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10600000031

第31章 蒋介石评说国民党文职官僚(1)

邵力子

“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反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

(《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第37页)

〔邵力子〕(1880—1967)又名闻泰,字仲辉。浙江绍兴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早年创办报纸宣传反清革命和民主思想。1924年—1936年曾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曾任国际反侵略同盟中国分会副主席,国民外交学会会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4月,与张治中等组成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举行和谈,和谈破裂后,留居北京。随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是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中苏友协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

〔解读〕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在第一次下野之后再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4日,蒋又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很快,邵力子被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总司令部秘书长,这以后,邵和陈布雷等一起为蒋介石起草文稿,在匡扶蒋介石于新军阀混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1年春以后,邵力子逐渐萌生辞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的念头。跟着蒋介石作了几年秘书长,他觉得自己与蒋很多地方越来越不合拍了。蒋介石用人的条件,要么是黄埔军校学生或教官,要么是浙江同乡。邵力子对此看不惯,他曾一再向蒋提出要“开诚布公,用天下人才,办天下大事。不能自分略域,示人不广。”可蒋介石却骂他“太老实了,所以容易上人家的当”。蒋介石加紧剿共,邵力子也很反感,他提出意见,也被蒋训斥。“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发表谈话,以为国民党中央应引咎自责,自我检讨,主张不打内战,准备抗日,但却又被蒋骂了一通。邵力子几次向蒋提出辞职,蒋感觉邵虽对自己忠心,但太好提意见了,遂对邵说:“力子先生帮了我几年,现在你年纪大了,有机会我推荐你去做地方官。”

是年年底,蒋介石委任邵力子为甘肃省主席,1933年4月,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张学良活捉蒋介石的同时,杨虎城也把西安城里的邵力子等在省政府和中央大会拘禁起来。

邵被带到杨虎城处。10时左右,张学良来找邵,说:“邵主席受惊了,请不要害怕,我们是对蒋委员长‘兵谏’,要求抗日救国。现在蒋委员长已到新城大楼,一定要促他反省,保证他的安全……目前最重要的是劝蒋接受抗日的要求,我们是愿意接受委员长的领导的。但他现在怒气极盛,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并且拒绝进食,也不肯穿送去的寒衣,请您去劝。”

于是邵力子在杨虎城侍卫营长的陪同下去见蒋,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第二天上午邵力子受张学良之托劝蒋移居高桂滋师长新宅,并说:“委员长请稍息怒气,使汉卿得尽所言,汉卿的话也绝非全无可采之处。”蒋听此很不满,拿出领袖的架子讽刺说:“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仅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邵力子知道蒋开始怀疑自己了。

这时邵并无活动自由,出来见张,只能劝张、杨都耐心工作,务必达到“保其安全,促其反省”的目的。第三天蒋介石的洋顾问端纳来西安,蒋移居高宅。邵力子后来写到:“关于蒋移居的事,我心中有些疑怪,为什么张本人坚请,我又代张力劝,蒋都坚决拒绝,只隔了一天,而蒋即听端纳的话接受移居呢?”

陶希圣

“知我心者,陶希圣也。”

(张希贤等编著:《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第16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54年)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192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宣传处长,《党军日报》主编,中央独立师军法处长。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是年底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并执教于复旦大学。1931年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7年任国防参议会参议。1938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是年12月参与汪的投降叛国活动。1940年初在香港披露汪伪与日本签订的密约内容。1942年初返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次年任《中央日报》总主笔。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底退往台湾,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88年6月在台北病死。著有《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政治思想》等。

〔解读〕

陶希圣,这位学业优秀于1922年毕业的北大学生,凭其深厚的史学、法学功底和“锦绣文章,字字珠玑”,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名噪一时,并深受“纯谨儒者”陈布雷的青睐,1937年陶希圣脱离学界,正式步入政坛,侧身国防参议会。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夕,陶希圣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自此,陶希圣一头栽进“低调俱乐部”,和汪伪集团一起和弦了一曲媚日的调子。也许是缘于重庆中统特务的策动,也许是他感到当汉奸也当不出一个名堂来,但他确实感到汉奸这顶帽子的分量。1940年初,陶脱离汪精卫集团,逃抵香港,揭发了日汪密约,表现出“迷途知返”,“反戈一击”的姿态。

