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1000000028

第28章 《周礼》成书于汉初(6)

清人最先诘难贾说者为戴震。戴氏反对贾疏强分二十一字为两段,“经既见‘为世父母、叔父母、姑、姊妹’十字,传不应重见此十字而绝不释其意,是二十一字通为郑注无疑”。戴氏所论,入情入理,今验之武威所出之汉简《服传》,亦无此二十一字,其识见令人惊叹。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阮元奉诏校勘《仪礼》石经,亦经此二十一字为郑玄之注,拟改传归注’,可谓所见略同。戴氏进而指出,本节经文之郑注,末言“大夫之妾为此三人之服也”,传之郑注曰:“此不辞···”文义殊不相贯,当以前述之二十一字郑注插入其间,,凡五十六字,一气连贯,不可截断”。戴氏以前二十一字为错简而误置于此,极是,秦蕙田、孔广森、胡承珙等均同此说。盛世佐以为,此节文字尚有贾氏未识之疑点,传曰,何以大功也?妾为君之党服,得与女君同”,此十六字与经文无涉,经未言及“大功”,传何从释之,显然不合注疏文例。盛氏曰此十六字,当在上经‘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下,而脱简在此”。如此,文义始得贯通无滞。胡培翚复以此十六字为,大夫之妾为君之庶子”之传文,则辞气亦无碍,甚是。此节文字自汉唐以来即已杂乱无次,纠结不清,然经戴震、盛世佐、胡培翚等多方推敲,分之为三,使两段错简各归原位,再无纠葛,堪称理校典范,足启来者。

清人之《仪礼》校勘,起步之艰辛,非诸经可比,而成就之卓著,亦非诸经能匹,其中颇有发人深思者。鄙见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从社会原因而言,清廷对经学之提倡,使《仪礼》得以恢复其群经之一之地位,故传习者日甚一日。或毕生倾力于此,或此经与群经兼治,至绩溪胡氏,四世专治《仪礼》,古今罕有。汉族志士为捍卫民族文化,借机推动礼学研究,使《仪礼》之学勃兴。此其一。从《仪礼》研究本身而言,则为视野开阔,宏观与专题并进。有关《仪礼》之研究,几乎无所不及。通考礼书者如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黄以周《礼书通故》;通解《仪礼》经义者如盛世佐《仪礼集编》、焦义恕《仪礼汇说》、蔡德晋《礼经本义》、方苞《仪礼析疑》、王士让《仪礼解》等;研究《仪礼》目录者如臧镛堂《仪礼目录》、胡匡衷《仪礼目录校证》;辨别今古文者如胡承珙《仪礼古今文义疏》;研究礼法通例者如淩廷堪《礼经释例》;研究宫室者如洪颐煊《宫室答问》、张惠言《仪礼宫室图》、万斯大《宫室图》、焦循《群经宫室图》等;研究官职者如胡匡衷《仪礼释官》;研究服制者如万斯同《丧服》、程瑶田《丧服文足征记》、汪士铎《服带考》等;研究声读者如段玉裁《仪礼汉读考》,等等,不能备举。此皆专论《仪礼》者,兼论《仪礼》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于鬯《香草校书》等尚不在内。《仪礼》之文字校勘,有赖于经义之理解,而经义之理解则不离文字之校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至淩廷堪《礼经释例》,将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归纳各色仪节,创为通例,尤有助校勘。如此交汇融通,校勘之有飞跃,宜矣。此其二。从相关学科之影响而言,亦不无作用。清代学术以经学为主干,经学之发展,要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考据学等学科有相应之发展,而上述各学科在清代均极发达,故又转而促进经学研究之深入。《仪礼》校勘亦颇受益于各相关学科,本文所举之例,多有可印证者。此其三也。

原载《中国史研究》,1998(1)

附录二 始者近情 终者近义

——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

孔子提出了礼治主义的原则,希冀回复到西周礼乐昌明的致治之极,但是他并没有系统地回答礼治的合理性何在的问题,换言之,孔子没有来得及建立起礼的理论体系。作为孔门七十子之一的子思,在《中庸》中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路,对礼的合理性做了合理的理论诠释。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庸》是否为子思所做普遍持怀疑态度,加之《中庸》的论述本身存在若干缺失的环节,因而对子思的上述理路的研究很不充分。

1995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其中《五行》、《缁衣》、《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当属久已亡佚的《子思子》,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竹简的年代当更早于此。《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表述的思想与《中庸》所论完全相同,证明子思做《中庸》之说是基本可信的。有关心性的讨论,在这批楚简中相当多,为研究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提供了许多遗佚千载的资料。有赖于此,我们得以重构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体系。

