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坛的盛况——哲学家的天下——儒道墨的分道并驰——老子——孔子和墨子的积极的救世的精神——“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孟子与荀子——庄子——韩非与吕不韦——诸历史家——《战国策》——《春秋左氏传》——《穆天子传》
上古文学,在诗歌一方面,不过有《诗经》与《楚辞》的两个总集,伟大的作家也只有几个人。但在散文一方面,作家却风起泉涌,极一时之盛。或为哲学家,或为政治家,或为辩士,或为历史家,或为专门的学者。各有所长,各有所见,各有所执持。他们是抒达自己的意见而无讳避的。他们没有什么传统的信仰与意见的束缚,他们各欲为开山祖,也各有他们的信徒。这个时代,论者每以为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
虽然他们并不以文学为业,但他们的文章,却也是光彩焕发,风致遒美,其结构的严整,文句的精粹,都为汉以后散文作家所少见。他们每能以盛水不漏的严密的哲学思想,装载于美丽多趣的文字里,驱遣着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活泼而有情致的文辞,为他自己所应用。因此,他们的作品,便不惟成了哲学上的名著,也成了文学上的名著。
他们都是生活在从公元前570年(周灵王时)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时)之间的一个时代的。这一个时代,即所谓春秋战国的时代。这时,中国的各地,尤其是黄河流域,都继续陷在局部战争的情形之中。争战不休,兵戈时举。一切的传统的道德与思想都已被打得粉碎。政治上社会上的纷纭也已达于极点。于是新创的哲学思想与政治观念便应运而出。有的人表白出消极的厌世的破坏思想。有的人还要努力地维持古代的传统思想,保存古代的一切良好的制度,积极地与社会相争斗。有的人欲以仁爱及实用之学,来挽救这种扰乱与民间的疾苦。有的人则更欲以严明的政治及法律来统辖这种纷扰的局面。
这些都是由社会的自然的趋势里,酝酿出他们的哲学来的。重要的派别有三,即所谓儒、道、墨者是。道家抱消极的厌世思想,儒家则主张保守与用世,墨家则以救天下博爱为己任。更有持极端的个人主义,虽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肯为的杨朱,以严刑峻法统治一国的商鞅、韩非,以诡辩伏人而自喜的公孙龙、邹衍等。但他们的影响究竟没有儒、道、墨三家那么大,他们的跟从者也没有儒、道、墨三家那么多。这三派的哲学家,各有其开山祖,儒家为孔丘,道家为李耳,墨家为墨翟。这一个时代,恰好也是希腊哲学的黄金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诸人相继而起。我们没有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似的大悲剧家,然而我们却有许多的哲学家,足以与希腊哲学界东西相辉映。
在这些先秦哲学家中,最先出来的是老子。老子(老子见《史记》卷六十三),姓李,名耳,字聃(据《史记》),楚国人。关于他的神话甚多,有的说他活了二百余岁,有的说他出关仙去。于是更有《老子化胡经》,《老子七十二变化图》之作。道家也以他为他们的宗教的始祖。于是他便成了与释迦牟尼的三身如来佛相配当的“三清”(所谓“老子一炁化三清”)。孔子曾与他相见过。因为他做过周守藏室之吏,所以孔子向他问礼。大约他的生活时代与孔子相差不远,其生当在公元前470年(周元王时)以前。老子所代表的思想是消极的,厌世的。他的书有《道德经》(《道德经》刊本极多,以明世德堂《六子》本为较好,有石印本)上下二篇,共八十一章,文字极简直。
他因为当时政治的龌龊,言治者纷然出,而天下愈扰,于是主张无为,主张无治,以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常使民无治无欲”。鸡犬之声相闻,而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他的理想国的景象。他不主张法治,以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不喜欢贤能与强力,而以谦下与柔弱为至德。他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他的悲观,极为彻透。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种悲观的消极的思想,在当时极为流行;一部分的人,以生为苦,于是唱着“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一部分的人则流于玩世不恭,讥笑一切仆仆道路的以救民救世为己任的人,如《论语》中所载长沮、桀溺诸人都是。老子便是他们的代表。
因为这一派厌世的消极的思想的流行,于是孔子便起来反抗他们,宣传尧、舜、文、武之治,努力维持理想中的传统的政治的与社会的道德,以中庸的积极的态度,始终不懈地从事于改良当时的政治,以复于他所理想的古代清明的政治状况。他在当时的影响极大。跟从他学习的有三千多人,主要的弟子有七十余人。他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见《史记》卷四十七)。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他的事迹与言论,许多书上都有记载,但以《论语》(《论语》刊本极多,有《十三经注疏》本,有朱熹注本)所记者为最可靠。他曾做过鲁国的司空及司寇。后来去官周游列国。到了六十八岁时,复回鲁地。专心著述,编订《尚书》、《诗经》、《周易》及《春秋》,还订定了《礼》与《乐》。卒时,年七十三。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是积极的。《论语》虽为曾子的门人所记,文字虽极简朴直截,却能把孔子的积极的思想完全表现出来。
老子主张无治无为,孔子则主张有为,主张政刑与德礼为治世者所必要。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是极力欲维持理想中的道德的。所以齐陈恒杀其君,孔子三日斋而请伐齐。季氏舞八佾于庭,孔子说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当时的人常讥嘲孔子之仆仆道路,而无所成。但孔子则不悲观。“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欤?’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种精神,真足以感动一切时代的人!