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陶希圣已难再寓居香港,乃经桂林重返战时的陪都重庆。1942年初春,蒋介石突然任命陶希圣为侍从室第二处第五组组长,加以重用。这在重庆的高层政治圈中,引人注意。

陶希圣进侍从室不久,便有一名叫何兹全的学生,一位专攻历史的学者力图劝他旧日的老师,不要待在侍从室为蒋捉刀,最好回到大学去教书,继续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做学者而不做政客。

陶希圣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今天能够进到侍从室,使原来要骂我、打击我的人,现在也得说上两句恭维话了。如果我陶某到一个什么大学去教书,那人人都会踩上我几脚,指着我的脊梁骨骂大汉奸!”

蒋介石不避嫌疑,让陶当第五组组长,有他的用意。侍从室第五组原是专为蒋研究外交、内政、军事和经济等大事的重要机构,组内储备着一批颇有才干的智慧人物,犹如一个国策设计组。但到后来,这些储备人才受蒋器重,陆续被派出去担任各方面的要职,于是几经变动,第五组逐渐成了陈布雷撰写蒋介石文告的辅助班子。

其时,蒋踌躇满志,正欲将自己思考成熟的一篇腹稿整理成书,主要的用意有两点: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直接参战,日本战败势头渐露端倪,因而蒋介石要亲自勾画出一幅战后重建中国的宏图;二是其时美英两大国已告知中国政府,放弃在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特权,并重订平等条约。这便使蒋介石感到国父孙中山的遗愿终于在他统治期内得以实现,中国的命运从此可展开新的一页。所以他在《中国之命运》出书前夕,也即中美及中英新约签订(1943年1月11日)之时,发表文告,不无自豪地说:“我国自清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蒋原拟该书由陈布雷执笔,但陈身体不好,每天的日常工作应接不暇,陈便向蒋推荐了陶希圣,蒋也认为除了陈布雷之外,也许只有陶希圣能写成此书,从这个考虑出发,蒋也就决定调陶到侍从室了。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要旨,正是按照这两方面由陶希圣作了充分的发挥;而书名也以孙中山“国家之命运在国民之自觉”这句名言而援用的。

《中国之命运》这本书完整地表达了蒋介石集团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对内外政策,从理论上更加完备了中国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

蒋介石阅罢,击案叫好,对陈布雷说:“布雷,知我心者陶希圣也。你没有枉荐此人。”

臭名昭著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于1943年3月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了。通篇成书仅花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

张冲

“赴义至勇,重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张令澳:《侍从室回忆录》,第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张冲〕(1904—1941)字淮南。浙江乐清人。1923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转入哈尔滨政法大学,在东北秘密开展国民党工作。1923年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特派员,后调南京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奉蒋命在南京、上海与共产党代表潘汉年会谈合作抗日事宜。1937年3月参加庐山国共两党最高级谈判。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处长,兼行蒋介石俄文翻译。参与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来往甚密,为维护两党团结抗日奔走、努力。1941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同年8月在重庆病逝。

