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67100000011

第11章 “万物一体之仁”的儒家道德理想

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学说最终归结为“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而“万物一体之仁”是最能表现其学说的儒家思想特色的。

历来在哲学史上,有多少反对王学的思想家,都把他的学说斥之为“通禅”。虽然,若从王阳明把“良知”的特性看作“虚灵”、“明觉”这一点上看,他对良知本体的描述确实是较多地吸收了佛、道哲学中关于精神本体的思辨成分。但对于他,这绝不只是形式上的吸收,而是变成了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或曰道德境界。这就是其“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万物一体之仁”是他对“致良知”学说的扩展和运用,也是他对于儒家关于“仁”的社会理想的发挥。这种发挥已不纯是空洞的想象,而是与他个人的政治生涯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因此,不仅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原则,也包含着他独有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万物一体之仁”

嘉靖六年(1527年),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将赴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少数民族“暴乱”。临行前,他将手录的《大学问》交弟子钱德洪。在这之前,门人虽也曾多次请录《大学问》,但都被王阳明谢绝。他对于表达自己重要思想的这一部著作是极为慎重的,希望把它通过“口口相传”来教授弟子,而不愿意弟子把它当作一般文字看待,或由于误传而使它有丝毫走样。

《大学问》论述的核心问题是“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王阳明在其开篇即说: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学问》)《大学》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一部经典,论者常解为“大人之学”。王阳明解“大人”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以为“大人”即圣人,圣人以万物为一体,天下为一家,国家为一人,而不“间形骸”、“分尔我”。他在这里所表述的正是儒家自孔子以来以“仁”为核心的社会理想。

儒家早在春秋时期,由孔子提出了“仁”学思想,并规定了“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孔子在《论语》中大量使用“仁”的概念,把“仁”当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以及决定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孔子崇尚“德治”,也用“仁”这一术语来描述这样一种社会理想,即在阶级社会中人人都能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就是说,人人都要常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你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不仅统治阶级内部能够互相尊重,消除矛盾;同时,统治阶级也能爱大众,广泛地给人民带来好处,以便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就是“泛爱众”(《论语·学而》),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而这又都建立在以封建宗族关系为本位的仁爱思想基础上。孔子“仁”的思想被他以后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如孟子提出“仁政”。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是要统治者将自己的“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如此,便能运天下于掌上了。孟子还提出“仁民”、“爱物”,要人们将爱自己、爱亲人之心推广到一切人,而且扩展到一切物。

宋代以后,理学家将“仁”的学说发展为一种宇宙观,一种心灵境界,用“仁”来解释天人、物我、心理、心性关系等内容,但“仁”作为儒家的社会理想,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变。理学家有“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人心与万物合而为一个整体,万物之间都存在一种内在联系,这就是“仁”的本质。如孟子讲仁爱之心,人能将仁爱之心推及他人和万物,就是因为人与万物之间有着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万物一体”也标志着一种“大公无私”的境界,人应把这个境界当作道德修养和精神生活的目标,抛弃从一己出发的“小我”感受,而达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我”境界。例如程颢讲“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天地之用皆我之用”;“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遗书》卷二上),就是讲的这样一种境界和感受。程颢所发挥的亦是张载《西铭》中万物一体的伦理本体思想。张载在《西铭》中对理想社会的人际关系作了具体的发挥,可谓淋漓尽致。他把天地比作父母,人生于天地之间,自应把万民看作同胞兄弟,把万物视为同伴和朋友。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都尊老爱幼,同情、爱护病苦、残疾、鳏寡、孤独者;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没有矛盾和争讼。但是,这个社会并非没有等级之差,而是由君主和大臣层层管理着。

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就是建在孔、孟及前辈理学家这些思想基础上的,但是,他已将“万物一体”的观念与“致良知”

的思想相结合。他以为,“大人”(圣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并不是由于外在的“理”对他提出这种要求,而是他的心本来就具有“仁”的本质。“大人”具有视人如己的崇高情怀和“博施济众”的社会责任感,这出于他的“良知”,不只“大人”之心有这样的良知,即使平民百姓,“小人”之心也有这样的良知。天下人都有良知,良知人人所同,所以心是息息相通的,这就是“万物一体之仁”的根据。王阳明说: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大学问》)

