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柔失断庸碌无为——唐高祖李渊。
在隋末动荡中,李渊据太原重镇,握五郡之兵,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称帝建唐,在此过程中,他的胸怀谋略和政治建树却远逊于其后继者唐太宗,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庸碌无为的形象。毛泽东对他的印象一般,这是为什么呢?
【毛泽东评点李渊】
(唐高祖)遇事无断制。
——摘自毛泽东读刘〉缺嗟摹毒商剖椤じ咦姹炯汀
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17页)。
【李渊传】
无有圣子王业殆哉李渊(公元566~635年)字叔通,祖籍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出身关陇世家大族。
其祖父李虎为陇西郡公,西魏左仆射,与北周文帝宇文泰及太保李弼等共为辅佐大臣,同号为“八柱国”。北周代西魏,李虎又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任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承袭唐国公封号。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即袭封唐国公。隋朝建立后,因隋文帝独孤皇后为李渊姨母,李渊又成为皇亲国戚,受到隋文帝的宠爱,历任州刺史之类的官职。隋炀帝时,李渊先后任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李渊为人豪爽,喜好交结,不分贵贱,人缘极好,但也沾染了宴饮赌博、纵情玩乐等纨绔子弟的嗜好。
由于隋炀帝穷兵黩武、乱用民力、巡游无度、奢侈糜烂,隋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到大业末年,不堪压榨的民众纷纷而起,社会急剧动荡。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尚书杨玄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矛盾也公开化。统治危机的加深,使隋炀帝对关陇集团内门望高、有可能取而代之的家族猜忌之心也日益加深。因当年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等高门贵族的后代中数三家李姓门族鼎盛,所以有人造出了“李氏当代隋为天子”的谶语,这引起了隋炀帝对李姓豪门的警惕。李渊虽贵为国戚,但炀帝对这位表兄弟并不信任。
一次,炀帝召见李渊,李渊因病不能按时奉召,炀帝得知后,竟幸灾乐祸地说:“该不会病死吧?”李渊闻听此言,便知炀帝对他的疑忌,从此便更加有意识地纵酒纳贿、放浪形骸,表示自己没有大志向。
但大概在这时候,李渊内心也萌动起一股野心。据说,有位书生擅长给人看相,曾对李渊说:“你的骨骼、相貌不同凡人,必为人主,希望您自爱,不要忘掉我的这句话。”李渊听后颇以此自负。也有人多次劝李渊趁天下大乱起兵反隋,只是李渊虽垂涎帝王的尊荣,却没有胆略冒这个风险,不敢轻举妄动。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李渊奉命出任太原留守兼晋阳宫监。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隋朝向辽东和突厥用兵的后方重镇,兵源充足,储备物资充裕,“食可支十年”。李渊“私喜此行”,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到太原后,与昔日朋友、时任晋阳宫副监的裴寂宴饮谑浪,弈棋赌博,继续玩“自晦”的把戏。由于李渊门望高,手中握有上万兵力,加之李渊在北御突厥、镇压农民起义中打了几个小胜仗,太原一带的地主官僚开始把他视为保境安民的军事支柱、众望所归的核心人物,并逐渐聚集在其周围。其中不乏有眼光的反隋人士,晋阳县令刘文静就是其中之一。
