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男权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辅佐唐高宗29年,临朝称制6年,当女皇15年,历50年政治生涯,极度戏弄和伤害了有一整套伦理哲学来维系的男权社会。后世人对她大加贬抑,但她在死时遗嘱立下“无字碑”却分明体现了她的自信和豁达。所以毛泽东称她“有自知之明”,“不简单”。
【毛泽东评点武则天】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引自毛泽东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见孙宝义编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第118页,知识出版社1993年出版)。
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
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有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引自毛泽东给工作人员孟锦云所讲的故事(见唐汉、振肖主编的《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下卷第150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的墓碑上刻字。有人分析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不应自己吹,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引自毛泽东同工作人员孟锦云的谈话(见唐汉、振肖主编的《龙之魂·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下卷第150页,红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武则天传】
太宗才人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幼名媚娘,入宫后赐名媚娘。称帝后,自名“印薄K篮螅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和“则天顺圣皇后”,后世史家习惯于以此作为她的名字。
武则天出身于唐都城长安。其父武士,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祖上务农,父辈从商,自己靠做木材生意致富。在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武士属于出身低微的庶门寒士。但史载他“家富于财,颇好交结”,在隋炀帝时,他即攀附于隋朝宗室权臣杨达,后又结识了出身关陇世家的唐国公李渊,开始在仕途上跋涉。隋末农民起义大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也在太原起兵,武士加入李渊阵营,被授为大将军府铠曹。李渊在长安建唐称帝后,武士以二等开国功臣得授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嗣后又升任工部尚书、加封应国公,成为唐王朝新贵。武士妻相里氏病故,遗下武元庆、武元爽二子。为攀高门,经李渊撮合,武士继娶杨达之女为续弦。杨氏夫人为武士生下了3个女儿,次女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女皇帝武则天。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武士出任利州(今四川广元县一带)都督。此年武则天还不满5岁。在利州的4年,武则天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稚年华。据野史笔记记载和武则天死后民间关于她的传说,武则天就生于四川广元县,这里有山名黑龙山,有水名黑龙潭,杨氏在梦中与黑龙交感而生下了武则天。此说在利州皇泽寺各代寺碑上也有记载。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这里写了一首诗,就注明此地为“感孕金轮所”(“金轮”为武则天的尊号之一)。宋代诗人冯也写下了“黑龙之精钟女武,祸胎于周易唐王”的诗句,亦是凭此传说。
但推究起来,武则天并非出生在此,此说乃是唐宋时代人们的臆测。但笃信佛教的杨氏携女到皇泽寺拜佛当是常事。杨氏在广元的确也生有一女,不过不是武则天,而是其早逝的妹妹。
民间传说及野史笔记还谈到其他关于武则天的神话。如《大唐新语》记载,武士在利州曾请当时著名术士袁天刚给妻儿们相面。袁天刚首先审视了杨氏的面容,说:“夫人骨相非凡,一定生有贵子,可请公子小姐出来一看。”及至元庆、元爽兄弟和两个女儿进来,袁天刚先打量元庆、元爽,说道:“这两个孩子贵可做到刺史,堪称保家之主。”接着又相武家长女,说道:“此女将来必有大贵,然也会有不利之事。”其时,武则天身着男装,由奶母抱着,袁天刚一见大惊道:“这个郎君神采奥澈,其将来不可测。”他提出让武则天下地走几步让他相个究竟。武则天下地走了几步。袁天刚半晌才说:“此儿龙晴凤颈,贵之极了,可惜是个男孩子。如果是个女孩,将来是要当皇帝的。”显然,在当时说一个人要当皇帝是要冒杀头风险的,更何况说一个女孩会当皇帝,更显得荒诞不经。因此,这一故事当是武则天称帝成为事实以后,为人们所杜撰的。
