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天津市和平区人。她是个爱护同学,关心班集体,品学兼优的好少年。从小学一年级时起,她就主动背送残疾同学许静上下学,直到小学六年级毕业,从未间断。1981年,她被评选为“天津市优秀少先队员”。同年9月,作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代表,她参加了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办的国际少年英雄节。
1976年,刚满7周岁的王玉梅上学了。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她和同学们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上课铃响了,大家迅速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这时,王玉梅发现在前排还有一个空位。这是谁迟到了呢?王玉梅心想。
班主任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向同学们作了自我介绍后,就开始讲学校的规章制度,讲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学生。突然,教室的门被敲响了,一位家长推门进来,在他的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女孩。女孩的两条腿无力地弯曲着,又细又瘦。
“啊!是个残疾孩子。”王玉梅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全班同学的目光也都集中在这小女孩身上。
老师见他们进来,忙把那小女孩安排在前排的那个空位子上。
哦,原来这个空座位就是给她留的。
“同学们,”老师送走了那位残疾小女孩的家长后对大家说:
“这位同学叫许静。她因为患了先天性肌肉无力症,所以行动不方便,同学们应该多关心她、帮助她。”
听了老师的话,王玉梅十分同情这位残疾同学。是啊,同样是这么大的孩子,别人可以跑呀跳呀地到外面玩耍,而她却不能,这该多么痛苦啊!
下课了,同学们到教室外去跳绳、踢毽子、做游戏,而许静却因为两条病残的腿,一步也不能走,只好仍然留在座位上。王玉梅把这些看到眼里,心里暗暗盘算着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许静,让她也能和大家一块愉快地学习生活。
第二天课间休息,王玉梅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跳棋和小人书,邀集几个同学一起来陪许静玩。许静有了游戏的伙伴,不用再闷坐看着别人玩了,很快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教室里也回荡起她的笑声。
为了不让许静总闷在教室里,在天气好的日子里,王玉梅还和同学们一起,把许静抬到教室外面去晒晒太阳。许静从王玉梅和几位同学的身上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开学后的一段时间,王玉梅看到许静的父母每天都要背送许静上下学,于是她想:许静的父母不但要料理家务,背送孩子上下学,每天还要去上班,这多辛苦啊!再说为了接送许静,他们还得向单位请假,耽误自己的工作。我家离许静家不远,要是我天天背送许静上下学,那会给她的父母减轻多少负担呢。对,就这样干。王玉梅下了决心。
第二天放学的时候,王玉梅来到许静身边,她对许静说:“来,看看我能不能背动你。”说着,她就弯下腰,让许静的两只手搂住自己的脖子,一挺腰就站了起来。她背着许静试走了几步,觉得不太沉,便高兴地说:“你一点也不重,就让我背你回家吧!”说着,她背着许静便出了校门。经过了几条小巷,王玉梅把许静送到了家。
把许静安顿好以后,她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说:“以后,就让我来背你上下学吧!”
就这样,从一年级开始,直到六年级毕业,王玉梅每天早晨背着许静上学,下午背着许静回家,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在她的带动影响下,班里的一些同学也加入背送许静的行列。他们的班集体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
名师点评:
王玉梅的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品德,我们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学生知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纽带,是一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无形的力量,是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