刘文静与李渊素无渊源,无法靠近他,但与李渊次子李世民一见如故。刘文静风度潇洒,谈吐豪放,才华横溢,谋略胆气过人,他对隋王朝岌岌可危的局势了然于胸,心有远图,有意结交各类人物。而李世民虽然刚年满16岁,却也是胸有大志的少年英才,一到太原,他便倾身下士,舍财养客,一些侠义才俊逐渐聚集其门下。刘文静认为李世民是汉高祖、曹操一类人物,李世民把刘文静视为得力谋士,因此两人便成为忘年之交。一次,两人纵论天下大势,刘文静向李世民献上“举义兵”的非常之策:“现在,李密的瓦岗军已围攻东都洛阳较长时间,牵制了朝廷的主要兵力,隋炀帝巡游江都无法北返。其他地区盗匪蜂起,大者连州带县,小者盘踞山泽,横行一方。逢此大乱,正需要一位真正的圣明君主起而一统天下。如果他顺天应时,抓住机会,举旗一呼,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下来。如今太原周围黎民百姓为躲避战乱,远离盗匪,纷纷涌入太原。我刘文静为县令多年,非常了解这些人,知其中不乏勇猛豪杰之士。如果有人登高一呼,顷刻可得数万兵众。尊公拥兵数万,若能举旗号召,谁不会跟从呢?然后挥师南下,一鼓入潼关,进入关中,号令天下,最多半年,帝业可成。”李世民大喜,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策划起兵反隋的行动方案,待机而发。
李渊虽也意识到图谋王业的大好机会到了,但他却没有这个胆略,更不敢付诸实际行动,只能迁延时日。李世民对父亲的暧昧态度非常着急,便与刘文静设计,拿出很多钱,让人与父亲的亲信裴寂赌博,故意输给他,赢得其信任后,便把起义图谋告诉了他,希望他从旁劝说李渊。刘文静也通过裴寂引见,面见李渊,分析天下大势,劝李渊顺天应命,登高一呼,成就王业。
碰巧,李渊部下在与突厥的作战中打了败仗,隋炀帝怪罪李渊,派使者追究。在隋炀帝疑忌李渊的关头,李世民向其父提出了“转祸为福”的方针,他说:“今主上无道,百姓困苦,晋阳城外皆成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上有主上逼迫,下有盗寇威胁,危亡之期就不远了。不若顺民心,举义兵,转祸为福,此乃天授良机啊。”李渊被形势所逼,也为之心动。可是,不久,隋炀帝又派使者赦免了李渊兵败之罪,李渊见危险消除,就又踌躇起来。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太原北部马邑(治今山西朔州)鹰扬尉刘武周据郡反隋,在突厥人支持下向四方掠地,太原危急。李世民再次催促其父赶快起兵,说:“如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李渊这才无奈地叹道:“既然如此,不论是破家亡躯,还是化家为国,都听你的吧!”
经过李世民、刘文静等周密准备,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六月十四日,李渊传檄各州、县,宣布举义。七月,李渊率3万主力向关中挺进,先占领了西河郡,再下贾胡堡,逼近入关的要津霍邑(今山西霍县)。
霍邑此时已驻扎着隋朝悍将宋老生率领的3万精兵,阻挡李渊的西进。留守长安的隋代王杨侑还派大将屈突通领数万骁勇驻守河东城,与宋老生相呼应。能否攻占霍邑,关系到李渊能否顺利进入关中,李渊父子在这里遇到了严重考验。两军对峙月余,又连天阴雨,李渊粮草渐尽,后方晋阳又传来谣言,说马邑刘武周连结突厥要南攻太原。在此紧要关头,李渊犹豫起来,竟召集文武官员商议退兵。裴寂等人亦都建议退兵,说“太原一方都会,且义兵家属在焉,不如还救根本,更图后举”。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割据一方做一个地方诸侯的建议,与李世民、刘文静等提出的入关号令天下的深谋远虑不可同日而语。李渊对此建议非常赞同,令李世民领军撤退。李世民极力反对,他认为,刘武周与突厥人表面上相勾结,内心里互相猜忌,如果他南攻晋阳,会担心突厥抄其后方根据地,所以晋阳无忧,没有必要改变预定方针,但李渊不听。李世民在李渊帐外大声哭泣,不肯退兵,李渊问其故,李世民说:“我们这支队伍是因为举大义、举王业而聚集起来的,士气高昂,进战必克。但一遇强敌就后退,士气受挫,大家都会认为我们父子没有大志向,一退就会作鸟兽散,那时,强敌从后一追,我们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即使退回太原,又还会有什么作为呢!”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认清了撤退的危害,劝阻其父。李渊这才醒悟过来,收回成命。
不久,霍邑终被攻克,宋老生被杀。李渊集团乘势西进,一路斩关夺隘,势如破竹,队伍迅速壮大到20余万人。这年11月,李渊父子攻入长安,以隋代王杨侑为傀儡,李渊自号大丞相,封唐王,主掌大政。次年5月,李渊代隋称帝,国号唐。从此,李渊获得了号令天下的政治上的主动权。
从太原起兵到霍邑之役,李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表现得优柔失断,眼光短浅,如果不是其子李世民的聪明果决、识量过人,李氏的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历史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所以后世史家对李渊评价说:“不有圣子,王业殆矣!”
