士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虑中快乐地度过了黄金般的童年。
人类往往被欲念所迷惑,在欢乐的日子里,想不到痛苦的一面,惟有超卓的人才不至于堕落。居士家中的这个孩子,可是有高人一层的智慧。虽然他生长于安逸的环境中???但仍能了解人生的痛苦和罪恶。因此,他在成年以后,就辞亲出家当比丘。
有一次,在教化回来的森林里遇到一队商人,他们到外乡从商路过此地。当时已是傍晚,太阳西下。商人们扎营住宿。出家比丘看到这些商人以及大小的车辆载着大量货物,并不关心,只管在离商队营帐不远的地方徘徊踱步。
这时从森林的另一端来了很多山贼。他们打听到有商队经过,就想乘夜幕降临以后劫掠财物。但当他们靠近商营的时候,却发现有人在营外漫步。山贼怕商队有备,所以想等大家都睡熟才好动手,然而营外巡逻的那个人,通宵不入营休息。天已渐亮了,山贼因无机可乘,只得气愤地大骂而走。
正在睡觉的商人,忽然听到外面的吵闹声跑出来看,只见一大队的山贼手执铁锤木棍往山上跑去。营外有一位出家人站在那儿。商人惊恐地走向前去问道:
“大师!您见到山贼了吗?”
“是的,我早就看到了,他们昨晚就来了。”出家人回答说。
“大师!”商人又向前问道,“那么多的山贼,您怎么不怕?独自一个人,怎能敌得过他们呢?”
出家人心平气和地说道:“各位!见山贼而害怕的是有钱人。我是一个出家人,身无分文,我怕什么?贼所要的是钱财宝贝,我既然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无论住在深山或茂林里,都不会起恐惧心。”
比丘的话使众商人醒悟,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凡俗,对不实在的金钱,大家肯舍命去取得,而对真实自由自在的平安生活,反而视若无睹。他们决心跟着这位比丘出家修行。从此,他们体会到这个世间苦空的意义,把无常的钱财带在身边,那实际上是一种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