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6000000021

第21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考(8)

首先,朱子一改谢的“曾点说”对“道”的空疏理解,而赋予“道”以更为儒学化的内涵:“蔼然天地生物之心,圣人对时育物之事也”。其次,提到“心不累事”,朱子则明确强调其涵义是“无意必固我之累”。他同时说明,这又是保证圣人能够做到“天地生物之心,对时育物之事者,未始一息之停”的先决条件。用他后来成熟的思想说,“心不累事”强调的是曾点没有刻意为国之心、不规规于事为之末,所强调的是心不为物所役,不为物所滞。朱子认为,做到这样才能突破小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其三,朱子也强调所说的“心不累事”,是圣贤之所以异于佛老者,与谢所渲染的曾点“心中不着一事”截然不同。以此为基础,朱子也公开对谢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后者只强调“旷然无所倚着”的一面,这无异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学。不过,朱子虽然对“心不累事”进行了明确的限定,却在此文的开头花了大量的笔墨大谈曾点的“终不肯见所为”、“澹然若将终身焉”云云,这固然意在突出曾点的“洒落”与“从容”,却也难免给人以曾点“以独善其身为高,蔑视事为,摒弃外物”的嫌疑。后文中甘节等人对朱子此说的疑问,正是由此而发。而朱子此后不久就把这一句改掉,当与他对这句话可能带来的流弊有所警觉有关。

再者,朱子说曾点“志尚高远”、“直与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就是要突出曾点所怀的志,是儒家化的志,是心怀天地万物、以苍生为怀的志,而非佛老出世间的志,同样也是意在强化“曾点气象”的儒家属性,防止其流于佛老一端。而文中评价曾点“以其心而论之,则固蔼然天地生物之心,圣人与时对物之时也,夫又安有物我内外之间哉”,“程子以为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者,正谓此耳”,正是对此问题的澄清。

由于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只能是《论语集注》初稿“曾点言志”一节的部分,因此我们也不清楚朱子是否对曾点的“行不掩言”有所评价。不过,在这一时期的《朱子语类》中,也载有朱子认为“至于曾点,诚狂者也,只争一撮地,便流为庄周之徒”的慨叹《朱子语类》,卷四十,《论语二十二·先进下》,此条为朱子次年的语录。这也比程明道认为曾点只是“行有不掩”的评价走得更远了。这表明朱子此时已经很清醒“曾点气象”有“先天不足”——无论如何,“有知无行”的曾点都离儒学的理想人格相差甚远。他对“曾点气象”的评价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边倒的。朱子在《论语集注》初稿中对“曾点言志”一节的评价与其作于同时的《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中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在朱子编订《论语集注》的同一年,张南轩将他在数年前写成的《癸巳论语说》寄给朱子,朱子针对该文提出了一百多条质疑,其中就重点批评了其对“曾点言志”一节的评论。这一材料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朱子此时对于“曾点气象”的基本态度《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中大多数条的内容不过十字,以这一条篇幅最长,朱子对此问题的重视可见一斑。:

此论甚高,然反复玩之,则夸张侈大之辞胜,而悫实渊深之味少。且其间文意首尾自相背戾处极多。且如所谓“曾子非有乐乎此也,盖以见夫无(所?)不得其乐之意耳”,只此一句便自有两重病痛。夫谓曾子非有乐乎此,此本于明道先生箪瓢陋巷非有可乐之说也。然颜曾之乐虽同,而所从言之则异,不可不察也。盖箪瓢陋巷实非可乐之事,颜子不幸遭之,而能不以人之所忧改其乐耳。若其所乐,则固在夫箪瓢陋巷之外也。故学者欲求颜子之乐而即其事以求之,则有没世而不可得者,此明道之说所以为有功也。若夫曾言志,乃其中心之所愿而可乐之事也。盖其见道分明,无所系累,从容和乐,欲与万物各得其所之意,莫不霭然见于词气之间,明道所谓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者,正指此而言之也。学者欲求曾之胸怀气象而舍此以求之,则亦有没世而不可得者矣。夫二子之乐虽同,而所从言则其异有如此者,今乃以彼之意为此之说,岂不误哉?且夫子之问欲知四子之所志也,四子之对皆以其平日所志而言也。今于曾之言,独谓其特以见夫无所不得其乐之意,则是曾于夫子之问,独不言其平日之所志,而临时信口撰成数句无当之大言,以夸其无所不乐之高也,如此则与禅家拈槌竖拂、指东画西者何以异哉?其不得罪于圣人幸矣,又何喟然见与之可望乎?