他把“一体之仁”的思想建于良知为天下所同的根据之上,这样,就在道德人格的意义上缩小了圣人与平民的差距。王阳明说: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又说: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所同具,而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也。(《书魏师孟卷》,《全书》卷八)

王阳明以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由于良知至善,“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好比精金之精,只因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一样。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圣人也不一定没有过失,只不过他们能够兢兢业业,勤求去私而已。因此,“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也就是说,圣人和凡人只有一步之隔,就看能不能致得自己内心的良知;若能“致良知”,即便一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也同样做得圣人。

王阳明在“良知”的基础上,把圣人与平凡的百姓放到同等地位,这种良知平等的思想对于否定圣人权威,解放人的思想无疑是个进步;而另一方面,“致良知”否定知识才能的重要,排除一切成圣的客观条件和规范,这又容易从另一个方面导致思想的蒙昧和学术的空疏。“万物一体之仁”的理想建于这样一种带有二重倾向的理论支柱上,王阳明的思想主旨却只有一个,就是调和封建社会的一切矛盾,把它们都归之于人心本性的道德性;而他所提出的救世方案,也就是改造人心,恢复人人所本有的良知善性。在《大学问》中,他这样说:

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二、“明明德”与“亲民”

《大学》中有所谓“三纲领”,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王阳明用“万物一体”的思想解释这三者,以为“明明德”就是恢复人所本有的“仁心”,“亲民”即把此仁心施之于百姓和万物,而“止于至善”是明德、亲民所应达到的最高理想,是明德、亲民的“极则”。

“明德”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人所具有的万物一体之心,“明明德”就是去掉私欲的蒙蔽,恢复本有的“明德”,实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善性,由此,“明明德”即是“致良知”。王阳明把“明明德”置于核心的地位,他所强调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论对于社会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只不过他把修身与为政的关系进一步具体化了。

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大学问》)“明明德”和“亲民”在他看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像知与行,“心身之灵明主宰”与“身心之形体运用” 一般,是不可分割的。“亲民”,本是在为政的时候对百姓施以“仁爱”,而这种“仁爱”发自为政者的“仁心”,它是由父子之亲、兄弟之爱这些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推广而来的。他举例说,你知道爱自己的父母,这就是你的“明德”,但是你只有由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扩展到爱他人的父母,爱天下人的父母,才能实现你的“孝”之明德。同样,你知道敬自己的兄长,这也是你的“明德”,但是,你只有由敬自己的兄长,进一步推广到敬他人的兄长,并且敬爱天下人的兄长,你的明德才能实现。“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大学问》)人在扩充自己的仁爱之心时,一方面实现了自己的“明德”,同时也就达到了亲天下人的目的。可见“明明德”必须落实于“亲民”之政上,而“亲民”之政的实行,有赖于“大人”的“明明德”。所谓“明明德于天下”,就是《大学》中所讲的“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的意思。

王阳明这样讲“明明德”和“亲民”关系,一方面是强调“致良知”的修养;另一方面,他把“致良知”说用于社会政治活动中,主张一种“政在亲民”的思想。王阳明54岁任南京兵部尚书,于家中赋闲讲学时,越郡郡守南大吉向他问政,他回答道:政在亲民。

他应南大吉之请为其“亲民堂”作记,《记》中曰:明德、亲民“一也”,“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他提出:

“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亲民堂记》,《全书》卷七)他把“民”与“己”对称,要统治阶级从这种观点出发实行“仁政”,关心天下大事和百姓疾苦,致力于封建道德秩序的稳定及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他说:

吾之父子亲矣,而天下有未亲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君臣义矣,而天下有未义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夫妇别矣,长幼序矣,朋友信矣,而天下有未别、未序、未信者焉,吾心未尽也。吾之一家饱暖逸乐矣,而天下有未饱暖逸乐者焉……吾心未尽也;故于是有纪纲政事之设焉,有礼乐教化之施焉,凡以裁成辅相,成己成物,而求尽吾心焉耳。(《重修山阴县学记》,《全书》卷七)

他以为,所谓“纪纲政事”的设立,“礼乐教化”的实施,都有赖于执政者的不昧良知,及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仁心。

王阳明把“止于至善”作为规范“明德”和“亲民”的极则,反对学人和从政者的两种为学倾向,一种是空洞地坚持“明明德” 的修养,“然或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者”(《亲民堂记》),他以为这是“明明德”脱离了“亲民”的道德实践,会流入佛、道的空谈心性,不关世事;另有一种,即“固有欲亲其民者矣,然或失之知谋权术,而无有乎仁爱恻怛之诚者,是不知亲民之所以明明德”(同上),他认为这是“五伯功利之徒”。