不过,武则天在童年大概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其母杨氏出身名门,不仅相貌美丽,而且是位才女,据其碑铭记载,她“明诗习礼”、“阅史披图”,且文思敏捷,“曾于方寸,具写千言”。在熟读诗书的母亲膝下,武则天自然有受教育的良好条件。隋唐以前,社会风气较为开明,对女子的种种限制较少。南北朝及至隋唐时,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许多习俗也影响汉人,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特别是官宦家的女子读书习礼、发展才艺的机会较多。所以在唐代早期,涌现出了不少女杰。唐室宫廷见诸史册的就有武则天、徐惠妃、长孙皇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韦后、安乐公主等,她们不仅以政治上的作用、地位或野心、阴谋而闻名于世,而且在文化上的建树也有迹可寻,如徐惠妃,史书上说她5个月能言,4岁通《论语》、《诗经》,8岁就会写文章,以贞观二十二年给唐太宗上“用兵和营建颇有弊扰”的奏疏闻名于后世。上官婉儿更以诗名闻于世。武则天精通文史,能诗会文,其所收入《全唐诗》的诗歌就有40多首,还有政论集、诏敕、碑文等文迹。武则天还擅长书法、骑术、射箭、音乐等多种才艺。可以说,武则天具备各种才能与唐初社会风气对女子的束缚较松弛有关,并得益于她童年所受的教育及父母的熏陶。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武士死于荆州都督任上。这一年,武则天年仅12岁。失怙的武则天随家人扶灵柩长途跋涉回并州葬父。在路途上和归乡后的日子里,她既体会到了由官属到平民转变的世态炎凉,也接触到唐初“户口未复,仓廪尚虚,灌莽极目”的社会现实。不久,武家长女出嫁贺兰氏,等候武则天的也将是待聘出嫁的命运。如果不是一个并不很诱人的机遇出现,她也许会像众多有才华的女子那样被生活埋没。这次的机遇就是奉召入宫。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武则天14岁未满,“太宗闻其美姿容,召入宫”,赐其名曰武媚,封为才人。据史载,在奉召时,熟悉宫廷侍妾婢女生活情状的杨氏曾悲伤大哭,但小小年纪的武则天却带着对神秘的宫廷生活的天真向往,反劝慰其母,欣然应召入宫。
武则天被选为才人,即进入为宫女们开办的学校——宫教馆和内文学馆,学习经史子集、老庄、律令、作文、吟咏以及侍奉皇上、后妃的礼节规矩。在参加学习的宫人群中,还有随后入宫的才女徐惠。后来,徐惠受到了唐太宗的宠幸,升为婕妤,再迁充容。但武则天却始终处于才人的位置上。关于武则天未受唐太宗恩宠的原因,史书的记载不详。但据后人推测,唐太宗为人刚强,却喜欢柔美的女子,就如同唐高宗仁弱却喜欢健硕刚强的女子、唐玄宗瘦高却喜欢肥胖丰满的女子一样,而武则天就不是细白柔弱之美,而是刚强健硕之美,她前额宽广、眉目明媚,降鼻方脸,下颌宽厚饱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但又刚强坚毅的感觉。大概因为如此,她得不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野史上,人们有武则天一入宫就被唐太宗专宠之说,其目的是说明武则天善媚好淫,但并不符合史实。
武则天在宫中湮没无闻地耗去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但有件事却说明她不寻常。一次,她侍奉唐太宗观看驯马。闲厩太监正在调教一匹自西域进贡来的烈马狮子骢。此马性情暴烈,桀骜不驯。唐太宗一时心血来潮地说:“谁若能制服此马,朕赏银百两,绢绣十匹。”侍者中无人敢应。武则天却不信邪,竟大胆应旨。唐太宗问她用什么办法来制服此马,武则天说:“请陛下赐妾三样东西:铁鞭、铁挝和匕首。妾先用鞭子抽它;它若不服,再用铁挝打它的头;如再不服,就用匕首割它的喉咙。”唐太宗听了颇不以为然,认为武才人是个残忍的女子。也许,这条史料就是正统史家用来说明,武则天后来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对付她的敌人和反对者的。
在史书中,还有与武则天有关的一段神奇故事。贞观早期,天空出现过一种反常现象,太白金星数次在白昼出现。当时掌管天象、历法推算的太史解释说:“这种反常现象说明,女皇帝要兴盛起来。”其时,民间也流传着“当有女武王者”的秘记。这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听人劾奏武卫将军李君羡图谋不轨。唐太宗想起以前在御宴上,大家喝酒喝到开心之时,他命大家以言小名为酒令。轮到李君羡,他自言小名为“五娘子”,当时唐太宗还取笑他取个女人的小名。李君羡的原籍在武安县,又封为武连县公,处处带个“武”字,联想到“女武王者”之类的谣传,岂不是正应在该人身上!于是,唐太宗下令诛杀李君羡,以绝后患。据说,事后李世民悄悄问太史令李淳风:“秘记上的话,是真是假?”
