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脁(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身豪门望族,与谢灵运同宗,二人被称为“大小谢”。曾任宣城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南朝齐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他不予合作,遭诬陷下狱死。其诗擅写山水,风格清新流丽,既继承了大谢山水诗描摹精工的特点,又避免了大谢诗的情景割裂之弊。刘熙载说:“谢玄晖以情韵胜,虽才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艺概·诗概》)。有《谢宣城集》。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
【导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诗人登山远望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乡国之思。诗作以工丽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秀丽和谐的春景图,明媚的景色与诗人思乡的惆怅融合在一起,尤为深婉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余霞散成绮”二句,比喻精巧,韵致悠长,历来为人称颂。李白曾赞叹:“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灞涘望长安[2],河阳视京县[3]。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5]。喧鸟覆春洲[6],杂英满芳甸[7],去矣方滞淫[8],怀哉罢欢宴[9]。佳期怅何许[10],泪下如流霰[11],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12]?
【注释】
[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京邑:指金陵,今南京市。
[2]灞:灞水,发源于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涘:岸。汉末王粲避乱离开长安时有“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之语。此处作者借王粲望长安喻自己望京邑。
[3]河阳:县名,在今河南省孟县南。京县:西晋京城洛阳。潘岳在河阳做官时曾有“引领王京室,南路在伐柯”的诗句。此句以潘岳的望京比自己的望京。
[4]丽:用作动词,指日光照耀京城的建筑,色彩绚丽。飞甍(ménɡ):高耸飞扬的屋檐。甍,屋顶。
[5]练:白色的熟绢。
[6]覆:覆盖,极言鸟多。
[7]甸:郊野。
[8]滞淫:淹留。
[9]怀哉:《诗经·王风·物之水》曰:“怀哉!怀哉!曷月予旋归哉!”此处谓怀念以往在京城与故人欢宴的情景。
[10]佳期:指还京之期。怅何许:不知有多少怅恨。
[11]霰(xiàn):小雪粒。
[12]鬒(zhěn):头发黑而稠。变:指变白。
【延伸阅读】
宣城谢脁楼
谢脁楼位于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市区,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谢脁楼最早的前身为“高斋”。南齐明帝建武二年(495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于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名曰“高斋”,并作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等诗。
唐代,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的北面,故名曰“北楼”。该楼建成后,登楼可眺望敬亭山,因此又被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在漫游途中曾多次来到这里登楼凭吊,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著名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的诗在当时即广为传诵,该楼名声远播,又被为“谢公楼”或“谢脁楼”。此后,历代文人骚客慕名而来,登楼赋诗、题咏者络绎不绝。
唐代咸通末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楼位于地势高险之处,故题名曰“叠嶂楼”。明代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楼”。清代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复加以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为“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对该楼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顶盖琉璃瓦,上层题曰“叠嶂楼”,下层题曰“谢脁楼”;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该楼被日机炸毁。现已复建,为宣城著名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