王阳明以“明明德”作为为政的出发点,反对“功利霸术”之学,在这点上他与朱熹是一致的。但是关于《大学》的“亲民”,他与朱熹又存在着重要的分歧。《传习录上》记载其与弟子徐爱的一段对话: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 ‘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朱熹在修注《大学》时,将原本的“亲民”改为“新民”,固然是强调了以封建“天理”对人民进行教养的重要,但王阳明不同意这种改法。他以为,说“亲民”已兼有教养之意,说“新民”便觉意思偏了。王阳明坚持按《大学》原本讲“亲民”,表面上的理由是反对私改经书,并坚持“亲”、“新”字意的不同,而在这背后,却有着更深层的理论上的原因,这就是他在《大学问》中提到的“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物,而亦不得不分为两物也”。王阳明以为,如以木之干为本,木之梢为末,则因其为一物,所以才有本末。“明德”和“亲民”也是如此。“大人”之“明”自身的“明德”,与使百姓“明德”,本是一事,因“大人”与“小人”的良知本是一样的,不应分本末内外。如果单提“新民”,把教养人民置于“大人”自身的“明明德”之外,就是承认“大人”的良知与“小人”有所不同了。所以“亲民”与“新民”之争论,在王阳明这里主要还是表达了良知一律平等的意思,这正像他所说的:“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大学问》)

“明明德以亲民”,就其源于王阳明的政治实践活动来讲,表达的是一种用感化手段调和矛盾,而不事威刑的政治思想。例如王阳明在从龙场获赦,任江西庐陵知县时,于莅位之初,就首询里役,了解民情,并按明初旧制,慎选里正三老,处理民事纠纷。又多次告谕父老乡亲,训诫子弟,抓紧农时力耕,息争向化,不事严刑。

后来任江西巡抚时,他又在用兵之余,到处兴学,多次奏请宽租养民。但是,他以此而对统治集团成员寄予希望,企盼人人都坚持个人的道德修养,并进而扩展到“仁民爱物”以实现“一体之仁”的封建社会秩序,就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三、“圣愚各安其所”

王阳明通过“明明德以亲民”所要实现的“万物一体之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呢? 他在《答顾东桥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传习录中》)

又说: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

(同上)王阳明以为,在这样的社会里,首先要有圣人的出现,像古代的唐尧、虞舜、夏禹一样,而“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都像是“昆弟赤子之亲”,都要耐心地安顿之,教养之。教养的核心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教养的依据是人人都有“良知”之心。其次,他提出,每一个被教养的人,“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都要安于卑琐、恪守职分,“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因为人们的各有分职,只是由于“能力”的不同。王阳明在他设计的理想社会中,不仅对贤明君主的出现,以及忠于职守的官吏寄予希望,更重要的是,对居于市井,以及从事农、工、商、贾的百姓提出了“各安其所”的要求。他以为这正是维持和稳定以“五常”关系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这样,“万物一体之仁”的理想,就透露出它所包含的儒家“仁”学思想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即“爱有差等”的原则。

儒家讲“仁爱”历来与墨家的“兼爱”不同。“仁爱”思想所依据的,是从殷周社会贯穿下来的宗法制度、等级关系,所以“仁爱”

是以“爱有差等”为原则的。孔子讲“仁者爱人”,又讲“克己复礼为仁”,这就给爱人的“仁”加上一重限制,即必须按照礼的规定,依据贵贱亲疏的差别去爱人,而不能对各等级的人一视同仁。孟子也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但他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也是由亲到疏逐步推广仁爱之心的。其所谓“仁民爱物”,主张从对人的“仁”扩展到对物的“爱”,同样是有远近之分的。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也不例外。例如他在《大学问》中阐述所谓“至善”之“极则”时,曾这样说:“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这里所谓“轻重厚薄”,指“大人”在实行“明明德”、“亲民”时所必须遵守的“民彝物则”,他以为这是“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的”。又, 《传习录下》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这是道理合该如此……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王阳明所说的“自有厚薄”的道理,其实就是儒家的“爱有差等”的原则。他结合“致良知”思想对这一原则作了详尽而生动的发挥。人生于世,为了维持生命总要吃饭穿衣,为此就须采摘草木,喂养牲畜,又要宰杀禽兽,供养生活。