至于此下虽名为推说曾之意者,然尽黜其言而直伸已见,则愚恐其自信太重,视圣贤太轻,立说太高而卒归于无实也。且所谓无(所?)不得其乐者,固以人而言之矣,而其下文乃以“天理自然,不可妄助、不可过不及、不可倚着”者释之,则未知其以理而言耶,抑以人言之耶?以理而言,则与上文得其所乐之云似不相应;以人而言,则曾之心艰危恐迫,倾侧动揺,亦已甚矣,又何以得其所乐,而为天理之自然耶?其以为叙秩命讨天则所存,尧舜所以无为而治者,则求诸曾之言,殊未见此曲折。且此既许之以圣人之事矣,又以为圣门实学存养之地,则是方以为学者之事也;若曰姑以为学者之事而已,而又以为行有所不掩焉,则是又并所谓有养者而夺之也。凡此数节殊不相应,皆熹之所不能晓者。

窃惟此章之旨,惟明道先生发明的当。若上蔡之说,徒赞其无所系着之意,而不明其对时育物之心,至引列子御风之事为比,则其杂于老庄之见而不近圣贤气象,尤显然矣。凡此说中诸可疑处,恐皆原于此说,窃谓高明更当留意,必如横渠先生所谓“濯去旧见,以来新意”者,庶有以得圣贤之本心耳。《论语》中大节目似此者不过数章,不可草草如此说过也(作于淳熙四年,1177 年)。《文集》, 卷三十一,《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点尔何如》。

束景南先生指出,“朱熹作与张敬夫论癸巳论语说在八月前后(指1177 年),其讨论所得,均写入《论语集注》中”可见,这篇文章也代表着朱子在编辑《论语集注》初稿时的基本观点。

南轩《癸巳论语说》的初稿今已不可见,但据此信所引,张的来信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曾子非有乐乎此也,盖以见夫无不得其乐之意耳……天理自然,不可妄助、不可过不及、不可倚着……叙秩命讨天则所存,尧舜所以无为而治者……圣门实学存养之地……故行有不掩焉也。

南轩所主的正是谢良佐的观点(故朱子指出“凡此说中诸可疑处,恐皆原于此说”)。因而,朱子的此信表面上是在批评张栻,其更深一层却是在指出张的文稿中的所有可疑之处,都是来自于对谢良佐“曾点说”的发挥,实际上也是在曲折地批判谢。在此文中,朱子明确点出谢说的弊端是“徒赞其无所系着之意,而不明其对时育物之心”,这也就是说,谢上蔡过于强调了“曾点气象”虚无的一面,却没有强调其属于儒学之“有”的一面。朱子认为张南轩对曾点的解说犯了同样的毛病:立论太高而无实,夸张侈大之辞胜,而悫实渊深之味少。

具体而论,朱子指出,颜子之乐、曾点之乐的本质都是乐道。于颜子,他是不因“箪瓢陋巷”而易其乐道之心;而在曾点,乐道就体现为他的“乐乎此(此这里的此指道)”。因此,把曾点的“非有乐乎此(指“道”)”和颜回的“非乐乎此”(朱子指出,这一“此”,指的是箪瓢陋巷的生活境遇)相混同,就会抹杀曾点之乐是以道为乐的核心精神,无形中把“曾点气象”推到虚无缥缈的佛老阵营中,这是谢的“曾点说”的最大流弊。