〔解读〕

“九·一八”事变前后,“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然而日本对于蒋介石的媚外妥协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加快侵略步骤,由关外而关内,由鲸吞东北三省到再想一口吃掉华北。蒋介石也逐步对日本采取较明显的对抗,决心“死里求生”,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急于改变对苏联、中共的政策。这个过程中,张冲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张冲熟谙俄语,通晓苏联事务。早在1934年奉陈立夫之命去德、意及苏联作了一次详尽的考察,他认为苏联已决定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在远东的对策也将以联蒋抗日代替以往的助共反蒋,遂建议政府要积极领导抗战,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国际上的同情,苏联一定会援助中国;从中苏两国在远东利益一致出发,同苏联商谈建立两国对日军事同盟。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的默许,次年张冲与陈立夫赴欧进行漫游考查并等待苏联的答复,由于苏联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半年之后,为了打通国共谈判的渠道,张冲受陈立夫之托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寻找“伍豪”(周恩来化名)的寻人启事。经过一番周折,周恩来、潘汉年和张冲取得了联系。6月,张冲随即邀请周恩来、潘汉年去莫干山,同正在那里休养的蒋介石面谈合作抗日的一些具体事宜。以后潘汉年与张冲保持单线联系。10月19日,双方就蒋介石的要求及中共的态度进行会谈,亮出了合作条件,取得了一定的谅解,为以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为了避免使日本方面生疑,国共两党的往来还是采取秘密的方式,此时的张冲开始受到蒋介石的重视,成为蒋同延安及莫斯科联络的专使了。

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三中全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初步通过了一项与中共提议相合的决议。4月底,张冲奉命飞往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进一步深入讨论实现两党一致抗日的各项具体问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而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乃于8月14日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全面抗战终于爆发。这一年的9月1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为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这年的11月,国民政府派以杨杰为团长、张冲为副团长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碍于当时苏日关系,此行不称“军事代表团”,而冠以“实业考察团”作掩护。

在1935年,斯大林还不愿同中国订立军事同盟条约,致使陈立夫、张冲未能去莫斯科,但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斯大林认为中国军队可牵制日军的主要力量,减轻对苏联的压力,因而十分重视中国的抗战。1937年8月21日,全国抗战一星期后,两国即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这次中国实业代表团到达苏联后,斯大林又在11月12日单独接见了张冲,谈话从下午7时半至午夜12时。以往即使是驻苏大使,有要事也只能和外交部打交道,难以见到斯大林,从中可见斯大林之重视。

斯大林表示,苏联对日作战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他理解中国目前独立抗日的难难处境,希望中国政府能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至于中国急需的各类作战物资,苏联保证继续给予支援,供应量随形势发展而扩大,接着又谈了不少援助项目。

从苏联回来以后,张冲被任命为军事苏联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1938年,国民政府迁到武汉,从这时开始张冲的身份完全公开,他不但继续从事国民党和中共的联络工作,而且又担负起协调对苏关系和处理军援的重要任务。在处理这些事务方面,张冲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这一年,经他建议,在武汉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协会请孙科担任会长,陈立夫为副会长,张冲自己则充任协会理事长兼总干事,不久协会开办了俄文专修学校,张冲又担任了校长一职。俄文专修学校为抗战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俄文人才。他还亲自出面,联络国共双方的一些重要会议,协调两党抗日决策。

张冲跟中共人士来往密切,尤其与周恩来私交甚深,但这并不能影响其对国民党的忠诚和蒋介石对他的信赖。

同类推荐
  • 伽利略为科学勇于献身的故事

    伽利略为科学勇于献身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寻找中国的血型

    寻找中国的血型

    本书是广元市公安局人员的文学作品集,是对公安工作的英雄事迹的讴歌。内容健康向上,是公安警营文化的体现。
  • 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格雷厄姆

    本书介绍了美国传媒界的头面人物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故事。内容包括:童年生活、求学生涯、初涉新闻、婚姻大事、总裁之位、妇女解放、劳工问题、罢工事件、老年生涯等十五章。
  •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他为中国古代隐逸史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何鸣看黄宗羲;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疏于哨鹿,勤先天下——樊树志谈雍正;积极进取的儒士与惊世骇俗的狂怪——孟桢评郑板桥;他掌舵的朝代,盛世与危机并存——范文澜评乾隆……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 高晓松口述:与青春私奔

    高晓松口述:与青春私奔

    文艺男中年高晓松亲口讲述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高晓松亲口讲述,那些最香艳的情爱、最受老天眷顾的创作、最顶天立地的责任、最温暖的家……如今的你是否还能想起曾是同桌的你,是否还能记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在那些青春无悔的日子里,邂逅恋恋风尘。如丧的那些过往,让人回忆起一阙歌、一首诗,甚至是曾经的一霎那……
热门推荐
  • 古代做超人