一,礼生于情

《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段著名的文字,曾被《史记·孔子世家》、《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后汉书·桓谭列传》等引用,影响相当之大。

性与天道,孔子为何罕所言及?后世学者颇多推测。《史记·天官书》云:“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史记正义》云:“待,须也。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传授之则传,其大指微妙,自在天性。不须深告语也。”认为天道性命,“大指微妙,自在天性”,所以不传;也有可能是传而不告。《天官书》此语,使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的问题染上几分神秘色彩。

《后汉书·桓谭列传》“桓谭复上疏”注引郑玄《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钱大昕承郑氏之说,认为“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故圣人难言之。但程树德批评郑氏之说:“郑氏兼学谶纬,其以吉凶祸福解天道,亦为风气所囿。”程说甚是,故钱说不可从。

皇侃引太史叔明云:“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认为性与天道贯串在六经之中,故不需要专门论述。顾炎武踵其说:“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又云:“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翟,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若如其说,则孔子的“礼”也一以贯之于六籍及文行忠信之中,子贡为何没有“不可得闻”之叹?可见此说也不可从。

又,太史叔明以子贡之言乃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日之德音难可复值”,此语耐人寻味。所谓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对性与天道的讨论极为热烈,子贡追思孔子生平言论,发觉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子思最早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的心性论命题。检阅文献,《孟子》、大小戴《礼记》,无不谈性与天道,而在郭店楚简的儒书中,性与天道又恰恰是最主要的话题之一。可见,性与天道正是子思学派着力开拓的思想领域。

子思学派在论证和深化孔子的礼学思想时,着意寻求人类的普遍特点,以使其学说具有最强的针对性,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此之谓也。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探索,是从研究治世之道开始的。他们认识到,治民必由其道,“[不]由其道,虽尧求之弗得也”,,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内矣。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凡动民,必顺民心,民心有恒”,认为礼的基本内涵是人性,是最近于人的“道”。《尊德义》云:

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

尽管当时戎狄交侵,世事纷乱,子思学派并没有将人的血统、地域或种族的特征,而是将人性作为其治世之道的基础,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顺应人性。在子思学派看来,所谓人性,是与水、马、土地等所具有的特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最普遍的特征,,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对人性的把握,可以推己及人;把握普遍的人性,并上推命与天道,而知所当行之人道,所以说,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有趣的是,《语丛一》也有与此雷同的话,但将两个“道”字都替换为“礼”字:“知己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礼,知礼而后知行。”可见楚简中的道与礼是相通的。

子思学派将人性作为治道的基础和主体,认为礼治思想发端于人情,所以说,礼生于情”。情与性相为表里,礼始于情就是始于性。人性是指与生俱来、不教而能的喜怒哀乐之情,《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所云“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即是。

子思学派高扬人性,是对周公、孔子以来,周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武王克商、殷周革命之后,周公鉴于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的口号,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奠定了周代人本主义的基础。孔子深化了周公的思想,倡行,仁”的学说,提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论题。而要爱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性。《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可导”的是人性,“不可强”的也正是人性。子思学派认为,人情有天然合理的因素,只要是真实之情,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性自命出》云: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难不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

关于这段文字,陈来先生解释为:“一个治民者,如果与人民有感情上的沟通,虽有过失,人民也不会嫌恶他。他对人民有情,即使他没有做事,人民也相信他。”陈先生没有解释“不以其情,虽难不贵”一句,又将“过”解释为“过错”,认为此文主旨是,强调治民者内在情性的修养”。但细绎文义,此文应是针对普遍的人性而言的,而并非仅仅是治民者。文中的,过”应解释为,过犹不及”之过,是过头之意。此文的大意是,大凡真实的人情总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所以说,凡人情为可悦也”;悲喜好恶之情,只要真实,即使有所过头,也不会令人厌恶,所以说,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伪作之情,即使其表演的难度再大,也无足称道,所以说,不以其情,虽难不贵”;只要有真情,即使尚未行动,人们也会相信。子思学派对人性的重视,于此可见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一斑。