李淳风答道:“臣仰观天象,俯察历数,女主武王已在宫中,自今日始,不出三十年,当王天下。陛下子孙,将被她杀害殆尽。”太宗听了大惊道:“朕如果杀尽宫中可疑的人,应当可以避免祸患了吧?”李淳风制止说:“天数已定,必无避让之法。否则,真正要杀的人杀不掉,却枉及无辜。且这人已经成人,是陛下的眷属,再过三十年,应该很老了。人老则仁慈,虽天下被夺去,但陛下的子孙恐受害尚浅。今天如杀了她,就会又出现一个来,到那时正当盛年,越发肆其怨毒,那时陛下的子孙,就要死无遗类了。”当时太宗叹了口气,方将此事搁置不提。
这一神奇传说见载于正史,但却并不可信。如真有此事,唐太宗决不会心慈手软,从后宫的妃嫔推问下去,一查就知道这个将来的“女武王”便是才人武则天,那么,杀一个才人绝不会比杀一名大将李君羡会更让他痛惜的。另外,此传说与后来发生的武则天以周代唐称帝并杀戮李唐宗室的状况简直毫无二致,让人一看就知是事后杜撰的。
高宗昭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朝廷发生了立嫡之争。唐太宗有儿子13人,其中长子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承乾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即被立为太子,但他喜好声色犬马,狎昵放荡,还私养娈童,不为唐太宗所喜。李泰素有野心,便竭力树立名声,博得了唐太宗的宠爱。李承乾忍耐不住,竟网罗党羽,伺机谋反。此事败露后,李承乾被剥夺太子之位,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今四川彭水)。此时由谁来当太子,朝中大臣发生争议,李泰聪明过头,竟诬陷、威胁李治。为避免“玄武门事件”的重演,唐太宗被迫接受元老重臣长孙无忌的建议,立仁懦无能的李治为太子,将李泰流放均州(今湖北郧县)。
此一事件本与武则天毫无关联,但日后却对她的命运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
李治即太子位时年仅15岁,又素以仁弱著称。唐太宗虽宠爱他,但对他治国的才能毫无信心。为了教导李治,太宗命他每日侍候身旁,日夕训诫。李治离别东宫妃妾和襁褓中的幼子,整日诚惶诚恐地在父皇身边听教,心情非常郁闷。而长孙皇后的过早去世也使他没有可以撒娇的地方。正是在这种枯躁、苦闷的心情下,他对父皇身边长他4岁的武则天产生了爱慕之情。而此时的武则天,已长成亭亭玉立、熟透了的女人,处于青春花瓣渴望被采摘的年龄。
太子李治的深情注视,竟燃起了她对爱情的渴求。在频繁的相处中,这对青年男女双双坠入了爱河。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患重病,且病情一天天加重。武则天的心情紧张起来。
她知道按照规定,凡皇上的嫔御妾侍没有生育者,在皇上驾崩之后,都必须出家为尼。性格倔犟的武则天,很不甘愿在青灯古佛旁度过一生。她考虑再三,觉得唯一的希望,就是在皇上晏驾之前,将太子李治紧紧抓住。于是,她利用在唐太宗病榻前护理的机会,与李治私订终身,并取得李治的许诺:“只需忍耐一时,待万事次第解决,一定善处,决不将汝抛弃。
”李治的许诺,使武则天对未来的生活燃起了信心和希望。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奉遗诏即皇帝位,即唐高宗。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受遗命辅政。而武则天则与众侍妾入感业寺为尼。这一年她26岁。
在感业寺,武则天对前途迷惘得很,她对高宗李治的思念和期盼从没中断过,但对后宫美女如云簇拥的李治是否会记得他的诺言却毫无把握。在漫漫长夜的煎熬中,她曾写下了悱恻动人的相思诗章:“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看石榴裙。”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的一天,是唐太宗去世两周年的忌日,按习俗,这也是子为父守制期满之日。这天,高宗亲临感业寺祭奠,便借机履行对武则天的诺言,看望了武则天。
此后两人便幽会不断。当他得知武则天已怀孕之后,又求助于王皇后,由她将武则天接回宫中蓄发,仍封为才人。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戳),武则天生下皇子李弘之后,即进位昭仪。此时的武则天已今非昔比,在经历12年受冷落的宫中生活和两年的尼庵孤独之后,她终于得以在后宫赢得了一席之地。她发誓要保住这得之不易的幸福。
登上后位武则天再度入宫之时,高宗后宫内的矛盾非常激烈。皇后王氏是关陇大族的后代,是朝中掌权的关陇贵族势力向后宫的延伸。她素以淑静贤德闻名,不失为一个国母,但她又过于拘泥古板,加上没有生育,高宗并不爱她。高宗长期受唐太宗训导,要做一个有为之君,却并无治政之能,对朝政事务难有自己的主张,不得不事事依赖于大臣,这颇使他羞愧自卑。高宗的心里话无处倾诉,只有一个女人可以让他暂时忘掉种种烦恼,这就是萧淑妃。萧淑妃原为良娣,美丽动人,撒娇撒痴,因而为高宗所喜。但淑妃任性娇纵,也只可供玩乐,不足语心声。
而且萧淑妃被宠,为王皇后所妒,两人都在高宗面前互相攻讦,喋喋不休,高宗既不便袒后,又不便袒淑妃,因此在后宫也得不到清静。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下,他与武则天重续旧情并将她接入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