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西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
汉文帝即刘恒。
吕后死后,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田租、赋役和刑法,使农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
汉景帝即刘启继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进行“削藩”,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旧史家把他和文帝并举,称为“文景之治”。毛泽东对西汉文、景二帝却另有看法。
【毛泽东评点汉文帝、汉景帝】
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人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引自毛泽东1957年6月13日与吴冷西等人的谈话(见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泽东几次谈话的回忆》,《缅怀毛泽东》上册第2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
——引自《毛泽东之魂》
第35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刘恒、刘启传】
飞来横福公元前180年,陈平、周勃等铲除了诸吕后,刘氏宗室年龄居长的琅琊王刘泽驾车入朝。于是,陈平、周勃、灌婴等一班朝内大臣及刘泽等便一起密商拥立大计。
陈平、周勃率先发言道:“从前吕氏所立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三王,实皆非惠帝遗胤,冒名入宫,滥受封爵。今诸吕已除,不能不正名辨谬。若使他姓再乱宗室,将来年纪长成,秉国用事,仍与吕氏无二,我等均无遗类!不如就在刘氏诸王中,择贤拥立,方可免祸。”这番议论一出,遂得到大家赞成。经过反复比较,乃公推代王刘恒继帝位。他们认为,一是高祖的八个儿子中,只留下两个,淮南王刘长和代王,而以代王居长;二是代王仁孝贤达,朝内朝外均有美名;三是代王母薄姬娘家寒微,无一人参政,不会重蹈诸吕祸国的覆辙。
原来,代王的母亲薄氏,素来为人忠厚,也非高祖幸姬。其父吴人,其母是故魏王宗室女。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薄氏被魏王豹纳入宫中。待高祖派曹参等人击败魏王豹后,薄氏便被送入宫中织室。一次,高祖进入织室闲游,见薄氏生得容貌端庄,颇有姿色,便将她纳入后宫为姬。
薄氏进宫后约一年,未得高祖召幸。她幼时与宫中的管夫人、赵子儿十分相好,少时她们在一起玩耍时,曾笑语约定说:“我等当中,日后如谁先富贵,应勿忘其他二人。”后管夫人、赵子儿果然也接连纳入汉宫,先后得到高祖宠幸。一天,汉高祖与管、赵二美人一起饮宴。二美人饮酒之间,忽然想起少时与薄姬相约的话,不由相视而笑了。高祖感到诧异,便发问道:“二美人为何无端发笑?”
“禀陛下,妾等少时曾与后宫薄姬相约,日后先富贵者,勿忘其他二人。今妾等均得陛下厚爱,独她一人久不召幸,故思想当年约定,不由发起笑来。”二人也是有心成全薄姬,乃将发笑原委娇滴滴地陈述一遍。高祖闻言,不免动了恻隐之心。
当晚,高祖便将薄姬召入宫中,见她久居后宫,容貌不免有些消瘦,但却性情娴淑,毫无怨言,乃用好言将她抚慰再三。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一子,是为代王。但至此以后,薄姬又很少再为高祖召幸。待高祖驾崩后,为高祖所宠爱的戚夫人等先后均为吕后所害。有的不死也被幽禁起来,不得出宫。而薄姬却因久不为高祖召幸,才幸免于难,后被吕后恩准出宫,随同代王到了北鄙代国封地。母子团聚。薄姬和刘恒本以为此生必定老死边陲,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大喜事降临。
话说陈平、周勃派的使者来到代地迎接刘恒。代王在宫中接见使者,问明来意,心中虽也大喜,但他深知权力之事残酷无情,害怕是一个陷阱,做事一惯小心谨慎的他未敢轻易应允,先后与臣僚、母亲商议并派代王舅父薄昭前往长安探实后,才决定前往即位。公元前180年9月,代王在长安皇帝宝座面南而坐,群臣口呼万岁,尊代王为天子,是为文帝。所谓“文景之治”由此开始。
文帝即位以后,尊母亲薄氏为皇太后,拜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并一一封赏了除吕安刘的一班功臣、列侯,又连夜下诏,大赦天下。于是,内外诸侯、群臣、百姓无不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公元前179年孟春,群臣又联名上书,请预立皇子刘启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之母——文帝继室窦氏,遂因母以子贵,得册立为文帝皇后。
说起来,刘启母子与刘恒母子一样,也有一些曲折遭遇。窦皇后乃赵国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武邑县东南)人,早丧父母,只有兄弟二人。父母辞世时,哥哥长君年龄尚轻,弟广国仅四五岁。三个孤儿,衣食无着,告借无门,实在无法维持生活。后来,宫廷挑选美女,窦氏应选入宫,遂强忍悲痛与兄弟分别。