    古代做超人

    机缘巧合下成为超人并且穿越到了古代。作为一个强者却又没有任何争强好胜的心,只是想平平淡淡的度过每一天
  • 创新思维修炼

    创新思维修炼

    苏格拉底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而我们的思维方式亦需不断更新向着完美的目标前进当世界进入全球竞争的二十一世纪时,创新思维必将成为人们的必备素质。本书部在时代的前沿,高瞻远瞩,进行了修炼创新思维方面的尝试性研究,以供每一位渴望成功,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的人参考。
  • 碎天裂地

    碎天裂地

    这是一片处于混沌中的天地,存在魔、圣、佛、仙、人五大族。豪强争霸,彼此间征战不休。定神魔道:“魔,为战而生!”古天圣君道:“圣,一生洒脱!”天舍古佛道:“佛,普渡万灵!”逍遥仙尊道:“仙,心怀众生!”怜悯人皇道:“人,团结一致!”叶孤雨道:“那我呢?我这个非魔非圣非佛非仙非人的特殊存在,为何而生?”
  • 浮世巡回

    浮世巡回

    转世者降临的那天起,就注定会承受到他本不该承受的苦难,面对即将到来的冥界大军,对这个世界早已失望透顶的他,是否还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是否还会拥有和整个世界把酒言欢,泯却恩仇的豪气?
  • 天苍泪

    天苍泪

    何茹:“哥哥,谢谢你在那个冬天给了我生命,这辈子我的眼泪只为你而流。”北辰易:“小茹,谢谢你在最适当的时候出现带给我血肉和灵魂,你的一生由我来守护。”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白霖

    白霖

    本来作者是不会想到来这里写这些东西的本来这一切不会发生变化,作者的生活也不会发生变化直到这一天,作者买回一个看起来普通的望远镜看到了另一个星球之人的生活那里的生活很残酷,很艰难但也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许那叫希望。为了这份希望,作者决定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哪怕只有一点……记下来吧,这总是宝贵的你也是宝贵的,请……收看这份宝贵的希望。如果感兴趣,请一直看下去……这里永远欢迎你来寻找一些答案……
  • 张艺兴我们在一起好不好

    张艺兴我们在一起好不好

    “苏离,你等等我!”“不。”“为什么?”“因为我知道不管我在哪,你都能找到我。”苏离的身影越来越远,张艺兴迷茫的伸出手去触摸,却什么也没有碰到.....“你回来吧,这次,我真的找不到你了......"
  • 诸天夏王

    诸天夏王

    天为盖,地为炉,金阳与皎月为炉眼,可看世间百态。天地为熔炉,燃料为人心,蒸腾万物,烧的是什么?熔的是什么?存的又是什么?烧的是良知,熔的大善,存的是根劣。是谁在透过炉眼,冷目看待煎熬万生。是谁在峥嵘亿万生灵。是谁在操控一切。诸天神魔,擎天巨兽,永存神兽,尊吾为主。吾,封号。...夏王!
  • 东方世家

    东方世家

    东方世家的七兄妹,七人性格各异,各怀绝技。严苛的家主大少爷,实在沉稳的二少爷,温和的三少爷,执拗的四少爷、武功高强的五少爷、总摸不清状况的六少爷、女汉子的大小姐老七。看他们如何在大家族严苛的家法下愉快的生活。涉及武林,江湖,军中生涯,爱情,此文也算SP训诫文。本文牵连人物众多,但是每个人都有一段非比寻常奇葩的故事,包你看了意犹未尽哦!喜欢就先加收藏,多多评论,给我鼓励哦!
  • 红鸾图

    红鸾图

    六岁进宫,历经三代帝王他曾允诺一生一世一双人,但终究成空君生我已老,恩宠看年华这相差7岁的姐弟爱恋,脱去皮相后,只能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