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释义]原指使用诈术进行欺骗。后用比喻变化多端或反复无常。
[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同义]反复无常朝秦暮楚
[反义]始终不渝始终如一
[例句]他在感情上不专一,总是朝三暮四。
[故事]庄子在他的书中写了许多有哲理又有趣的故事,其中之一是“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个叫狙公的老人,住在南方的山脚下。他养了一大群猴子,由于长期和猴子在一起,所以他有很多的养猴经验,对这些猴子的脾气、性情及习惯也了如指掌。
后来猴子越来越多,狙公的负担也越来越沉重,养猴的粮食就成了问题,而且猴子都很贪食,总是吃不够,到最后狙公实在提供不出那么多的食物饿猴子吃饱,只好减少猴子们的食量。
这天,狙公对猴子们说: “从明天开始给你们吃栗子,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你们满意吗?”猴子似是听懂了他的话,一个个又蹦又跳又摇头,挥拳瞪限吵闹不休。
狙公很无奈,想了一会,忽然对它们说: “那好吧,既然你们觉得不够吃,我们就改一下吧,不再是每天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而是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这回你们满意了吧?”说完还做出副勉为其难的样子,不住地拈着胡须摇头叹息。
猴子们听到他的话,又看到他为难的表情,认为自己早上可以多吃一个,都高兴极了,一个个欢天喜地,兴奋得抓耳挠腮。它们又怕主人会收回他说的话,不给他们早上四个栗子,晚上三个栗子,而再改回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立刻纷纷表示同意,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开玩去了。
狙公看到这种情景,暗中窃笑不已。因为不论什么情况,他分给每个猴子的都是七个栗子。
郑人买履
[释义]履:鞋子。讽刺那些只相信条文,而不顾客观实际的教条主义者。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
[例句]做事情要灵活,不能只按教条办事,否则就会闹出“郑人买履”那样的笑话。
[故事]郑国有个人,一直穿着自编的草鞋,所以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脚是多少码的。后来,昕邻居说布鞋穿着十分舒适,便也想买双布鞋穿一穿。
一日,他去集市上赶集,碰巧看到了卖布鞋的,便决定买一双鞋。但一拍脑袋,想起忘了量脚的尺寸,便要回家去取尺码量脚。
店主是个经验十分丰富的人,一见他要买鞋便立即拿出一副崭新的布鞋,要这个人试穿。可郑人却说: “不行不行,我忘了带尺码,怎么能知道脚的尺寸,也就无法买鞋。我得回去取尺码!”
话刚说完,他便跑回家里去取尺码。他所谓的尺码是什么呢?原来就是他找了根草绳在脚上量了一下,便成了尺码。他回家找到那根草绳便返回集市。
但到了集市上,已经散集了,那铺子也早关门了。他十分气愤,捶胸顿足,连声怪自己太糊涂,以致耽误了买鞋。
路上的行人见状,感到好奇,又觉得十分好笑,便假装关心地问道: “你给哪位买鞋啊?竟然这样伤心?”
郑人边生气边说: “给我自己买!”
行人感到更奇怪了,继续问道: “那你为什么不亲自用自己的脚去试穿一下,非要去取什么尺码?”