窦氏入宫后,被分派去侍奉吕后。后来吕后觉得宫女太多,下令把他们分赐给诸侯王,每王五个,窦氏亦在发放之中。窦氏得知后,因离家太久思念兄弟,恳请主管此事的大太监帮忙,将她送往赵国,可离家乡近一些,主管太监答应了。谁知这名太监糊里糊涂,在编造花名册时,误把她写在代国名下。乃至吕后批准,颁发调书,再要改动已来不及了。
窦姬实在不愿去那人烟稀少、远离家乡的代国,但君命难违,她只能怨恨自己命运多蹇,哭哭啼啼,被逼上路。宫车驶入晋阳城,代王刘恒仔细一看,五个妙龄少女个个胜过自己宫里的北国佳丽,尤其是窦姬,端庄清秀,体态袅娜,双目盈盈,更胜过其他少女一筹。他喜爱不迭,选其为嫔嫱,当夜便命窦姬侍寝。从此,窦姬成了代王的宠妾,不久,生下女儿刘嫖,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和刘武。她在代王宫中地位仅次于王妃。代王王妃生有四子,王妃忽得一病,久治不愈,病死,所生四子亦接连夭折。代王因对窦氏十分宠爱,便让她暂领后宫。后来,代王被拥立为帝,她一同来到京城。结果,大儿子刘启被封为太子,自己竟得正位中宫,母仪天下。窦皇后又先后找到了失散的亲人,一家三人,终得团聚。
重农节用西汉初建时,经济残破,国弱民穷。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发展农业生产,刘邦在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随着形势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已不适用,正如当时著名政论家晁错所指出的“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需要进行调整。在晁错的建议下,文帝变重农抑商为重农惠商,大力发展封建经济。其具体措施有: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并以身垂范。文帝在其劝农诏书中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他把农业看成天下之根本和第一要务,强调了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正确的。农业发展了,人民衣食有余,社会才能安定。否则,人民饥寒交迫,就会铤而走险。劝民农桑,可防患于未然。景帝也曾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他重申以农为本的思想,指出天下最珍贵的东西,是谷物和丝麻,不是黄金珠玉,并号召地方官吏劝民农桑,多生产衣食物品。
在号召臣民重农的同时,文、景两帝都能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下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先亲耕,后亲桑”,树立了重农勤耕的榜样。
实行“贵粟”政策,富国裕民,提高商人的地位。为了全面落实重农政策,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实行“贵粟”政策。其原则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具体作法是“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就是允许人民用粮食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这样一来,国家的粮食多了,可以减轻租税,商人向农民购粮,粮价也会提高。结果,富人有爵,农民有钱。同时,国家粮食充足,农民负担减轻,也有利于人民归农重农。公元前168年,文帝下卖爵令:上造(二级爵)价六百石,递增至五大夫(九级爵)价四千石,大庶长(十八级爵)价一万二千石。五大夫以上,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为了北防匈奴,令入粟者将粮运到长城沿线,那里的粮食存够五年之用后,再运到内地各郡县收藏。“贵粟”政策的实行,使国家存粮大增,农民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同时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便利商人活动。这是一项具体的惠商政策。文帝一再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取消在关卡检查来往行人的制度和在山林川泽樵采、捕捞的禁令。商人可以自由贩运,任意开山鼓铸,砍伐木材。结果,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范围扩大,品种增多,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景帝时,进一步放宽对商人的政策。“驰山泽之禁”对劳动人民也有好处,任民樵采、捕捞,可以补助生活。
在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形势下,文、景两帝又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给农民更多的生产时间,提高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一是减免田租。汉初,田租定为十五税一,文帝减为三十税一,即收田租之半。公元前167年~前156年,全免天下田租,直到景帝即位的第二年,才复收田租,仍实行三十税一,并作为定制,一直执行到西汉末年。二是减轻算赋。过去,民年满15岁~16岁,每年要交人头税一算(120钱),现改为40钱。三是减轻徭役。过去民年满23岁~56岁,服兵役两年。
