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们一生之中,无意间对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等最亲近的亲人;我们伤他们的心,让他们受苦受难,而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有时候让人家受苦受难,心中还在幸灾乐祸,说:“活该!希望他再苦一点,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不满。”有这样的向恶心理,都应该要忏悔。如果我们平常能够天天忏悔的话,我们的身心行为就会越来越清净。
忏悔、知己之恶而改之,然后可成善因。
4.放下善恶
人之善恶,犹如人之生死,是与生俱来的。
赫拉克利特说:“神就是生命和死亡;夏天和冬天;饥饿和饱足;善和恶。它一直都是两者,神就是真实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的本来,没有恶也没有善。善恶是孪生兄弟,是互相对立而成立的。当我们弃绝了恶时,恶的对立面善也就不复成立了。
倡导善良,只是为了让我们以最小的成本进行生活;以恶相报自然是恶恶相报成本陡然增大。奉行善心善行,其实是减少人生成本,让我们好过一些,这并非就是真理本身。
所以,禅要求我们超越于善恶这种分别心之上,直接明白我们心灵的真实情况,如此才是契入禅机的要点。
六祖慧能辞别了五祖,开始向南奔去。过了两个半月,到达大庾岭。后面追来了数百人,欲夺衣钵。有一名叫慧明的僧人,出家前是四品将军,性情粗暴,极力寻找六祖,他抢在众人前面,赶上了六祖。
六祖不得已,将衣钵放在石头上,说:“这衣钵是传法的信物,怎么能凭武力来抢呢?”然后隐藏在草莽中。
慧明赶来拿,却无论如何也拿不动法衣。于是他大声喊道:“行者,行者,我是为得到佛法而来,不是为此法衣而来。”
六祖就从草间出来,盘坐在石头上。慧明行礼后说:“望行者能为我说说佛法。”六祖说:“既然你是为了佛法而来,那你就摈弃一切俗念,不要再有任何念头,我为你说法。”
慧明静坐了良久,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慧明听了,顿时大悟。
禅要求我们超越于善恶的分别心之上,直接明白我们心灵的真实情况。以无所依、无所求之心而培养善心善行,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
一个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变成耶稣也可以变成魔鬼,那是因为人性中本就存在光明与黑暗的两面。当妄念太过执著时,人便舍弃了光明的那一面,而走向黑暗。其结果也必将是黑暗的。人生如过眼云烟,最终必是一切成空。为恶一生所得的所有益处都无法带走。只有以无所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方能得到“极乐”的赠予。
以无所希求之心培养善心善行,则可以无挂无碍,享受上佳的生活境界。
5.盲人点灯
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你来我往。
苦行僧走进一条小巷,他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从静静的巷道深处照过来。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人真是瞎子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桃红柳绿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那他挑一盏灯笼岂不可笑吗?
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吗?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您是为了给别人照明?”
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人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我还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却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佛也会看得到我。”
在一般人看来,盲人点灯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智者却偏偏是那个点灯的“盲人”。在漆黑的夜点一盏灯,不仅是为照亮别人,更是为照亮自己。别人因为黑暗而无法看清你的存在,所以,撞了你。但当你点一盏灯时,你的善行因为照亮了自己,所以别人便不会再去撞你。即使你是一个盲人,也不会遭受这种恶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助人者善自助。
很多年前的一个暴??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要求订房。
“很抱歉,”柜台服务员回答说:“我们饭店已经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他停了一会,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又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我今晚就呆在这里完成手边的订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今晚是不会来了。”
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第二天早上,当老先生下楼来付住宿费时,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候呆在这里,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旅馆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年轻的柜台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那是个笑话。