这本是最简单的人生道理,而王阳明用这一道理作类比,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都必然有亲疏等差,因而儒家爱有差等的原则是不可违逆的规律,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

为了说明儒家之爱的亲疏远近,王阳明又曾阐释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中仁的“生息”之意。他以为,“仁”是造化生命之理,虽然无处不在,却总是有先后、有过程的。

“惟其渐,所以便有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传习录上》)

儒家之“仁爱”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生命渐进之理。比如树木,总是先抽芽,再发干、生枝、生叶。树木能抽芽,又是因为它下面有个根在。如果说树木抽芽时,就是它生命的开端,那么父子兄弟之间的爱,就是“人生生意发端处”,是仁爱的最初表现,“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同上)。

他用这样的比喻,说明人的一切活动总是从自身出发,爱也是从最切近处开始,自然就有个先后、厚薄。而墨家主张爱没有区别,没有差等,是把自家父母兄弟与路人一般看待,就像树木没有了生命的“发端处”一样。

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而“爱有差等”的原则又是立足于现实的。譬如王阳明在赣南平息农民造反时,其所发布的《告谕浰头巢贼》中有这样一段:

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尔等今虽从恶,其始同是朝廷赤子;譬如一父母同生十子,八人为善,二人背逆,要害八人;父母之心须除去二人,然后八人得以安生;均之为子,父母之心何故欲偏杀二子,不得已也。(《告谕浰头巢贼》,《全书》卷十六)他在这里用“先后厚薄”的说法说明自己镇压农民是出于迫不得已。在他看来,既然封建社会是个大家庭,那么杀戮一两个危及大家庭的“背逆”以保全家的安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用“爱有差等”的理论来为镇压农民起义作注脚,便于无形中揭去了罩在“万物一体之仁”思想上的一层薄纱。

但是,所谓“万物一体之仁”的理想本来就不是空想,而是以哲学家所面对的现实社会关系为蓝本勾画的。当王阳明在想象这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没有纷争时,他可以闭眼不看这个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阶级冲突;而一旦要设计实现理想社会的方案和措施时,就必须面对眼前的现实了。

同类推荐
  •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孔夫子的麻辣学堂

    你必定也已经知道,孔丘老师早就不满足于旅游教学的形式,为了把自己的思想更加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们,他便决定不再到处闲晃,专门开办一所成功学校。这可是个干载难逢的机会,上了他老人家的课,成功还不是手到擒来之事!你若还是不信,不妨先去试听两节再下定论。瞧!学校已经打出广告:孔氏成功学校,历史悠久(两千余年),师资优良(圣人亲传),免试入学,欢迎试听!没见过孔子拿西瓜刀砍人?居然还鼓动学生去收保护费?放狗咬客人?率众扁人?有没有搞错,至圣孔子何时成了“极道鲜师?本书彻底颠覆你对孔子的刻板印象,在嬉笑怒骂之中,让你深刻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
  • 庄子的智慧

    庄子的智慧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与老子合称老庄。谈起道家,最难懂的当然是这个道字。道并不是我可以客观加以界定的对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观与主观之物的整体。整体是唯一的,我们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只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狭隘范围,那么随着观点的提升与扩大,眼界与心胸也将不同凡响。如果抵达道的境界,亦即可以从道的角度来观察万物,则将觉悟一切都很好。
  • 庄子大全集

    庄子大全集

    在这个越来越纷杂的世界,我们于喧嚣和浮躁中寻求平和,也愈发不明白,为什么要想真正地笑一次是那么难?科技越来越先进,但烦恼越来越多;我们努力地生活,生活却越过越不快乐。寻觅那把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却原来早在两千多前,庄子便已通透人生的烦恼,留下解惑的“圣经”——《庄子》(《南华经》)。细读《庄子》,它告诉我们:人可以用另一种方式逍遥天地,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生命。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册)

    曾国藩出身耕读之家,资质平凡,但他凭借自己出众的品格修为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力挽狂澜,平定大乱,广揽天下英才,成就一番伟业。他的思想谋略精华、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堪为成功楷模。本书结合曾国藩的思想精华,介绍了曾国藩在面对现实环境、处理具体事务时的超人智慧和谋略,对当代人成功为人处事、迈向成功有着非同寻常的启示。新书着重阐述了曾国藩家训思想中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把其中的精髓归结为两个字:“柔”与“刚”。曾国藩的许多经典思想如知行合一、明强挺经都离不开这两个字,这也是他处世智慧的关键所在。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热门推荐
  • 幽默笑话