其实,孔子也曾提及性或天道。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贵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天笼罩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是为孔子的天道观。子思学派从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做了发展:其一,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其二,是将性与天道相打通。人性既得自天命,因此人性就是天性。从而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而且为人性合理之说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据。尽管其中稍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大小戴《礼记》有关性与天道关系的论述甚多,如《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戴礼记·礼三本》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礼记·祭义》云:“是故君子合诸天道。”《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礼器》云: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礼记·礼运》云:“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故礼义也者···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也。”朱子说《中庸》立言之旨在于说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即推求天道与人道的主从关系,证明天不变、道亦不可变之理,可谓深得其要。根据笔者的研究,大小戴《礼记》主体部分的撰作年代,与郭店楚简儒书大致相当。)将郭店楚简与大小戴《礼记》参阅,可知两者在性与天道的认识上完全一致。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郑玄释“循”,至确。此说与《性自命出》所论,正相吻合。有学者释率为“长”,似不可从。“率”字在先秦文献中习见,多训为“循”。如《尔雅·释诂》云:“率,循也。”《诗经》屡见“率”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郑笺:“率,循也。”《小雅·北山》“率土遵释率。身本于心,心本于孝”,最中肯綮。

二,心无定志

子思学派认为,所谓性,实际上是一种输出“情”的功能。性是人人都具有的“喜怒哀悲”之类的生物属性。情以性为栖身之“斋”,在没有外物影响时,深藏不露。“及其见(现)于外,则物取之也”,人感于外物,深藏于性的情就会外显,情是外物作用于性的结果。“好恶,性也。所好所恶,物也”,引起人情好恶的也是物。

但是,情、性与外物的关系并非是一种单向的直线反射关系,恰恰相反,世间人情总是呈现出多向的曲折反射的样态。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子思学派在性、情与外物之间引入了,志”的概念,《性自命出》云:,凡心有志也。”认为在物诱情出的过程中,,志”具有枢纽的作用。

志,古文作“识”。《论语·子张》:“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熹平石经

“识”作“志”。《周礼·保章氏》郑注云:“志,古识。”志,诸家多释为“意”,《尔雅·释诂》:“志,意也。故“志”或与“意”通,《尚书·舜典》“诗言志”,《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墨子·天志》篇“志”或作“之”,孙诒让“疑古文‘志’亦只作‘之’也”。《诗序》云:“在心为志。”《孟子·万章上》,不以辞害志”,赵注:

“志,诗人志欲之事。”《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郑注:“志,意所拟度也。”《荀子·解蔽》:“志也者,藏也。”《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皇侃疏:

“志者,在心之谓也。”朱熹云:“志者,心之所之之谓。”如同情之未发谓之性、性之既发谓之情,志之未之谓之心、心之所之谓之志,其说最为精到。

子思学派认为,在情的外发过程中,有两种因素志决定情的方向或差异。一是物与性相交的程度。《性自命出》云:“凡性,或动之,或缝之,或交之,或厉之,或出之,或羕之,或长之。”外物与性的互动,可以有动之、缝之、交之、厉之、出之、羕之、长之等各种形式,加之外力的强弱、疏密等因素,足以影响情的走向。二是心在物、性交流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心为万虑之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也就是说,在外物与性、情之间有一个枢纽,这就是心。心对外物的感知与权衡,主导着情的走向。心之所之,决定情之所之。君子成德,离不开志的作用,所以说“德弗志不成”。

子思学派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于人判断外物的心理定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之闻之》对这一过程做了极为精彩的描述:“凡人虽有性,心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人的心志要等待外物的作用而后,作”,作,兴起也。心志对外物诱情能够进行判断,只有感到“悦”“,快于己者之谓悦”,也就是乐于接纳,性才转换为情,才会起而行之。这种悦而行之的过程经过多次的“习”,也就是重复,而后就会,定”,即形成心理定式。心理定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今后心志判断外物、驱使情出的经验。

同类推荐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其间的精妙故事,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易经一日一解

    易经一日一解

    六十四卦网罗天地万象,穷尽宇宙之变化,展示了人事的吉凶悔吝。《易经》用阴阳之道来解释天、地、人、万物的变化原理,其中彰显了天道行健、自强不息的人类精神,同时也点明了厚德载物、与时变通的生存谋略。借鉴古老的人生指南,开启真正的智慧,我们将用和谐的举措去趋吉避凶、如意纳福,去考量世界,体验人生。
  • 沉思录·青少版

    沉思录·青少版

    比原著更简洁、更引人入胜的青少哲学读本。提倡青少年像大人物一样阅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本书总结了马可·奥勒留的智慧精华,以故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将《沉思录》阐述出来。无论你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是和谐的心境,还是成长的智慧,这本书都是最好的选择。
  • 沉思录3