其次,朱子认为:说曾点的“无(所?)不得其乐”,会淡化曾点在“言志”这一事实,以及其中所包涵的儒的成分,使人认为曾点单纯是在炫耀“高”和“乐”,这是在把“曾点气象”等同于禅家的“拈槌竖拂、指东画西”。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朱子才肯定,对于“曾点气象”而言,只有极力强调曾点“与圣人之志同”的程明道的观点最为的当,而张南轩的说法有“名为推说曾之意者,然尽黜其言而直伸己见”的弊端,并指出南轩忽而把“曾点气象”等同于“尧舜所以无为而治”,忽而又说曾点“行有不掩”,忽而从曾点乐的一面说,忽而又从“天理自然,不可妄助、不可过不及、不可倚着”的一面说,对“曾点气象”的定位有些飘摇不定。

最后,朱子还特别说明:“《论语》中大节目似此者不过数章,不可草草如此说过也。”他显然认为此节是学者探询为学之方之大关键所在。

另外,文中说曾点“盖其见道分明,无所系累,从容和乐,欲与万物各得其所之意,莫不霭然见于词气之间”云云,几乎就是《论语集注》初稿和《论语或问》相关内容的翻版。这也显示出了朱子此时思想的一致性。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癸巳论语解》,就是南轩针对朱子的批评而做出改订的本子。对比此文和朱子的上述评论不难发现,张南轩基本上接受了朱子的批评,并对自己的“曾点说”进行了全面地修正:

至于曾晳则又异乎是,其鼓瑟舍瑟之间,门人记之如此之详者,盖已可见从容不迫之意矣。言莫(暮)春之时,与数子者浴乎沂水之上,风凉于舞雩之下,吟咏而归。盖其中心和乐,无所系累,油然欲与万物俱得其所,玩味辞气,温乎如春阳之无不被也,故程子以为此即是尧舜气象,而亦夫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意也。晳之志若此,自非其见道之明,涵泳有素,其能然乎?然而未免于行有不掩焉,则以其于颜氏工夫,有所未能尽耳。夫子以三子之言之实也,故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礼者为国之理也,言之不让则为废礼,而失所以为国之理矣。如求与赤则庶几乎能让者,故复因以称之。《南轩集》,卷六,《癸巳论语解》。

此文删去了转述谢良佐的文字和“叙秩命讨天则所存,尧舜所以无为而治”等把曾点直接等同于尧舜的内容,同时较多采取了程明道和朱子的观点,强调曾点“从容不迫”、“中心和乐,无所系累,油然欲与万物俱得其所”、“见道之明,涵泳有素”云云,这都是显现出了张南轩对于朱子的折节相从之处,表明张南轩在朱子的影响下,在逐渐展开对谢良佐思想的反思。

朱子与南轩围绕“曾点气象”的讨论并没有自此结束。1186 年,时任广西安抚使的詹仪之(字体仁,?—1189,《儒林宗派》将其列为吕氏门人万斯同:《儒林宗派》,卷十一,《四库全书》本,下同。)在桂林刻印了朱子新修订的《四书集注》,与此同时,他致信朱子讨论张南轩的“曾点说”,朱子答曰:

蒙喻钦夫说曾点处,鄙意所疑,近已于《中庸或问》“鸢鱼章”内说破。盖明道先生乃借孟子勿忘勿助之语发明己意,说不到处,后人却作实语看了,故不能不失其意耳(约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 年)。《文集》,卷二十七,《答詹帅书·熹向蒙下喻》。

关于这件事的背景,程明道曾对谢良佐说: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此一段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底。

明道认为,“鸢飞鱼跃”与“勿忘勿助”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相互促进:即要强调自由活泼的精神境界,也要注意做工夫。谢良佐在引述程的这句话时,加上了一些自己的补充:“知勿忘勿助长则知此,知此则知夫子与点之意”,他是把程的“与点说”与此联系起来,强调了它们可以相通。谢还指出,“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非是极其上下而言,盖真个见得如此。此正是子思吃紧道与人处,若从此解悟,便可入尧舜气象”、“子思之意,言上下察也,犹孟子所谓必有事焉而勿正,察见天理不用私意也”石塾编《中庸辑略》引,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文已经指出,张南轩的“曾点说”是对谢“曾点说”的进一步发挥,而朱子对张南轩的批判也正是对对谢的批判。