    幽默笑话

    令人捧腹的幽默,打破不可抗拒的笑点;结合经典的笑话,让人回味无穷。是笑话,又不只是笑话,快来一起欢乐吧!
  • 卍神不灭

    卍神不灭

    我从何而来,为何而去?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生命的尽头到底有没有归宿?人生大梦一场,到头来是一切成空?还是真实存在?…一次追祖溯源之旅,一条寻找之路,一场无悔之梦!卍神,神界的第一天神,可…
  • 跨界娱乐

    跨界娱乐

    一场意外陈昊重生到一个平行空间。这一世他有系统,有整个世界五千年的底蕴。且看他如何让地球上的文化在异世大放光彩。
  • 大界崛起

    大界崛起

    天道之下,盛极而衰,天地已致极盛之境,天道灭世,苍天要毁灭众生,谁能阻挡天地规则的轮回转灭?偏远部落的少主,却如同废柴,以至屡遭冷眼,其父不忍,以性命换来一丝修炼契机,将其引入修炼殿堂。天道弃子,世所不容,但我罗浩,偏要逆天而行。看身世隐秘的主角,如何在乱世逆境之中成长,建立大国,统一大界,冲破世间规则,成就天地霸主。
  • 大宗师系统

    大宗师系统

    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让人厌倦却又难以抗拒。姜予是个销售公司的员工,由于业绩一直平平惨遭社会淘汰。在一次酒后回家的路上他因为选择了救人,而开始改写自己平庸的人生!
  • 诸天剧透美女群

    诸天剧透美女群

    九叔世界里,他拯救了安妮,笑傲江湖里,他拯救了岳灵珊,天下第一里,他拯救了上官海棠,天龙八部里,他拯救了阿朱姐妹,神雕侠侣里,他拯救了李莫愁,大唐双龙传里,他拯救了祝玉研,风云里,魔剑生死棋,诸天万界谁最帅?是他,就是他,我们的群主
  • TFBOYS再爱无悔

    TFBOYS再爱无悔

    她始终都不愿喝那孟婆汤,她怕她喝了就会忘了他。忘记和她的点点滴滴。而到了下一世,他早已不记得她了。你曾说过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现在我想问问你是否只是童言无忌天真岁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负你大雪求你别抹去我们在一起的痕迹大雪也无法抹去我们给彼此的印记今夕何夕青草离离明月夜送君千里等来年秋风起——《时间煮雨》
  • 战争神豪系统

    战争神豪系统

    当战争系统遇到神豪系统,究竟谁能更胜一筹,或者不伦不类……
  • 贵为囚宠

    贵为囚宠

    释迦摩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些什么。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程瑶十八岁生日晚坚定地说:我要嫁给江听寒。从前只叫哥哥,头一次这样叫了他的名字,悸动又美好。不过,愿望啊是要许在心里的,说出来就不灵了。本该由月老牵引的这根红线阴差阳错的被魔鬼小心翼翼地捡起系在手腕。陆风远强行介入她的生命,扰乱了程瑶本以为平静的一切。程瑶诅咒他迟早遭报应,陆风远毫不在意的一笑而过。某日头版头条爆,陆氏集团陆风远已婚,并深情告白妻子!记者:传言陆先生喜欢的美女类型就是眼睛特别好看的,我想问下陆先生为什么会对眼睛情有独钟?陆风远邪气的勾唇,眼里有着不可觉察的温柔:没有为什么,非要个理由的话……因为我太太。太太??当日陆总已婚的消息席卷锦都,碎了一众名媛的芳心。娇妻在家,明眸皓齿,眼里过于澄澈的赤子之情:“哥哥,你回来了。”陆风远紧紧地把人拥在怀里,程瑶,这是你所说的报应吗,如果是,我甘之如饴。几年光景之于程瑶而言宛如大梦一场,水中月,镜中花,真真假假……梦中有泪有笑,唯独没有了江听寒,没有了她的哥哥。
  • 梦间者

    梦间者

    一场梦,就是一个答案,也是一个我。梦的倒计时开始了……