    沉思录3

    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就是“沉思”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沉思是那些哲学家的事,和自己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学习而不懂得思考就容易产生迷惑。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一样,如果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知道“抬头看路”,就很容易走错方向,从而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沉思录》。
  • 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事实与价值认同是每个生命体思想理念与行为发生的前提,所不同的是思想理念产生是以事实理性为基准,而行为的发生却是以价值性为前提的。
热门推荐
  • 蠢路的日常

    蠢路的日常

    想认认真真的写点东西,想真真实实的记录下生活,那些有点蠢有点美好的日常。
  • 未殇莫伤

    未殇莫伤

    穿越前是被人遗弃的孤女,穿越后褪去所有防备对一人敞开心扉可最终仍旧一无所有。一些已经发生的事她无悔,一些要离开的人她也不会挽留。可只有他是她生命中的例外,在他离开的时候她终是丢下所有挽留过,最终他还是亲手将她推出了自己的世界。他们之间明明已是陌路可看着他不惜为自己以身试毒,不惜为自己抛下江山,她说再信他一次又何妨,可终究他还是负了她的信任,一切的一切竟只是一场早有预谋罢了。未儿:“你知道,我向来睚眦必报,可这一剑我是不会还回去了,你为我付出那些的真心也好假意也罢,就用今天这一剑抵消了。”“赫连未儿,你敢跳下去我必灭你楚国。”一跃而下的那刻沈麟宣的声音在耳边回荡。再次归来早已物是人非。
  •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品茶,其实更是一种生活艺术!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茶的起源,到如今,茶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了风靡世界的饮品之一,甚至还形成了不同风情的茶文化。让我们我们从茶的起源,著名的十大名茶,沏茶,品茶,各国特色饮法,各式茶具等方面让大家品茶拒绝表面功夫……
  • 奋斗成女王

    奋斗成女王

    她平凡,他如王般的高贵,他们乌龙的偶遇。她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他面前,她的努力她的特别打动他,他们在一起觉得幸福。他以为结局是肯定的。她以为他们会幸福,爱人只有一次的机会,无论下辈子爱或不爱都不会再见。她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可是当那个优雅的公主出现在她面前时,她迷茫了,原来她不曾了解过他?甚至不知到她的过去。她放手,转身,离开,走的干干净净,找不到一点痕迹。他以为她们之间再无牵连,直到看到那个他的小小翻版……
  • 抗日之绝地求生系统

    抗日之绝地求生系统

    黎晓锋,一名沉迷于游戏的大一学生!在一次参加绝地求生友谊赛的社团活动中意外重生到1930年…“尼玛,日本鬼子呀…!”由此,咋们的主角走上了抗日之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失心疯的男人不听话

    失心疯的男人不听话

    【很甜也很虐+男女主身心健康+没有兼职小说和漫画的夏玖玥与高冷Idol南半晟和阳光Boy顾思阳,命运的交集。一个惊艳了时光,一个照亮了余光。初恋的再遇vs久违的心动谁,更胜一筹?谁,能获青睐?最终的结局,是无言的爱意,还是哭诉的感激?敬请期待,《旧晟半玥》。
  • 网王之锦鲤与熊

    网王之锦鲤与熊

    她喜欢……春风满面。夏日阳光。秋如洛瑶。冬季恋歌。北理锦很喜欢自己的名字,锦绣山河如画一般地美好。嗯,也和那个少年一样。她本以为,她和他此生不会有任何交集,本以为是匆匆过客。谁知道一场意外让她从高处消失,落到了他的身边,从此书写一段……不可描述的生活……什么鬼??刚刚相遇的两人没有想到,那时的对方对自己来说有多么重要。二人相处的日常熊殿:摸头北理:蹭蹭熊殿:摸头北理:蹭蹭……回到高处的北理锦只想毁掉自己以前的黑历史。顺便和该死的作者讨论一下秀恩爱的正确姿势。
  • 源点世界之重生

    源点世界之重生

    陶曼曼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当世界所有的恶意都涌向他,他决定放弃自己…拯救家人…。而命运给了他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会怎么做?……
  • 炎黄军团

    炎黄军团

    现实的无为青年,因意外来到了战乱纷纷的年代,他能做些什么?是面对现实还是逃避?发现自己能回到现实后他又选择了怎样的人生?他面对鬼子的冲锋,毅然的选择冲锋。他带领一群本该被社会遗忘的人,为新中国改变着。人们也许只记得他们的功勋,却忘却了他们的牺牲。小鬼子也是肉长的,子弹打身上也会死。打炮就像是愤怒小鸟一样,多试几次准会打中的嘛--三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