由于《中庸或问》自初稿后几乎就几乎没有被修改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子对此更为详细的论述:

问:程子所谓“鸢飞鱼跃,子思吃紧为人处”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者,何也?(朱子)曰:道之流行,发见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其流行发见于上下之间者,可谓著矣。子思于此指而言之,惟欲学者于此默而识之,则为有以洞见道体之妙而无疑,而程子以为子思吃紧为人处者,正以示人之意为莫切于此也。其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意同,活泼泼地”,则又以明道之体用流行发见,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然其在人而见诸日用之间者,则初不外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而后有以自觉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活泼泼地”,亦曰此心之存,而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无所滞碍云尔。非必仰而视乎鸢之飞,俯而观乎鱼之跃,然后可以得之也。抑孟子此言固为精密,然但为学者集义、养气而发耳。至于程子借以为言,则又以发明学者洞见道体之妙,非但如孟子之意而已也。盖此一言虽若二事,然其实则必有事焉半词之间已尽其意,善用力者苟能于此超然默会,则道体之妙已跃如矣,何待下句而后足于言耶?圣贤特恐学者用力之过而反为所累,故更以下句解之,欲其虽有所事而不为所累耳,非谓必有事焉之外,又当别设此念以为正心之防也。

从这段文字来看,朱子想要在这一段中说破的,是他与张南轩在为学工夫上的根本不同。他认为,程颢提到《中庸》和《孟子》的这两句话,其核心是强调:道体流行,无所不在,但其落实于人,则不外乎人的心。故根本下学工夫在于存心以默识道体,使之全体呈露,无所滞碍,其重心落在自然涵养上。朱子认为这是大本,而“察”只是“但为学者集义、养气而发耳”。而谢说的重点却在强调“察识”,朱子认为这有以心察心的流弊,会使人失之拘束朱子后来在《朱子语类》对此的说明就更为明确了:问“鸢飞鱼跃”如何与它“勿忘勿助长”之意同?曰:孟子言勿忘勿助长,本言得粗。程子却说得细,恐只是用其语句耳。如明道之说却不曾下勿字盖谓都没耳。其曰正当处者,谓天理流行处,故谢氏亦以此论曾点事。其所谓勿忘勿助长者,亦非立此在四边做防检,不得犯着,盖谓俱无此而皆天理之流行耳。钦夫论语中误认其意,遂曰不当忘也,不当助长也,如此则拘束得曾点更不得自在,却不快活也,吴必大录,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三。这正是朱子所说的“后人(即指谢)却作实语看了,故不能不失其意耳”的意思。一句话,朱与张在曾点说上的分歧,其关键点还落在谢良佐身上。

1195 年,吴伯丰(字必大,?—1198 ,江西人,早师事张南轩、吕东莱,晚师文公,深究理学,议论操守为儒林所重。吴1180 年从朱子学,吴与万人杰都曾先到陆九渊处问学,后又乃师从朱子)《文集·续集》,卷一,《答黄直卿·初七日方遣得辞免》。按,朱子对吴评价甚高:吴伯丰在后生中最为警敏,肯着实用功,近年说得尽有条理,乃不幸而早死。死后闻其立志守节不为利害移夺,尤使人痛惜也,见《文集·续集三·答蔡季通·精舍然》(《朱熹集》第196页作“阒”);吴伯丰果以去冬得疾不起,见其思索通晓,气象开阔,朋友中少能及之。又子约元德书来,皆言其自树立之意尤不可及,见《文集·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伯丰绝交之事》;近年朋友读书讲学如此君者,绝不易得,见《文集·卷五十三·答刘寄章》。来信,就明道的一句话发生疑问,并就曾点和颜回的异同问题向朱子提出质疑: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共分为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四部分内容。
  • 论语·孟子

    论语·孟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
  •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学派与《吕氏春秋》

    杂家是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学派。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 人性奇学

    人性奇学

    孔子曾经说:“我们常常去复习自己过去学过的知识,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有自己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抱怨自己不得志,这不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做法吗?”
  •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热门推荐
  • 林妹妹的重生