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一张来回机票。
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座落在第五大道和三十四街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建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都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着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成为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也会以同样的态度来对你进行回报。
当黑暗来临时,点一盏灯,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但为自己的同时却也是为了他人。不要吝啬于自己的善行。当你点燃那盏照亮的灯时,受益的不仅是路人,而且还有你自己。任何时候的善行都将使你受益。
盲人点灯不是有悖常理,而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6.一视同仁度世人
佛法要求禅师度化众生,为众生解除苦难,是没有什么分别心的。
无分别心的佛性中,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慈悲心。
只度善的,和想看好的、想听好的一样,只是事物的一面,而不包括另一面,所以是不完整的,是执著心。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和尚不论晴天或风雨天,不论早晨或黄昏,总是默默地站在大树下托钵化缘。尽管路口霓虹闪烁,车马喧嚣,他总是紧闭双目,纹丝不动地伫立着,他的神态与毅力,深深地令人折服。
树下常有两三位蓬头垢面、敝衣褴褛的小孩在追逐嬉戏。有一次,两个小孩竟公然窃取和尚钵里的缘金,而和尚却视若无睹。
其实,小孩的偷窃行为并非“偶然”,而是一种“习惯”。和尚的缘金竟成了他们固定的一种收入。
几天后,那位和尚仍然默默地站在那儿化缘,但旁边多了两位小沙弥。原来竟是那两位偷窃缘金的小孩。
儒家讲求“有教无类”;刑法追求“有期徒刑”;佛教则主张“普度众生”。与其惩治恶徒,不如以善缘感化。
因为善恶只不过是因缘的变化而已,没有永远的善,也没有永远的恶,都是不长久的,都会变化。
佛法扬善弃恶,却不执著,若想达到真正的慈悲,就需要一视同仁。
要想得到心灵的真实解脱,就要了解不分别善恶的这个佛性。
了解了以后,善要度,恶也要度。任何“认定”对方恶的念头已经是对对方不利了,所以也是对自己的不利。人类的争斗,有很多就是因此而起。就像武侠小说中,名门正派也出邪人邪事,旁门左道中亦有正大光明。
善恶都是相对立而起的,是不断变化的,在禅者眼里只不过是世人空幻的名相罢了。他那里只讲众生平等,不论贤愚。
不要妄加指责谁恶谁愚。在佛性中造出的一切念头,所产生的果报都得自己承受。
那种旁人“业力大业力小”的议论既不见容于社会其他人群,也是违背了佛法本意的邪行邪语。
佛说:“如果有人对我们做坏事、说坏话,我们亦同样对他做坏事、说坏话,结果双方都是坏人;所以要用好的方法、好的行为、好的话去对待他,自然会叫他心服,别的人亦称赞我们。”
世间人是冤冤相报,佛法是以德报怨,你以怨对我,我以德对你。冤冤相报是凡夫,是造轮回业。真正觉悟之人,对于毁谤、侮辱、陷害他的人,甚至于要杀害他的人,都没有丝毫怨恨心,反而更加慈悲去爱护他、帮助他、救度他。感化一个人,就等于度化了一个人。
过去,有一位国王带领许多妃嫔、宫女到郊外游戏打猎。途中,国王追逐野兔走远了,妃嫔们于是在树林中等候。
妃嫔们看到一位修道者正在林中沉思,于是向他请教。国王回来之后,责备她们与陌生人说话。
“我不过是指导她们学习忍辱的精神而已。”修道人安详地回答。
“哈哈!你自命为忍辱的人吗?我倒要试试你的忍辱修养。”说着,他挥剑将修道者的手臂斩断。
“现在,你该愤恨了吧!”国王得意地说。
修道者虽然痛苦,仍然和缓地看着他,回答:“我不愤恨。怀恨只有冤冤相报。将来我成道后,一定要来度化你,以了结这段业缘。”
慈悲心在他的神态中表露无遗。国王感动极了,跪在地上,深深忏悔。
这位忍辱仙人,正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佛法中的一视同仁度化世人在这个故事中可以极其明了地说明一切。无论恶人还是善人。他们的心始终会有柔软的那一部分。只要你不抛弃那个恶人,你终会感化他向善。
对恶人以善相待,胜于对其严惩。
7.潜能因恶习而无光
佛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质,但众生并未成佛,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被十种恶习缠缚。
哲人说,人人都有成功的潜质,但并不是人人都成就了伟业。什么原因呢?也是被十种恶习缠缚。
哪十种恶习呢?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昏沉、掉举、嗔恨、覆。
所谓无惭,就是不知道惭愧。古人云:“人不知耻,百事可为。”一个人不要脸,什么不光彩的事都做得出来。
所谓无愧,就是不知自省的意思。就像俗话说的:“人不知自丑,马不知面长。”一个人不知自省,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不会去努力改进,那么,学问和做人功力就会停滞不前,事业和品德就难有长进。
嫉,就是嫉妒。嫉妒心特别强的人,将别人的收获看成自己的损失,为别人的成就暗自神伤。为了不让身边的人太得意,他经常在背后搞小动作,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勾当。他们成天忙于这些惹麻烦没好处的事,哪怕一生劳碌,也百事无成。
悭,就是吝啬。节俭是一种好习惯,过于吝啬,一点好处都到不了别人手里,人际关系必然很差。因为缺乏交流,信息不畅,不易发现成功的机会,见识方面也难有长进。吝啬不只是钱财的悭吝,还有对法的悭吝,也就是不愿把好的想法、好的建议告诉别人。这样,别人看不到他的诚意和才能,肯定不会对他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