其他如原为每人每年在郡县当更卒一月,现减为三年充更卒一月。同时,两帝坚持保境安民的原则,尽量避免用兵作战。这就使得百姓的徭役负担大为减轻,得以安心生产。
在封建制度下,轻徭薄赋是统治阶级实施仁政的表现,是为了更长久更稳固地剥削农民。但是它毕竟比横征暴敛、竭泽而渔要好得多。
文、景二帝不仅减轻赋役负担,让人安居乐业,此外,文、景两帝尤其是文帝并不因为经济发展就有所铺张,总是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和工匠一划算,需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人家10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项营建计划。
据历史记载,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宛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身穿用“弋绨”作的袍子,“弋绨”为当时的普通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着短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撤销旧有的苑圃,将土地赐于贫民。
古代帝王有生前建造陵墓的习惯,文帝也不例外。但他下诏,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他又下了一道遗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一切从简,反对铺张浪费。
文帝俭约自守,节用爱民,还能实行社会救济,关心老弱病残者和遭受灾害的人民。公元前179年,文帝下令,对鳏寡孤独的贫困之人实行赈济,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并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给米、肉、布帛,地方官吏必须按时按节去慰问老年人。公元前158年,发生了旱、蝗灾害,文帝又下诏,发放国库存粮,救济受灾而陷于绝境的群众。
更难能可贵的是,文、景两帝尤其是景帝注重文化教育,使之有较大发展,秦始皇焚烧未尽的先秦古书又大量出现。除了中央政府广开献书之路,大量搜求图书以外,有些地方贵族也奖励文化事业,热心学术活动。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喜好儒学,结交儒者,研究古代学术。每从民间得到好书,就抄写一份精良的副本退还给主人,另外还赏赐许多钱,留下原本学习研究。因此,四方学者及拥有祖上遗留古书之人,往往不远千里前来投献,使他得到很多好书,竟和朝廷所得相差无几。淮南王刘安也喜读书,不过他所搜求的偏重诸子、方术以及文学等类书,而刘德所收集的都是用秦以前文字书写的旧书,除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著作。
刘德在他的封国——河间国(今河北献县东南)设置了《毛诗》、《左氏春秋》的博士,研究注解这两部用秦以前文字写的《诗》和《春秋》。这就是所谓的“古文经”,它们同朝廷博士传习的《春秋公羊传》等今文经很不同,不光字体有别,内容也有差异,对一些事件、人物的评价各有见解。
随着经学的学习、传播,汉代的学校教育也逐步发展。西汉初年的传经大师原来都在私学中教授,他们被召为博士之后,仍从事教学活动。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就很重视教育。他从郡县小吏中挑年轻聪俊者到长安跟随博士学习,学成归来,这些人都被提拔升官。他在成都设置“学官”,招收各县青年为学官弟子,免除其徭役,并根据学习成绩,从其中选拔郡县官吏或乡村属吏;还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在身边服务,随同出巡属县。所以,当时蜀地民众都以学习为荣,争当学官弟子;家资丰厚者,甚至花钱谋求。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政府兴办学校的最早记载。
以上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减轻刑罚文、景二帝不仅减轻赋役负担,而且减轻刑罚,减少人民烦苛之苦。文帝母亲薄氏本是吃过苦的人,娘儿俩对百姓苦楚多少知道一些。所以文帝即位之后,很注意奉行汉初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他颁诏大赦天下,修改苛酷刑罚,以松弛自秦王朝以来过分紧张的政治局面,缓和对民众的压迫。
这里有一个缇萦请命的故事。话说名医淳于意,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氏,自幼读书,很有学问,年轻时任齐国太仓县的县令,人称仓公,或太仓公。他曾拜当时的名医为师,攻研医术。由于他刻苦好学,医术远过于师,尤以望诊、切诊著称。
当地有个大商人的妻子患了不治之症,特请淳于意医治。淳于意看过病人即告诉病家:“此病已入膏肓,药力不可达,已无法医治。”病家死活相求,非要淳于意施药不可。淳于意无可奈何,勉强应付。事过几天,病人即死。病家无理吵闹,并仗恃有钱有势,告到官府,诬称淳于意不肯医治,借医欺人,轻视生命,使人病亡。当地官府便把他拿讯,并判成“肉刑”。只因淳于意曾做过县令,未擅加刑罚,就把他解到长安服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