郑人听了,连连摇头道: “那怎么可以,我的脚哪有尺码准确呢?”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也比喻脱离实际的大话、空话。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义]坐而论道徒托空言
[反义]身体力行事必躬亲
[例句]人们十分讨厌那些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故事]战国末年,战事频繁。在赵国,有一位与名将廉颇齐名的大将叫赵奢。赵奢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在与父亲谈论行军布阵时,讲得头头是道,有时连赵奢也驳不倒他。这样,使别人误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赵括的母亲也十分高兴,认为他将来一定是大将之才。但赵奢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很担扰地对妻子说:“用兵打仗,本来是极其危险的事情,而赵括却轻视地看待它,他这是纸上谈兵。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那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会使赵国遭受失败。”
赵奢死后不久,秦王派大将王龄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名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二十万大军救援上党。久经杀场的廉颇深知秦军目前士气正旺,不可正面决战,遂引军退守长平,深沟筑垒,坚守不出。结果,秦军围攻长平四个月,仍毫无进展。由于秦军的粮草给养都要靠国内派人跋山涉水远道送来,十分不便,将士们倦怠的情绪一日比一日重。
这时,秦王利用离间计,派人到赵国到处散布谣言说: “廉颇年龄越来越老,也越来越无能,现在秦军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
赵王听信谣言,立即派赵括为将,代替廉颇领兵。出发前,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 “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赵括大言不惭地说: “秦国名将白起前来,还能跟我打两下,现在既然他没来,其他秦将没什么。待我率军出击,定能将秦军打败。”
于是,赵括接掌了廉颇的兵市又。到长平后,赵括改变了廉颇固守的策略,率部下与秦军大规模作战。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以王龄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全军覆没,赵括也中箭身亡。
长平之战,由于赵括纸上谈兵致使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活埋。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惴惴不安
[释义]惴惴:恐惧忧愁的样子。因恐惧或担忧而心神不宁。
[同义]忐忑不安坐立不安
[反义]气宁神闹悠然自得
[例句]高考结束后,他惴惴不安,不知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院校。
[故事]公元前621年,春禾火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病逝。他临死前残忍地指定一百个活人为他殉葬,不仅包括普通百姓、宫女、侍卫,而且还有朝臣和王妃。其中就有秦国著名的子车氏家族的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个人都是功名显赫的大臣,为秦国的富强立下过汗马功劳,深受百姓尊敬。
秦国人民为这三个人为秦穆公而活活埋在地下,感到同情和痛惜。百姓甚至愿以三百个人的性命换取这三个人。但君命不可能违抗,为了表示对这三个忠臣的痛惜和对暴君的痛恨,秦国百姓开始流传一首叫《黄鸟》的挽歌。大致意思如下:
黄雀叽叽叫,在枣树上休息。
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奄息。
说起这位奄息,一个人能敌一百人。
走近了墓穴,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哪苍天!为什么要让好人去死?
如果允许赎命,我们愿意以百人换他命。
黄雀叫叽叽,飞来桑树上休息。
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仲行。
说起这位仲行,百人也抵不上。
走近了墓穴,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啊苍天!为什么要让好人去死?
如果允许赎命,我们愿意以百人换他命。
黄雀叫叽叽,飞到榆树上休息。
谁跟穆公去了?子车家的铖虎。
说起这位钺虎,以一当百不含糊。
走近了墓穴,忍不住浑身战栗。
苍天啊苍天!为什么要让好人去死?
如果允许赎命,我们愿意以百人换他命。
在这首诗的原文有一处写道: “临其穴,惴惴其幕”,后来演变成了成语“惴惴不安”。
作法自毙
[释义]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到限制或惩罚。比喻自作自受。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同义]作茧自缚自食恶果
[故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改革变法。其中有个叫商鞅的政治家,他推行的改革方法由于太激进,触及了大贵族的利益。所以一般的国家都不太欢迎他。但他毫不气馁,最终说服了秦孝公,在秦国开始变革。
秦国在当时还是个弱小的国家,商鞅首先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方面进行变革。他深知,新的法令要顺利地推行,首先应在百姓心中树立起朝廷的威信和信用。于是,在新法颁布的前一天,他派手下在城门外空地处竖起一棍长约三丈的大圆木,并贴出告示:
请把圆市移动一丈远,成功者赏黄金十两!
老百姓看了告示,都纷纷议论,但都不相信这是真事。自然没有一个人去搬这根圆木。商鞅看没人搬,就逐渐加重酬金。从十两、二十两、三十两,一直加到五十两。
终于,有个人为黄金心动,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把木头搬到了一丈远的地方。商鞅立即奖赏黄金五十两。这个消息一时轰动整个都城。
经过这件事,秦国从百姓到大臣全都依照新法办事,谁也不敢违反,秦国逐渐变得强大、富裕起来。
秦孝公病逝,由太子驷即位,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本不太赞同变法,他一上台,便废除新法,追杀商鞅。
商鞅得到消息后,便连夜逃出都城。天黑的时候来到一个小镇投宿,因为他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的样子,店主向他索要身份证明文件,商鞅一时拿不出,便被拒绝住店。店主说: “这是商君制定的新法,收留不明身份的人住店,连店主一起治罪。”
商鞅听了,暗暗叫苦: “想不到我制定的法律,却害了自己。”
最终,商鞅被秦惠文王捉住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