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将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进行虚化、幻化而形成的神魔小说。它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并无定论。清初刊刻的《西游证道书》提出《西游记》的作者为元代道士丘处机;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后来经过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这种说法几成定论,但仍不断有学者提出质疑。目前,还是一般将《西游记》的作者暂题为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幼年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穷困潦倒。有诗文集《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悟空学艺[1]
【导读】
孙悟空由天地孕育而生,他带领一群猴子在花果山、水帘洞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享乐天真”。但突然有一天想到自己现在“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不由得忧伤落泪。孙悟空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不受任何条件约束的自由,这种天性迫使他毅然走出了花果山,去寻访长生之道。就这样,他来到了灵台方寸山,拜在了菩提祖师门下。从此,孙悟空由单纯的动物世界,走入了复杂的人类世界。
这里节选的一部分,是描述孙悟空向菩提祖师要求学习长生之道时的情景。这时的孙悟空,身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但“社会知识”还不是很多,所以他不理解菩提祖师所说的“市语”,显得有些懵懂。但同时他又绝顶聪明,有着天地所赋予的超凡灵性,在众弟子中,只有他悟透了菩提祖师的“盘中之谜”。而从他和菩提祖师的对话可以看出,他虽然尊师重道,但并不十分畏惧自己的师父,言谈间显得真率、可爱。可见,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孙悟空,仍然保持着他无拘无束、天真自然的本性。
“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是《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仙风道骨的神仙往往被赋予了世俗色彩。这里的菩提祖师就是如此。他不断地对孙悟空“打市语”,拐弯抹角地考验他,言谈举止间带着“市井”气。这样的描写使得这位仙人多了几分平易近人的气息,也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
尾喷珠玉[2],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
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
之舞之,足之蹈之。忽被祖师看见,叫孙悟空道:“你在班中,
怎么颠狂跃舞,不听我讲?”悟空道:“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
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望师父恕罪!”
祖师道:“你既识妙音,我且问你,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
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记得灶下无火,常去
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祖师
道:“那山唤名烂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你今要从
我学些甚么道?”悟空道:“但凭尊师教诲,只是有些道气儿,
弟子便就学了。”
祖师道:“‘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悟空道:“凭尊师意思。弟子倾心听从。”祖师道:“我教你个‘术’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术门之道怎么说?”祖师道:“术字门中,乃是些请仙扶鸾,问卜揲蓍,能知趋吉避凶之理。”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不能!不能!”悟空道:“不学!不学!”
祖师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又问:“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静’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静字门中,是甚正果?”祖师道:“此是休粮守谷,清静无为,参禅打坐,戒语持斋,或睡功,或立功,并入定坐关之类。”悟空道:“这般也能长生么?”祖师道:“也似‘窑头土坯’。”悟空笑道:“师父果有些滴。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怎么谓之‘窑头土坯’?”祖师道:“就如那窑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悟空道:“也不长远。不学!不学!”
祖师道:“教你‘动’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动门之道,却又怎么?”祖师道:“此是有为有作,采阴补阳,攀弓****,摩脐过气,用方炮制,烧茅打鼎,进红铅,炼秋石,并服妇乳之类。”悟空道:“似这等也得长生么?”祖师道:“此欲长生,亦如‘水中捞月’。”悟空道:“师父又来了!怎么叫做‘水中捞月’?”祖师道:“月在长空,水中有影,虽然看见,只是无捞摸处,到底只成空耳。”悟空道:“也不学!不学!”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山中又没支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溜汾。飞萤光散影,过雁字排云。正直三更候,应该访道真。你看他从旧路径至后门外,只见那门儿半开半掩。悟空喜道:“老师父果然注意与我传道,故此开着门也。”即曳步近前,侧身进得门里,只走到祖师寝榻之下。见祖师蜷部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即跪在榻前。那祖师不多时觉来,舒开两足,口中自吟道:
“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悟空应声叫道:“师父,弟子在此跪候多时。”祖师闻得声音是悟空,即起披衣盘坐,喝道:“这猢狲!你不在前边去睡,却来我这后边作甚?”悟空道:“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教弟子三更时候,从后门里传我道理,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祖师听说,十分欢喜,暗自寻思道:“这厮果然是个天地生成的!不然,何就打破我盘中之暗谜也?”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
……
【注释】
[1]本篇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题目为后加。
[2]麈(zhǔ)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类似马尾松。麈,古代指鹿一类的动物。因古代传说麈迁徙时,以前麈之尾为方向标志,故称。
【延伸阅读】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原型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原型,有着许多争议。
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与唐代李公佐《古岳渎经》所载的“形若猿猴”的淮涡水神无支祁有关系,并举例说《西游记》杂剧(元末明初杨景贤作)中有“无支祁是他(孙悟空)姊妹”语;“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见《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
胡适则提出,印度历史悠久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见胡适《西游记考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这个形象也被传入中土。史诗中的哈奴曼聪明非凡,善于腾云驾雾,变幻形象,是智慧、力量、义勇的化身,与《西游记》中的美猴王确有颇多相近之处。这一观点得到了陈寅恪等学者的认同。
以上两种说法属于神话原型说。后来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孙悟空形象的现实原型说。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唐代高僧“释悟空”,释悟空与玄奘不是同时代的人,他与玄奘西行取经也并无实际联系,但他曾出使西域,从事过翻译、传教等活动。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还有一种观点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池提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途中收的胡人弟子石磐陀。
此外,还有综合以上各种说法的“混血”说、“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说等等。孙悟空的原型究竟来自于哪个具体的神话人物或现实人物,这个问题恐怕难以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形象是在我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及佛教、道教中长期流传的故事的滋养下丰富、发展、定型的。它融合了历代民众的情感和想象,是在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上成长起来的优秀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