曲恩嬖幸诛杀元功李渊坐上皇位后,唐王朝还只是据有关中和山西一部的小朝廷,像他这样称皇帝的人还有不少。可以说那时还处于群雄逐鹿、天下未定的状态。但李渊把统一重担委诸次子李世民等,自己就安享起皇帝的尊荣来,与昔日昵友裴寂弈棋笑谑,宴饮作乐,再续太原时的旧欢。在他的周围渐出现一些奸佞小人,扰乱法度。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月,李密的瓦岗军被洛阳王世充打败后向唐投降,李渊派去安抚的人竟向李密及其部将大肆索贿,虐待投奔将士,结果酿成李密叛唐。李渊整日玩乐,还不听劝谏。一次,他竟授给一位跳舞的胡人安叱奴为散骑侍郎。礼部尚书李纲劝谏说:“古代乐工从不与士人同列,只有一些亡国之君才授给乐工要职,被有为君主视为殷鉴。今天下新定,举义之功臣尚没有赏遍,高才硕学者还遗留草野,而先提拔舞奴为五品大官,这怎能为后代树立好榜样呢?”李渊不听,说:“我业已授之,不可追也。”后世史家评价说:“开国之君,发号施令,都会使后继者效法。滥施刑赏,后世效之,就会成为乱因。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以‘业已授之’来搪塞呢?”
李渊重用裴寂,就是一种典型的滥赏。裴寂在举义之时,不是首谋之人,还是李世民输给他大量的钱才把他拉过来,但也没有献什么奇谋。在霍邑之役,他作为大将军府长史,带头劝高祖撤回太原。在军事上,他又无尺寸战功。所以能获高祖李渊的信任,一者正因为他是无能之辈,可以放心;二者乃因为李渊称帝,是裴寂带头劝进的;三者则因为他是李渊的酒肉朋友。裴寂在太原时与李渊玩得很开心时,还把隋炀帝在晋阳宫的宫女悄悄带去服侍李渊,有些宫女在唐朝建立后成为李渊后宫的婕妤、贵妃,这是最让李渊感激的。在开国功臣中,裴寂最受李渊的宠爱、信任,李渊亲切地称他为“裴监”而不呼其名。每次视朝,便拉裴寂在龙位上,下朝也请他进寝殿,君臣彻夜同乐。李渊每次出去游玩,都让裴寂留守长安。一次李渊出游归来,有人上密状说裴寂图谋不轨,李渊下令调查,证实是诬告。李渊亲自向裴寂赔罪说:“朕拥有天下,是裴卿劝进的,怎么会有二心呢?朕一点也不相信。但黑白须有个分晓。朕让人调查,就是想让天下人相信你不会反我。”他还特地带当年裴寂进奉的晋阳宫女——已封为贵妃、婕妤的后宫佳丽带着御膳、珍宝一同去裴寂的府第,宴饮歌舞,共享欢乐,玩了个通宵。君到臣家本就有违封建礼法,更何况君臣妃嫔杂处,通宵作乐,更是不堪之事。另外,李渊开国伊始就封裴寂为魏国公,尚书仆射,主掌政务,赐食邑3000户,良田千顷,上等府第一座,还聘裴寂的女儿为子媳,结成儿女亲家。李渊登上皇位后,非常自得,而且还自认为门第高贵,对裴寂说:“朕陇西李家是累世显贵的名门望族,举兵起事,四海响应,数月之间便登上帝位。而前代帝王,多起于微贱,饱经战阵,才做了皇帝。裴监你也是显贵后裔,无愧于宰相国公的高职。我们君臣可比刘邦起于亭长、萧何出身于刀笔吏强多了,无愧于前人,也当流芳千载啊!”
李渊如此加恩于裴寂,却对真正的举义建国元勋刘文静进行压制,由猜忌到欲除之而后快,最终又找借口诛杀刘文静。
事实上,李渊能在短短数月间据有关中重地建立唐王朝,取得号令天下的政治资本,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为其立下过汗马功劳。
首先,刘文静与李世民首倡义举,先定非常之策。为促使高祖李渊起兵,刘文静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说服工作。至于在伪造隋帝诏敕以鼓动民众、利用征伐刘武周的名义而公开征兵以及设计诛除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为起兵扫除障碍等重要问题上,刘文静更是起着运筹帷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