    林妹妹的重生

    弟弟的孤僻性格,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大堂妹未成年就和人同居?二堂妹和三堂妹竟然初中没毕业就想学人家北漂~~~~~~四堂妹小学没毕业就恋爱一场又一场?大表哥又出车祸了~~~~~~大表弟离家出走。二表弟打架斗殴,好似家常便饭!大表妹~~~~······疯了!这帮小兔崽子还让不让人省心了?要是~~~要是真的可以重来,一定要把他们收拾得“亮晶晶的”绝对!一定!肯定!那是必须的!
  • 灯塔微光

    灯塔微光

    不是我不喜欢你,只是你不懂我。我不想说的你永远不明白。我所谓的死亡许是回归,而这大千世界却再无一个你。
  • 末世空间有点田

    末世空间有点田

    得到来自末世的储物戒指,其中物品之丰富,完全让一个爱好米虫的妹纸傻眼,这是打劫了整个世界吗?
  • 通天

    通天

    一颗神秘通玄的珠子,带他来到修真世界,一个堪比圣人,不死不灭炼器宗师器灵,指引他踏上修行大道。寻宝、有器灵明辨真伪;炼器、把自身炼成不死不灭的器灵正在对他的身体进行改造;美女、李玄从来求精不求多;对待敌人从来只有一种手段,看李玄如何杀出一条通天大道。
  • 食人魔德鲁伊

    食人魔德鲁伊

    卡索前世是一位刀工出色的厨师,而现在他继承了食人魔德鲁伊这一古老的传承。只要吃掉魔兽,就获得这只魔兽的变身能力。泰坦独角仙、史前跳骚、噬灵蝶、钢铁之虎、瀚海独角鲸、天青白龙王……。且看他如何打破万年前的黑暗断层,吃出一个朗朗乾坤,吃出一个辉煌大世。
  • 三国锋狼之签到成功

    三国锋狼之签到成功

    三国历史上,苏双,张世平成了谜一样的存在,想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吗?想知道苏双的儿子苏锋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他何以专坑刘备,又如何吊打诸侯的吗?来来来!签个到先!
  • 一人蛋拐我英雄不朽

    一人蛋拐我英雄不朽

    当生化危机里那般的大灾变末日降临,天使降临时我们化身英雄,拯救与探索,未知与恐惧,有了英雄之怒SVD与四管破碎炙炎!当旧日给了我们荣耀,危机无法将我们感染同化,反而让我们异于常人,获得非凡特性,世界上便有了超能力者。当二者结合时又有怎样的火花?枪匠亨利、崔智云、迪欧斯、安娜、娜塔莎、熏、大卫·布莱克、依琳娜……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是心存着心目中的不朽传奇!恶魔之子、憎恶屠夫、暗影芭比、水泥工、异形斗兽、奥伯恩……哪一个不是令我们心神荡漾的梦魇?ps:情怀之作,看到csol越来越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神器满天飞,当年入坑时,无他,就是喜欢!打算缅怀一下,写出我心中的csol,那是青春的味道!官网上没有最早的情报了,哪位读者有情报,希望在评论区支持,感激不尽!
  • 笑到世界尽头

    笑到世界尽头

    在如塵埃般淡漠的凡日裡,隨手創作的散文集。願所有的感情和思緒都能以文字好好地表達。願這些故事,能有一篇真實地打動了你。此書主角——我是沈笑。談笑自若的笑,強顏歡笑的笑。
  • 异世强者的转世

    异世强者的转世

    顾辰,一个从异世界来的强者,阴差阳错陨落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体,发现这名高中生已死去,自己的功力也没有减退多少,他发现地球还存在另外一种神,所以他想要恢复实力,重回他的世界,从此顾辰展开地球的新生活……
  • 意了事记

    意了事记

    这是一部“杠精”与“孝子”的合集,成体系也不成体系的表达青年人从小寒窗苦读到中年前的迷茫和坚定。我著文目的是表达我生活经历的点滴,有篡改捏造,也有事实经历,孰真孰假,请看官自己辨析。只求在阅读的路上,大家能愉悦的欣赏沿途的风景,积极面对生活,有所共鸣,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