较孔子略后,而与孔子具有同样的积极的救世的精神者为墨子(墨子见《史记》卷七十四)。墨子主张博爱,非攻。他的势力,在当时也极大。老、孔、墨三派的思想,几乎三分天下。墨子名翟,或以他为宋人,或以他为鲁人。他的生活时代约在公元前500年(周敬王时)到公元前416年(周威烈王时)之间。关于墨子的书,有《墨子》(《墨子闲诂》,孙诒让著,有自刊本)五十三篇。但未必为墨子所自著。一部分是墨者记述墨子的学说与行事的,一部分是后人加入的。墨子有孔子的积极救世的精神,其救助被损害之国的热情,且较儒者尤为强烈。孟子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数语,即足表现他的精神。楚国使公输般造云梯欲攻宋。墨子走了十日十夜,赶去见公输般,说服了他,使他中止攻宋。但同时,他与儒家有好几点相反对。儒者主张王者之师,并不反对战争。墨子则彻底地主张非攻。儒者主张爱有等次。墨子则主张博爱。儒者不信鬼而信天命,重礼乐,重视丧葬之事。墨子则主张明鬼而非命,提倡节葬而非乐。
儒、道、墨三派,各有其信徒。然他们的学说传世既久,便又起了分化。韩非子在《显学篇》里,将儒、墨二家的分化,说得非常详细。他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子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汉书·艺文志》著录道家为三十七家,除伊尹、太公及老子经传经说之外,自文子、蜎子、关尹子、庄子、列子、老成子、长卢子、王狄子,以至公孙牟、申子、老莱子、黔娄子等不下十余家。他们既各自著书立说,则当然又各有他们的见地与主张了。这三大派的分化,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学说互相影响,互相采纳,一方面使儒道墨的学说益为分歧迷乱,不能有截然的分野。分化的结果,遂陷入不可避免的衰落途程中。又他们既“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后世之学乎?”(《韩非子·显学篇》)自己一派的互相争论的结果,又使后来者目迷五色,耳纷八音,有无所适从之苦。这都是迫促他们以就于灭亡的。
墨家之书,存者仅《墨子》一作。儒家之书,于《论语》外,存于今者,在《礼记》中有《大学》、《中庸》二篇,《大学》相传为曾子及其门人所作的。《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又有《孝经》,相传系孔子为曾子说的,由后人记载下来。还有其他各书,但都不甚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且最有影响于后来的文学作品,为《孟子》和《荀子》。
孟子(孟子见《史记》卷七十四),名轲,邹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四。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见过齐宣王、梁惠王,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孟子》坊刊本极多)七篇。”(《史记》)有的人颇疑《孟子》,以为系后人所伪作,有的人则以为《孟子》一书未必为轲所自著,而是弟子所记述的。大约以后说为较可靠。当孟子时,天下竞言功利,以攻伐从横为贤。孟子乃称述唐虞三代之德,痛言功利之害,宣传仁义之说,努力维持儒家的道德。是以时人都以他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他一方面却也染了战国辩士之风,颇好辩难,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因此,《孟子》一书较之《论语》及《孝经》诸书,其文辞更富于文学的趣味;词意骏利而深切,比喻赡美而有趣。他和孔子相差不过一世纪多,而作风之不同已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